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2630发布日期:2020-06-02 19:4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机(motor)。



背景技术:

马达是将由定子和转子的电磁相互作用产生的旋转力提供到转轴的装置。为了产生旋转力,在定子卷绕线圈,当向线圈施加时,转子进行旋转。马达可以在洗衣机、冰箱、压缩机以及吸尘器等多种领域使用。例如,马达可以通过转轴与洗衣机的滚筒连接而实现滚筒的旋转。

通常,永久磁铁型马达可以根据永久磁铁的附接形式分为表面附接式(surfacemountedmagnet)和埋入式(interiorpermanentmagnet)。表面附接式是指永久磁铁附接于转子芯的表面的形式。埋入式是指永久磁铁埋入在转子芯内的形式。在埋入式中,转子芯和永久磁铁沿着与转轴的轴向平行的高度方向竖立的形式可以被细分为轮辐式(spoketype)。

轮辐式马达具有能够通过利用转子芯的磁通量的集中效果来提高转子的效率和性能的优点。然而,当在轮辐式马达产生的转轴的转速过快时,转子的结构强度可能降低。例如,当进行脱水操作时,安装在洗衣机的马达的转轴以比其它操作更快的速度旋转,并且可以超过1,200rpm。

当马达的转轴过度旋转时,强大的离心力作用在马达的转子上。此外,由于该强大的离心力,可能产生转子的永久磁铁或转子芯在转子的径向上分离的损坏。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现有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2-0110275号(2012.10.10.)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即、第一紧固构件152配置在永久磁铁140和转子芯131的上方和下方,第二紧固构件153以贯通转子芯131的方式配置。

当马达的转轴以慢速旋转时,在所述现有专利文献中公开的结构可以利用两个紧固构件152、153和转子壳体150来防止永久磁铁140和转子芯131脱离。然而,第一紧固构件152、第二紧固构件153以及转子壳体150彼此以单个部件构成,因此,当马达的转轴以非常快的速度旋转时,因各个部件之间的物理结合力而导致损坏的可能性非常高。

并且,第一紧固构件152分别配置在永久磁铁140和转子芯131的上方和下方,因此,将导致马达的尺寸增大。

并且,为了制造所述现有专利文献的结构,需要以预定顺序依次组装转子壳体150、转子芯131、永久磁铁140、第一紧固构件152以及第二紧固构件153等。在这方面,生产率非常低,尤其是,随着紧固构件的数量增加,不利于大量生产。

如上所述,除了构成转子的原始部件之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业人员,oneofordinaryskillintheart)想要通过引入诸如紧固构件等结构来限制永久磁铁或转子芯。然而,仅通过简单地引入诸如紧固构件等结构,仍然难以在没有增大以高速旋转的转子的尺寸或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提高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当想要通过简单地引入诸如紧固构件等结构来加强转子的结构强度时,在转子芯段形成孔并插入紧固构件,并且,需要经过紧固构件之间的紧固过程。当为了增加紧固构件自身的刚性而增大紧固构件的尺寸时,转子芯段的尺寸不可避免地减小,因此,将引起马达的性能降低和马达的尺寸增大。这与向提高马达的性能且逐渐减小马达的尺寸的方向开发的本技术领域的开发倾向相反。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能够不降低马达性能或不增加尺寸并提高马达的结构强度的结构。

若紧固构件之前的连接强度不足,则当高速运转马达时,作用于转子的强的离心力将导致转子的损坏。尤其是,考虑到洗衣机、吸尘器等对以高速运转的马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仅在低速运转时确保结构强度是不够的。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马达高速运转时也能够防止因作用于转子的强的离心力而使永久磁铁和转子芯段在径向上损坏的结构的马达。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因个别部件之间的物理结合力不足而产生的马达损坏的问题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超出想要通过引入紧固构件来提高转子的结构强度的普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够通过部件之间一体化来提高马达的生产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该结构在转子的制造过程中,将转子芯段和永久磁铁稳定地安装于转子支架,并且能够牢固地保持结合状态。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在注塑(injectionmolding)过程中产生的收缩问题的结构的马达。

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马达包括:沿着转子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排列的多个转子芯段和多个永久磁铁;固定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围绕所述多个转子芯段、所述多个永久磁铁以及所述第一支架,并且由与所述第一支架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所述马达包括定子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或外侧的所述转子。

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在所述定子的内侧或外侧沿着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排列。

所述第一支架使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多个转子芯段、所述多个永久磁铁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一起形成为一体。

所述第一支架由抗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材料形成。

所述第二支架由成形收缩率小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材料形成。

所述第一支架由热变形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架的材料形成。

所述转子与贯通所述定子的转轴相连接。

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分别在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具有彼此位于相反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端盖,形成为环形,以覆盖所述多个转子芯的第一端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盖,形成为环形,以覆盖所述多个转子芯段的第二端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二端,并且在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以面向所述第一端盖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多个内柱,所述多个内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端和所述第二端盖的内侧端彼此连接,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多个外柱,所述多个外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第一端盖的外侧端和所述第二端盖的外侧端彼此连接,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所述多个内柱和所述多个外柱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

在每个由所述第一端盖的内侧端、所述第二端盖的内侧端以及所述内柱限定的区域形成有开口,多个所述转子芯段的内侧端通过所述开口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暴露。

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和所述多个内柱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所述多个永久磁铁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径向上由多个所述转子芯段和多个所述多个内柱遮挡。

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分别包括:主体,在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上,以面向所述永久磁铁的作用面的方式配置;以及凸起,从所述主体的外侧端凸出,并且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为两部分,以形成转子芯插槽。

所述外柱插入于所述转子芯插槽。

所述多个转子芯段分别包括:主体,在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上,以面向所述永久磁铁的作用面的方式配置;以及孔,朝向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形成于所述主体。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多个中间柱,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径向上形成于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之间,所述多个中间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所述转子芯段的孔,使得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彼此连接,并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多个第一支架孔,分别在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面向彼此的位置形成。

所述多个第一支架孔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所述转子芯段的孔和所述第一支架孔在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面向彼此的位置。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端基部,沿着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形成为环形,以覆盖所述第一端盖;以及第二端基部,沿着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形成为环形,以覆盖所述第二端盖,并且在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以面向所述第一端基部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中间柱,所述多个中间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所述多个转子芯段的孔和所述多个第一支架孔,使得所述第一端基部和所述第二端基部彼此连接,并且沿着所述第二支架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支架孔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在每两个所述转子芯段的孔形成一个。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多个第一中间柱,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径向上形成于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之间,所述第一中间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所述转子芯段的孔,使得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第二中间柱,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所述转子芯段的孔和所述第一支架孔,使得所述第一端基部和所述第二端基部彼此连接。

多个所述第一中间柱和多个所述第二中间柱沿着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并且沿着所述转子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在每个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多个内柱的边界处形成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多个凸起,所述多个凸起从所述第一端基部的内侧端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凸出,以插入到所述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并沿着所述第一端基部的内侧端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外壁,所述外壁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以围绕所述第一支架的外侧端的方式形成,并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第一端基部和所述第二端基部彼此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内壁,所述内壁在所述转子的径向上,以围绕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端的方式形成,并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所述第一端基部和所述第二端基部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

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由非磁性体形成。

以所述第一支架的圆周方向为基准,所述多个内柱分别的圆周方向长度长于所述多个外柱分别的圆周方向长度。

所述外柱和所述多个第一支架孔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径向上,形成在同一条线上。

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形成在所述外壁的内周面上的多个外侧端容纳部,在所述多个外侧端容纳部分别插入有所述多个永久磁铁中的任意一个永久磁铁的外侧端、配置在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的一侧的转子芯段的两个凸起中的与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的外侧端接触的凸起、以及配置在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的另一侧的转子芯段的两个凸起中的与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的外侧端接触的凸起。

在所述多个外侧端容纳部的每个之间形成边界壁,所述边界壁从所述外壁的内周面朝向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方向凸出,并沿着平行于所述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与本发明相关的马达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在图1中示出的转子沿着轴向切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示出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在图2沿着a-a线切开转子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在图2沿着b-b线切开转子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c部分的剖视图。

图7a至图7c依次示出了用于制造转子的第一次插入注塑和第二次插入注塑过程。

图8是设置于第一实施例的转子的第二支架的概念图。

图9a是设置于第二实施例的转子的第二支架的概念图。

图9b是设置于第二实施例的转子的第一支架的概念图。

图10a是设置于第三实施例的转子的第二支架的概念图。

图10b是设置于第三实施例的转子的第一支架的概念图。

图11是相当于第四实施例的转子的概念图。

图12是相当于第五实施例的转子的概念图。

图13是相当于第六实施例的转子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对与本发明相关的马达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在不同的实施例,也对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其说明由之前的说明代替。

应理解,当描述某一构成要素“连接”或“接触”于另一构成要素时,可以是直接连接或接触于另一构成要素,但是也可以在其间存在其他构成要素。相反,当描述某一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触”于另一构成要素时,应理解为其间不存在其他构成要素。

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规定,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图1是示出与本发明相关的马达100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马达100包括定子(stator)110和转子(rotor)120。

定子110包括定子芯(statorcore)111、绝缘体(insulator)112以及线圈(coil)113。

定子芯111通过沿着结合于马达100的转轴的轴向堆叠多个单张的电磁钢板(磁性体)而形成。定子芯111可以在从所述转轴隔开的位置以围绕所述转轴的方式构成。

绝缘体112沿着平行于转轴(未图示)的轴向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在一侧和另一侧(在上下)结合于定子芯111。绝缘体112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绝缘体112具有定子固定部112a和齿绝缘部112b。

定子固定部112a从绝缘体112的圆周朝向转轴凸出。定子固定部112a形成为多个。多个定子固定部112a沿着绝缘体112的圆周在彼此隔开的位置形成。在定子固定部112a形成朝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开口的紧固构件固定孔。通过在所述紧固构件固定孔结合紧固构件来固定定子110的位置。

齿绝缘部112b从绝缘体112的圆周向径向凸出。齿绝缘部112b通过围绕用于卷绕线圈113的齿(teeth)(未图示)来使线圈113与连接于轭(yoke)(未图示)的齿绝缘。

线圈113卷绕于各个齿绝缘部112b。在图1中示出了集中绕组。电流施加到线圈113。马达100利用施加到线圈113的电流来运转。

转子1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定子110的内侧或外侧。内侧和外侧由是否朝向配置于转子120的径向上的中心的转轴或朝向其相反方向确定。朝向转轴的方向是内侧,从转轴远离的方向是外侧。在图1中示出了转子120配置在定子110的外侧的外转子120(outerrotor)。

转子120包括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

第一支架121形成为围绕后述的多个转子芯(或多个转子芯段rotorcoresegments、或多个转子芯块rotorcoreblocks)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

第二支架122形成为围绕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所述第一支架121。第二支架122与转轴相连接。

参照仅示出转子120而未示出定子110的图2至图5,对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的更加详细的结构、以及未在图1中说明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将在图1中示出的转子120沿着轴向切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转子12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在图2沿着a-a线切开转子120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在图2沿着b-b线切开转子120的部分剖视图。

转子120包括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第一支架121以及第二支架122。

多个转子芯段123在定子110的外侧沿着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排列,以形成永久磁铁配置插槽ms。多个转子芯段123沿着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排列,由此在每两个转子芯段123之间形成永久磁铁配置插槽ms。永久磁铁配置插槽ms是由靠近所述永久磁铁配置插槽ms配置的两个转子芯段123的侧面、两个转子芯段123的头部123b以及两个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围绕的区域。

多个转子芯段123通过将单张的电磁钢板(磁性体)沿着与转轴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堆叠多个来形成。单张的电磁钢板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然而,以电磁钢板的堆叠方向为基准配置于下端的至少一个电磁钢板和配置于上端的至少一个电磁钢板可以大于其它电磁钢板,以支撑永久磁铁124。

如果要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利用具有0.5mm厚度的单张的电磁钢板构成具有39mm高度的转子芯段123时,则可以堆叠78张电磁钢板。

转子芯段123起到集中永久磁铁124的力的作用。当永久磁铁124的力集中于转子芯段123时,马达100的性能显著提高。然而,当多个转子芯段123彼此连接时,马达100的效率降低。因此,为了提高马达100的效率,多个转子芯段123优选为彼此隔开。

参照图3,各个转子芯段123包括主体123a、头部123b、凸起123c、孔(hole)123d、转子芯插槽123e以及凸包(mac)123f。

主体123a相当于占据转子芯段123的最大体积的部分。主体123a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以面向永久磁铁124的方式配置。主体123a的两侧面以面向永久磁铁124的第一作用面124a的方式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一作用面124a面接触。

多个转子芯段123可以被理解为沿着中空的圆柱的侧面排列。位于与所述圆柱的内径相对应的圆周的部分相当于主体123a的内侧端。此外,主体123a的外侧端是指形成后述的凸起123c和转子芯插槽123e的部分。主体123a的内侧端在从定子110隔开的位置以面向所述定子110的方式配置。

以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为基准的主体123a的宽度可以形成为越从主体123a的内侧端到外侧端越宽。例如,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主体123a的两侧面之间的直线距离越从主体123a的内侧端到外侧端越远。

当将对应于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的虚拟的第一圆周与对应于转子芯段123的外侧端的虚拟的第二圆周进行比较时,第二圆周大于第一圆周。当永久磁铁124的第一作用面124a沿着平行于转子120的径向的方向延伸时,基于第一圆周和第二圆周的差异的面积需要由转子芯段123填充。以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为基准的主体123a的宽度形成为越从内侧端到外侧端越宽,以填充所述面积。由此,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可以排列成没有中空空间。

头部123b朝向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从主体123a的内侧端向两侧凸出。在一个转子芯段123形成两个头部123b。

以一个永久磁铁124为基准,在面向所述永久磁铁124的内侧面的位置形成两个头部123b。所述两个头部123b限制朝向转轴的永久磁铁124的移动。两个头部123b中的任意一个相当于在所述永久磁铁124的一侧配置的转子芯段123的头部123b,另一个相当于在所述永久磁铁124的另一侧配置的转子芯段123的头部123b。

所述两个头部123b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当两个头部123b彼此连接时,导致马达100的性能降低。为了使马达100的性能最大化,所有转子芯段123优选为彼此隔开,所有永久磁铁124优选为彼此隔开。因此,从马达100的性能观点上看,所述两个头部123b也优选为彼此隔开。

凸起123c从主体123a的外侧端凸出。凸起123c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为两部分,以形成转子芯插槽123e。在一个转子芯段123形成两个凸起123c。两个凸起123c朝向倾斜于转子120的径向的方向凸出。凸起123c的两侧面以面向永久磁铁124的第二作用面124b的方式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二作用面124b面接触。

以一个永久磁铁124为基准,在面向所述永久磁铁124的外侧面的位置形成两个凸起123c。当运转马达100时,所述两个凸起123c限制因离心力而朝向从转轴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永久磁铁124。两个凸起123c中的任意一个相当于在所述永久磁铁124的一侧配置的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另一个相当于在所述永久磁铁124的另一侧配置的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

所述两个凸起123c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彼此隔开配置。当两个凸起123c彼此连接时,马达100的性能降低。为了使马达100的性能最大化,所有转子芯段123优选为彼此隔开,所有永久磁铁124优选为彼此隔开。因此,从马达100的性能观点上看,所述两个凸起123c也优选为彼此隔开。

在主体123a形成孔123d。孔123d朝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图2和图3中的上下方向)开口。孔123d在转子120的径向上形成于主体123a的内侧端和外侧端之间。在主体123a的外侧端形成转子芯插槽123e,因此,孔在转子120的径向上形成于主体123a的内侧端和转子芯插槽123e之间。

转子芯插槽123e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于两个凸起123c之间。转子芯插槽123e可以被理解为以转子120的径向为基准在两个凸起123c之间朝向主体123a凹入的形状。转子芯插槽123e的圆周形成为具有半圆或与半圆相似的形状的截面的曲面。

孔123d和转子芯插槽123e是在后述的插入注塑过程中用于容纳模具销或熔融的注塑原料的区域。为了插入注塑,多个转子芯段123需要安置于模具内,多个转子芯段123需要在模具内固定于适当位置。在模具形成多个模具销,以使各个转子芯段123固定于适当位置。当将转子芯段123配置在模具内,以使各个模具销插入于所述孔123d或转子芯插槽123e时,完成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固定。

在利用模具销来将多个转子芯段123安置在模具内的适当位置之后,当在所述模具内投入熔融状态的注塑原料时,在孔123d和转子芯插槽123e填充注塑原料。当完成插入注塑并从模具分离注塑物(成形品)时,在设置过模具销的区域残留孔123d和转子芯插槽123e。此外,在填充过注塑原料的区域形成后述的外柱121d或中间柱122g。

凸包123f在每个构成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单张的电磁钢板形成。凸包123f从各个电磁钢板的一面凸出,并且,形成为从与所述凸出位置相同的位置的另一面凹入(recess)的凸起形状。凸包123f可以在孔123d的周围形成为多个,在附图中示出了三个凸包123f形成于各个电磁钢板的结构。

凸包123f是用于将单张的电磁钢板在彼此对应的位置排序并堆叠的结构。当以彼此面向的方式配置的两个电磁钢板中的任意一个凸出的凸包123f以插入于另一个凹入的凸包123f的方式堆叠多个电磁钢板时,构成转子芯段123的电磁钢板可以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彼此排序。

多个转子芯段123在转子120的径向上暴露于转子120的内侧。其中,转子120的内侧是指设置有轴衬125的位置。

另外,多个永久磁铁124在每个由所述多个转子芯段123形成的多个永久磁铁配置插槽ms中插入一个,以沿着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与多个转子芯段123逐一交替排列。多个永久磁铁124与多个转子芯段123逐一交替排列,因此,在转子120设置相同数量的永久磁铁124和转子芯段123。

各个永久磁铁124具有第一作用面124a和第二作用面124b。永久磁铁124的磁力线在第一作用面124a和第二作用面124b产生。

第一作用面124a相当于永久磁铁124的最宽的面。第一作用面124a朝向转子120的圆周方向。第一作用面124a可以与转子120的径向平行。第一作用面124a在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上面向主体123a的侧面。第一作用面124a与主体123a的侧面面接触。

第二作用面124b与第一作用面124a形成钝角的边界。当第二作用面124b与第一作用面124a形成钝角的边界时,第二作用面124b与转子120的径向倾斜地形成。当将朝向转轴的方向称为转子120的内侧方向且将从转轴远离的方向称为转子120的外侧方向时,第二作用面124b比第一作用面124a形成在转子120的更外侧方向。

当第一作用面124a和第二作用面124b形成钝角的边界时,在第一作用面124a和第二作用面124b的边界形成边缘。所述边缘与转轴的轴向平行。

当第一作用面124a和第二作用面124b形成钝角的边界时,以转子120的圆周方向为基准的永久磁铁124的宽度越从所述第一作用面124a和所述第二作用面124b的边界到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逐渐变窄。通过第二作用面124b逐渐变窄的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与转子芯段123的逐渐变宽的凸起123c相对应。

以转子120的径向为基准,当从转子120的内侧观察多个永久磁铁124时,多个永久磁铁124由多个转子芯段123和第一支架121的内柱121c遮挡。此外,当从转子120的外侧观察多个永久磁铁124时,多个永久磁铁124由第二支架122的外壁122e遮挡。其中,转子120的内侧是指设置有轴衬125的位置。此外,转子120的外侧是指以多个转子芯段123或多个永久磁铁124为基准在径向上相当于轴衬125的相反侧的位置。

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分别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以在图2中示出的方向为基准,第一端是指多个转子芯段123的下端、多个永久磁铁124的下端。此外,第二端是指多个转子芯段123的上端、多个永久磁铁124的上端。

需要说明的是,序数中的第一和第二不包含特别意义,而用于区分彼此。因此,将多个转子芯段123的上端、多个永久磁铁124的上端称为第一端也无妨。并且,将转子芯段123的下端、多个永久磁铁124的下端称为第二端也无妨。

第一支架121固定所述多个转子芯段123和所述多个永久磁铁124,以使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形成为一体。第一支架121与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形成为一体。

其中,一体化是指通过后述的插入注塑来形成一个主体。组装体通过依次将部件彼此结合来形成,并且,可以以与结合的相反顺序拆卸。相反,一体化的主体与组装体存在如下所述的差异、即、除非自行损坏,否则不会被拆卸。

第一支架121整体形成为中空的圆柱形状。第一支架121包括第一端盖121a、第二端盖121b、多个内柱121c、多个外柱121d、多个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以及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

第一端盖121a形成为环形,以覆盖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一端和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一端。第一端盖121a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下侧)上覆盖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一端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一端。第一端盖121a支撑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一端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一端。

第二端盖121b形成为环形,以覆盖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二端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二端。第二端盖121b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侧)上覆盖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二端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二端。第二端盖121b支撑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第二端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第二端。

第一端盖121a和第二端盖121b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第一端盖121a和第二端盖121b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以面向彼此的方式配置。朝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的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移动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移动由第一端盖121a和第二端盖121b防止。

多个内柱121c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端盖121a的内侧端和第二端盖121b的内侧端彼此连接。其中,内侧端是指与第一支架121的内径相对应的圆周部分。

多个内柱121c沿着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其中,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是指所述第一端盖121a的内侧端的圆周方向和/或第二端盖121b的内侧端的圆周方向。

多个内柱121c彼此隔开,因此,在每个由第一端盖121a的内侧端、第二端盖121b的内侧端以及内柱121c限定的区域形成开口io。为了与后述的外侧开口oo区分,该开口io可以被命名为内侧开口io。

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通过内侧开口io在转子120的径向上暴露。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是指主体123a的内侧端。在转子120的径向上暴露的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面向定子110。

参照图2,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内柱121c沿着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此外,多个永久磁铁124在第一支架121的径向上由多个转子芯段123和所述多个内柱121c遮挡。

参照图4,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和各个内柱121c在相对于第一支架121的径向倾斜的方向上面接触。因此,多个内柱121c在径向上支撑多个转子芯段123。此外,朝向第一支架121的内侧的(朝向转轴)的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移动由多个内柱121c防止。

多个外柱121d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端盖121a的外侧端和第二端盖121b的外侧端彼此连接。其中,外侧端是指与第一支架121的外径相对应的圆周部分。多个内柱121c形成于第一支架121的内侧端,多个外柱121d形成于第一支架121的外侧端,因此,多个内柱121c和多个外柱121d在第一支架121的径向上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多个外柱121d沿着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由此,在每两个外柱121d之间形成外侧开口oo。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和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通过该外侧开口oo向所述第一支架121的径向凸出。其中,与前述相同,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是指所述第一端盖121a的外侧端的圆周方向和/或第二端盖121b的外侧端的圆周方向。

多个外柱121d设置有与多个转子芯段123相同的数量。此外,参照图4,各个外柱121d插入于在各个转子芯段123的两个凸起123c之间形成的转子芯插槽123e。因此,多个外柱121d在径向上支撑多个转子芯段123。此外,朝向第一支架121的外侧(朝向转轴)的多个转子芯段123的移动由多个外柱121d防止。

多个内柱121c和多个外柱121d沿着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这是因为各个内柱121c在每两个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之间形成一个,各个外柱121d形成在与转子芯段123的转子芯插槽123e相对应的位置。内柱121c和外柱121d的交替配置增加第一支架121的结构强度。

多个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分别形成在第一端盖121a和第二端盖121b。形成于第一端盖121a的第一支架孔121e1和形成于第二端盖121b的多个第一支架孔121e2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面向彼此的位置。形成于第一端盖121a的第一支架孔121e1和形成于第二端盖121b的多个第一支架孔121e2沿着第一支架121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多个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和形成于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面向彼此的位置。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和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是最初在进行用于制造转子120的插入注塑时配置模具销(或夹具)的位置。即使在模具内填充用于插入注塑的熔融的原料,在设置模具销的位置也不能存在熔融的原料。因此,当插入注塑完成而从模具分离注塑物(成形品)时,将在设置有模具销的区域残留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和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

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在每个第一端盖121a和多个内柱121c的边界形成。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在第一支架121的径向上形成在与每个永久磁铁124相对应的位置。

在用于第一次插入注塑的主模具可以形成用于固定多个永久磁铁124的永久磁铁固定夹具。永久磁铁固定夹具使安置于模具的各个永久磁铁124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紧贴于模具。因此,可以沿着该方向固定各个永久磁铁124。

即使在模具内填充用于插入注塑的熔融的原料,在设置永久磁铁固定夹具的位置也不能存在熔融的原料。因此,进行插入注塑的结果,将留下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后述的第二支架122的凸起122h插入于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

第二支架122围绕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第一支架121,以与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第一支架121一起形成为一体。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第一支架121由第二支架122固定。对于一体化的主体和组装体的差异,在前述中进行了说明。

并且,前述中还说明了第一支架121也通过插入注塑来形成。若将形成第一支架121的工序称为第一次插入注塑,则第二支架122通过第二次插入注塑来形成。对此将在后述中进行说明。

第二支架122形成为整体中空且具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状。第二支架122包括轴衬结合部122a、轮辐(spoke)122b、第一端基部122c、第二端基部122d、外壁122e、多个外侧端容纳部122f、多个中间柱122g、多个凸起122h以及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

轴衬结合部122a在转子120的径向上形成于第二支架122的中心。第二支架122的中心相当于面向由定子110围绕的区域的位置。

轴衬结合部122a形成为与轴衬125相结合。轴衬(bushing)125是指与转轴连接的部件。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轴衬结合部122a结合,另一端可以与洗衣机的滚筒等接收马达100的旋转力的对象直接连接。

轴衬125可以具有与中空的圆柱相似的形状。轴衬125在中空的内周面具有螺纹125a,以能够与转轴结合。转轴直接插入于轴衬125。转轴和第二支架122通过轴衬125来彼此结合。

在轴衬结合部122a的周围形成第一加强筋122a1。第一加强筋122a1在轴衬结合部122a的周围形成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122a1沿着倾斜于转轴的方向从轴衬结合部122a和轮辐122b的边界凸出。

轮辐122b从轴衬结合部122a向径向延伸,或朝向相对于所述径向倾斜锐角的方向延伸。轮辐122b设置有多个,并且,可以以彼此朝向不同方向的方式在轴衬结合部122a的圆周排列。轮辐122b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覆盖定子110的一侧或另一侧的位置。以前述图1示出的方向为基准,定子110的下侧可以相当于所述一侧,定子110的上侧可以相当于所述另一侧。在此情况下,轮辐122b形成在从下方覆盖定子110的下侧的位置。

第二加强筋122b1可以形成于轮辐122b。第二加强筋122b1可以从轮辐122b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凸出而朝向轴衬结合部122a延伸。

当在轴衬结合部122a的圆周沿着径向形成多个轮辐122b时,在多个轮辐122b之间形成散热孔122b2。因马达的运转而在马达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散热孔122b2排出。

第一端基部122c沿着圆周方向形成为环形,以覆盖第一端盖121a。第一端基部122c形成于轮辐122b的外周。第一端基部122c支撑第一端盖121a。

第二端基部122d沿着转子120的圆周方向形成为环形,以覆盖第二端盖121b。第二端基部122d支撑第二端盖121b。

第一端基部122c和第二端基部122d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第一端基部122c和第二端基部122d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以面向彼此的方式配置。朝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的第一支架121的移动由第一端基部122c和第二端基部122d防止。

外壁122e在转子120的径向上以围绕第一支架121的外侧端的方式形成。例如,外壁122e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端基部122c和第二端基部122d彼此连接,并且,沿着第一端基部122c的外侧端和第二端基部122d的外侧端延伸。

外壁122e在转子120的径向上由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多个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以及第一支架121的外侧端围绕。此外,外壁122e形成于第二支架122的最外侧。因此,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第一支架121都在转子120的外侧由外壁122e遮挡。

多个外侧端容纳部122f形成在外壁122e的内周面。多个外侧端容纳部122f形成为从外壁122e的内周面朝向外壁122e的外周面凹入的形式。在每个外侧端容纳部122f之间形成边界壁122j。所述边界壁122j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

所述边界壁122j比外侧端容纳部122f更向第二支架122的内侧方向凸出,以插入到转子芯段123的两个凸起123c之间。因此,在转子芯段123的转子芯插槽123e插入第一支架121的外柱121d和第二支架122的边界壁122j。以第二支架122的径向为基准,第一支架121的外柱121d配置为比第二支架122的边界壁122j更靠近转轴。

参照图4,在任意一个外侧端容纳部122f插入有任意一个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d、配置在所述一个永久磁铁124的一侧的转子芯段123的两个凸起123c中的与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d接触的凸起e、以及配置在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124的另一侧的转子芯段123的两个凸起123c中的与所述任意一个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d接触的凸起f。

多个中间柱122g在第二支架122的径向上形成于第一端基部122c的内侧端和外壁122e之间、或者第二端基部122d的内侧端和外壁122e之间。在此位置,各个中间柱122g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和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使得第一端基部122c和第二端基部122d彼此连接。中间柱122g设置有多个,并且在每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配置一个。多个中间柱122g沿着第二支架122的圆周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多个凸起122h从第一端基部122c的内侧端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凸出,以插入到第一支架121的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与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沿着第一端盖121a的内侧端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相对应,多个凸起122h也沿着第一端基部122c的内侧端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

进行用于形成第一支架121的第一次插入注塑的结果,由模具的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形成所述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然而,进行用于形成第二支架122的第二次插入注塑的结果,投入到模具内的熔融的注塑原料填充到各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由此形成使所述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封闭的多个凸起122h。

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形成于第一端基部122c。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开口。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沿着第一端基部122c的圆周方向形成在彼此隔开的位置。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形成在第一端基部122c的内侧端和第一支架121的外壁122e之间。

当在主模具完成第一次插入注塑时,制造了由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第一支架121形成为一体的一次注塑物。为了实施第二次插入注塑,需要将该一次注塑物投入到辅模具并将一次注塑物固定到辅模具内。在辅模具内形成有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以固定一次注塑物。

当在辅模具内投入熔融的注塑原料并实施第二次插入注塑时,在设置有所述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的区域不能存在熔融的注塑原料。其结果,在完成第二次插入注塑之后,在第二支架122残留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

图6是图2中的c部分的剖视图。

在第一支架121中,第一端盖121a的厚度表示为t1,第二端盖121b的厚度表示为t2。第一端盖121a的厚度和第二端盖121b的厚度以平行于轴向的方向为基准。

第一支架121的作用在于,固定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以进行第二次插入注塑,此外,提高转子120的结构强度,以防止在第二次插入注塑之后因作用于转子120的较强的离心力而使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飞散。

考虑到这些问题,t1和t2优选为最小是1.5mm以上。以小于1.5mm的厚度不足以改善转子120的结构强度。t1和t2的厚度越厚,可以越牢固地固定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因此,t1和t2仅在最低限度时具有技术意义。

在第二支架122中,第二基部的厚度表示为t3,外壁122e的厚度表示为t4。第二基部的厚度以平行于轴向的方向为基准。外壁122e的厚度以第二支架122的径向为基准。

第二支架122的作用在于,抑制在第二次插入注塑时产生的成形收缩,并且在第二次插入注塑之后通过抑制尺寸变形来提高具有相对较大外径的马达100的尺寸精度。此外,第二支架122的作用在于,与第一支架121一起防止因作用于转子120的较强的离心力而使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飞散。

考虑到这些问题,t3优选为1.5mm至7.5mm,t4优选为2.3mm至3.3mm。t3和t4越大,马达100的安全系数越大,但是,当t3和t4超出上限时,马达100的尺寸可能过大。

其中,安全系数是指能够判断马达100的结构强度是否得到改善的概念。安全系数定义为转子120的抗拉强度t与运转马达100时施加到转子120的应力s的比t/s。当在t1和t2设定为最小值1.5mm并且t3和t4从最小值变为最大值时测量安全系数时,通过实验确认了,仅通过一次注塑形成的转子的安全系数增加到了约1.5倍至4.8倍。

下面,对转子120的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图7a至图7c依次示出了用于制造转子120的第一次插入注塑和第二次插入注塑过程。作为参考,为了进行区分,将用于形成第一支架121的模具命名为主模具、将为了形成第一支架121而在主模具实施的插入注塑命名为第一次插入注塑并进行说明。并且,将用于形成第二支架122的模具命名为辅模具、将为了形成第二支架122而在辅模具实施的插入注塑命名为第二次插入注塑并进行说明。

注塑(injectionmolding)是对树脂进行成形加工的方法的一种,其是指通过将熔融的原料在模具(金型)内以高压冷却固化来制造与模具相对应的形状的成形品的方法。将通过注塑来制造的成形品称为注塑物。

插入注塑是指将插入物与熔融的原料一同投入模具中以制造成形品的方法。注塑物具有与模具相对应的形状,并且,在注塑物的内部以插入物与注塑物一体化的方式制造。

参照图7a,首先,沿着任意圆周方向将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逐一交替地排列。相当于永久磁铁124的作用面124a的侧面与转子芯段123的侧面紧贴。

多个转子芯段123的位置在主模具内由转子芯段123固定夹具固定。转子芯段123固定夹具相当于在模具形成的模具销。当沿着与排列有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圆周相对应的圆周方向在主模具内形成多个转子芯段123固定夹具时,各个转子芯段123固定夹具可以插入于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

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沿着圆周方向向两侧凸出,因此,朝向用于配置在每两个转子芯段123之间配置的转轴的点的各个永久磁铁124的径向移动被限制。

并且,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形成为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两部分,各个永久磁铁124具有与所述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相对应的第二作用面。因此,朝向用于配置转轴的点的相反方向的多个永久磁铁124的径向移动也被限制。

在用于第一次插入注塑的模具形成有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形成为与多个永久磁铁124相对应的数量。多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固定多个永久磁铁124。

多个转子芯段123与多个永久磁铁124紧贴,因此,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的位置可以一起固定。如前所述,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在三个方向(圆周方向、径向、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上都被固定。

附加地,各个永久磁铁124的外侧端与与其一侧相邻的转子芯段123的一个凸起123c、与其另一侧相邻的转子芯段123的一个凸起123c一起固定于主模具。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凸起123c中的除了要形成第一支架121的外柱121d的位置以外的剩余部分由主模具固定。

在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固定于主模具的状态下,将熔融的一次注塑原料投入到所述主模具并实施第一次插入注塑。

接着,参照图7b,通过在主模具实施的第一次插入注塑来形成第一支架121。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因主模具的转子芯固定夹具而以空的状态从主模具分离,并且,在第一支架121的第一端盖121a和第二端盖121b也留下第一支架孔121e1、121e2。

此外,在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各个转子芯插槽123e插入第一支架121的外柱121d。外柱121d可以具有半圆柱形状。并且,在相邻的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和与其相邻的转子芯段123的内侧端之间形成第一支架121的内柱121c。

第一支架121与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形成为一体。可以将形成为一体的多个转子芯段123、多个永久磁铁124以及第一支架121称为一次注塑物。将一次注塑物固定到辅模具并实施第二次插入注塑。

在辅模具形成支撑一次注塑物的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而代替插入到多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的夹具。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设置有与多个转子芯段123相对应的数量,并支撑多个转子芯段123。一次注塑物形成为一体,因此,当多个转子芯段123由多个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固定时,一次注塑物整体被支撑。

当以在辅模具固定一次注塑物的状态投入熔融的二次注塑原料时,所述二次注塑原料将填充形成于一次注塑物的空的空间。例如,以在形成于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或第一支架121的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填充二次注塑原料的状态实施第二次插入注塑。

最后,参照图7c,通过在辅模具实施的第二次插入注塑来形成第二支架122。熔融的二次注塑原料填充各个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而形成第二支架122的多个中间柱122g。并且,二次注塑原料填充第一支架121的各个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121f而形成多个凸起122h。并且,在外壁122e的内侧面形成有外侧端容纳部122f。此外,在第二支架122的第一端基部122c残留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

仅通过第一次插入注塑制造的转子120在各种方向上残留孔,所述孔与用于将彼此分离的部件在模具内固定的模具销相对应。然而,如本发明,通过第二次插入注塑来制造的转子120已经与一次注塑物形成一体,因此,具有除了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122i以外不残留任何孔的优点。

通过二次注塑来制造转子120而不通过一次注塑来制造是为了使第一次插入注塑时的注塑原料和第二次插入注塑时的注塑原料彼此不同地构成,从而利用各自的优点。其中,第一次插入注塑的注塑原料就是第一支架121的材料。同样,第二次插入注塑的注塑原料就是第二支架122的材料。下面,将对此进行说明。

在所有注塑之后,都将产生注塑物(成形品)的收缩,并且考虑到第一支架121为不具有两侧底面的圆柱形状,收缩仅在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和径向上均匀地产生。因此,可以从初期考虑收缩率来设计第一支架121的尺寸,并且所述第一支架121的成形收缩率稍大于第二支架122也无妨。

考虑到这些问题,第一支架121优选为由抗拉强度大于第二支架122的材料形成,以牢固地固定多个转子芯段123和多个永久磁铁124。

相反,第二支架122优选为由成形收缩率小于第一支架121的材料形成。考虑到第二支架122为具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状,在第二次插入注塑之后,可能产生收缩聚集到所述一个底面的中心的问题,这将成为使第二支架122的外壁122e倾斜而降低转子120的尺寸精度的原因。为了防止这种结果,即使具有小于第一支架121的材料的抗拉强度,也需要由成形收缩率小于第一支架121的材料形成第二支架122。

并且,需要在第二次插入注塑过程中抑制第一支架121因热量而变形。若第一支架121由热变形温度高于第二支架122的材料形成,则可以在第二次插入注塑过程中抑制因热量而产生的第一支架121的变形。

考虑到如上所述的条件,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例如,第一支架121可以由聚丙烯(pp,polypropylene)形成,第二支架122可以由块状模塑料(bmc:bulkmoldingcompound)形成。聚丙烯在插入注塑之后产生收缩,但是,与bmc相比具有更大的抗拉强度,并且与bmc相比具有更高的热变形温度。另一方面,与聚丙烯相比,bmc的抗拉强度或热变形温度较低,但是,bmc是在插入注塑之后几乎不产生收缩的材料。

下面,对转子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转子根据中间柱设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哪一个来设置。

图8是设置于第一实施例的转子120的第二支架122的概念图。

第一实施例的转子120相当于在前述图1至图6中说明的转子120。

中间柱122g设置于第二支架122。相反,在第一支架121未设置中间柱。与仅通过一次注塑形成的转子相比,通过实验测量了第一实施例的转子120具有最少2.1倍且最多4.7倍的安全系数改善效果。在图6中说明的数值范围内,通过实验测量了安全系数的数值。

图9a是设置于第二实施例的转子220的第二支架222的概念图。

图9b是设置于第二实施例的转子220的第一支架221的概念图。

在第二支架222未设置中间柱。相反,在第一支架221设置有中间柱221g。

第一支架221的中间柱221g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使得第一端盖221a和第二端盖221b彼此连接。第一支架221的中间柱221g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架221的中间柱221g在第一支架221的径向上形成于内柱221c和外柱221d之间。多个中间柱221g沿着第一支架221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与仅通过一次注塑形成的转子相比,通过实验测量了第二实施例的转子具有最少1.4倍至3.3倍的安全系数改善效果。同样,在图6中说明的数值范围内,通过实验测量了安全系数的数值。

在图9a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222a表示轴衬结合部,222a1表示第一加强筋,222b表示轮辐,222b1表示第二加强筋,222b2表示散热孔,222c表示第一端基部,222d表示第二端基部,222e表示外壁,222f表示外侧端容纳部,222h表示凸起,222i表示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

在图9b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221f表示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io表示内侧开口,oo表示外侧开口,223c表示转子芯段的外侧端,224表示永久磁铁。

图10a是设置于第三实施例的转子320的第二支架322的概念图。

图10b是设置于第三实施例的转子320的第一支架321的概念图。

中间柱321g、322g在第一支架321和第二支架322都形成。为了区分两个中间柱321g、322g,可以将设置于第一支架321的中间柱321g命名为第一中间柱321g,将设置于第二支架322的中间柱322g命名为第二中间柱322g。

第一中间柱321g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使得第一端盖321a和第二端盖321b彼此连接。第一中间柱321g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中间柱321g在第一支架321的径向上形成于内柱321c和外柱321d之间。多个第一中间柱322g沿着第一支架321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形成有第一中间柱321g的位置不形成第一支架孔321e1、321e2。

相反,在形成有第二中间柱322g的位置形成第一支架孔321e1、321e2。第二中间柱322g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以贯通转子芯段123的孔123d和第一支架孔321e1、321e2,使得第一端基部322c和第二端基部322d彼此连接。第二中间柱322g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中间柱322g在第二支架322的径向上形成于第一端基部322c的内侧端和外壁322e之间、或者第二端基部322d的内侧端和外壁322e之间。多个第二中间柱322g在第二支架322的圆周方向上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多个第一中间柱321g和多个第二中间柱322g都在以转轴为中心的任意的圆周上排列。例如,从转轴到各个第一中间柱321g的距离和从转轴到各个第二中间柱322g的距离都相同。多个第一中间柱321g和多个第二中间柱322g沿着转子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此外,多个第一中间柱321g和多个第二中间柱322g沿着转子的圆周方向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

与仅通过一次注塑形成的转子相比,通过实验测量了第三实施例的转子具有最少2.2倍且最大4.8倍的安全系数改善效果。在图6说明的数值范围内,通过实验测量了安全系数的数值。

在图10a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322a表示轴衬结合部,322a1表示第一加强筋,322b表示轮辐,322b1表示第二加强筋,322b2表示散热孔,322f表示外侧端容纳部,322h表示凸起,322i表示一次注塑物固定夹具孔。

在图10b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321f表示永久磁铁固定夹具孔,io表示内侧开口,oo表示外侧开口,323c表示转子芯段的外侧端,324表示永久磁铁。

图11是相当于第四实施例的转子420的概念图。

第二支架422包括外壁422e。第一支架421的中间柱和/或第二支架422的中间柱是选择性的结构。选择性的结构是与必要结构相反的含义,表示可能存在中间柱,可能不存在中间柱。如果与各个转子芯423的孔123d相对应的模具销分别设置于主模具和辅模具,则在第二次插入注塑之后,各个转子芯423的孔123d将以空的状态残留。

如果在第一支架421和第二支架422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中间柱,则第四实施例的转子420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转子中的任意一个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图11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421a表示第一端盖,421b表示第二端盖,421c表示内柱,422a表示轴衬结合部,422a1表示第一加强筋,422b表示轮辐,422b1表示第二加强筋,422b2表示散热孔,422c表示第一端基部,422d表示第二端基部,425表示轴衬,425a表示螺纹。

图12是相当于第五实施例的转子520的概念图。

第二支架522包括中间柱522g,而不包括外壁。由此,多个转子芯段523在第二支架522的径向上暴露到内侧和外侧。

中间柱522g不仅可以设置于第二支架522,而且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架。并且,可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522都设置有中间柱522g。在此情况下,第一支架的中间柱和第二支架522的中间柱522g可以沿着转子520的圆周方向逐一交替地形成。

在图12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521a表示第一端盖,521b表示第二端盖,521c表示内柱,522a表示轴衬结合部,522a1表示第一加强筋,522b表示轮辐,522b1表示第二加强筋,522b2表示散热孔,522c表示第一端基部,522d表示第二端基部,525表示轴衬,525a表示螺纹。

图13是相当于第六实施例的转子620的概念图。

第二支架622不仅包括外壁622e,而且包括内壁622k。内壁622k形成为在转子620的径向上围绕第一支架的内柱。内壁622k沿着平行于转轴的轴向的方向延伸,使得第一端基部622c和第二端基部622d彼此连接。

内壁622k可以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多个开口,并且各个转子芯段623的内侧端623d可以通过所述开口暴露。

当在第二支架622设置有内壁622k时,第一支架621的内柱、外柱以及中间柱可以是替代结构。例如,第一支架621可以仅包括内柱、外柱以及中间柱中的任意一种。这是因为需要使第一支架621的第一端盖621a和第二端盖621b彼此连接。然而,第一支架621并不一定必需包括内柱、外柱以及中间柱中的一个柱,还可以包括所有三个柱。

在图13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621a表示第一端盖,621b表示第二端盖,622a表示轴衬结合部,622a1表示第一加强筋,622b表示轮辐,622b1表示第二加强筋,622b2表示散热孔,622c表示第一端基部,622d表示第二端基部,623d表示转子芯段的内侧端,625表示轴衬,625a表示螺纹。

以上说明的马达并不限于所述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和方法,还可以选择性地组合各个所述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以使所述实施例可以进行多种变形。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可以不依赖紧固构件,通过由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来大大地提高转子的结构强度,而不引起马达的性能降低或尺寸增大。

并且,根据本发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因此,可以结合使用各种树脂所具备的优点。例如,第一支架由抗拉强度大于第二支架的材料形成,因此,第一支架可以牢固地固定多个转子芯段和多个永久磁铁。并且,第二支架由成形收缩率小于第一支架的材料形成,因此,可以解决在第二次插入注塑时因收缩而产生的尺寸失衡的问题。并且,第一支架由热变形温度高于第二支架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在第二次插入注塑时抑制第一支架产生热变形。

并且,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实现了各个转子芯段彼此完全隔开且各个永久磁铁彼此完全隔开的完全分离结构,因此,能够使马达的性能最大化。

并且,本发明通过第一次插入注塑已经使多个转子芯段、多个永久磁铁以及第一支架形成为一体而形成一次注塑物,因此,简化了第二次插入注塑。具体而言,减少了第二次插入注塑时投入到辅模具的插入部件的数量。并且,还减少了在辅模具内用于支撑一次注塑物的固定夹具的数量,并简化了固定夹具的形状。在第一次插入注塑时残留于一次注塑物的各种孔由第二次插入注塑时的二次注塑原料填充,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通过第二次插入注塑来形成的转子的外观减少了会成为降低转子的结构强度的原因的孔的数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