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相交流配电安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保安器也称漏电保护器、漏电开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人身触电的保护设备。另外,当线路或设备发生绝缘损坏及漏电故障时,能切断电源,有效地保护线路和设备,防止火灾发生,现有技术的保安器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输入电网电压高、电压低、被检测设备漏电、零线、火线、检测。功能分离,造成功能不全、功能单一。
(2)该类装置没有针对上述某一功能的单独故障点开关量输出,不能实现某一特定故障点进行判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相交流配电安全保护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相交流配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15v电源模块、电源指示灯模块、+24v电源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和工作测试点模块;
所述+24v电源模块分别与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和工作测试点模块电连接;
所述+15v电源模块分别与电源指示灯模块、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工作测试点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电连接;
所述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分别与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连接;
所述工作测试点模块分别与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连接;
所述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24v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芯片u1,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3的一端、极性电容e3的正极和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为+24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阻r44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3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1的n引脚与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l引脚与接线端子j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的第1引脚通过保险管fu1与接线端子jp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的第3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15v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芯片u2,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的一端、极性电容e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tvs1的负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极性电容e2的负极和稳压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1的负极、极性电容e2的正极、稳压二极管tvs1的正极和稳压二极管tvs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n引脚通过热敏电阻ntc2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l引脚分别与光敏电阻mov1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和接线端子j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光敏电阻mov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与电源指示灯模块中电阻r4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与电源指示灯模块中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通过电阻r46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中电阻r9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3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4引脚、电容c5的一端、稳压二极管wd1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wd1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7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8引脚、电容c11的一端、稳压二极管wd2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wd2的另一端和电阻r14的另一端均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线性光耦op1,所述线性光耦op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1的输入正极通过电阻r3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极性电容e4的正极和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1的输入负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4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
所述线性光耦op1的发射机分别与极性电容e5的正极、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工作点测试模块中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4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另一端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a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4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5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6引脚和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比较器u3a的供电正极分别与电阻r51的一端、电阻r52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和+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比较器u3a的供电负极接地,所述电阻r52的另一端与线性光耦op5的输入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1的另一端分别与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线性光耦op5的输入负极和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5的集电极通过r55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5的发射机分别与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中复合晶体管u4的in2引脚和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包括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和复合晶体管u4的in1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与线性光耦op6的发射集和复合晶体管u4的in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6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6的输入正极与电阻r5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与+15v电压输出点和电阻r5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4的另一端分别与线性光耦op6的输入负极、工作点测试模块中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1引脚和比较器u3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40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6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9引脚和第10引脚连接,所述比较器u3b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1的另一端、电容c10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0和阻排rzp的第1引脚连接,且其接地;
所述阻排rzp的第2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5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3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4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4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3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5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2引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中复合晶体管u4的in6引脚和gnd引脚均接地,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第9引脚分别与+24v电压输出点、电容c16的一端和极性电容e7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e7的负极均接地;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5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3的正极和继电器gzj6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5引脚和第16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4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2的正极和继电器gzj5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7引脚和第18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3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1的正极和继电器gzj4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9引脚和第20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和继电器gzj3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22引脚和第21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1引脚分别与其out7引脚、继电器gzj1的第1引脚、继电器gzj2的第2引脚和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24v电压输出点、继电器gzj1的第2引脚和继电器gzj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1的第3引脚与电源芯片u1的l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1的第4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2的第3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2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4引脚连接;
所述接线端子j5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ln反接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7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5引脚和线性光耦op7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8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输入正极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7引脚、可控硅scr1的阴极和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scr1的阳极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可控硅scr1的控制机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3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wd3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极性电容e6的正极和线性光耦op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输入负极通过电阻r57接地,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的负极均接地;
所述线性光耦op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2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2的输入负极分别与接线端子jp1的第8引脚、电容c12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2的输入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20和电阻r19与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8,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7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分别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4引脚和线性光耦op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0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输入正极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9引脚、电阻r32的一端和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scr2的阳极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可控硅scr2的控制机分别与电阻r31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4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wd4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极性电容e8的正极、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8引脚、接线端子j3第11引脚和第12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输入负极通过电阻r59接地,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e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与线性光耦op3的发射极和线性光耦op4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线性光耦op3的集电极和线性光耦op4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3的输入正极分别与线性光耦op4的输入负极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p1的第6引脚、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3的输入负极分别与电阻r28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线端子jp1的第8引脚和线性光耦op4的输入正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2引脚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3引脚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4引脚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
所述接线端子j3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3的第23引脚和第24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拥有+15v电压模块和+24v电源模块,能够稳定输出+15v、-15v和+24v的电压,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运行。
(2)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功能,实现了对输入电压、欠压漏电、进线电源火线与零线的判别。
(3)本实用新型具有总故障的开关量输出信号,针对每一种故障也有开关量信号的输出,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单相交流配电安全保护装置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应该清楚,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单相交流配电安全保护装置,包括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15v电源模块、电源指示灯模块、+24v电源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和工作测试点模块;
所述+24v电源模块分别与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和工作测试点模块电连接;
所述+15v电源模块分别与电源指示灯模块、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工作测试点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电连接;
所述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分别与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连接;
所述工作测试点模块分别与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连接;
所述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连接。
所述+24v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芯片u1,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3的一端、极性电容e3的正极和电阻r4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为+24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阻r44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vo引脚、电容c3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3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1的n引脚与热敏电阻ntc1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ntc1的另一端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1的l引脚与接线端子j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的第1引脚通过保险管fu1与接线端子jp1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2的第3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15v电源模块包括电源芯片u2,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的一端、极性电容e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tvs1的负极和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极性电容e2的负极和稳压二极管tvs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为-15v电压输出点,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1的负极、极性电容e2的正极、稳压二极管tvs1的正极和稳压二极管tvs2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n引脚通过热敏电阻ntc2与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电源芯片u2的l引脚分别与光敏电阻mov1的一端、二极管d2的正极和接线端子j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光敏电阻mov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正极和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与电源指示灯模块中电阻r45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接地,所述电源芯片u2的-vo引脚与电源指示灯模块中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通过电阻r46接地。
所述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中电阻r9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分别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3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4引脚、电容c5的一端、稳压二极管wd1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wd1的另一端和电阻r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7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8引脚、电容c11的一端、稳压二极管wd2的一端和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1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wd2的另一端和电阻r14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包括线性光耦op1,所述线性光耦op1的集电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1的输入正极通过电阻r3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极性电容e4的正极和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的负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1的输入负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另一端、极性电容e4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和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
所述线性光耦op1的发射机分别与极性电容e5的正极、电阻r6的一端、电容c6的一端、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和工作点测试模块中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0引脚连接,所述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9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电阻r4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9另一端和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阻r41的另一端与比较器u3a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a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4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5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6引脚和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比较器u3a的供电正极分别与电阻r51的一端、电阻r52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和+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比较器u3a的供电负极接地,所述电阻r52的另一端与线性光耦op5的输入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51的另一端分别与比较器u3a的输出端、线性光耦op5的输入负极和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5的集电极通过r55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5的发射机分别与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中复合晶体管u4的in2引脚和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
所述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包括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6的负极和复合晶体管u4的in1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与线性光耦op6的发射集和复合晶体管u4的in3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6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6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6的输入正极与电阻r5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3的另一端分别与+15v电压输出点和电阻r5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54的另一端分别与线性光耦op6的输入负极、工作点测试模块中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1引脚和比较器u3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比较器u3b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40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6引脚、接线端子j3的第9引脚和第10引脚连接,所述比较器u3b的正相输入端与电阻r3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1的另一端、电容c10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0和阻排rzp的第1引脚连接,且其接地。
所述阻排rzp的第2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5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3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4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4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3引脚连接,所述阻排rzp的第5引脚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2引脚连接。
所述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中复合晶体管u4的in6引脚和gnd引脚均接地,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第9引脚分别与+24v电压输出点、电容c16的一端和极性电容e7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e7的负极均接地。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5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3的正极和继电器gzj6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5引脚和第16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4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2的正极和继电器gzj5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5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6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7引脚和第18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3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1的正极和继电器gzj4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4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4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19引脚和第20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2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0的正极和继电器gzj3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2引脚和第3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5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6引脚接地,所述继电器gzj3的第8引脚分别与接线端子j3的第22引脚和第21引脚连接;
所述复合晶体管u4的out1引脚分别与其out7引脚、继电器gzj1的第1引脚、继电器gzj2的第2引脚和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与+24v电压输出点、继电器gzj1的第2引脚和继电器gzj2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1的第3引脚与电源芯片u1的l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1的第4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5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2的第3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继电器gzj2的第5引脚与接线端子jp1的第4引脚连接;
所述接线端子j5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接地。
所述ln反接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9,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7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分别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5引脚和线性光耦op7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8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输入正极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7引脚、可控硅scr1的阴极和电阻r24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硅scr1的阳极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可控硅scr1的控制机分别与电阻r33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3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wd3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极性电容e6的正极和线性光耦op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7的输入负极通过电阻r57接地,所述电阻r24的另一端、电阻r33的另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的负极均接地。
所述线性光耦op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2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2的输入负极分别与接线端子jp1的第8引脚、电容c12的一端和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2的另一端、接线端子jp1的第2引脚和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2的输入正极依次通过电阻r20和电阻r19与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漏电保护模块包括二极管d8,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7引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分别与复合晶体管u4的in4引脚和线性光耦op8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0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输入正极分别与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9引脚、电阻r32的一端和可控硅scr2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scr2的阳极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可控硅scr2的控制机分别与电阻r31的一端和稳压二极管wd4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wd4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15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极性电容e8的正极、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8引脚、接线端子j3第11引脚和第12引脚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8的输入负极通过电阻r59接地,所述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15的另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e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电阻r35的另一端分别与线性光耦op3的发射极和线性光耦op4的发射极连接。
所述线性光耦op3的集电极和线性光耦op4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3的输入正极分别与线性光耦op4的输入负极和电阻r2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端子jp1的第6引脚、电阻r28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连接,所述线性光耦op3的输入负极分别与电阻r28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线端子jp1的第8引脚和线性光耦op4的输入正极连接。
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1引脚接地,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2引脚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3引脚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测量端子test_points的第4引脚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
所述接线端子j3的第1引脚和第2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所述接线端子j3的第23引脚和第24引脚均与+24v电压输出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芯片u1采用的型号为ld05_20b24,电源芯片u2采用的型号为lh05_10a15,复合晶体管u4采用的型号为uln2003,所有的线性光耦采用的型号均为pc521,阻排rzp采用的型号为103j,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比较器型号为lm339,其包括比较器u3a、比较器u3b、比较器u3c和比较器u3d,所述比较器u3c和比较器u3d的正相输入端均接地,它们的反向输入端均与+15v电压输出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输入220v的交流电,由+15v电压模块和+24v电源模块生成+15v、-15v和+24v的直流电,通过+24v电源模块分别为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和工作测试点模块进行供电,通过+15v电压模块分别为电源指示灯模块、输入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ln反接保护模块、漏电保护模块、工作测试点模块、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和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进行供电,然后通过过欠压保护整定值模块进行电压值调整,通过电源指示灯模块进行电源指示,通过ln反接保护模块进行反接保护,通过漏电保护模块进行漏电保护,通过输入电压过压检测模块进行过电压检测,通过输入电压欠压检测模块进行输入电压的欠压检测,通过状态继电器输出模块以开关量的方式实施反馈各种故障状态,最后通过工作测试点模块进行功能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拥有+15v电压模块和+24v电源模块,能够稳定输出+15v、-15v和+24v的电压,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运行。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功能,实现了对输入电压、欠压漏电、进线电源火线与零线的判别。本实用新型具有总故障的开关量输出信号,针对每一种故障也有开关量信号的输出,方便操作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