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1253发布日期:2020-06-12 14:5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箱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配电箱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配电箱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配电箱的侧壁容易向内凹陷,导致在布置内部线路时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以改善现有的配电箱的侧壁容易向内凹陷,导致在布置内部线路时操作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两个螺纹孔,两个所述螺纹孔分别位于所述手柄相对的两端,两个所述螺纹孔的螺纹旋向相反;

两个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抵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轴心线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滑动,所述第二连接杆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螺接于两个所述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在使用时,先让第一连接杆带动抵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杆移动,当移动至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略小于配电箱的宽度时,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放入配电箱内,当正向转动手柄时,由于手柄上的螺纹孔旋向相反,因此此时两个固定件会相互远离,并与配电箱的侧壁接触,形成支撑,避免配电箱的侧壁向内凹陷,从而方便布置线路等操作;完成配电箱内部操作后,当反向转动手柄时,两个固定件会相互靠近,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会减小,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从配电箱内取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完成对配电箱内壁的支撑,从而方便进行线路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有通道以及多个定位孔,所述通道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轴心线方向延伸,所述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杆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的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通道内,多个所述定位孔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轴心线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所述定位孔均与所述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连接杆还包括弹性件和滑动凸起,所述滑动凸起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定位孔的直径,所述滑动凸起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滑动凸起与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滑动凸起之间,所述弹性件令所述滑动凸起具有离开所述凹槽的趋势。

在使用时,第二连接杆上的滑动凸起卡入第一连接杆上的定位孔后,可以让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形成固定,当需要改变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的相对位置时,只需拉动或者推动抵接部,由抵接部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当第二连接杆上的滑动凸起卡入第一连接杆上的另一个定位孔时,完成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粗改变,使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略小于配电箱的宽度,然后再转动手柄可以完成对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整体长度的精调整。当然,以上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将定位孔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上,将滑动凸起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凸起的顶部呈半球状。

这样在改变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相对位置时更加的容易,更加的省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孔的直径沿背离所述通道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定位孔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滑动凸起的最大直径。

这种形状与呈半球状的滑动凸起配合,能使滑动凸起更加快速的回到第二连接杆上的凹槽内,从而方向第二连接杆相对于第一连接杆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还设置有多个按钮,多个所述按钮分别与多个所述定位孔对应设置,所述按钮与所述第一连接杆滑动设置,所述按钮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杆滑动的方向与所述定位孔的凹陷方向平行,所述按钮安装于所述定位孔的底壁。

利用按钮可以让滑动凸起往凹槽回缩一定的距离,这样在滑动凸起与定位孔的侧壁接触时能更快的回到凹槽中,避免出现卡死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呈压缩状态的弹簧。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手柄设置有观测槽,所述观测槽沿所述手柄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手柄,且所述观测槽分别与两个所述螺纹孔连通。

观测槽的设置可以方便观察第二连接杆位于手柄内的长度,避免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杆脱离手柄的范围。通过观测槽观察到两个第二连接杆的位置后,可以适应性的调整两个第二连接杆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部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且所述卡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抵接部的两个端面。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抵接部卡接在配电箱的侧壁上,然后再将配电箱撑开。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抵接部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抵接部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在使用时,先让第一连接杆带动抵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杆移动,当移动至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略小于配电箱的宽度时,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放入配电箱内,当正向转动手柄时,由于手柄上的螺纹孔旋向相反,因此此时两个固定件会相互远离,并与配电箱的侧壁接触,形成支撑,避免配电箱的侧壁向内凹陷,从而方便布置线路等操作;完成配电箱内部操作后,当反向转动手柄时,两个固定件会相互靠近,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会减小,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从配电箱内取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完成对配电箱内壁的支撑,从而方便进行线路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连接杆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连接杆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手柄的示意图。

图中:100-手柄;110-螺纹孔;120-观测槽;

200-固定件;210-抵接部;211-卡槽;220-第一连接杆;221-通道;222-定位孔;223-按钮;230-第二连接杆;231-凹槽;232-滑动凸起;23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包括手柄100和两个固定件200,手柄100上设置有两个螺纹孔110,两个螺纹孔110分别位于手柄100相对的两端,两个螺纹孔110的螺纹旋向相反;每个固定件200包括第一连接杆220、第二连接杆230和抵接部210,第一连接杆220的一端与抵接部210连接,第二连接杆230与第一连接杆220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杆230沿第一连接杆220的轴心线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杆220滑动,第二连接杆230背离第一连接杆220的一端设置有与螺纹孔110配合的外螺纹,两个第二连接杆230分别螺接于两个螺纹孔11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在使用时,先让第一连接杆220带动抵接部210相对于第二连接杆230移动,当移动至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略小于配电箱的宽度时,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放入配电箱内,当正向转动手柄100时,由于手柄100上的螺纹孔110旋向相反,因此此时两个固定件200会相互远离,并与配电箱的侧壁接触,形成支撑,避免配电箱的侧壁向内凹陷,从而方便布置线路等操作;完成配电箱内部操作后,当反向转动手柄100时,两个固定件200会相互靠近,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会减小,此时可以将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从配电箱内取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快速完成对配电箱内壁的支撑,从而方便进行线路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220设置有通道221以及多个定位孔222,通道221沿第一连接杆220的轴心线方向延伸,通道22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连接杆220朝向第二连接杆230的一端的端面,第二连接杆230位于通道221内,多个定位孔222沿第一连接杆220的轴心线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定位孔222均与通道221连通;

第二连接杆230设置有凹槽231,第二连接杆230还包括弹性件233和滑动凸起232,滑动凸起的直径小于或者等于定位孔222的直径,滑动凸起232位于凹槽231内,且滑动凸起232与第二连接杆230滑动连接,弹性件233安装于第二连接杆230和滑动凸起232之间,弹性件233令滑动凸起232具有离开凹槽231的趋势。

在使用时,第二连接杆230上的滑动凸起232卡入第一连接杆220上的定位孔222后,可以让第一连接杆220和第二连接杆230形成固定,当需要改变第二连接杆230和第一连接杆220的相对位置时,只需拉动或者推动抵接部210,由抵接部210带动第一连接杆220移动,当第二连接杆230上的滑动凸起232卡入第一连接杆220上的另一个定位孔222时,完成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粗改变,使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的整体长度略小于配电箱的宽度,然后再转动手柄100可以完成对剪力墙配电箱支撑结构装置整体长度的精调整。当然,以上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将定位孔222设置在第二连接杆230上,将滑动凸起2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20上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滑动凸起232的顶部呈半球状。这样在改变第一连接杆220和第二连接杆230的相对位置时更加的容易,更加的省力。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孔222的直径沿背离通道221的方向逐渐减小,且定位孔222的最大直径大于滑动凸起232的最大直径。这种形状与呈半球状的滑动凸起232配合,能使滑动凸起232更加快速的回到第二连接杆230上的凹槽231内,从而方向第二连接杆230相对于第一连接杆220移动。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220上还设置有多个按钮223,多个按钮223分别与多个定位孔222对应设置,按钮223与第一连接杆220滑动设置,按钮223相对于第一连接杆220滑动的方向与定位孔222的凹陷方向平行,按钮223安装于定位孔222的底壁。利用按钮223可以让滑动凸起232往凹槽231回缩一定的距离,这样在滑动凸起232与定位孔222的侧壁接触时能更快的回到凹槽231中,避免出现卡死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件233为呈压缩状态的弹簧。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手柄100设置有观测槽120,观测槽120沿手柄100的宽度方向贯穿手柄100,且观测槽120分别与两个螺纹孔110连通。观测槽120的设置可以方便观察第二连接杆230位于手柄100内的长度,避免其中一个第二连接杆230脱离手柄100的范围。通过观测槽120观察到两个第二连接杆230的位置后,可以适应性的调整两个第二连接杆23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10上设置有卡槽211,卡槽211位于抵接部背离第一连接杆220的一端,且卡槽21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抵接部210的两个端面。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抵接部210卡接在配电箱的侧壁上,然后再将配电箱撑开。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220与抵接部210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或者第一连接杆220与抵接部210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