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后端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2892发布日期:2019-06-14 23:11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后端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组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后端盖。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直流无刷电机的后端盖为整体式结构,霍尔零件置于后端盖内侧,固定调节螺栓安装于后端盖上并与霍尔零件相联接,固定调节螺栓是直接暴露于后端盖外侧,这种结构当初是为方便调节霍尔零件而设计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设计结构容易造成霍尔零件位移,从而影响电机工作性能,这样就会造成平时要经常对霍尔零件进行调节,由于电动三轮车上使用者及一般的维修人员对电机霍尔零件的调节性能掌握不到位,因此给电机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电机功率损耗较大,影响电机性能的正常发挥。

实用新型专利(CN201820195110.1 )公开了一种发电机后端盖结构,端盖防护罩的应力集中,因此设置有加固圈、加强筋等结构,避免端盖断裂,使端盖更加牢固稳定,但是在安装过程中,端盖与发电机需要通过反复的转动才能确定端盖和发电机是否对位安装,安装过程消耗较大的时间去对准孔位,浪费安装时间和安装人员的精力,且安装完成后若螺丝松动还会导致端盖与电机的偏移,容易发生故障。因此需要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安装不方便的缺点,提供一种电机后端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电机后端盖,包括后端盖本体,后端盖本体的中央设有轴承室,轴承室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柱,后端盖本体上还设有第二定位柱,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都为柱状凸起并都与电机下表面的孔定位铆合,后端盖本体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电机的第一固定部,每个第一固定部上都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第一孔,后端盖本体的外圈设有用于安装电机机壳的第二固定部,每个第二固定部上都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第二孔。

作为优选,第一定位柱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中轴线的距离为a,第二定位柱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中轴线的距离为b,b>a。第二定位柱的径向距离与第一定位柱不同。

第二定位柱位于第一定位柱和后端盖本体轴心所在直线之外。第二定位柱、第一定位柱、轴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更立体地通过不同的定位柱定位,不会有孔位混乱的情况出现。

作为优选,后端盖本体上还设有排线孔,排线孔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中轴线的距离为c,c=b。

作为优选,轴承室的外壁为圆台状。

作为优选,后端盖本体的下表面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提高了后端盖的承载 能力,避免了后端盖的断裂,也使后端盖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均匀,从而使其使用过程更加牢固稳定,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利用多个径向距离不同的定位柱,在电机和端盖安装时,通过定位柱和电机孔的定位铆合,可以轻松定位安装,大大减少了安装时间,且安装完成后不会发生偏移,提高了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后端盖本体、11—轴承室、12—第一定位柱、13—第二定位柱、14—第一固定部、15—第二固定部、16—排线孔、17—加强筋、141—第一孔、151—第二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电机后端盖,如图1-3所示,包括后端盖本体1,后端盖本体1的中央设有轴承室11,轴承室11的外侧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柱12,后端盖本体1上还设有第二定位柱13,第一定位柱12和第二定位柱13都为柱状凸起并都与电机下表面的孔定位铆合,后端盖本体1的外侧设有用于安装电机的第一固定部14,每个第一固定部14上都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第一孔141,后端盖本体1的外圈设有用于安装电机机壳的第二固定部15,每个第二固定部15上都设有用于安装螺钉的第二孔151。

第一定位柱12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1中轴线的距离为a,第二定位柱13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1中轴线的距离为b,b>a。

第二定位柱13位于第一定位柱12和后端盖本体1轴心所在直线之外。

后端盖本体1上还设有排线孔16,排线孔16中轴线与后端盖本体1中轴线的距离为c,c=b。

轴承室11的外壁为圆台状。

后端盖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加强筋17。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