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5966发布日期:2020-02-22 03:3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永磁同步电机,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发电机。



背景技术:

发电机是一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设备,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汽车普遍使用的励磁发电机,需要供应励磁电流才能工作,存在励磁电流损耗。另外碳刷、滑环寿命短,可靠性差,故障率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永磁材料性能和电力电子装置的改善,永磁发电机的节能性及长寿命,己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汽车永磁发电机采用的转子,没有励磁绕组,不存在励磁电流损耗,没有碳刷、滑环结构,发电效率高,故障少,使用寿命长。

随着永磁发电机技术的发展工业科技进步飞快,人们对于永磁发电机的研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永磁发电机功率越来越大,工作时所散发的热量也越来越大,但是,普通的永磁发电机散热空间越来越小,即对电机单位空间内的散热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电机的散热效率不高的话,很容易导致电路短路,甚至电机烧毁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的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电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电机,包括用于设置散热片的圆环状的外壳,所述的外壳底面和顶面的两边均设有冷水管,所述的外壳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边均设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包括水平对称设置在外壳的左侧面、外壳的右侧面的第一散热片组和竖直对称设置在外壳的底面、外壳的顶面的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组形状相同且均匀排布,第一组散热片和第二级散热片顶端呈圆弧形状,冷水管安装在散热片形成的凹槽内。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的永磁同步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均匀设置第一散热片组,有效的扩大了外壳的左侧面、外壳的右侧面散热面积,且第一散热片组自由端所组成弧面与外壳同圆心,便于均匀散热,第二散热片组在保证不影响冷水管安装的情况下,充分延伸与冷水管平齐,大大增加了散热面积,且结构简单,散热片顶端采用圆弧结构使外壳顶面和外壳底面具有较均匀散热面积并提升了散热面积,大大提升了外壳顶面和外壳底面上的散热效率且散热均匀,使单位空间内有高效率的散热。

由于本发明的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组若干自由端设有标签,通过在散热片自由端设置标签,不仅不影响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且增加散热面积,且使散热片更具有功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永磁同步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散热片;11、第一散热片组;12、第二散热片组;2、外壳;3、冷水管;4、安装孔;5、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含有散热片和冷水管的永磁同步电机,包括用于设置散热片1的圆环状的外壳2,冷水管3,所述的外壳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边均设有安装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片1包括水平对称设置在外壳2的左侧面、外壳2的右侧面的第一散热片组11和竖直对称设置在外壳2的底面、外壳2的顶面的第二散热片组12,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组11形状相同且均匀排布,第一组散热片和第二级散热片顶端呈圆弧形状,冷水管3安装在散热片形成的凹槽内,所述的第二散热片组12之间间距由冷水管3中间位置向冷水管3方向逐渐变大,通过均匀设置第一散热片组11,有效的扩大了外壳2的左侧面、外壳2的右侧面散热面积,且第一散热片组11自由端所组成弧面与外壳2同圆心,便于均匀散热,第二散热片组12在保证不影响冷水管3安装的情况下,充分延伸与冷水管3平齐,大大增加了散热面积,且结构简单,散热片顶端呈圆弧形状不仅使结构简单而且可以增大散热面积。第二散热片组12之间间距由冷水管3中间位置向冷水管3方向逐渐变大,使第二散热片组12中较长的散热片1间隔较长,第二散热片组12中较短的散热片1间隔较短,使外壳2顶面和外壳2底面具有较均匀散热面积,大大提升了外壳2顶面和外壳2底面上的散热效率且散热均匀,使单位空间内有高效率的散热。

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组11若干自由端设有标签5,通过在散热片1自由端设置标签5,不仅不影响散热片1的散热效率且增加散热面积,且使散热片1更具有功能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