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放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易操作的电力线缆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cn201720407312.3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力线缆放线装置,它包括电力线缆盘,所述电力线缆盘两侧的底部均卡接在基座上表面开设的凹槽内,所述凹槽的底部且在基座内伸缩连接有托起装置,基座的侧面通过卡接装置卡接有下滑块,所述托起装置包括底部固定安装在基座内的液压杆,液压杆的顶部贯穿并延伸至凹槽的内部且与支撑板的下表面伸缩连接,支撑板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有电力线缆盘。尽管以上现有技术能够实现降低线缆盘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减轻工作人员的部分劳动强度,但此种方法因为是采用人工牵拉线缆,故仍然存在劳动负担过大,工作效率较低的问题,且现有设计使得工人在拉动线缆时,如果线缆盘和线缆的自重过大,则会导致惯性过大,引起工人在牵拉线缆工作结束后的止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易操作的电力线缆放线装置,该装置主要通过设置轴承、滚珠,以及止停挡板的方式来实现操作简便,进一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易操作的电力线缆放线装置,包括电力线缆盘部分、轴承支架部分、基座部分以及连接装置,所述电力线缆盘部分包括对称分布的左、右线缆盘,设置在所述左、右线缆盘圆心位置的左、右线缆盘空腔,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左、右线缆盘空腔的左、右轴承;所述轴承支架部分包括轴承支架ⅰ和两个轴承支架ⅱ,所述轴承支架ⅰ水平插入到所述左、右线缆盘形成的整个空腔内,且分别与所述左、右轴承配套安装,所述两个轴承支架ⅱ垂直连接在所述轴承支架ⅰ左右两端的下方;所述基座部分包括左、右基座主体,位于左、右基座主体前端的左、右拼接块,所述左、右基座主体与所述左、右拼接块之间形成的左、右凹槽,所述左、右凹槽为倒梯台状,以及位于左、右凹槽两侧的能够对左、右线缆盘进行限位的栏板,所述左、右基座主体的前侧具有能够使左、右线缆盘顺着前侧斜面上下移动的斜坡,所述左、右拼接块通过嵌入式连接安装在所述斜坡上;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左、右两个连杆,所述左、右两个连杆之间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左、右基座主体。
优选地,所述轴承支架ⅰ是一根两端直径相同,中间直径大于两端直径,但小于左、右线缆盘空腔的阶梯状圆柱体,且所述轴承支架ⅰ的大径大于所述左、右轴承内径,小于所述左、右轴承外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所述左、右轴承分别能够与轴承支架ⅰ的两端对应配套安装。
优选地,所述左、右凹槽内表面安装有滚珠,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左、右电力线缆盘与左、右凹槽内表面的摩擦力。
优选地,所述左、右拼接块上还活动连接着止停挡板,这样设置是为了在牵拉线缆工作结束后方便对整个线缆盘止停。
优选地,所述栏板通过嵌入式连接在所述左、右基座主体上,这样设置是为了在该放线装置使用结束后方便对其进行拆卸后的整理收纳。
优选地,所述左、右两个连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是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这样设置是为了使该连接更加简单实用。
优选地,所述左、右连杆之间还设置着多根连杆,且所述多根连杆一端是能与左连杆的右端配合的嵌入式连接端,其另一端是能与右连杆的左端配合的嵌入式连接端。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左、右基座主体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以便适应不同规格的电力线缆盘尺寸,从而使该装置的应用更加广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设置配套使用的轴承和轴承支架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工拉动线缆时的劳动负荷,采用拼接块和基座主体连接的方式既可以实现拼装之前通过基座体斜面将线缆盘缓缓推至凹槽内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拆卸后方便收纳、减小占用空间的目的;采用凹槽内表面安装滚珠的办法可进一步减小线缆盘与凹槽内表面之间的摩擦,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使用的止停挡板可以在牵拉线缆工作结束后方便对整个线缆盘止停。本实用新型安装拆卸灵活方便,占地面积小,可实现收纳功能,同时能够大大降低户外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b-b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图。
其中,1-电力线缆盘部分,2-轴承支架部分,3-基座部分,5-滚珠,11-左、右线缆盘,111-左、右线缆盘空腔,112-左、右轴承,21-轴承支架ⅰ,22-轴承支架ⅱ,31-左、右基座主体,32-左、右拼接块,33-左、右凹槽,34-栏板,321-止停挡板,3211-止停挡板自由端,41-左、右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电力线缆盘部分1、轴承支架部分2、基座部分3以及连接装置,所述电力线缆盘部分1包括对称分布的左、右线缆盘11,设置在所述左、右线缆盘11圆心位置的左、右线缆盘空腔111,以及活动安装在所述左、右线缆盘空腔111的左、右轴承112;所述轴承支架部分2包括轴承支架ⅰ21和两个轴承支架ⅱ22,所述轴承支架ⅰ21水平插入到所述左、右线缆盘11形成的整个空腔内,且分别与所述左、右轴承112配套安装,所述两个轴承支架ⅱ22垂直连接在所述轴承支架ⅰ21左右两端的下方;所述基座部分3包括左、右基座主体31,位于左、右基座主体31前端的左、右拼接块32,所述左、右基座主体31与所述左、右拼接块32之间形成的左、右凹槽33,所述左、右凹槽33为倒梯台状,以及位于左、右凹槽33两侧的能够对左、右线缆盘11进行限位的栏板34,所述左、右基座主体31的前侧具有能够使左、右线缆盘11顺着前侧斜面上下移动的斜坡,所述左、右拼接块32通过嵌入式连接安装在所述斜坡上;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左、右两个连杆41,所述左、右两个连杆41之间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左、右基座主体31。
所述轴承支架ⅰ21是一根两端直径相同,中间直径大于两端直径,但小于左、右线缆盘空腔111的阶梯状圆柱体,且所述轴承支架ⅰ21的大径大于所述左、右轴承112内径,小于所述左、右轴承112外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所述左、右轴承112分别能够与轴承支架ⅰ21的两端对应配套安装。
所述左、右凹槽33内表面安装有滚珠5,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左、右电力线缆盘11与左、右凹槽33内表面的摩擦力。
所述左、右拼接块32上还活动连接着止停挡板321,这样设置是为了在牵拉线缆工作结束后方便对整个线缆盘止停。
所述栏板34通过嵌入式连接在所述左、右基座主体31上,这样设置是为了在该放线装置使用结束后方便对其进行拆卸后的整理收纳。
所述左、右两连杆4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是螺纹连接,这样设置是为了使该连接更加简单实用。
所述左、右连杆41之间还设置着多根连杆,且所述多根连杆一端是能与左连杆41的右端配合的嵌入式连接端,其另一端是能与右连杆41的左端配合的嵌入式连接端。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左、右基座主体31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以便适应不同规格的电力线缆盘尺寸,从而使该装置的应用更加广泛。
该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使用该电力线缆放线装置时,首先对该装置完成如图4和5的组装工作,首先,对左连杆41、根据线缆盘规格尺寸所选的其他多根连杆、以及右连杆41依次通过螺纹方式可拆卸连接,同时将栏板34固定连接在左、右基座主体31上,检查各部位连接是否紧固可靠;然后按照左、右线缆盘11分别对应左、右基座主体31的方式将整个电力线缆盘对应缓慢推至左、右凹槽33内,再将如图6所示的左、右拼接块32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基座主体31上,此时整个线缆盘被限制在该线缆盘装置的左、右凹槽33中,与此同时,止停挡板自由端3211紧扣在线缆盘外表面上;紧接着,将轴承支架ⅰ21穿入左、右线缆盘11形成的整个空腔中,并在左、右线缆盘空腔111中对应安装左、右轴承112,然后垂直连接位于轴承支架ⅰ21左右两端的两根轴承支架ⅱ22;再次检查各部分的连接是否紧固可靠后,旋转打开止停挡板自由端3211,使其远离线缆盘外表面,然后开始人工拉动电力线缆。由于左、右凹槽33内表面均安装有滚珠5,能够减轻左、右电力线缆盘与左、右凹槽内表面的摩擦力,待拉够所需电力线缆长度后,采用专用工具在靠近线缆盘位置处剪断线缆,然后旋转扣上止停挡板自由端3211,整个牵拉线缆的工作结束。当线缆耗尽,或者长时间不需要再次使用该电力线缆放线装置时,打开止停挡板自由端3211,同时拆卸掉各个可拆卸的连接部分,对其进行收纳整理,该电力线缆放线装置的安装、使用、拆卸及收纳整理过程结束。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1中左、右连杆4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换成卡扣连接,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