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竖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8995发布日期:2019-04-20 02:26阅读:1667来源:国知局
电缆竖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承载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竖井。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变电站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变电站装配化、小型化及电缆设施的预制化,使变电站的施工更加便捷,变电站施工现场的土建施工工作量不断减少,施工周期也相应缩短。预制式电缆竖井就是电缆预制化设施中的一项,预制化电缆竖井较原有的钢筋混凝土,例如,砖混,电缆竖井安装简便,外观美观,位置设置灵活,而且占地面积小,满足了变电站的装配化、小型化发展趋势。另外,在隧道、基础设置、车间、购物中心等各种居住和交通空间中通常会使用由电缆所承载的电缆承载组件,电缆承载组件要考虑受潮和耐用情况,并且需要注意在高危线路中高温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加工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垂直引上引下的电缆敷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竖井,其在相邻两个敷设单元之间设置支撑板且相邻两个敷设单元沿竖直方向进行布置,多个敷设单元的侧璧上均设置开口,以便后期维修。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竖井,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加工成本低,并且适用于垂直引上引下的应用场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缆竖井,其包括多个敷设单元、多个连接部和多个支撑板,所述敷设单元的上表面为其第一表面,所述敷设单元的下表面为其第二表面,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相邻两个敷设单元沿竖直方向布置,上敷设单元第二表面上的支撑板与下敷设单元第一表面上的支撑板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进行连接;空间顶部敷设单元的上部设置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板的第一端连接,支撑板的第二端与空间顶部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连接;空间底部敷设单元的下部设置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支撑板的第二端连接,支撑板的第一端与底部敷设单元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部分与空间顶部敷设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空间顶部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之间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第一穿线孔;所述敷设单元为中空的长方体,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敷设单元的四个侧壁中,至少有一个侧壁上设置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门体,所述门体上设置第一把手,通过第一把手将所述门体打开;所述敷设单元的顶部设置第一盖板;所述敷设单元的底部设置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也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第二穿线孔;所述敷设单元内部设置有电缆固定架。

优选地,所述敷设单元的顶部设置第一凸缘,所述敷设单元的底部设置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所述第二凸缘上分别设置均第三孔和第四孔,优选地,所述第三孔在第一凸缘上均匀布置,所述第四孔在第二凸缘上均匀布置,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均匀布置的第五孔,所述第五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三孔的位置相对布置,所述第二盖板上设置均匀布置的第六孔,所述第六孔的位置与所述第四孔的位置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通过紧固件与敷设单元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敷设单元内部设置滑轨,所述门体从所述敷设单元内部拉出并推回,所述门体的内表面设置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滑轨配合滑动,所述门体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第一孔,所述敷设单元与所述门体上的第一孔相对应的部分设置第二孔,紧固件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将门体固定至敷设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为倒L型框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设置开口,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移动的维修门,所述维修门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把手,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上分别设置有U型开口槽,所述U型开口槽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上对称布置,所述U型开口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部分的第一表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第一部分的开口槽的开口末端设置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敷设单元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一焊层;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二焊层;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三焊层;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具有第四焊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竖井,能够根据现场预留孔洞位置采用工厂化加工,全部工厂内集成,设备生产与土建基础同期建设,不必像传统变电站的电缆竖井与变电站配电楼采用一体化建设,建设周期较短,占地面积小,而且安装比较灵活,变电站投运后,电缆的运行维护方便。对于现在推行的智能装配式变电站较为适应。采用此种设计方案后,可以更好的满足装配式变电站工厂化加工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竖井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占用空间更小,可以更加灵活的设置电缆敷设路径,与配电楼的整体设计更加具有独立性,安装方便,建设周期较短。外观美观,电缆维护方便易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缆竖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电缆竖井,其包括多个敷设单元、多个连接部和多个支撑板1,支撑板1 分别设置在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敷设单元的第二表面为其下表面,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为其上表面,即在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设有支撑板1,在敷设单元的第二表面设有支撑板1,相邻两个敷设单元沿竖直方向布置,上敷设单元指在空间位置处于上方的敷设单元,下敷设单元指在空间位置处于下方的敷设单元,上敷设单元的第二表面上的支撑板1通过第一连接部2与在下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的支撑板1进行连接。

在空间位置位于最上方的敷设单元的上部设有第二连接部3,即位于空间顶部敷设单元的上部设有第二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3与空间顶部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通过支撑板1连接。

在空间位置位于最下方的敷设单元的下部设置有第三连接部4,即空间底部敷设单元的下部设有第三连接部4,第三连接部4与空间底部敷设单元的第二表面之间具有支撑板1。

优选地,沿着垂直于电缆竖井方向,第一连接部与敷设单元的横截面积的尺寸相同。

优选地,第二连接部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连接部第一部分为倒L型框架结构,第二连接部第一部分设置成开口,第二连接部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移动的维修门5,维修门5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把手6,当需要维修时,通过把手开启维修门5。

第二连接部3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上分别设置有U型开口槽7,U型开口槽7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连接部3的第一表面。

在第二连接部第一部分的开口槽的开口末端设置连接板8,其配置用于将第二连接部3 连接至需要的场合。

第二连接部3第二部分与空间位置位于最上方的敷设单元连接,第二连接部3第二部分与空间位置位于最上方的敷设单元的第一表面之间具有支撑板1。

优选地,敷设单元与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一焊层。

优选地,支撑板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二焊层。

优选地,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三焊层。

优选地,第三连接部与支撑板之间具有第四焊层。

也就是说,敷设单元与支撑板焊接在一起,支撑板与第一连接部焊接在一起,第二连接部与支撑板焊接在一起,第三连接部与支撑板之间焊接在一起。

优选地,敷设单元与支撑板之间,支撑板与第一连接部2之间,第二连接部3与支撑板之间以及第三连接部4与支撑板之间能够采用其他合适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例如,套接在一起或者采用其他紧固件进行固定。

支撑板上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处设置密封件进行封堵。

敷设单元为中空的长方体,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敷设单元的至少一个侧壁上设置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处设置门体,当需要维修时,能够通过第一把手将门体打开。敷设单元的顶部设置第一盖板;敷设单元的底部设置第二盖板,敷设单元的顶部设置第一凸缘,敷设单元的底部设置第二凸缘。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上分别设置均第三孔和第四孔,优选地,第三孔在第一凸缘上均匀布置,第四孔在第二凸缘上均匀布置,第一盖板上设置均匀布置的第五孔,第五孔的位置与第三孔的位置相对布置。第二盖板上设置均匀布置的第六孔,第六孔的位置与第四孔的位置相对布置。第三孔、第四孔、第五孔以及第六孔均配置用于供紧固件穿过,其用作固定孔。

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通过紧固件与敷设单元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二开口处设置能够从敷设单元内部拉出并推回的门体,敷设单元内部设置滑轨,门体的内表面设置与滑轨配合动作的拉杆,拉杆能够在滑轨内往复运动,门体上设置第一把手,以便通过第一把手9将门体打开,便于维修。优选地,门体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第一孔,敷设单元与门体上的第一孔相对应的部分设置第二孔,紧固件穿过第一孔和第二孔将门体固定至敷设单元。

优选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也设置有供电缆穿过的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处设置密封件进行封堵。

优选地,敷设单元内部设置有敷设单元内侧壁或顶面或底面固定连接的电缆固定架,其配置用于整理敷设单元内的电缆。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竖井相对于常规变电站电缆竖井而言,其所有设备均能够采用工厂化加工,使竖井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占用空间更小,可以更加灵活的设置电缆敷设路径,与配电楼的整体设计更加具有独立性,安装方便,工厂加工完毕后,只需在变电站适当位置上通过螺栓与墙壁、屋顶及地面连接或者与预埋件焊接即可,建设周期较短。外观美观,安装完毕后,与成套式开关柜相似,与周围设备更加协调,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缆维护方便,在金属竖井的正面,上下设置维护检修门,维护检修时,只需将其打开即可,方便易行。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