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振动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9096发布日期:2019-03-08 17:4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线性振动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振动电机。



背景技术:

线性振动电机是一种利用电磁力的产生原理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部件,线性振动电机通常安装在便携式移动设备内,以产生振动反馈,如手机的振动或者游戏机的振动反馈等。

相关技术中,线性振动电机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振动单元、将所述振动单元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组件及驱动所述振动单元振动的驱动单元,所述振动单元包括永磁体,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线圈,所述线性振动电机通常仅通过一个所述线圈与所述永磁体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提供驱动力,以驱动所述振动组件往复振动,但上述线性振动电机的驱动力较小,因此导致振动的响应时间较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性振动电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驱动力大、响应速度更快的线性振动电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性振动电机,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振动单元、将所述振动单元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组件及驱动所述振动单元振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间隔正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件和第二线圈组件,所述振动单元包括第一永磁体、两个第二永磁体及两个第三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位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之间,两所述第二永磁体分别正对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两端设置,两所述第三永磁体分别正对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两端设置,所述第一永磁体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第一永磁体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两所述第二永磁体同极相对设置,两所述第三永磁体同极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永磁体的相对设置的磁极极性与所述第三永磁体的相对设置的磁极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线圈组件通入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通入的电流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振动单元还包括间隔正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质量块、固定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之间的第一质量块、固定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上的磁轭,所述第一永磁体嵌设于所述第二质量块,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三永磁体分别嵌设于所述磁轭。

优选的,所述磁轭呈矩形框状结构,所述磁轭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及连接两所述第一边的第二边和第三边,两所述第一边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抵接,所述第二永磁体与所述第三永磁体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边上。

优选的,所述振动单元还包括两个第四永磁体,两所述第四永磁体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边与所述第三边并且分别正对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边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与位于所述第三边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

优选的,所述磁轭设有两个且两所述磁轭均呈长条型,两所述磁轭分别固定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盖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的底壁及自所述底壁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第一质量块包括靠近所述底壁一侧的本体部及自所述本体部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延伸形成的两延伸部,两所述延伸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永磁体分别与所述本体部及两所述延伸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组件设有两个,两所述弹性组件分别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包括第一铁芯及缠绕于所述第一铁芯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包括第二铁芯及缠绕于所述第二铁芯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一铁芯包括第一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两端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两所述第二永磁体分别正对两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所述第一线圈通入电流后两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相反的磁极极性;所述第二铁芯包括第二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两端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线圈缠绕于所述第二本体部,两所述第三永磁体分别正对两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所述第二线圈通入电流后两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相反的磁极极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组件的信号输入源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的信号输入源为同一信号源,且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为串联或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组件的信号输入源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的信号输入源为两个单独信号源。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性振动电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形成双线圈结构,通入电流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同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的两端磁化具有不同的磁极极性与两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二线圈组件的两端磁化具有不同的磁极极性与两所述第三永磁体之间产生作用力,通过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加上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永磁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和第二线圈组件与第三永磁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相叠加,从而提升了驱动所述振动单元振动的驱动力,进而使得所述线性振动电机响应速度更快。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电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电机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电机通电后铁芯和永磁体磁极极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电机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线性振动电机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性振动电机100,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1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驱动单元20和振动单元30,以及将所述振动单元30悬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弹性组件40。所述驱动单元20用于驱动所述振动单元30振动。

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及与所述第一壳体11盖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二壳体12。

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与所述第二壳体12相对设置的底壁111及自所述底壁111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112。

所述驱动单元20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且间隔正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件21和第二线圈组件22。

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包括第一铁芯211及缠绕于所述第一铁芯211的第一线圈212。

所述第一铁芯211包括第一本体部2111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2111两端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一本体部2111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两第一延伸部2112。

所述第一线圈212缠绕于所述第一本体部2111。当所述第一线圈212通入电流后,所述第一铁芯211会产生磁化,并且两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会具有相反的磁极极性。

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包括第二铁芯221及缠绕于所述第二铁芯221的第二线圈222。

所述第二铁芯221包括第二本体部2211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2211两端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本体部2211的中轴线方向延伸形成的两第二延伸部2212。

所述第二线圈222缠绕于所述第二本体部2211。当所述第二线圈222通入电流后,所述第二铁芯221会产生磁化,并且两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会具有相反的磁极极性。

具体的,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通入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通入的电流方向相反。也就是说两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与两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通入电流后,位于同侧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与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会具有不同的磁极极性。如当位于一侧的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为N极时,则位于同侧的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为S极。

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的信号输入源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的信号输入源可为同一信号源或两个单独的信号源。当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的信号输入源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的信号输入源为同一信号源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串联或并联。

所述振动单元3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之间的第一质量块31、嵌在所述第一质量块31的第一永磁体32、间隔设置的两第二质量块33、固定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33上的磁轭34、嵌设在所述磁轭34上的第二永磁体35和第三永磁体36及第四永磁体37。

所述第一质量块31于所述第二质量块33均由非导磁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质量块31包括靠近所述底壁111一侧的本体部311及自所述本体部311向远离所述底壁111方向延伸形成的两延伸部312。

两所述延伸部312间隔设置。优选的,两所述延伸部312关于所述本体部311中心处间隔正对设置。

所述第一永磁体32分别与所述本体部311及两所述延伸部312抵接。

所述第一永磁体32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通入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通入的电流方向相反,所以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合力会向同一方向,这样就提升了驱动所述振动单元30振动的驱动力。

所述第一质量块31、所述第一永磁体32、所述磁轭34、所述第二永磁体35、所述第三永磁体36、所述第四永磁体37、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及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均设于两所述第二质量块33之间。也就是说两所述第二质量块33共同围合形成一收容上述各部件的空间。

所述第二质量块33包括自靠近所述本体部311一侧向远离所述本体部311一侧凹陷形成的避让部331,所述本体部311对应插入所述避让部331中与所述第二质量块33形成抵接固定。

所述磁轭34呈矩形框状结构,所述磁轭34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41及分别连接两所述第一边341两端的第二边342和第三边343。

两所述第二质量块33分别与两所述第一边341抵接,所述第一质量块31、所述第一永磁体32、所述第二永磁体35、所述第三永磁体36、所述第四永磁体37、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及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均收容于所述磁轭34围成的空间内。

所述第二永磁体35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二永磁体35分别设于两所述第一边341上。

两所述第二永磁体35正对两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设置,且两所述第二永磁体35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同。

所述第三永磁体36设有两个,两所述第三永磁体36分别设于两所述第一边341上,并且与所述第二永磁体35间隔设置。

两所述第三永磁体36正对两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设置,且两所述第三永磁体36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同。

具体的,所述第二永磁体35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一侧的磁极极性与所述第三永磁体36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如当两所述第二永磁体35分别靠近两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一侧为N极时,则两所述第三永磁体36分别靠近两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一侧为S极。

当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通入电流时,所述第一铁芯211与所述第二铁芯221磁化,两所述第二永磁体35会分别对两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产生吸引和排斥产生驱动力,同时两所述第三永磁体36也会分别对两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产生吸引和排斥产生驱动力。因为所述第二永磁体35与所述第三永磁体36的磁性相反,并且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也会通入相反的电流,所以最终所述第二永磁体35对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产生的驱动力与所述第三永磁体36对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产生的驱动力的合力会向同一方向,这样就提升了驱动所述振动单元30振动的驱动力。

所述第四永磁体37设有两个,两所述第四永磁体37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边342和所述第三边343且分别正对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边342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一侧的磁极极性与位于所述第三边343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一侧的磁极极性相反。如当位于所述第二边342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一侧为N极时,则位于所述第三边343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一侧为S极。

当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通入电流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位于所述第二边342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同时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与位于所述第三边343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由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的电流方向相反,并且两所述第四永磁体37分别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磁极极性相反,使得最终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分别和所述第四永磁体37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合力会向同一方向,这样就提升了驱动所述振动单元30振动的驱动力。

所述弹性组件40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组件40分别连接两所述第二质量块33与所述侧壁112将振动单元30悬置于所述壳体10内。

请结合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永磁体32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一侧为S极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一侧为N极,所述第二永磁体35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一侧为N极,所述第三永磁体36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一侧为S极,位于所述第二边342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一侧为S极,位于所述第三边343上的所述第四永磁体37靠近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一侧为N极。

当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通电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分别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和所述第四永磁体37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分别与所述第一永磁体32和所述第四永磁体37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同时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磁化与所述第二永磁体35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磁化与所述第三永磁体36产生作用力,上述多个作用力的合力朝向相同一侧,从而推动所述振动单元30振动。

相应的,当所述第一线圈组件2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件22反向通电时多个作用力的合力朝向相反一侧,从而推动所述振动单元30往相反方向振动。当然所述第一永磁体32、所述第二永磁体35、所述第三永磁体36及所述第四永磁体37的磁极极性可与上述设置相反,其形成磁回路以及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112和所述第二延伸部2212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原理同上述一致。

通过将上述多个洛伦兹力及多个作用力相叠加,可实现较大的驱动力,使所述线性振动电机100响应速度更快。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7,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线性振动电机200中磁轭134设有两个,且两所述磁轭134均呈长条型并分别与两第二质量块133固定连接。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将不再设置实施例一中的第四永磁体,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仅通过第一永磁体132、第二永磁体135及第三永磁体136与第一线圈组件121和第二线圈组件122之间产生驱动力从而带动振动单元振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性振动电机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形成双线圈结构,通入电流后,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永磁体的磁场互相作用产生洛伦兹力,同时所述第一线圈组件的两端磁化具有不同的磁极极性与两所述第二永磁体之间产生作用力,所述第二线圈组件的两端磁化具有不同的磁极极性与两所述第三永磁体之间产生作用力,通过第一线圈组件和所述第二线圈组件与所述第一永磁体之间产生的洛伦兹力加上所述第一线圈组件与第二永磁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和第二线圈组件与第三永磁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相叠加,从而提升了驱动所述振动单元振动的驱动力,进而使得所述线性振动电机响应速度更快。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