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8245044发布日期:2019-07-24 09:17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漏电检测及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智慧城市或智慧园区等大型公共场所,安装有大量的电源开关设备,当有水浸发生时,会产生漏电,影响群众安全,现有技术是通过加装漏电开关,实时进行切断,但由于智慧城市中很多广告箱、配电箱等电源线路上的漏电开关也在水浸处,即使漏电开关断电后,进线电源并没有切断,水浸进一步加深时,仍然会有漏电发生。现有技术无法准确及时掌握电源线路的漏电情况,更不能远程实时控制电源线路的关断。

因此,现有技术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包括:

物联网云平台通过网络控制协议与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建立通讯,并接收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

物联网云平台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与电源总开关的关联信息,并存储在本地映射表中;

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告警信息,并发出告警显示;

物联网云平台查找与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关联的电源总开关,并发送指令关闭该电源总开关。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云平台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通讯。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云平台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与电源总开关的关联信息,并存储在本地映射表中包括:

在物联网云平台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与电源总开关的映射列表;

查找物联网云平台下的漏水漏电检测装置的ID信息和IP信息,并查找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检测的电源线路范围;

查找漏水漏电装置检测电源线路范围的上级电源总开关,并将该电源总开关的ID信息关联到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

建立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与某一电源总开关的映射列表;

将映射列表存储在物联网云平台的存储模块中。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总开关包括多个,某一电源总开关下的电源线路包括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所述电源总开关包括多级,当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发出告警时,所述物联网云平台关闭包含所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的最小级别电源总开关。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包括:

物联网云平台、电源总开关、漏水漏电检测装置;

所述物联网云平台通过无线方式与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通讯,并接收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发送的检测信息;

所述电源总开关设置在电源线路上,并在所述物联网云平台的控制下进行关断;

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设置在电源线路的某一位置,并通过检测该位置区域的漏水漏电信息进行告警,并将告警信息发送至物联网云平台。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总开关包括多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电源总开关控制着一个或多个下一级的电源总开关的电源线路。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包括:

电极、漏水检测绳、数据采集模块、物联网通讯模块、通讯天线;

所述电极、漏电检测绳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并由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电极、漏电检测绳上的电参数,数据采集模块检测的电参数发送至物联网通信模块,物联网通讯模块通过通讯天线与物联网云平台通讯。

在基于本发明上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总开关的最低一级电源总开关控制的电源线路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由物联网云平台获取漏水漏电检测装置采集的电源线路告警情况,并控制电源总开关的关断,实现了用电设备发生水浸时,电源线路及时关断,保证了电源线路的绝对安全,并且通过物联网云平台能够实时通知维修部门进行维修。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中:1物联网云平台、2电源总开关、3漏水漏电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系统包括:物联网云平台1、电源总开关2、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

所述物联网云平台1通过无线方式与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通讯,并接收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发送的检测信息;

所述电源总开关2设置在电源线路上,并在所述物联网云平台1的控制下进行关断;

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设置在电源线路的某一位置,并通过检测该位置区域的漏水漏电信息进行告警,并将告警信息发送至物联网云平台1。

所述电源总开关2包括多个级别,每个级别的电源总开关2控制着一个或多个下一级的电源总开关2的电源线路,比如,电源总开关3可以为三级,包括一级电源总开关、二级电源总开关、三级电源总开关,一级电源总开关、二级电源总开关、三级电源总开关均设置多个,一级电源总开关下设置多个二级电源总开关,二级电源总开挂下设置多个三级电源总开关,电源总开关2的级别由起控制电源线路的区域范围确定,上一级电源总开关控制的电源线路区域范围为其下级电源总开关控制的电源线路区域范围之和,即当上一级电源总开关关断时,相当于其下一级所有电源总开关的关断。

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包括:

电极、漏水检测绳、数据采集模块、物联网通讯模块、通讯天线;

所述电极、漏电检测绳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连接,并由数据采集模块实时采集电极、漏电检测绳上的电参数,数据采集模块检测的电参数发送至物联网通信模块,物联网通讯模块通过通讯天线与物联网云平台1通讯。

所述电源总开关2的最低一级电源总开关2控制的电源线路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当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发出告警时,其关断的电源总开关2为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的最低一级的共同的电源总开关2,比如:第一二级电源总开关控制着第一三级电源总开关和第二三级电源总开关,在第一三级电源总开关下控制着第一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和第二漏水漏电检测装置,第二三级电源总开关下控制着第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和第四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当第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或第四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发出告警时,第二三级电源总开关关断,当第一漏水漏电检测装置或第二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发出告警时,第一三级电源总开关关断,但当第一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和第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发出告警时,则第一二级电源总开关关断。因为第一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和第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均在第一二级电源总开关的单一控制下,而不是第一三级电源总开关或第二三级电源总开关的单一控制下。

图2为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所述基于物联网的漏电检测与开关控制方法包括:

10,物联网云平台1通过网络控制协议与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建立通讯,并接收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的检测信号;

20,物联网云平台1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与电源总开关2的关联信息,并存储在本地映射表中;

30,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向物联网云平台1发送告警信息,并发出告警显示;

40,物联网云平台1查找与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关联的电源总开关2,并发送指令关闭该电源总开关2。

所述物联网云平台1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所述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通讯。

所述物联网云平台1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与电源总开关2的关联信息,并存储在本地映射表中包括:

在物联网云平台1建立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与电源总开关2的映射列表;

查找物联网云平台1下的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的ID信息和IP信息,并查找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检测的电源线路范围;

查找漏水漏电装置检测电源线路范围的上级电源总开关2,并将该电源总开关2的ID信息关联到该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

建立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与某一电源总开关2的映射列表;

将映射列表存储在物联网云平台1的存储模块中。

所述电源总开关2包括多个,某一电源总开关2下的电源线路包括一个或多个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所述电源总开关2包括多级,当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发出告警时,所述物联网云平台1关闭包含所有漏水漏电检测装置3的最小级别电源总开关2。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