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5118发布日期:2020-04-17 18:14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主要采用的是一端连接交流电源,另一端连接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电池的传统充电方式。这种方式有很多不利的地方,如频繁的插拔很容易损坏接头,也可能带来触电的危险等。然而,非接触式感应充电系统就不会存在上述问题。无线充电技术凭借其携带方便、成本低、无需布线等优势迅速受到各界关注。另外,普通的充电器放置手机时,有的需要将手机进行夹持固定,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具有自动夹持手机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跟目前市面上其他充电器不一样的装夹方式,具体是采用上下夹的方式,且充电线圈的供电方式采用pcb板的外接usb接口的方式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包括有步进电机1、后盖2、上夹子3、夹子齿轮4、平移齿轮5、电机齿轮6、下夹子7、活动板8、上盖9、多头螺杆10、充电线圈11、螺钉m4*812、螺钉m2.2*3.513和pcb板14;后盖2位于后侧,上盖9位于上侧,后盖2和上盖9呈包裹状;后盖2和上盖9的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有上夹子3和下夹子7;后盖2的一侧设置有步进电机1,步进电机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电机齿轮6,电机齿轮6的上侧外啮合于夹子齿轮4、下侧外啮合于平移齿轮5;夹子齿轮4通过螺钉m2.2*3.513固定于活动板8上;平移齿轮5内啮合于多头螺杆10,多头螺杆10通过螺钉m4*812固定于上盖9上;上盖9的顶部内侧还设有充电线圈11,充电线圈11电性连接于pcb板14。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内部还设有ype-c电源输入单元、输入电压反馈单元、输入电压识别单元、显示单元、主控ic单元、补偿网络单元、电压反馈单元、功率反馈单元、驱动线圈电路单元、电源供给单元、双马达驱动单元、副控ic单元、触摸识别单元、降压电路单元和马达驱动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后盖2的均匀壳厚为1.50mm,上侧的曲面与上夹子3对应位置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上夹子3的一侧设置有齿条,且齿条与夹子齿轮4配合;上夹子3的曲面与上盖9对应位置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下夹子7的一侧设置有齿条,且齿条与夹子齿轮4配合;下夹子7的曲面与上盖9对应位置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具体优化的:上盖9上下两侧的曲面与分别与上夹子3和下夹子7的对应位置配合。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夹子采用上下方向的自动装夹,充电器带有自动识别手机的功能,当手机贴近充电器时,用户触摸指定的触摸区域,触摸感应会输出一个信号给到触摸识别单元,触摸识别单元发出信号给双马达驱动单元,驱动步进电机1带动上夹子3和下夹子7自动打开,将手机夹紧。充电线圈11开始对手机持续充电,充电完成后,通过用户触摸指定的触摸区域将夹子自动打开,触摸识别单元感应输出一个信号给到主控ic单元,主控ic单元发出信号给双马达驱动单元驱动步进电机1带动齿轮将上夹子3和下夹子7松开,用户可以取下手机。充电器识别到信号以后,通过步进电机1收回上夹子3和下夹子7,运动方向与打开时相反,回到充电器最原始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结构示意图;

图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后盖2结构示意图;

图7-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夹子3结构示意图;

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夹子齿轮4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夹子齿轮4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齿轮6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夹子7结构示意图;

图17-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板8结构示意图;

图20-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9结构示意图;

图22-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多头螺杆10结构示意图;

图24-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步进电机1;后盖2;上夹子3;夹子齿轮4;平移齿轮5;电机齿轮6;下夹子7;活动板8;上盖9;多头螺杆10;充电线圈11;螺钉m4*812;螺钉m2.2*3.513;pcb板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包括有步进电机1、后盖2、上夹子3、夹子齿轮4、平移齿轮5、电机齿轮6、下夹子7、活动板8、上盖9、多头螺杆10、充电线圈11、螺钉m4*812、螺钉m2.2*3.513和pcb板14;后盖2位于后侧,上盖9位于上侧,后盖2和上盖9呈包裹状;后盖2和上盖9的上下两侧分别安装有上夹子3和下夹子7;后盖2的一侧设置有步进电机1,步进电机1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电机齿轮6,电机齿轮6的上侧外啮合于夹子齿轮4、下侧外啮合于平移齿轮5;夹子齿轮4通过螺钉m2.2*3.513固定于活动板8上;平移齿轮5内啮合于多头螺杆10,多头螺杆10通过螺钉m4*812固定于上盖9上;上盖9的顶部内侧还设有充电线圈11,充电线圈11电性连接于pcb板14。

后盖2的均匀壳厚为1.50mm,上侧的曲面与上夹子3对应位置配合。上夹子3的一侧设置有齿条,且齿条与夹子齿轮4配合;上夹子3的曲面与上盖9对应位置配合。下夹子7的一侧设置有齿条,且齿条与夹子齿轮4配合;下夹子7的曲面与上盖9对应位置配合。上盖9上下两侧的曲面与分别与上夹子3和下夹子7的对应位置配合。

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内部还设有ype-c电源输入单元、输入电压反馈单元、输入电压识别单元、显示单元、主控ic单元、补偿网络单元、电压反馈单元、功率反馈单元、驱动线圈电路单元、电源供给单元、双马达驱动单元、副控ic单元、触摸识别单元、降压电路单元和马达驱动单元。

新型无线充电器壳体结构的工作原理:

步骤1:本实用新型夹子采用上下方向的自动装夹,充电器带有自动识别手机的功能,当手机贴近充电器时,用户触摸指定的触摸区域,触摸感应会输出一个信号给到触摸识别单元,触摸识别单元发出信号给双马达驱动单元,驱动步进电机1带动内部已做限位的电机齿轮6、多头螺杆10、平移齿轮5和夹子齿轮4使充电器的上夹子3和下夹子7自动打开,行程往上移动10mm。

步骤2:上夹子3和下夹子7往上移动10mm后再往两边自动拉伸打开,上夹子3和下夹子7移动到最大距离后停止,用户将手机放在上夹子3和下夹子7内部上后,会自动收紧上夹子3和下夹子7,直到上夹子3和下夹子7将手机夹紧,步进电机1卡到不动,电流会加大,主控ic单元检测到电流大就停止转动。由主控ic单元控制充电线圈11开始对手机持续充电,充电方式采用pcb板14外接usb接口的方式来实现。

步骤3:本实用新型充电完成后,通过用户触摸指定的触摸区域将夹子自动打开,触摸识别单元感应输出一个信号给到主控ic单元,主控ic单元发出信号给双马达驱动单元驱动步进电机1带动齿轮将上夹子3和下夹子7松开到最大行程位置,用户可以取下手机,充电器识别到信号以后,通过步进电机1收回上夹子3和下夹子7,运动方向与打开时相反,回到充电器最原始的状态,这样一个工作周期就完成了。

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