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071发布日期:2020-05-08 14:25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在搭设完毕后一般具备较大的表面积的,这样才能利用到较多面积下的太阳能。一些光伏组件是背面与屋顶贴附铺设的,但是一些光伏组件就直接是利用固定架斜立着的,这种适用于平坦的草原隔壁和水平的屋顶上。但是由于大面积的光伏组件不是贴附在建筑物上的,所以光伏组件的正反两面都可能受到风力的作用,风力被大面积的光伏组件阻挡,会施加很大的力在光伏组件上,所以对光伏的架设的牢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整体固定架结构强度强,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同时漏风口使得很多风力并没有作用到光伏板、固定架上,整体抗风能力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包括:背框架,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框架;侧框架,为竖向布置的直角梯形框架,两个侧框架与背框架的两侧垂直固定;水平梁,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框架上的顶点,顶点对应直角梯形的钝角所在顶点;斜框架,为斜向布置的矩形框架,斜框架连接两个侧框架,斜框架与侧框架的连接处对应直角梯形中两条对角线中相对长的对角线,若干个光伏板与斜框架呈夹角固定;漏风口,相邻的光伏板之间具备竖向的漏风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光伏板受风力作用最大时主要是对着光伏板正面或者背面方向的风。但是这个方向的风被漏风口泄出了,风力始终对光伏板的作用力小,光伏板反而起到对风的引导作用。侧框架的梯形等效于提供了两个对拼的三角形框架,进一步保证光伏板竖向的结构强度。水平梁连接了两头的侧框架,防止侧框架歪斜,同时水平梁本身不是个很大体积的产品,其细窄的尺寸使得其对光线的遮挡微乎其微,所以虽然其设置在光伏板的斜上方,但是几乎对光伏板没有效率影响。背框架对光伏板起到背部支撑,同时与侧框架垂直固定,构成了稳固的箱形框架。整体固定架是一个空间框架,结构强度强,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同时漏风口使得很多风力并没有作用到光伏板、固定架上,整体抗风能力强,风力对光伏板的损害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斜框架的顶部、底部具备若干个水平的三角形框架,斜框架的顶部与底部的三角形框架之间通过固定板连接,光伏板贴附固定在固定板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板为光伏板提供了装配固定的位置,三角形框架使得每个光伏板的朝向是固定的,三角形框架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斜框架的结构强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单个三角形框架为等腰钝角三角形,固定板与斜框架所在平面存在两种夹角朝向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等腰钝角三角形的两个腰分别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固定板、一个第二固定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有光伏板并不是同一斜向布置的,是周期斜向布置的,两个相邻光伏板为一组,宏观上呈类似波浪的形状。使得固定架上的光伏板在面对横向不同方向的风时基本能做到稳定,不会出现某一方向上抗封性能好,某一方向上抗风性能明显下降的情况。斜向吹的风可能与部分光伏板垂直冲击,但是与剩下部分光伏板的夹角更小,所以总体对光伏板的作用力还是很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漏风口包括第一漏风口、第二漏风口,同一三角形框架上相邻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之间对应的为第一漏风口,相邻三角形框架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之间对应的为第二漏风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漏风口、第二漏风口是光伏板安装时预留开来的,可以利用矩形的光伏板,只需相邻的光伏板间安装时留出间隙,无需特别设计光伏板,改造成本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水平梁与斜框架所在平面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梁的高度状态一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背框架、侧框架各自均具备与自身对角线重合的斜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斜撑形成了很多个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背框架、侧框架自身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形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背框架内还具备连接背框架顶部与底部的竖向的立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立杆加强了背框架竖向的抗压能力,对应能够支撑横向很多张光伏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背框架、侧框架的交界处的底部被压有配重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配重块可以是水泥块,配重块压在已有的背框架、侧框架的底部,利用重力进一步提高固定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1-背框架;2-侧框架;3-斜撑;4-立杆;5-水平梁;6-三角形框架;7-斜框架;8-第一固定板;9-第二固定板;10-第一漏风口;11-第二漏风口;12-光伏板;13-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光伏组件的防风固定架,包括:背框架1,为竖向布置的矩形框架;侧框架2,为竖向布置的直角梯形框架,两个侧框架2与背框架1的两侧垂直固定;水平梁5,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侧框架2上的顶点,顶点对应直角梯形的钝角所在顶点斜框架7,为斜向布置的矩形框架,斜框架7连接两个侧框架2,斜框架7与侧框架2的连接处对应直角梯形中两条对角线中相对长的对角线,若干个光伏板12与斜框架7呈夹角固定;漏风口,相邻的光伏板12之间具备竖向的漏风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光伏板受风力作用最大时主要是对着光伏板正面或者背面方向的风。但是这个方向的风被漏风口泄出了,风力始终对光伏板的作用力小,光伏板反而起到对风的引导作用。侧框架的梯形等效于提供了两个对拼的三角形框架,进一步保证光伏板竖向的结构强度。水平梁连接了两头的侧框架,防止侧框架歪斜,同时水平梁本身不是个很大体积的产品,其细窄的尺寸使得其对光线的遮挡微乎其微,所以虽然其设置在光伏板的斜上方,但是几乎对光伏板没有效率影响。背框架对光伏板起到背部支撑,同时与侧框架垂直固定,构成了稳固的箱形框架。整体固定架是一个空间框架,结构强度强,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同时漏风口使得很多风力并没有作用到光伏板、固定架上,整体抗风能力强,风力对光伏板的损害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斜框架7的顶部、底部具备若干个水平的三角形框架6,斜框架7的顶部与底部的三角形框架6之间通过固定板连接,光伏板12贴附固定在固定板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板为光伏板提供了装配固定的位置,三角形框架使得每个光伏板的朝向是固定的,三角形框架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斜框架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单个三角形框架6为等腰钝角三角形,固定板与斜框架7所在平面存在两种夹角朝向的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等腰钝角三角形的两个腰分别对应连接一个第一固定板8、一个第二固定板9。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有光伏板并不是同一斜向布置的,是周期斜向布置的,两个相邻光伏板为一组,宏观上呈类似波浪的形状。使得固定架上的光伏板在面对横向不同方向的风时基本能做到稳定,不会出现某一方向上抗封性能好,某一方向上抗风性能明显下降的情况。斜向吹的风可能与部分光伏板垂直冲击,但是与剩下部分光伏板的夹角更小,所以总体对光伏板的作用力还是很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漏风口包括第一漏风口10、第二漏风口11,同一三角形框架6上相邻的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之间对应的为第一漏风口10,相邻三角形框架6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固定板8、第二固定板9之间对应的为第二漏风口11。

如图3所示,当风是从光伏板12正面吹来时,光伏板12引导气流从第二漏风口11中穿过,当风是从光伏板12背面吹来时,光伏板12引导气流从第一漏风口10中穿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漏风口、第二漏风口是光伏板安装时预留开来的,可以利用矩形的光伏板,只需相邻的光伏板间安装时留出间隙,无需特别设计光伏板,改造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冰平梁5的长度方向与斜框架7所在平面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水平梁的高度状态一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框架1、侧框架2各自均具备与自身对角线重合的斜撑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斜撑形成了很多个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背框架、侧框架自身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框架1内还具备连接背框架1顶部与底部的竖向的立杆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立杆加强了背框架竖向的抗压能力,对应能够支撑横向很多张光伏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背框架1、侧框架2的交界处的底部被压有配重块13。配重块13是水泥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配重块可以是水泥块,配重块压在已有的背框架、侧框架的底部,利用重力进一步提高固定架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