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2957发布日期:2019-05-22 02:1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独立微光智慧应用照明系统中,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控制策略对系统性能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电控制方法的优劣不仅影响到铅酸蓄电池的荷电量的大小,同时也关系到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充电的目的是恢复电池电能,除非充电器和电池构成的工作组处于涓流充电电模式,否则,充电期间虽然蓄电池端电压比较高,但是蓄电池无法完全充满。电池的容量是一个定值,充电的时间越短,意味着充电电流就越大。如果充电电流过大的话,将会产生充电反应,造成内部压力过大、蓄电池体温过高、活性物质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等,从而损坏蓄电池。因此,充电的快速性和避免蓄电池的损坏,成为了一对彼此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马斯(j.a.mas)提出了以最低的析气率为前提的蓄电池可接受的最佳充电曲线,即任意时刻电池能够接受的充电电流为:i=i0eat

其中:i0为初始的充电电流,a为充电接受比,t为充电时间,i0和a的值由电池决定,与电池的类别、极板的结构、散热的性能及电池新旧有关。

如马斯最佳充电曲线所示,充电电流随时间按照指数规律下降,并且:

1.如果充电电流工作在“析气区”,则电流过大,会导致电池体温度过高,在电池内部的气压过高会有大量的气体析出,对电池造成损坏;

2.如果充电电流工作在“接受区”,则是蓄电池可接受的,但充电时间不能达到最短;

3.如果充电电流沿着曲线的轨道变化的话,是理想的充电状态;

实践证明,如果充电电流按这条曲线变化,可以大大缩短充电时间并且保证了电池的容量和寿命都不受到损坏。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合适的充电策略,尽量的吻合马斯最佳充电曲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mppt大电流充电阶段:首先对蓄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当蓄电池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打开电加热管对蓄电池进行升温保护,而当蓄电池温度升至设定温度时,关闭电加热管,再采用标准电流值的1.8至2.2倍的大电流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监控蓄电池两端实时电压,当蓄电池两端电压上升至过充电压时,结束mppt大电流充电阶段,并自动转入恒压充电阶段;

b、恒压充电阶段:采用恒定电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监控蓄电池两端实时电压,通过调节输出电流使得蓄电池两端电压稳定,当输出电流下降至涓流充电电流时,结束恒压充电阶段,或是当恒压充电阶段时间超过预警值时,结束恒压充电阶段;

c、涓流充电阶段:采用小电流,并采用脉冲充电的方式来补偿蓄电池的自然放电,此时,充电电压等于蓄电池的额定电压,当充电电流超过最大设定值时,自动断电,并发出蓄电池损坏的报警信号,而当充电电流小于最小设定值时,自动断电,并发出电池充满信号;

d、模拟放电阶段:接入微型led灯管,并控制蓄电池对微型led灯管进行供电,间隔30s,每次供电时长10s,重复5次,放电结束后检测蓄电池两端电压,当蓄电池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0.9-1.1倍时,对蓄电池重新进行涓流充电,直至充满;而当蓄电池两端电压小于0.9倍额定电压时,发出蓄电池损坏的报警信号。

优选地,所述的恒压充电阶段中还包括对蓄电池的温度控制,当蓄电池的温度超过标准值时,打开散热风扇,并对蓄电池进行散热。

优选地,所述的脉冲充电的方式包括连续对蓄电池充电5-6s,再停止充电1-1.5s,并重复若干次。

各阶段功能详解:

第一阶段:mppt大电流充电阶段

在马斯充电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充电前期蓄电池可以接受的充电电流相对较大,而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的功率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使用了mppt大电流充电,既可以提高充电的效率,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资源。在此阶段中,充电电流相对较大,电池电量恢复的十分迅速。与其他普通的多模式下大电流快速充电相比较,加入了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使得系统充电可以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当电池电压上升到过充电压时,结束最大功率充电状态,进入下一个恒压充电阶段。

第二阶段:恒压充电阶段

蓄电池在第一阶段中,迅速的恢复电量,但是只能达到额定容量的80%-90%,为了使蓄电池容量充满,我们使用了恒压充电,作为第二阶段。恒压充电这个阶段是对蓄电池电量的补充,使蓄电池容量尽可能的恢复到满。在这个阶段中,要不断的检测蓄电池的端电压,使之保持稳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电压环进行反馈。在此,采用数字比例积分pi控制系统,用以提高控制的动态和稳态性能。首先通过采样,得到蓄电池的端电压,然后将之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到比较的差值u,对差值u进行比例环节和积分环节的控制,得到mosfet的占空比的变化量d,进而得到下一步的控制占空比,最终使蓄电池电压恒定。

随着恒压充电的进行,充电电流随之逐渐减小,当充电电流降低到涓流充电流i浮时,电池已基本充满,装置转入第三阶段涓流充电。其中:

i浮=0.02c

其中c为蓄电池组的额定容量。

第三阶段:涓流充电阶段

在此阶段中,采用低压小电流充电,以补充电池的自然放电,此时必须将充电电压稳定在蓄电池的额定电压附近。因而充电电流与第一阶段mppt大电流充电相比很小。但是由于工作情况的复杂性,浮充时也有电流较高的可能(如电池严重亏电、漏电、负荷过重等)。这时应采取限流措施,保持电流不超过某一设定值而使电压降低,带电流降低电压升起后再稳压。涓流充电压为v浮。

v浮=2.25n

其中n为蓄电池单体数。

在充电过程的后期,对充电电流进行检测,当充电电流小于关断电流阈值0.2a时,切断充电回路,退出充电程序。表示蓄电池已充满。三阶段充电策略是根据检测到蓄电池的不同状态,由核心控制系统决定进入哪种充电状态,使充电更加合理、快速,有利于保障蓄电池的寿命。而且在充电控制中融入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保证了光伏系统利用太阳能资源的效率。

第四阶段:模拟放电阶段

接入微型led灯管,并控制蓄电池对微型led灯管进行供电,间隔30s,每次供电时长10s,重复5次,放电结束后检测蓄电池两端电压,当蓄电池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0.9-1.1倍时,对蓄电池重新进行涓流充电,直至充满;而当蓄电池两端电压小于0.9倍额定电压时,发出蓄电池损坏的报警信号。采用阶段放电的方式,可更有效的检测蓄电池的内阻情况。

有益效果:

在本项目中,蓄电池使用的是铅酸蓄电池。针对铅酸蓄电池,有很多常用的充电方法,如:恒流充电法、恒压充电法、多阶段充电法和pwm充电法等。根据实践经验,充分了解了以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后,本项目设计并使用了新的智能充电策略:三阶段充电法。三阶段充电法的优势在于:既能提高了充电的效率,同时又保护了电池容量和寿命,充电曲线近似于马斯最佳充电曲线。

微光智慧应用系统中,蓄电池处于循环使用状态,白天的时候,光照充足,负载led灯关闭,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判断此时蓄电池的电量,当蓄电池处于欠压时,首先在第一阶段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充电,这个阶段充电电流比较大,电池的大部分电能在这一阶段恢复。实验表明,以mppt充电到限压点时,只能充入约80%的容量,于是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恒压充电,在第二阶段中,将补充剩余的大约20%的电量。恒压充电结束后,充电器应自动转入第三阶段,即涓流充电过程。根据电池的自放电特性,涓流充电速率很低,使用pwm脉冲充电,充电器将给电池补充电荷,这样蓄电池就可以处于充足电状态,而第四阶段,模拟放电阶段,可以用于判断蓄电池是否需要更换,以防止夜间蓄电池无法有效供电,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马斯最佳充电曲线;

图2是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充电原理框图;

图3是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的充电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2-3所示,一种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mppt大电流充电阶段:首先对蓄电池的温度进行检测,当蓄电池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打开电加热管对蓄电池进行升温保护,而当蓄电池温度升至设定温度时,关闭电加热管,再采用标准电流值的1.8至2.2倍的大电流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监控蓄电池两端实时电压,当蓄电池两端电压上升至过充电压时,结束mppt大电流充电阶段,并自动转入恒压充电阶段。

b、恒压充电阶段:采用恒定电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监控蓄电池两端实时电压,通过调节输出电流使得蓄电池两端电压稳定,当输出电流下降至涓流充电电流时,结束恒压充电阶段,或是当恒压充电阶段时间超过预警值时,结束恒压充电阶段;所述的恒压充电阶段中还包括对蓄电池的温度控制,当蓄电池的温度超过标准值时,打开散热风扇,并对蓄电池进行散热。

c、涓流充电阶段:采用小电流,并采用脉冲充电的方式来补偿蓄电池的自然放电,此时,充电电压等于蓄电池的额定电压,当充电电流超过最大设定值时,自动断电,并发出蓄电池损坏的报警信号,而当充电电流小于最小设定值时,自动断电,并发出电池充满信号;所述的脉冲充电的方式包括连续对蓄电池充电5-6s,再停止充电1-1.5s,并重复若干次。

d、模拟放电阶段:接入微型led灯管,并控制蓄电池对微型led灯管进行供电,间隔30s,每次供电时长10s,重复5次,放电结束后检测蓄电池两端电压,当蓄电池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0.9-1.1倍时,对蓄电池重新进行涓流充电,直至充满;而当蓄电池两端电压小于0.9倍额定电压时,发出蓄电池损坏的报警信号。

充电电路设计

本项目所设计的微光智慧应用充电控制系统。

由于太阳能电池板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存在着电压的上下波动,因此输出存在着电压过高损伤蓄电池,或者是电压过低无法给蓄电池充电的问题,所以需要加装电压适配器,对电压进行进一步地调整。从图2中可以看到,太阳能电池组件输出直流电压,先经过输入滤波,然后通过适配器的dc/dc变换,再经过输出滤波,这样就得到了满足负载所需求的直流输出电压,并且完成了能量的传递。电流电压检测电路负责对太阳能组件和蓄电池端电压,进行采样,通过采样之后,传入单片机adc采样端口。单片机msp430f235作为核心,控制算法软件运算后,再从pwm输出端口送出控制信号给驱动电路,最终由驱动电路完成对功率器件开通、关断的控制。

驱动电路设计的好坏将影响整个电路的工作性能及可靠性。mosfet驱动电路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mosfet开通时,必须保证有足够大的驱动电流使其栅源电压能够上升到需要值,开关管快速开通且不存在上升沿高频振荡。驱动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变换器的稳定性,轻则导致mosfet发热严重,重则使整个变换器无法启动,甚至导致mosfet烧毁。

2)mosfet开通期间必须保证其栅源电压稳定。

3)mosfet关断瞬间驱动电路必须提供一个低阻抗通路供栅源电压快速泄放,保证mosfet快速的关断,避免产生直通现象。

4)驱动电路尽量的靠近mosfet,使得驱动线能尽可能的短,以避免其它信号干扰,影响电路工作稳定性。

充电控制程序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软件,具有灵活方便、通用性强、运行可靠的特点。本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首先完成系统的初始化,包含对内部资源模块寄存器和有关标志位的初始设置。

充电控制程序主要实现预期的充电控制策略,本项目选用三阶段充电法加上模拟放电阶段,包括mppt充电、恒压充电、涓流充电以及模拟放电阶段。

该方法通过检测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充电电流,分别实现mppt充电、恒压充电以及涓流充电的自动切换。

如附图3所示,其中vmmppt为mppt充电电压最小值,vcvmin为恒压充电电压最小值、vcvmax为恒压充电电压最大值、vbat为蓄电池两端电压、ibat为蓄电池电流、imin为涓流充电电流最小值。

在系统的初始化程序中,根据蓄电池的参数特性设定一个阈值电压,当系统进入充电控制程序,首先测量一次蓄电池的开路电压,若此开路电压值低于先前所设定的阈值,在本项目中设定为24v,表明蓄电池电力不足,充电初期能接受的充电电流较大,则可采用mppt充电方法。在mppt充电过程中,当检测到蓄电池充电电流小于阈值电流3a时,则改用恒压充电方法,由于本系统采用22.2v锂电池,设定的锂电池恒压充电电压为24v。在恒压充电过程中,当充电电流小于0.5a时,认为锂电池已充满,进入浮充阶段,当充电电流小于关断电流阈值0.2a时,切断充电回路,退出充电程序。若测量的锂电池开路电压高于先前所设定的24v,则系统直接进入恒压充电流程。

在每个充放电周期中,第一次进入充电状态时,系统是根据锂电池开路电压来决定充电流程的。如果满足vbat<20v,系统会进入mppt充电流程,而由mppt流程转入恒压流程是基于锂电池充电电流大小的判断,如果充电电流大于预设阈值,则置mppt标志位,mpptflag为1,循环进入mppt充电流程。若充电电流小于阈值,则mpptflag清零,退出mppt流程,进入恒压充电流程。若首次测得开路电压大于27v表示锂电池状态为充满,转入浮充阶段,当充电电流小于0.2a时,则停止其进行充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