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0689发布日期:2019-01-15 22:14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今隔电环的主要作用是在定子绕组与端盖表面电气安全间隙不足的情况下,放置于绕组与端盖表面之间,可杜绝因电气安全间隙不足引起的安全隐患,详见图1;此隔电环虽对拉伸结构电机有较好的可靠性,但对于卷板机壳电机却有以下的缺点:

卷板机壳电机紧固方式普遍为使用螺杆贯穿机壳,连接前后端盖,再打螺母的方式紧固,针对此紧固方式,在定子绕组外圆较大的情况下,会使定子绕组与螺杆之间的电气安全间隙不足,引起电机安全隐患。

对于部分套有热缩管的螺杆的卷板电机,绕组端高与端盖表面、绕组外圆与螺杆间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时,绕组外圆与端盖安装位处仍可能存在电气安全间隙不足的情况(端盖安装位类型见图2),此类情况也同样会因为电气安全间隙不足而引起电机安全隐患。

对原有结构的隔电环,车间生产时定子外圆需控制的较严,在有切方处外圆尺寸控制的更为严酷,因此在精整形时常常会有压断线、短路等定子不良现象,定子生产合格率低下。

由于定子外圆与螺杆安全电气间隙不足,螺杆需套上热缩管,浪费物料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工时。

以上四种缺点的存在使得卷板机壳电机在绕组端高及外圆设计得较为极限时即使在现有的隔电环保护下仍有保护盲区,从而引起因为电气间隙不足而甚至导致烧机的现象,且浪费物料和增加生产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存在隔电环保护下仍有保护盲区,从而引起因为电气间隙不足而甚至导致烧机的现象,且浪费物料和增加生产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电机隔电环仍然存在保护盲区,电气间隙不足而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隔电环,其包括:

隔电环主体,其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能够位于电机定子绕组与电机端盖之间;

隔电环下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电环主体的边沿、所述第二端朝远离所述隔电环主体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能够包裹在所述电机定子绕组的径向外侧。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主体的中部具有能够容纳电机轴穿过的孔、使得所述隔电环主体为圆环孔板。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为圆筒状结构或圆台状结构。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电环主体的边沿上、所述第二端向所述隔电环的中心方向收缩,使得所述第二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形成所述圆台状结构。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的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之间为光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隔电环,还包括电机端盖和电机定子绕组,所述隔电环主体设置于所述电机端盖和所述电机定子绕组之间轴向间隙的位置、所述隔电环下沿设置于所述电机定子绕组的径向外侧。

优选地,

所述电机端盖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电机还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位于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之间、且将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下端盖进行连接固定。

优选地,

所述电机隔电环设置于所述螺杆的径向内侧、且所述隔电环下沿位于所述螺杆的径向内侧。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主体与所述电机端盖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隙,所述隔电环下沿与所述螺杆之间存在第二径向间隙。

优选地,

在沿着电机轴线方向的截面内,所述隔电环下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机轴线不平行、且二者间存在不为0的夹角,且所述隔电环下沿的所述第二端相对于所述隔电环下沿的所述第一端更加靠近所述电机轴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隔电环和电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板状结构的隔电环主体、且该板状结构位于电机定子绕组和电机端盖之间,能够沿电机轴线方向对端盖和定子绕组之间的电气间隙加以保证、保证在轴线方向上的电气绝缘、不会出现电气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筒状的隔电环下沿、包裹在定子绕组径向外侧,能够对电机定子绕组进行包裹住,从而实现在电机径向方向上对定子绕组和端盖之间、以及定子绕组和螺杆之间起到电气绝缘作用,隔绝绕组与端盖安装位和螺杆保证径向方向上的电气间隙、不至于出现电气安全隐患,从两方面共同加强了电机的安全性能;

2.本实用新型将隔电环下沿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电环主体的边沿上、所述第二端向所述隔电环的中心方向收缩,使得所述第二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而形成所述圆台状结构,从而使得隔电环下沿的自由端形成向中心收缩的内缩结构,新结构隔电环端面与下沿部分进行一定角度上的设计,下沿部分与端面保持非垂直的角度,形成一定的让位,能够在装配电机时避免因螺杆穿过电机而碰到隔电环,导致隔电环错位。

3.本实用新型使用新结构隔电环,能够使得定子外圆尺寸的控制范围可稍微放宽,减少因为精整形过严带来的断线、短路等不良现象,极大的提高了定子生产合格率及车间生产效率;使用新结构隔电环,在原有使用套有热缩管的螺杆的基础上,能够取消带有热缩管的螺杆,使用普通螺杆,减少了物料使用及生产工时,降低了工艺要求;

4.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由于安全性能更好,同样适用于常规的拉伸结构电机,在绕组外圆尺寸设计得较为极限时,仍可避免因为绕组外圆过大与端盖内壁的电气安全间隙不足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可以在拉伸端盖电机、卷板机壳电机上同时通用,保证了物料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具有隔电环的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隔电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隔电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电机隔电环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电机隔电环;11、隔电环主体;110、孔;12、隔电环下沿;12a、第一端;12b、第二端;2、电机定子;21、电机定子绕组;22、定子铁芯;3、电机端盖;31、上端盖;32、下端盖;4、电机轴;40、电机轴线;5、螺杆;6、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隔电环,其包括:

隔电环主体11,其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设置于电机定子绕组21与电机端盖3之间的位置;

隔电环下沿12,包括第一端12a和第二端12b,所述第一端12a连接于所述隔电环主体11的边沿、所述第二端12b朝远离所述隔电环主体11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能够包裹在所述电机定子绕组21的径向外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板状结构的隔电环主体、且该板状结构位于电机定子绕组和电机端盖之间,能够沿电机轴线方向对端盖和定子绕组之间的电气间隙加以保证、保证在轴线方向上的电气绝缘、不会出现电气安全隐患,同时通过筒状的隔电环下沿、包裹在定子绕组径向外侧,能够对电机定子绕组进行包裹住,从而实现在电机径向方向上对定子绕组和端盖之间、以及定子绕组和螺杆之间起到电气绝缘作用,隔绝绕组与端盖安装位和螺杆保证径向方向上的电气间隙、不至于出现电气安全隐患,从两方面共同加强了电机的安全性能;即同时在沿电机轴线方向对端盖和定子绕组之间的电气间隙加以保证、在电机径向方向上对定子绕组和端盖之间、以及定子绕组和螺杆之间起到电气绝缘作用,不至于出现电气安全隐患,加强了电机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使用新结构隔电环,还能够使得定子外圆尺寸的控制范围可稍微放宽,减少因为精整形过严带来的断线、短路等不良现象,极大的提高了定子生产合格率及车间生产效率;使用新结构隔电环,在原有使用套有热缩管的螺杆的基础上,能够取消带有热缩管的螺杆,使用普通螺杆,减少了物料使用及生产工时,降低了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由于安全性能更好,同样适用于常规的拉伸结构电机,在绕组外圆尺寸设计得较为极限时,仍可避免因为绕组外圆过大与端盖内壁的电气安全间隙不足所引起的安全问题,可以在拉伸端盖电机、卷板机壳电机上同时通用,保证了物料的通用性。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主体11的中部具有能够容纳电机轴4穿过的孔110、使得所述隔电环主体11为圆环孔板。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主体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设置成具有容纳孔的圆环孔板结构形式,能够容纳电机轴从中穿过,且与电机端盖的形状结构相匹配,以将其最大程度地保证定子绕组和端盖之间存在绝缘,不发生电气泄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电气安全隐患。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12为圆筒状结构或圆台状结构。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下沿的具体优选结构形式,圆筒状结构或圆台状结构均能够实现将定子绕组包裹于其中、以对定子绕组进行径向绝缘隔离的作用,起到进一步提升绝缘保护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隔电环由隔电环端面、下沿部分构成,结构简单易实现,通过隔电环结构上的实用新型变动直接消除现有隔电环的缺点,实现更加有效且可靠的保护方式。新结构隔电环进行分段设计,隔电环端面保证了绕组端高与端盖表面的轴向安全电气间隙、下沿部分保证了绕组外圆与螺杆和端盖安装位的径向安全电气间隙。此结构隔电环在拉伸结构电机同样适用,在定子绕组外圆偏大时,隔电环下沿部分仍可保证绕组外圆与端盖表面的径向安全电气间隙。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12的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隔电环主体11的边沿上、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电机隔电环1的中心方向收缩,使得所述第二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端围成的圆形的直径尺寸、而形成所述圆台状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隔电环下沿的自由端形成向中心收缩的内缩结构,新结构隔电环端面与下沿部分进行一定角度上的设计,下沿部分与端面保持非垂直的角度,形成一定的让位,能够在装配电机时避免因螺杆穿过电机而碰到隔电环,导致隔电环错位。

下沿部分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变化,在定子绕组端高较高时,下沿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加长或调节角度。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下沿12的所述第一端12a至所述第二端12b之间为光滑过渡。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下沿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能够形成平滑过渡的优选圆台结构,防止在装配时螺杆将隔电环干涉导致错位,同时也可保证能完好的包住整个绕组且不会掉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电机隔电环1,还包括电机端盖3和电机定子绕组21,所述隔电环主体11设置于所述电机端盖3和所述电机定子绕组21之间轴向间隙的位置、所述隔电环下沿12设置于所述电机定子绕组21的径向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隔电环结构的电机,能够沿电机轴线方向对端盖和定子绕组之间的电气间隙加以保证、保证在轴线方向上的电气绝缘、不会出现电气安全隐患,同时能够对电机定子绕组进行包裹住,从而实现在电机径向方向上对定子绕组和端盖之间、以及定子绕组和螺杆之间起到电气绝缘作用,隔绝绕组与端盖安装位和螺杆保证径向方向上的电气间隙、不至于出现电气安全隐患,从两方面共同加强了电机的安全性能;过隔电环结构上的实用新型变动直接消除现有隔电环的缺点,实现更加有效且可靠的保护方式;

除使保护方式更可靠外,使用新结构隔电环还可降低定子不良率,车间生产效率,减少工时和物料使用。原隔电环使用情况下,需在定子精整形处控制的较严,常常带来因为精整形而导致的断线、短路,导致车间成产效率低下及合格率较低;同样,在原结构隔电环中,为保证定子绕组外圆与螺杆的安全电气间隙,用于紧固上下端盖的螺杆必须套上热缩管,增加加工工时及物料浪费。反之,使用新结构隔电环,定子外圆尺寸控制范围可适当放宽,减少了因为精整形带来的断线、短路等不良现象,提高定子合格率及生产效率;原有套上热缩管的螺杆,也可取消套热缩管工序,节省热缩管物料及生产工时。

本实用新型新结构隔电环可以在拉伸端盖电机、卷板机壳电机等均可使用,极大程度的推进了物料通用化建设。

优选地,

所述电机端盖3包括上端盖31和下端盖32,所述电机还包括螺杆5,所述螺杆5位于所述上端盖31和所述下端盖32之间、且将所述上端盖31和所述下端盖32进行连接固定。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电机端盖包括上端盖和下端盖,并且通过螺杆将上、下端盖进行连接固定,这属于卷板机壳电机的结构形式,能够形成对上、下端盖之间有效的连接固定。

优选地,

所述电机隔电环1设置于所述螺杆5的径向内侧、且所述隔电环下沿12位于所述螺杆5的径向内侧。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始终使得电机隔电环尤其是隔电环下沿位于螺杆的径向内侧,能够有效始终地保证对隔电环下沿径向内侧的定子绕组和隔电环下沿径向外侧的螺杆之间的隔离,保证定子绕组与螺杆之间绝缘,提高电气气隙和保证电气绝缘度,保证和加强电机的安全性能。

优选地,

所述隔电环主体11与所述电机端盖3之间存在第一轴向间隙,所述隔电环下沿12与所述螺杆5之间存在第二径向间隙。通过隔电环主体与电机端盖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能够有效保证电机端盖与定子绕组在电机轴线方向始终不发生干涉作用,保证二者之间的绝缘效果,提高电气安全性能,通过隔电环下沿与所述螺杆之间存在的第二径向间隙能够有效保证螺杆与定子绕组在径向方向上始终不发生干涉作用,保证二者之间的绝缘效果,提高电气安全性能。

优选地,

在沿着电机轴线40方向的截面内,所述隔电环下沿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机轴线40不平行、且二者间存在不为0的夹角,且所述隔电环下沿12的所述第二端12b相对于所述隔电环下沿12的所述第一端12a更加靠近所述电机轴线40。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隔电环下沿的自由端形成向中心收缩的内缩结构,新结构隔电环端面与下沿部分进行一定角度上的设计,下沿部分与端面保持非垂直的角度,形成一定的让位,能够在装配电机时避免因螺杆穿过电机而碰到隔电环,提高装配安全性能。

区别于原有的隔电环,本实用新型的隔电环实用新型带有下沿部分,可保证径向的电机安全电气间隙,能够最大范围的保证电机的安全电气间隙,降低定子不良率、提高生产效率,螺杆取消套热缩管,节省物料成本及加工工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