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型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2981发布日期:2019-06-14 23:11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型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型马达。



背景技术:

马达,又称为电动马达或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并可再使用机械能产生动能,用来驱动其他装置的电气设备。马达的种类非常繁多,但可大致分为交流电动马达及直流电动马达以用于不同的场合,不过,现有的马达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不够节能的弊端,造成一定能量的浪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节能型马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节能型马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型马达,包括马达机壳,所述马达机壳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定子,所述定子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子,所述转子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所述转子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连接轴远离第二连接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发电机,所述马达机壳靠近发电机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蓄能盒,所述蓄能盒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第一连接轴远离转子的一端设有轴承,所述第二连接轴远离转子的一端设有散热风扇。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均水平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数量均相同,且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构成圆柱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发电机与马达机壳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发电机与蓄电池之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轴承的外表面设有密封圈,且轴承远离第一连接轴的一端设有输出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轴、发电机、蓄能盒和蓄电池,为马达增加了自发电结构,可以让其在运行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存储,节约大量能量,节能环保,实用性强;

综上,本实用新型中的马达增加了自发电结构,可以让其在运行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存储,节约大量能量,节能环保,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型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型马达的第二连接轴和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型马达的第三连接杆和第三连接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马达机壳、2定子、3转子、4第一连接轴、5第二连接轴、6第一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8第三连接杆、9第三连接轴、10发电机、11蓄能盒、12蓄电池、13轴承、14输出轴、15散热风扇、1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节能型马达,包括马达机壳1,马达机壳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定子2,定子2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有转子3,转子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轴4,转子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轴5,第二连接轴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杆6远离第二连接轴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7远离第一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第三连接杆8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轴9,第三连接轴9远离第二连接轴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发电机10,马达机壳1靠近发电机10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蓄能盒11,蓄能盒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2,第一连接轴4远离转子3的一端设有轴承13,第二连接轴5远离转子3的一端设有散热风扇15。

第二连接杆7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第二连接杆7均水平设置,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8的数量均相同,且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8构成圆柱形结构,发电机10与马达机壳1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发电机10与蓄电池12之间电性连接,轴承13的外表面设有密封圈16,且轴承13远离第一连接轴4的一端设有输出轴14。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开启马达后,转子3会在定子2的作用下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轴4和第二连接轴5转动,第一连接轴4带动输出轴14转动,第二连接轴5带动第一连接杆6、第二连接杆7、第三连接杆8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连接轴9转动,与第三连接轴9连接的发电机10可以实现自发电,并且将电能存储至蓄能盒11的蓄电池12内,散热风扇15可以起到很好的散热作用,本实用新型中的马达增加了自发电结构,可以让其在运行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存储,节约大量能量,节能环保,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