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6394发布日期:2020-02-22 03:3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变频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



背景技术:

变频器远程控制器根据通讯信号不同可分为数字式和模拟式;根据通讯介质不同可分为有线式和无线式;不同的通讯协议也分别有相应的产品,目前,变频控制系统较为普遍地应用于各类变频家用电器上。

变频控制器可设定较大功率的igbt,但其功率管的安装和散热方式的选择较为关键。为减小变频控制器电路所占用的安装空间和降低使用成本,现有变频控制器的功率电路主要有以下两种结构方案:一种是采用集成化ipm模块以构成逆变电路,其中集成有6个igbt、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此类功率电路的外围电路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将igbt集成到封装的模块内部,并不利于作为主要发热器件的igbt的散热。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外壳远离控制面板一侧设置有便于拆卸的后壳板,在其机箱上设置对称的散热风扇,且在机箱顶部设置散热槽,供其散热,当变频控制器的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例如,封闭的电器柜体内或是相邻的电子元器件密集等情况),可利用外壳后侧开设的滑槽快速安装一组简易的散热箱,利用丝杆带动散热风扇移动,快速的对变频控制器机壳内产生的热量进行排放,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中将igbt集成到封装的模块内部,并不利于作为主要发热器件的igbt的散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包括变频控制器本体和散热箱,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外部一侧设置有控制按钮,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外部远离控制按钮一侧固定安装有后盖板,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内部靠近后盖板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滑槽,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顶部等距阵列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两侧位于变频控制器本体外壁对称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箱包括散热箱壳,所述散热箱壳内部转动安装有丝杆,所述丝杆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同步带轮,所述丝杆上方位于散热箱壳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马达,所述马达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所述第一同步带轮和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散热箱壳顶部固定安装有直线导轨,所述丝杆表面螺接有螺套,所述螺套和直线导轨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一侧也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箱壳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导条,所述导条和滑槽间隙配合,所述散热箱壳内位于直线导轨两侧均设置有微动开关,两组所述微动开关均与马达电性连接,所述散热箱壳一侧等距阵列有散热孔。

优选的,所述散热槽上方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呈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35°。

优选的,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内部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定位条,所述滑槽开设于定位条内,且滑槽内开设有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导条内螺接有弹性柱塞,所述弹性柱塞和定位孔配合使用。

优选的,所述丝杆两端均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内壁两侧。

优选的,所述马达通过u型架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内部一侧。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内位于两组散热风扇安装位置均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通孔一侧位于散热箱壳内壁固定安装有防尘网板。

优选的,两组所述微动开关均通过支架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内壁两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在变频控制器本体外部一侧设置一组便于拆卸的后壳板,在其机箱上设置对称的散热风扇,且在机箱顶部设置散热槽,供其散热,当变频控制器的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例如,封闭的电器柜体内或是相邻的电子元器件密集等情况),可利用外壳后侧开设的滑槽快速安装一组散热箱;

2、在散热箱内,利用丝杆带动散热风扇移动,快速的对变频控制器机壳内产生的热量进行排放,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散热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散热箱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散热箱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频控制器本体;2、散热箱;201、散热箱壳;202、丝杆;203、第一同步带轮;204、马达;205、第二同步带轮;206、同步带;207、直线导轨;208、螺套;209、连接板;210、导条;211、微动开关;212、散热孔;213、弹性柱塞;214、轴承座;215、u型架;216、通孔;217、防尘网板;218、支架;3、控制按钮;4、后盖板;5、滑槽;6、散热槽;7、散热风扇;8、挡板;9、定位条;10、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便于散热的变频控制器,包括变频控制器本体1和散热箱2,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1外部一侧设置有控制按钮3,通过控制按钮3调控变频控制器本体1内的电器元件的工作参数;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1外部远离控制按钮3一侧固定安装有后盖板4,设置后盖板4,便于在变频控制器本体1工作环境改变时(例如,封闭的电器柜体内或是相邻的电子元器件密集等情况),拆除后盖板4,快速安装散热箱2,提高散热频率;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1内部靠近后盖板4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滑槽5,设置滑槽5,便于与散热箱2一侧的导条210间隙配合,实现快速拆装,根据使用环境安装或拆除;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1顶部等距阵列有散热槽6,所述散热槽6两侧位于变频控制器本体1外壁对称设置有散热风扇7,利用散热槽6和散热风扇7配合使用,带动空气流动,便于变频控制器本体1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槽6上方设置有挡板8,所述挡板8呈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35°,设置倾斜角度为35°使挡板8既不干涉风流的流动,也起到防尘的效果。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散热箱2包括散热箱壳201,所述散热箱壳201内部转动安装有丝杆202,设置丝杆202,并在丝杆202表面螺接螺套208,将连接板209固定于螺套208与直线导轨207之间;所述丝杆202两端均通过轴承座214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201内壁两侧,所述丝杆202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同步带轮203,所述丝杆202上方位于散热箱壳201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马达204,所述马达204通过u型架215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201内部一侧,所述马达204输出轴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同步带轮205,当变频控制器本体1通电,马达204同时通电启动,通过同步带206带动丝杆202旋转,从而带动连接板209上的散热风扇7移动,增加散热面积和散热速度;所述第一同步带轮203和第二同步带轮205通过同步带206传动连接。

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散热箱壳201顶部固定安装有直线导轨207,所述丝杆202表面螺接有螺套208;所述螺套208和直线导轨207之间固定安装有连接板209,所述连接板209一侧也固定安装有散热风扇7,所述连接板209内位于两组散热风扇7安装位置均开设有通孔216,设置通孔216,使散热风扇7内产生空气流通的通道,利用散热;所述散热箱壳201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导条210,所述导条210和滑槽5间隙配合,利用导条210和滑槽5间隙配合,使变频控制器本体1和散热箱2实现快速安装;所述导条210内螺接有弹性柱塞213,所述变频控制器本体1内部一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定位条9,利用定位条9提供滑槽5的开设载体;所述滑槽5开设于定位条9内,且滑槽5内开设有定位孔10;所述弹性柱塞213和定位孔10配合使用,当弹性柱塞213滑动至定位孔10内时,对安装结构起到定位效果,需要拆除时,利用人工推动即可轻松实现;所述散热箱壳201内位于直线导轨207两侧均设置有微动开关211,两组所述微动开关211均与马达204电性连接,且微动开关211均通过支架218固定安装于散热箱壳201内壁两侧,设置微动开关211控制马达204正反转,实现连接板209的来回运动,增加散热面积和散热速度;所述散热箱壳201一侧等距阵列有散热孔212,所述通孔216一侧位于散热箱壳201内壁固定安装有防尘网板217,设置防尘网板217,不干涉散热的同时有效防止变频控制器本体1内进入灰尘。

本发明中的马达204为微型马达,通过第一同步带轮203和第二同步带轮205传动,减小马达204使用功率,不仅省电而且马达204外形尺寸较小,节省安装空间,安装时在马达204接线端安装快插接头与变频控制器本体1电性连接。

结构原理:在变频控制器本体1外部一侧设置一组便于拆卸的后盖板4,在其外壁两侧设置对称的散热风扇7,且在其顶部等距阵列带有挡板8的散热槽6,供其散热,当变频控制器本体1的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例如,封闭的电器柜体内或是相邻的电子元器件密集等情况),可利用后盖板4一侧开设的滑槽5快速安装一组散热箱2,增强散热效果。

在散热箱2内,利用丝杆202带动散热风扇7移动,使用时,使马达204通电,通过同步带206带动丝杆202旋转,配合直线导轨207,从而带动连接板209上的散热风扇7移动,增加散热面积,快速将热量通过散热孔212排出变频控制器本体1,提高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