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5151发布日期:2020-09-23 01:2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分别是指分动力配电柜和照明配电柜、计量柜等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直流配电柜时直流系统中的一个装置,并且在使用时大多放置在机房中,其内部各电气元件及线路应接触良好,连接可靠,并且不得有严重发热、烧损现象。配电柜的门应完好,门锁应有专人保管。

传统的直流配电柜在使用时需要长时间放置在地面上,为了摆正配电柜的稳定,配电柜的底部只会设置有一块基板,这样不便于移动,并且在移动时需要几个人一起进行抬动转移,另外在底部设置上便于移动的滑轮,也会导致直流配电柜放置不稳,长时间的以滑轮作为支撑进行放置会导致滑轮承受不住直流配电柜的重量;传统的直流配电柜在进行散热时,是在柜体的内部设置上散热风扇,并对着柜体内部某一个位置进行吹风,这样会造成柜体内部吹风散热不均匀,影响散热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直流配电柜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直流配电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流配电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侧壁的表面开设有多组散热孔,所述柜体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柜体左右两侧表面的下部皆设置有一对卡接开口,所述柜体底部拐角处的内部皆开设有第一嵌入孔、第二嵌入孔和收纳槽,所述柜体底部拐角处的内部皆固定设置有滑轮收纳机构。

优选的,所述柜体前部表面的一侧通过铰链活动安装有柜门,且柜体的底部固定设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散热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柜体顶部的防护壳,且防护壳顶端的内部贯穿设有防尘网,所述防护壳内部的顶端固定设有散热扇,且防护壳内部的底端固定设有集风斗,所述防护壳的底端贯穿设有发散管,且发散管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多组出风孔。

优选的,所述滑轮收纳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收纳槽内部的行走轮,且行走轮的顶部固定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分别固定设有限位块与卡销,且卡销位于卡接开口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嵌入孔位于第二嵌入孔的顶部,所述第二嵌入孔位于收纳槽的顶部,所述第二嵌入孔的内部固定设有通孔块,且通孔块位于卡销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发散管位于柜体的内部,所述发散管的底端延伸至柜体内部的底端,且发散管的输入端与集风斗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的散热机构,以达到对柜体的内部进行均匀散热的作用,防止传统的直流配电柜在进行散热时,只在柜体的内部设置上散热风扇,避免对着柜体内部某一个位置进行吹风,造成柜体内部吹风散热不均匀,影响散热效果。

2、通过设置的滑轮收纳机构,以达到既能便于柜体进行移动同时也能保证柜体平稳的放置在地面的作用,防止柜体移动时需要几个人一起进行抬动转移,同时也防止单纯在柜体底部设置滑轮,会导致直流配电柜放置不稳,避免长时间的以滑轮作为支撑进行放置会导致滑轮承受不住直流配电柜的重量,甚至发生柜体倾倒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配电柜的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流配电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行走轮伸出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行走轮伸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柜体;2、铰链;3、柜门;4、散热孔;5、橡胶垫;6、卡接开口;7、散热机构;701、防护壳;702、防尘网;703、散热扇;704、集风斗;705、发散管;706、出风孔;8、滑轮收纳机构;801、支撑杆;802、限位块;803、卡销;804、行走轮;9、第一嵌入孔;10、第二嵌入孔;11、收纳槽;12、通孔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直流配电柜,包括柜体1,柜体1侧壁的表面开设有多组散热孔4,散热孔4起到将柜体1内部的风通向外部的作用,柜体1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设置有散热机构7,柜体1左右两侧表面的下部皆设置有一对卡接开口6,卡接开口6为“l”型,并且卡接开口6有四个,每两个为一组分别位于柜体1左右两侧表面的两边,柜体1底部拐角处的内部皆开设有第一嵌入孔9、第二嵌入孔10和收纳槽11,柜体1底部拐角处的内部皆固定设置有滑轮收纳机构8。

柜体1前部表面的一侧通过铰链2活动安装有柜门3,且柜体1的底部固定设有橡胶垫5,橡胶垫5增加柜体1的底部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作用,同时也对柜门3落地时产生的冲力进行缓冲;第一嵌入孔9位于第二嵌入孔10的顶部,第二嵌入孔10位于收纳槽11的顶部,第一嵌入孔9、第二嵌入孔10和收纳槽11的内部空间位置依次变小,第二嵌入孔10的内部固定设有通孔块12,且通孔块12位于卡销803的上方,使用时支撑杆801与通孔块12之间活动套接,并且支撑杆801壳在通孔块12中的内部上下滑动;发散管705位于柜体1的内部,发散管705的底端延伸至柜体1内部的底端,且发散管705的输入端与集风斗70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

散热机构7包括固定设置于柜体1顶部的防护壳701,且防护壳701顶端的内部贯穿设有防尘网702,防尘网702起到防止灰尘被散热扇703吸入并吹到柜体1内部的作用,防护壳701内部的顶端固定设有散热扇703,散热扇703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且防护壳701内部的底端固定设有集风斗704,集风斗704为漏斗形状,有助于将风进行集中吹出,同时也能进一步的加强风力,防护壳701的底端贯穿设有发散管705,发散管705为一根直的导管,并且另一端为密封的,且发散管705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多组出风孔706,出风孔706有助于将外部的风均匀的吹向柜体1内部的各个位置。

滑轮收纳机构8包括固定设置在收纳槽11内部的行走轮804,行走轮804为万向轮结构,使用时行走轮804有助于柜体1进行移动,另外收纳时行走轮804位于收纳槽11的内部,支撑杆801的顶端部份位于第一嵌入孔9的内部,支撑杆801的底端部份位于第二嵌入孔10的内部,且行走轮804的顶部固定设有支撑杆801,支撑杆801与卡销803组合起到对柜体1进行支撑的作用,支撑杆801的表面分别固定设有限位块802与卡销803,限位块802起到防止支撑杆801从柜体1的底部脱落出来,且卡销803位于卡接开口6的内部,使用时卡销803拨动到卡接开口6内时,有助于对柜体1进行支撑,并且卡销803与卡接开口6的表面皆固定设有相互配合使用的磨擦橡胶,防止卡销803易在卡接开口6内脱离。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工作人员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外部控制器控制散热扇703运转,散热扇703将风经过防尘网702吸入到散热扇703内,再吹向到集风斗704,集风斗704将风聚拢使散热扇703吹出的风全部涌入到发散管705的内部,发散管705内部的风经由出风孔706均匀的吹散到柜体1内部的各个位置,当需要移动时,工作人员从柜体1的两侧将柜体1抬起,此时行走轮804裸露在地面上,然后另外的工作人员将卡销803推到卡接开口6的一侧,此时卡销803限制住柜体1无法下落,柜体1被底部拐角处的行走轮804支撑起来,然后工作人员再推着柜体1移动到指定位置,当柜体1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再将柜体1抬离地面,然后另外的工作人员再将卡销803拨动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将柜体1在放下来,此时柜体1底部的橡胶垫5与地面接触,并且行走轮804回归到收纳槽11的内部,即完成本次操作。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