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流阀阀塔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流阀及具有该换流阀的框架式阀塔。
背景技术:
目前,直流配网具有提高电容量、减小线路损耗、改善用户侧电能质量、隔离交直流故障,以及可再生能源灵活、便捷接入等一系列优点。在柔性直流配网工程运行过程中,换流阀是整个柔性直流配网系统的核心部分,在功能上起到联接交流系统和直流系统的关键作用,实现交流和直流能量的相互转换,其良好的运转能力是整个系统能量传输的最根本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换流阀及具有该换流阀的框架式阀塔,安全性能高,且安装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流阀,包括换流阀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的换流阀组件设于外壳内部,在所述的外壳上还设有门体,门体上设有散热孔。将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在安装时简单方便;且壳体对换流阀组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换流阀组件有效的防尘,可以让运维检修人员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进入到高压阀厅进行在线监视及检查,大大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对带电运行阀塔的实时近端监控及相应运行信息处理。另外,在门体上设置了散热孔,快速将换流阀损耗热量带走;避免壳体内温度过高而影响性能。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外壳为钣金柜体式结构。换流阀组件外围采用壳罩式方案,整个外围使用钣金柜体式结构,将阀塔进行整体防护。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外壳的顶部还设有光纤接口、二次线接口。在外壳上设置相应的接口,便于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壳的顶部还设有分支进水管和分支出水管,所述的分支进水管与换流阀组件上的冷却水管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的分支出水管与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框架式阀塔,包括以上所述的换流阀,还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自下往上间隔设有多层用于放置换流阀的摆放层,在每层摆放层生均放置有换流阀。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后,放置在支撑架上,在安装时,直接将一体式的换流阀组件吊装放置在支撑架即可,安装方便。将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在安装时简单方便;且壳体对换流阀组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换流阀组件有效的防尘,可以让运维检修人员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进入到高压阀厅进行在线监视及检查,大大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对带电运行阀塔的实时近端监控及相应运行信息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架的底部设有支撑脚,所述的支撑脚由绝缘子构成。支撑架底部通过绝缘子支撑架支撑固定,防止漏电,安全性能高。
进一步的,摆放层与摆放层之间的支撑柱由绝缘子构成,层与层之间的换流阀组件通过绝缘子依次连接。多个换流阀组件组成一个整体,层与层之间的换流阀组件通过绝缘子依次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支撑架上自上而下分别设至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每一层换流阀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内均设有冷却剂。
作为优选的,所述的冷却剂为去离子水。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冷却剂,可以具有较低的辅助损耗,并且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流阀组件及具有该换流阀组件的框架式阀塔,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后,再放置在支撑架上,在安装时,直接将换流阀组件吊装放置在支撑架即可,安装方便。将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在安装时简单方便;且壳体对换流阀组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换流阀组件有效的防尘,另外,可以让运维检修人员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进入到高压阀厅进行在线监视及检查,大大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对带电运行阀塔的实时近端监控及相应运行信息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换流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阀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换流阀,包括换流阀组件,还包括外壳11,换流阀组件设于外壳11内部,在外壳11上还设有门体12,门体12上设有散热孔13。将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在安装时简单方便;且壳体对换流阀组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换流阀组件有效的防尘,可以让运维检修人员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进入到高压阀厅进行在线监视及检查,大大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对带电运行阀塔2的实时近端监控及相应运行信息处理。另外,在门体12上设置了散热孔13,快速将换流阀1损耗热量带走;避免壳体内温度过高而影响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为钣金柜体式结构。换流阀组件外围采用壳罩式方案,整个外围使用钣金柜体式结构,将阀塔2进行整体防护。
具体的,在外壳11的顶部还设有光纤接口14、二次线接口15。在外壳11上设置相应的接口,便于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
其中,外壳11的顶部还设有分支进水管16和分支出水管17,分支进水管16与换流阀组件上的冷却水管的进水口连通,分支出水管17与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连通。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框架式阀塔,包括以上换流阀1,还包括支撑架21,支撑架21自下往上间隔设有多层用于放置换流阀1的摆放层,在每层摆放层生均放置有换流阀1。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后,放置在支撑架21上,在安装时,直接将换流阀组件吊装放置在支撑架21即可,安装方便。将换流阀组件放置在壳体内,在安装时简单方便;且壳体对换流阀组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对换流阀组件有效的防尘,可以让运维检修人员在带电运行状态下进入到高压阀厅进行在线监视及检查,大大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对带电运行阀塔2的实时近端监控及相应运行信息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21的底部设有支撑脚22,支撑脚22由绝缘子构成。支撑架21底部通过绝缘子支撑架21支撑固定,防止漏电,安全性能高。
具体的,摆放层与摆放层之间的支撑柱23由绝缘子构成,层与层之间的换流阀组件通过绝缘子依次连接。多个换流阀组件组成一个整体,层与层之间的换流阀组件通过绝缘子依次连接。
其中,在支撑架21上自上而下分别设至有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每一层换流阀1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连接。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内均设有冷却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剂为去离子水。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冷却剂,可以具有较低的辅助损耗,并且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
安装方法:
1.阀塔2底部绝缘子安装:根据地基图将阀塔2底部绝缘子进行定位安装;
2.换流阀1吊装:用电动葫芦将换流阀1吊装至绝缘子处,将第一层4个阀组件吊装完毕;然后安装阀塔2层间绝缘子,继续吊装第二层4个阀组件;继续安装阀塔2层间绝缘子,继续吊装第三层4个阀组件;如图1所示;
3.水管、铜排安装:换流阀1吊装后就进行换流阀1分支水管及相应均压电极的安装,在所有换流阀1吊装完成后,再进行阀塔2进出水主水管及交、直流铜排的安装;
4.阀塔2外围壳罩安装:阀塔2外围壳罩的框架组装,组装后对整个框架进行拼接组装,组装后将各面板及门板进行安装。如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