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4353发布日期:2020-04-17 18:12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缆线通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



背景技术:

城市次干路、支路、居民区道路对电力及通信缆线的需求相对较小,地下排管系统是城市次干路、支路、居民区道路电力、通信缆线敷设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下排管系统主要分为正线主通道、工作井及缆线引出通道,目前电力、通信排管系统均有自有的道路线位,并在各自线位上独立设置自由工作井。这种独立设置工作井的方案存在以下缺点:(1)无法适应电力、通信正线主通道合二为一的趋势及技术方案;(2)对道路的宽度需要较大,单位占用道路宽度缆线通道容量较小;(3)工作井数量较多,总造价较高;(4)难以实现地块电力、通信的集中统一接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包括井体、内部隔墙、缆线支架、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所述井体的横截面呈矩形,井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相对应地设有一个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所述内部隔墙竖立地设置于井体内,并将井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内部隔墙的两侧分别与井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连接,并经过所连接侧面上的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内部隔墙将每个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与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连通;所述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内均设有缆线支架;所述井体的相对的另两个侧面及内部隔墙上均相对应地设有一个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一个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所述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的一端与对应电力工作井的侧面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的另一端向井体外延伸;所述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的一端与内部隔墙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的另一端穿过对应通信工作井的侧面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并向井体外延伸;所述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的一端与内部隔墙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电力工作井的侧面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并向井体外延伸;所述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的一端与对应通信工作井的侧面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的另一端向井体外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缆线支架固定连接于井体的底面和/或内部隔墙上。

进一步地,所述缆线支架采用托臂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均与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在井体高度方向上下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隔墙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处的竖向墙体向通信工作井内凹,内部隔墙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处的竖向墙体向电力工作井内凹。

进一步地,所述井体的顶面上设有对应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的井盖。

进一步地,还包括缆线正线主通道,所述缆线正线主通道与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连接,缆线正线主通道由并列设置的电力缆线排管和通信缆线排管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井体内设置内部隔墙,将内部空间隔成电力工作井和通信工作井两个独立空间,满足电力、通信缆线权属单位分开管理的要求;调整了电力缆线引出通道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的走向,并且在内部隔墙上设有内凹结构,便于缆线利用内凹结构自然弯曲引出,满足缆线弯曲半径的敷设要求;采用组合工作井,缆线正线主通道的接入统一为一个连接口,方便管理。本实用新型电力及通信组成工作井在满足独立管理、缆线引出等要求的同时,降低了对道路缆线线位宽度的需求,适用于城市次干路、支路、居民区道路等宽度受限的道路,优化了电力通信缆线地下通道的布置,并降低了总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缆线正线主通道的断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中b-b的剖面图。

图5为图1中c-c的剖面图。

图6为图1中d-d的剖面图。

图7为电力缆线和通信缆线本实用新型内的走向示意图。

图中部件标号如下:

1井体

101电力工作井

102通信工作井

2内部隔墙

3缆线支架

4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

5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

6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

7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

8缆线正线主通道

801电力排管

802通信排管

9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实用新型。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适用于缆线容量较小的城市次干路、支路、居民区道路下缆线通道的电力及通信组合工作井,其包括井体1、内部隔墙2、缆线支架3、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

所述井体1的横截面呈矩形,井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相对应地设有一个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所述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用于连接缆线正线主通道8。参见图2,所述缆线正线主通道8由并列设置的电力缆线排管和通信缆线排管组成。

参见图3和图4,所述内部隔墙2竖立地设置于井体1内,并将井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内部隔墙2的两侧分别与井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连接,并经过所连接侧面上的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内部隔墙2将每个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与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连通。

所述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内均设有缆线支架3,所述缆线支架3固定连接于井体1的底面和/或内部隔墙2上,可采用托臂结构。

所述井体1的相对的另两个侧面及内部隔墙2上均相对应地设有一个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一个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所述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均与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在井体1高度方向上下错开。

其中,参见图5,所述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的一端与对应电力工作井101的侧面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的另一端向井体1外延伸,所述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的一端与内部隔墙2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的另一端穿过对应通信工作井102的侧面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并向井体1外延伸。

参见图6,所述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的一端与内部隔墙2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电力工作井101的侧面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并向井体1外延伸,所述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的一端与对应通信工作井102的侧面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连接,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的另一端向井体1外延伸。

所述井体1的顶面上设有对应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的井盖9,参见图1,所述井盖9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的两个井盖9对应电力工作井101设置,另两个井盖9对应通信工作井102设置。

所述内部隔墙2上的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处的竖向墙体向通信工作井102内凹,内部隔墙2上的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处的竖向墙体向电力工作井101内凹,这种内凹的墙体结构便于缆线自然弯曲从缆线引出通道引出。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井体1可与内部隔墙2一次浇筑成型或采用砖墙砌成;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宽度的最小宽度均为缆线支架3的托臂长度+900mm,保证内部操作空间。井体1上预留两个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用于连接缆线正线主通道8,缆线正线主通道8接入井体1后,缆线正线主通道8的电力排管801和通信排管802分别接入电力工作井101和通信工作井102。井体1和内部隔墙2上均相对应地预留一个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一个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与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上下标高错开,避免在井体1内缆线充;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和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设置于井体1的一侧并引出至井体1该侧的地块,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和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设置于井体1的另一侧并引出至井体1该侧的地块,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和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均与电力工作井101连通,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和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均与通信工作井102连通。

电力缆线和通信缆线的走向见图7,电力电缆从井体1一侧的缆线正线主通道8进入井体1内的电力井,一部分从第一电力缆线引出通道4引出,一部分从第二电力缆线引出通道5引出,剩余的进入井体1另一侧的缆线正线主通道8;通信电缆从井体1一侧的缆线正线主通道8进入井体1内的通信井,一部分从第一通信缆线引出通道6引出,一部分从第二通信缆线引出通道7引出,剩余的进入井体1另一侧的缆线正线主通道8。

在具体实施时,井体1的尺寸、各个连接口的大小应根据缆线的容量、转弯半径等调整确定,组合工作井、缆线正线主通道连接口、电力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通信缆线引出通道连接口的标高应根据管线综合设计结果调整确定。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实用新型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总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