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8632发布日期:2019-10-29 21:3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时用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临时用电是指基建工地、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养殖业和非正常年景的新增抗旱、排涝用电及其他需要在电力部门立户表计之外,新接电源的用电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临时用电不包括农业周期性、季节性已由电力部门装设固定接电装置的用电,如脱粒机、小电泵、黑光灯等电力设备,凡属于临时性用电,用电单位或个人应向供电所办理申请手续,经同意双方签订供用电协议并装设计量表计后方可用电,凡属临时性用电,均应装设漏电保护器和短路、过载保护,在雷电频繁地区还应装设浪涌保护,临时用电如需架设线路,则应符合《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临时性用电不得转供电,用电结束,供电所应拆除临时用电装置,不允许将临时用电直接转为正式用电。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对于临电电缆的支撑都无法在支撑的时候直接固定住临电电缆,而且由于存在各种直径的临电电缆,现存单一装置无法同时满足各种直径的临电电缆进行支撑与固定;

2、现今的临电电缆在结束使用寿命后,它的支撑部件都需要拆除无法轻松移动之下一个支撑点使用或者多次使用,非常繁琐且浪费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具有能够多次使用且满足各种尺寸的临电电缆使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包括中心套筒,所述中心套筒左右两侧均水平固定焊接有承重支板,所述承重支板两端前后两侧均垂直固定焊接有直行程电机,所述直行程电机底部均垂直固定连接有移轮支柱,所述移轮支柱底部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移动滚轮,且所述中心套筒外侧底部均等距固定焊接有载重支架,所述载重支架底部均固定焊接有承重脚,且所述中心套筒内腔通过螺纹垂直贯穿活动连接有电缆支柱,所述电缆支柱顶部外侧焊接有施力握持架,所述施力握持架顶部通过转轴垂直活动连接有电缆管底座,所述电缆管底座顶部表面贯穿连接有电缆支撑管,所述电缆支撑管前后两侧均通过螺纹水平等距贯穿连接有电缆限位杆,所述电缆限位杆外端均固定焊接有限位杆施力板,所述电缆限位杆内端均水平固定焊接有电缆加固环,且所述承重支板左端顶部表面固定贯穿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承重支板右端顶部表面固定贯穿连接有蓄电池箱,所述蓄电池箱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

优选的,所述承重支板底部中央均固定焊接有支板加固杆,所述支板加固杆外端均固定焊接于直行程电机内侧表面,且所述支板加固杆数量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直行程电机数量为四个,且所述直行程电机内部通过电性连接于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外侧电性连接有升高按钮与下降按钮,所述升高按钮与下降按钮均与直行程电机功能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载重支架、承重脚数量均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电缆支柱外侧与中心套筒内腔尺寸结构均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电缆支撑管内腔中均水平贯穿连接有两个电缆限位杆,所述电缆支撑管内腔中均设有两个电缆加固环,所述电缆加固环尺寸结构均一致,且所述两个电缆加固环位于同一水平面与同一高度之上,且所述电缆加固环均为月牙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蓄电池外侧设有充电机接口,且所述蓄电池外侧通过电线电性连接于直行程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有电缆支撑管并且在电缆支撑管内部间隔相同的间距具贯穿连接两个电缆限位杆,对临电电缆进行支撑的时候,直接将临电电缆插入至电缆支撑管内腔,工作人员直接旋转限位杆施力板就可以带动电缆加固环对内部的电缆进行加固支撑,而且基于电缆加固环是可以在电缆限位杆的转动下进行调节相对间距的,所以该电缆支撑管不仅可以对临电电缆进行支撑,而且可以满足各种直径临电电缆在支撑时候进行加固处理,使得该装置对临电电缆的支撑更加的牢固。

2、通过设有四组直行程电机与移动滚轮,需要进行移动的时候,工作人员直接通过控制面板上面的升高按钮来控制直行程电机带动承重支板进行整体升高,进而使得载重支架与承重脚全部离地,尽可以轻松的在移动滚轮的帮助下移动该装置至使用点,再通过下降按钮控制直行程电机带动承重支板与其顶部的电缆支撑管下降固定在地面上,这样就可以帮助使用者轻松搬运与移动该装置,避免现今支撑装置难以拆卸与难以移动的情况,而且在对电缆支撑的时候使用者还可以手握施力握持架整体转动电缆支柱,进而调节电缆支柱插入至中心套筒的长度,并调节电缆支柱顶部的电缆支撑管的高度,便于对各种高度的临电电缆进行支撑固定,提高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缆支撑管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心套筒;2、承重支板;3、直行程电机;4、移轮支柱;5、移动滚轮;6、载重支架;7、承重脚;8、电缆支柱;9、施力握持架;10、电缆管底座;11、电缆支撑管;12、电缆限位杆;13、限位杆施力板;14、电缆加固环;15、控制面板;16、蓄电池箱;17、蓄电池;18、支板加固杆;19、升高按钮;20、下降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临电电缆支撑装置,包括中心套筒1,中心套筒1左右两侧均水平固定焊接有承重支板2,承重支板2两端前后两侧均垂直固定焊接有直行程电机3,直行程电机3底部均垂直固定连接有移轮支柱4,移轮支柱4底部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移动滚轮5,且中心套筒1外侧底部均等距固定焊接有载重支架6,载重支架6底部均固定焊接有承重脚7,且中心套筒1内腔通过螺纹垂直贯穿活动连接有电缆支柱8,电缆支柱8顶部外侧焊接有施力握持架9,施力握持架9顶部通过转轴垂直活动连接有电缆管底座10,电缆管底座10顶部表面贯穿连接有电缆支撑管11,电缆支撑管11前后两侧均通过螺纹水平等距贯穿连接有电缆限位杆12,电缆限位杆12外端均固定焊接有限位杆施力板13,电缆限位杆12内端均水平固定焊接有电缆加固环14,且承重支板2左端顶部表面固定贯穿连接有控制面板15,承重支板2右端顶部表面固定贯穿连接有蓄电池箱16,蓄电池箱16内腔底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7。

本实施例中:直行程电机3型号理一讯-LX-700。

本实施方案中:将需要被支撑的临电电缆插入至电缆支撑管11内腔,进一步的,工作人员直接旋转限位杆施力板13带动电缆加固环14向内移动并且对内部的电缆进行加固支撑,而且基于电缆加固环14是能够在电缆限位杆12的转动下进行调节相对间距的,所以该电缆支撑管11不仅能够对临电电缆进行支撑,而且能满足各种直径临电电缆在支撑时候进行加固处理。

具体的,承重支板2底部中央均固定焊接有支板加固杆18,支板加固杆18外端均固定焊接于直行程电机3内侧表面,且支板加固杆18数量为四个;利用支板加固杆18对承重支板2进行二次加固。

具体的,直行程电机3数量为四个,且直行程电机3内部通过电性连接于控制面板15,控制面板15外侧电性连接有升高按钮19与下降按钮20,升高按钮19与下降按钮20均与直行程电机3功能相匹配;通过控制面板15上面的升高按钮19与下降按钮20对直行程电机3进行控制。

具体的,载重支架6、承重脚7数量均为四个;同时对承重支板2进行支撑加固。

具体的,电缆支柱8外侧与中心套筒1内腔尺寸结构均相匹配;保证电缆支柱8可以在中心套筒1内部进行转动升高与降低。

具体的,电缆支撑管11内腔中均水平贯穿连接有两个电缆限位杆12,电缆支撑管11内腔中均设有两个电缆加固环14,电缆加固环14尺寸结构均一致,且两个电缆加固环14位于同一水平面与同一高度之上,且电缆加固环14均为月牙形结构;电缆加固环14对电缆支撑管11内部的临电电缆进行支撑,而且可以根据临电电缆的粗细程度进行调节。

具体的,蓄电池17外侧设有充电机接口,且蓄电池17外侧通过电线电性连接于直行程电机3;蓄电池17为直行程电机3进行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工作人员直接通过控制面板15上面的升高按钮19来控制直行程电机3并带动承重支板2进行整体升高,进而使得载重支架6与承重脚7全部离地,然后在移动滚轮5的帮助下移动该装置至使用点,再通过下降按钮20控制直行程电机3带动承重支板2与其顶部的电缆支撑管11下降固定在地面上,然后根据临电电缆被支撑的高度,直接手握施力握持架9整体转动电缆支柱8,进而调节电缆支柱8插入至中心套筒1的长度,并调节电缆支柱8顶部的电缆支撑管11的高度,然后将需要被支撑的临电电缆插入至电缆支撑管11内腔,进一步的,工作人员直接旋转限位杆施力板13带动电缆加固环14向内移动并且对内部的电缆进行加固支撑,而且基于电缆加固环14是能够在电缆限位杆12的转动下进行调节相对间距的,所以该电缆支撑管11不仅能够对临电电缆进行支撑,而且能满足各种直径临电电缆在支撑时候进行加固处理,在后期不使用的时候直接抽出临电电缆然后升高电缆支撑管,并整体移动该装置回收或者移动至下一个使用点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