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泵用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连接的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泵与电机行业内已广泛采用变频控制技术来控制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工作。现有技术中,控制器作为独立的部件与永磁同步电机安装连接或与电机本体分开放置于适当位置处。由于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分别需要有自身的冷却系统以确保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整体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这样导致水泵工作系统物理体积大型化,成本高,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连接的结构,去除控制器的冷却系统,使电机本体与控制器共用同一个电机本体的冷却系统,减小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工作系统的整体体积且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安全可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连接的结构,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具有机壳的电机本体,电机本体一端设有风罩,另一端设有前端盖,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底座、控制器腔内线路板单元和控制器盖,机壳上分布有一定数量轴向的散热筋a,所述机壳上部设置有若干带孔的固定座,所述控制器底座底部设置有与散热筋a和固定座一一对应的散热筋b和螺孔,电机本体和控制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控制器与电机紧密配合,两者共用一个风冷的冷却系统。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底座长度覆盖机壳和风罩,所述风罩上部设为缺口结构,控制器底座与风罩封闭配合且连接位置设置有避让区。控制器底座从风罩外端延伸至前端盖止口位置,一侧具有与风罩配合的密封结构,另一侧具有与机壳配合的开口结构,内部空气从风罩的缺口至避让区,再流向控制器底座和机壳之间的散热筋a和散热筋b区域,最后从开口流出。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筋b在避让区内具有一定长度的延伸,增加控制器的冷却面积,提高冷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螺孔处设置有与固定座轮廓相匹配的凹槽,具有定位限位的作用,提高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机壳前后两端的左右两侧,相应的所述螺孔的数量也为四个。
作为优选,所述机壳的散热筋a和控制器底座的散热筋b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加快空气流动速率。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底座为铝材质,导热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控制器直接与泵用永磁同步电机本体机壳连接,使整体系统小巧,结构紧凑,外形新颖。
2、结构采用风冷方式,风冷是冷却方式的一种,即用空气作为冷却媒介,机壳和控制器底座的散热筋结构设计加大了冷却表面积,同时加快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速率,使散热更高效。
3、控制器底座为铝材料,导热效果好,以便提高散热效果。
4、控制器底座与电机本体风罩的封闭配合结构起到导流作用同时减小涡流,使电机本体冷却系统产生的气流由电机本体的尾端流向前段,气流经过电机本体机壳表面的同时也经过控制器底座下侧表面,这样既对电机本体起到冷却作用又对控制器起到冷却作用,大大提高电机本体冷却系统的利用率。
5、控制器借用了电机本体的冷却系统,不需要独立的冷却系统,体积也随之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控制器的成本。
6、控制器与电机本体连接的螺栓头部朝下外露,杆部隐藏在控制器内,外形美观,方便拆卸,便于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机壳和控制器底座连接位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机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风罩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器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器部分的仰视图。
图中:1、机壳;1.1、散热筋a;1.2、固定座;2、风罩;2.1、缺口;3、前端盖;4、控制器底座;4.1、螺孔;4.2、散热筋b;4.3、避让区;4.4、凹槽;5、控制器盖;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方式为: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连接的结构,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具有机壳1的电机本体,电机本体一端设有风罩2,另一端设有前端盖3,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底座4、控制器腔内线路板单元和控制器盖5,控制器底座4为铝材质。
结合图3-4和图6-7所示,机壳1上分布有一定数量轴向的散热筋a1.1,机壳1上部设置有四个带孔的固定座1.2,控制器底座4底部设置有与散热筋a1.1和固定座1.2一一对应的散热筋b4.2和螺孔4.1,电机本体和控制器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其中,散热筋a1.1和散热筋b4.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螺孔4.1处设置有与固定座1.2轮廓相匹配的凹槽4.4。
此外,控制器底座4长度覆盖机壳1和风罩2,风罩2上部设为缺口2.1结构,控制器底座4与风罩2封闭配合且连接位置设置有避让区4.3,并且散热筋b4.2在避让区4.3内具有一定长度的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于类似的产品上,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