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及驳接方法与同轴电缆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82616发布日期:2019-05-28 21:12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及驳接方法与同轴电缆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高压电缆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及驳接方法与同轴电缆系统。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随着运行年限的增长,高压电缆的故障率会随之增多。对于同轴电缆而言,同轴电缆由高压电缆的中间接头引出,而高压电缆中间接头因为防水密封的原因不允许进行拆解,因此在同轴电缆发生故障时,无法更换整根同轴电缆,只能切除故障段,在重新驳接一段新的同轴电缆。但是现有的新旧同轴电缆驳接的操作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因处理不当会使得驳接处防水性能低,从而容易引发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新旧同轴电缆驳接的操作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因处理不当而使得驳接处防水性能低并容易引发故障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同轴电缆驳接的操作难度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及驳接方法与同轴电缆系统。

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同轴电缆包括同轴且间隔布设的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所述驳接组件包括:

压接管,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设置,所述压接管的两端分别用于供所述第一电缆的内芯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伸入,以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内芯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相对所述压接管固定;

第一防护结构,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设置,且包覆于所述压接管,以及所述第一电缆的内芯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位于所述压接管外的部分;

导电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防护结构上,所述导电连接件背离所述第一防护结构的一侧表面设有多个沿所述压接管纵长方向延伸的安装槽,且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压接管的周向方向间隔布设,所述第一电缆及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均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导电连接件上,用于将所述第一电缆及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

第二防护结构,沿所述压接管纵长方向设置,且包覆于所述固定件,以及所述第一电缆的外芯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位于所述固定件外的部分。

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的内芯可通过压接管同轴连接在一起,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的外芯通过固定件固定在导电连接件外侧的安装槽内,以通过导电连接件连接起来,而导电连接件套设于第一防护结构的。如此,可将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的外芯分别环绕导电连接件设置于导电连接件的外侧,使得驳接处的内芯与外芯仍然保持同轴,相较于传统的将内芯与外芯分别拧成两捆,有效地减小了驳接处的体形。同时,内芯与外芯通过第一防护结构分隔,外芯与外界环境通过第二防护结构分隔防护,内芯与外芯均不用分叉,方便了接头处的防护处理,降低了防护处理的难度,从而避免了容易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接头处防水性能低并容易引发故障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压接管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件背离所述第一防护结构的一侧表面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多个所述安装槽包括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电缆的外芯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贯穿所述导电连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件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压接管沿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件沿所述压接管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间隔一预设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件垂直于所述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优弧状。

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第一电缆或第二电缆穿设于导电连接件,且所述第一电缆或所述第二电缆的一端从所述导电连接件伸出;

分别对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进行开线处理,以使所述第一电缆及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裸露预设长度;

将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同轴设置,并通过压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的内芯固定连接;

在所述压接管外侧形成第一防护结构;

将所述导电连接件移动至所述第一防护结构上;

将所述第一电缆及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放置于所述导电连接件外侧的安装槽内;

将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导电连接件上,且覆盖所述第一电缆及所述第二电缆的外芯;

在所述固定件的外侧形成第二防护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长度为40毫米到60毫米。

一种同轴电缆系统,包括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所述驳接组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电缆,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电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驳接组件的a-a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驳接组件的导电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此对现有的同轴电缆驳接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现有的同轴电缆故障时,通常是直接将新旧电缆的内芯与外芯各自拧成一捆以连接在一起,然后两捆分别通过两个铜压接管进行压接,然后直接在两个铜压接管的表面进行绝缘带、阻水带及pvc带的包裹。这样进行驳接导致驳接处的体形增大,而且电缆的内芯及外芯是分叉后再拧在一起的,新旧同轴电缆的两端的内芯与外芯之间都有分叉口,这些分叉口处的防护处理比较复杂,而且对处理要求较高,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导致接头处防水性能较低,容易引发故障。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10用于同轴电缆的维修。具体地,同轴电缆包括同轴且间隔布设的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该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10用于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之间的驳接。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该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10包括压接管12、第一防护结构14、导电连接件16、固定件18及第二防护结构19。

压接管1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设置,压接管12的两端分别用于供第一电缆20的内芯4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伸入,以使第一电缆20的内芯4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相对压接管12固定。第一防护结构14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设置,且包覆于压接管12以及第一电缆20的内芯4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位于压接管12外的部分。

导电连接件16套设于第一防护结构14上,且导电连接件16背离第一防护结构14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沿压接管12纵长方向延伸的安装槽162,多个安装槽162沿压接管12的周向方向间隔布设,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均位于安装槽162内。

固定件18套设于导电连接件16上,用于将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固定于安装槽162内,以使第一电缆20的外芯50和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相对导电连接件16固定。第二防护结构19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设置,且包覆于固定件18,以及第一电缆20的外芯5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位于固定件18外的部分。

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可通过压接管12同轴连接在一起,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通过固定件18固定在导电连接件16外侧的安装槽162内,以通过导电连接件16连接起来,而导电连接件16套设于第一防护结构14的。如此,可将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分别环绕导电连接件16设置于导电连接件16的外侧,使得驳接处的内芯40与外芯50仍然保持同轴,相较于传统的将内芯40与外芯50分别拧成两捆,有效地减小了驳接处的体形。同时,内芯40与外芯50通过第一防护结构14分隔,外芯50与外界环境通过第二防护结构19分隔防护,内芯40与外芯50均不用分叉,方便了接头处的防护处理,降低了防护处理的难度,从而避免了容易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接头处防水性能低并容易引发故障的情况。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是旧电缆截断之后形成的两段电缆,同轴电缆从内到外依次包括内芯40、内部绝缘层、外芯50及外部绝缘层,因此连接内芯40前需对电缆进行开线处理,以使内芯40裸露出来。实际应用中,内芯40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裸露的长度为40毫米到60毫米。优选的,内芯40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裸露的长度为50毫米。

同时,对于输送高压的同轴电缆,每一同轴电缆内部的内芯40的数量可能是多根,因此采用压接管12连接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时也可以先将对应的内芯40同轴设置后在进行压接。

此外,对于图1与图2中内芯40及外芯50的标号,由于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实质上是同一同轴电缆裁断一部分之后形成的两段,因此对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及外芯50采用相同的标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接管12为铜制管,以使得第一电缆20的内芯4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通过压接管12电连接。进一步地,压接管1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比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裸露长度之和小,也就是说压接管12压接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即使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在压接管12内相抵接,只需要保证压接管12的中间位置为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抵接位置,就可使得压接管12的两端不会延伸至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

实际应用中,压接管12的外径小于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的径向尺寸。如此,可使得在压接管12的外侧设置第一防护结构14时,不会在压接管12处形成过大的凸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接管12也是导电的,而且压接管12未将所有裸露的内芯40覆盖,为了确保所有的内芯40及压接管12均被绝缘处理,因此第一防护结构14的两端需要延伸至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也就是说第一防护结构14包覆了内芯40位于压接管12外的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结构14从内至外依次包括绝缘层、防水层、防火层以及塑料层,以确保压接管12以及裸露的内芯40与外界完全隔绝,即实现了绝缘,也防止了外界环境对内芯40的影响。进一步地,绝缘层为绝缘胶带,防水层为防水胶带,防火层为防火胶带,塑料层为pvc胶带,且绝缘胶带铺设是从第一电缆20的内部绝缘层一直铺设至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而其他层的胶带测试依次覆盖绝缘胶带。

实际应用中,每一层的胶带均是按照二分之一进行搭接绕包,以绝缘胶带在压接管12上绕包为例,将绝缘胶带绕压接管12一圈后裁断,然后继续在压接管12上绕圈,且后一圈绝缘胶带的一侧边缘是位于前一圈绝缘胶带的中间位置。如此,一圈一圈从第一电缆20的内部绝缘层延伸至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16沿压接管12的周向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间隔一预设间隙。导电连接件16虽然是套设于第一防护层的外侧,但是导电连接件16并完全环绕第一防护层,也就是说第一防护层为环状的话,导电连接件16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而是一个具有断口的环状结构。如此,有效地避免了在连接完成并通电之后,导电连接件16形成涡流,从而避免能量损耗以及因涡流而产生的高温风险。同时,相较于原本的采用新旧电缆的外芯50拧成一捆的方式,有效地增大了接触面积,不容易发热,进一步降低了高温风险,提高了可靠性。

进一步地,预设间隙至少大于2毫米。当然,预设间隙可根据电缆内通电电压而确定,预设间隙过小还是会导致导电连接件16的涡流形成。具体地,导电连接件16垂直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截面形状为优弧状。其中,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为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16的外径小于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中外部绝缘层的径向尺寸,以确保外芯50在连接于导电连接件16外侧后,体形不会变化太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16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比压接管1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短。导电连接件16是用于实现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之间的连接,而且外芯50与导电连接件16之间的固定是通过固定件18实现的,因此只需要将外芯50搭接在导电连接件16上即可,导电连接件16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无需过长。

而且可以理解的是,导电连接件16无法在压接管12压接之后在装入,只能在内芯40压接之前,将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及内部绝缘层套入导电连接件16内,然后进行内芯40的压接。由于导电连接件16外径小于外部绝缘层的径向尺寸,因此内芯40套进到导电连接件16之后,导电连接件16只能在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部绝缘层之间的移动,如果导电连接件16过长,可能导电连接件16一端抵接于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外部绝缘层,另一端会延伸至第一防护层的绕包区域,影响第一防护层的形成。

进一步地,导电连接件16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至少为压接管1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当然,导电连接件16的长度也不能过短,过短的话使得外芯50连接在导电连接件16外侧表面的长度不够,可能导致外芯50与导电连接件16的连接松动。当然,导电连接件16的外侧表面也就是导电连接件16背离第一防护结构14的一侧表面。具体地,导电连接件16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中间位置与压接管1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中间位置重合,以使导电连接件16的两端与压接管12对应的两端的距离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62沿压接管12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于导电连接件16的外侧表面,如此,只需要将外芯50依次设置于多个安装槽162内即可实现将外芯50均匀间隔布设于导电连接件16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16背离第一防护结构14的一侧表面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多个安装槽162包括第一安装槽162及第二安装槽162,第一安装槽162开设于第一区域,第一电缆20的外芯50设置于第一安装槽162,第二安装槽162开设于第二区域,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设置于第二安装槽162。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162的数量与第二安装槽162的数量相同。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是同一同轴电缆,因此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数量是相同的,对应的第一安装槽162与第二安装槽162的数量也相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62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贯穿导电连接件16。也就是说安装槽162从导电连接件16的第一区域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延伸至第二区域,而且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中对应的外芯50是设置于同一安装槽162。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电连接件16是用于实现第一电缆20的外芯5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之间的连接的,而安装槽162是用于方便外芯50的布设的,因此安装槽162的设置形式既可以是贯穿导电连接件16的整个外侧表面,也可以分别开设与导电连接件16外侧表面沿同轴电缆的纵长方向的相对的两个区域,具体形式不限,只要能方便外芯50的布设,保证第一电缆20的外芯50与第二电缆30外芯50之间的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8为抱箍,用于将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固定在安装槽162内。具体地,固定件18为塑料抱箍,以避免抱箍导电而形成涡流,固定件18也可以是其他绝缘材质的抱箍,只要保证抱箍导电而形成涡流导致高温危险即可。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抱箍也可以是金属抱箍,金属抱箍的开口端是间隔开的,且通过绝缘螺钉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防护结构19从内至外依次包括绝缘层、防水层以及塑料层,以确保压接管12以及裸露的内芯40与外界完全隔绝,既实现了绝缘,也防止了外界环境对内芯40的影响。具体的,绝缘层为绝缘胶带,防水层为防水胶带,塑料层为pvc胶带,且绝缘胶带铺设是从第一电缆20的外部绝缘层一直铺设至第二电缆30的外部绝缘层,而其他层的胶带测试依次覆盖绝缘胶带。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防护结构19与第一防护结构14相似,且均是由胶带缠绕形成,因此其搭接绕包的方式也是相同的,故不在赘述。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防护结构14以及第二防护结构19,其作用并不仅仅是防护,而且还具有连接的作用,第一防护结构14的两端延伸至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部绝缘层,第二防护结构19的两端则延伸至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部绝缘层,在起防护作用的同时也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请同时参阅图3,基于上述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将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穿设于导电连接件16,且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一端从导电连接件16伸出。

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为了避免在内芯40压接之后导电连接件16无法装入,只能在进行内芯40压接之前将导电连接件16套在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上。具体地,将第一电缆20或第二电缆30的端部划开,使得内部绝缘层裸露出来即可,然后将导电连接件16套在内部绝缘层上。

s120,分别对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进行开线处理,以使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裸露预设长度。

进一步地,对于导电连接件16套设的电缆,只需要将内部绝缘层划开即可,而对于另一未套设导电连接件16的电缆则需要整个端部划开,以裸露出内芯40。具体地,预设长度为40毫米到60毫米,优选为50毫米。

s130,将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同轴设置,并通过压接管12分别与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固定连接。

s140,在压接管12外侧形成第一防护结构14。

进一步地,第一防护结构14包覆于压接管12及第一电缆20的内芯4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位于压接管12外的部分。

具体地,依次将绝缘胶带、防水胶带、防火胶带以及pvc胶带绕设于在压接管12外侧,以形成第一防护结构14。

s150,将导电连接件16移动至第一防护结构14上。

具体地,将导电连接件16移动至压接管12的中间位置,且保证到导电连接件16的两端到压接管12对应两端的距离相同。

s160,将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放置于导电连接件16外侧的安装槽162内。

具体地,安装槽162沿压接管12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对应外芯50沿压接管12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布设。可以理解的是,导电连接件16是一个具有断口的环状结构,因此上述的均匀间隔布设的理解应该先是外芯50设置在导电连接件16上,然后是外芯50在导电连接件16上均匀间隔布设。当然,外芯50之间的间隔可以为零。

s170,将固定件18套设于导电连接件16的上,且覆盖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

具体地,固定件18为塑料抱箍,以将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固定在安装槽162内。

s180,在固定件18的外侧形成第二防护结构19。

进一步地,第二防护结构18包覆于导电连接件16、固定件18,以及及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位于固定件18外的部分。

具体地,依次将绝缘胶带、防水胶带及pvc胶带绕设于铅层的外侧,并且最底层的绝缘胶带延伸至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部绝缘层,以与第一电缆20及第二电缆30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方法,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内芯40可通过压接管12同轴连接在一起,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通过导电连接件16连接在一起,可将第一电缆20与第二电缆30的外芯50分别环绕导电连接件16设置于导电连接件16的外侧,而且外芯50通过固定件18固定在导电连接件16的安装槽162内。相较于传统的将内芯40与外芯50分别拧成两捆,有效地减小了驳接处的体形。同时,内芯40与外芯50均不用分叉,方便了接头处的防护处理,降低了防护处理的难度,从而避免了容易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接头处防水性能低并容易引发故障的情况,可靠性高。此外,采用该驳接方法制作时间快,节省了抢修时间。

一种同轴电缆系统,包括第一电缆、第二电缆及上述实施例中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驳接组件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电缆,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电缆,以实现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之间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同轴电缆的驳接组件及驳接方法与同轴电缆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的内芯可通过压接管同轴连接在一起,而外芯可通过大致为环状的导电连接件配合固定件固定连接,驳接处体形变化较小;

2)内芯与外芯没有分叉,方便了接头处的防护处理,降低了防护处理的难度,从而避免了容易因处理不当而导致接头处防水性能低并容易引发故障的情况,可靠性高;

3)外芯与导电连接件接触面积大,降低了高温风险,提高了可靠性;

4)制作时间快,节省了抢修时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