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的光伏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1910发布日期:2020-06-09 21:1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结构的光伏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接线盒的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结构的光伏接线盒。



背景技术:

光伏接线盒是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中用来连接光伏背板和逆变器的重要部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接线盒的性能和可靠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市面上的光伏接线盒,尚有以下不足之处:

1、散热问题。光伏接线盒内部存在大量发热元件,长期的热结构使盒体产生变形,使产品失效,或使得密封胶在盒体中产生裂痕。

2、体积问题。由于光伏接线盒跟电池片背面的安装有效利用面积越小,即接线盒设置的越窄,则成本效益就会越显著,光伏板的成本就越低。接线盒的设计中需要保证汇流带到外部的爬电距离,为了增加爬电距离就要增大汇流带与外部之间的绝缘材料,即接线盒底座上的爬电距离,目前通过在接线盒底座上增加若干圈凹槽来增加爬电距离,势必增大接线盒的体积。

3、汇流带的焊接问题。由于汇流带需要焊接在端子块的指定位置,而接线盒内空间狭小,汇流带插入接线盒时很难精确对准,并且端子块在焊接时是不稳定的甚至会反弹,影响焊接的质量。

4、不同的汇流带组件的安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光伏接线盒要适用双面组件汇流带和单面组件汇流带两种组件,现有的光伏接线盒结构无法同时满足多种应用场合,这样对于客户的不同的汇流带组件,就需要设计不同的接线盒结构,成本压力居高不下。

5、可靠性问题。光伏接线盒长期工作在恶劣环境,接线盒内部的高温和外部的冲击,容易导致接线盒长期工作后产生变形。

因此,解决光伏接线盒的上述问题,实现接线盒的小型化,提高散热、增加爬电距离、提高强度、保证接线盒性能的稳定、降低成本,是当前光伏接线盒设计中需要实现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新结构的光伏接线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光伏接线盒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结构的光伏接线盒,包括相扣合的盖子和底座,底座内设有二极管和通过二极管电性连接的端子块,汇流带连接在所述端子块上,端子块连同二极管和汇流带一起安装在底座内,底座的尾部设有压线扣,光伏线缆的引出端从底座与压线扣中间穿过后与端子片连接;底座内部填充灌封胶将所述二极管覆盖;在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汇流带导向通孔,汇流带穿过汇流带导向通孔后连接到内部的端子块上,在所述汇流带导向通孔的一侧设置有一条通槽,或者在所述汇流带导向通孔的两侧各设置一条通槽,所述通槽贯通所述底座的顶面和底面,且所述通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汇流带导向通孔的长度;所述端子块包括第一金属片、第二金属片、第三金属片以及连接条,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三金属片通过所述连接条连接,第一金属片位于靠近光伏线缆的一端,第三金属片位于远离光伏线缆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属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片与所述第三金属片之间,汇流带焊接在所述第一金属片和所述第二金属片上;二极管的两个引脚一长一短,短引脚焊接在所述第二金属片的下方,长引脚焊接在所述第三金属片的下方,长引脚与所述第三金属片的焊接点为一个或以上;所述第三金属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金属片的长度,所述第三金属片的尾部垂直弯折形成端子反折加长面。

优选的,所述端子块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上分别开设有单面组件汇流带安装插孔,单面组件汇流带插入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上的单面组件汇流带安装插孔内并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表面焊接。

优选的,双面组件汇流带插入第一金属片与第二金属片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表面焊接。

优选的,所述接线盒底座内设置有汇流带插入导向筋,所述汇流带插入导向筋位于端子块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之间。

优选的,所述接线盒底座两边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支撑筋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二极管引脚直接焊接在焊汇流带的端子铜片的下方,二极管热量能快速的通过汇流带传导出去;

2、二极管的两个管脚一边长一边短,长端引脚通过加长端子片长度使二极管引脚与端子铜片接触面更长,在电阻焊时可以焊的连接面比较大,可以增加焊点,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焊点,从而使二极管热量快速传导到铜片上散热,保证二极管的热失效的可能性降低;

3、端子尾部进行反折往下延长增大面积使端子散热面更大、散热性更好,同时又无需加长盒体长度,增加了端子的散热面又节省了成本;

4、盒体设计一条通槽增加汇流带到外部爬电距离,通过增加凹槽和设计通槽增加汇流带到外部爬电距离,使盒体宽度可以做得更窄;

5、接线盒适用单面组件安装和双面组件安装,一种接线盒适用多种组件安装;

6、设置汇流带插入导向筋,汇流带安装时导向筋能使汇流带快速导入到插孔内,且在焊接汇流带时能抵紧固定汇流带不反弹,保证了焊接的质量;

7、盒体两边设计有均匀的支撑筋位,既可保证盒体强度又能保证接线盒长期工作时不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在下面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描述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三分体接线盒实施例的整体分解视图。

图2是端子块、汇流带、二极管的安装视图。

图3是端子块、汇流带、二极管在底座内的安装视图。

图4是图3的背面视图。

图5是底座和盖子的视图。

图6是底座底部的通槽和凹槽视图。

图7是图6的横截面图。

图8是两种汇流带的安装方式图。

图9是汇流带插入导向筋的图。

图10是盒体支撑筋位的图。

图11是图10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光伏接线盒的结构设计,以下实施例以三分体式接线盒为例进行说明。分体式接线盒将接线盒分解为正极接线盒、负极接线盒以及若干中间接线盒。分体式接线盒可以使连接长度最小化,分散二极管的热量,同时中间接线盒内的电气部件可以预先密封好,现场安装时只需对正极接线盒和负极接线盒进行密封,减少现场工作量,提高接线可靠性。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也同样适用于单体接线盒、二分体接线盒或者更多分体的接线盒。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三分体式接线盒实施例的分解结构,其包括一个正极接线盒、一个负极接线盒以及一个中间接线盒。正极接线盒包括相扣合的盖子101和正极底座102,负极接线盒包括相扣合的盖子201和负极底座202,中间接线盒包括相扣合的盖子301和中间底座302。正极底座102、负极底座202、中间底座302内分别设有二极管103、203、303和通过二极管103、203、303电性连接的端子块104、204、304,汇流带分别连接在端子块104、204、304上。正极接线盒的尾部、负极接线盒的尾部分别设有压线扣105、205,正极光伏线缆106的引出端从正极底座102与压线扣105中间穿过后与端子片104连接,负极光伏线缆206的引出端从负极底座202与压线扣205中间穿过后与端子片204连接。正极底座102、负极底座202、中间底座302的二极管下方区域盒体全部镂空填充灌封胶。

本实用新型中,正极盒体1、负极盒体2和中间盒体3内组件的组件安装结构相同。现以其中的一个盒体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2和图3。图2为端子块的结构以及二极管和汇流带在端子块上的安装结构。其中,端子块的组成包括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第三金属片3以及连接条4。参见图3,当端子块安装到接线盒内时,第一金属片1位于靠近线缆端即光伏线缆11与端子块连接的一端,第三金属片3则远离线缆端。参见图2,第一金属片1、第二金属片2、第三金属片3三者是不接触的,第一金属片1和第三金属片3通过连接条4连接在一起,第二金属片2则位于第一金属片1与第三金属片3之间。参见图2,第二金属片2上面对第一金属片1的一侧垂直弯折形成汇流带连接用挡面5,第二金属片2上面对第三金属片3的一侧垂直弯折形成二极管连接用挡面6,第三金属片3上面对第二金属片2的一侧垂直弯折形成二极管连接用挡面7。参见图2,第三金属片3的长度相较于第二金属片2更长,第三金属片3的尾部垂直弯折形成端子反折加长面8。

参见图2和图3,汇流带9焊接在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上,由于汇流带9焊接端靠近线缆端且距离较近,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光伏线缆11快速传导出去。参见图2,二极管10的主体两侧分别与两个二极管连接用挡面6、7抵紧,二极管10的两个引脚一长一短,短的引脚直接焊接在焊汇流带9的第二金属片2的下方,这样二极管10的热量就能快速的通过汇流带9传导出去;二极管10的长引脚则焊接在第三金属片3的下方,电阻焊时的可连接面积比较大,就可以不止一个焊点;通过加长第三金属片3长度,使二极管10的长引脚与第三金属片3接触面更长,从而使二极管10的热量能够快速传导到第三金属片3上散热,降低二极管热失效的可能性。参见图2,第三金属片3的尾部进行反折往下延长增大面积使端子块散热面更大、散热性更好,同时又无需加长盒体长度,增加了端子块的散热面又节省了成本。

参见图4和图5,二极管10下方区域接线盒底座全部镂空13填充灌封胶12,灌封胶12要把二极管10覆盖住,二极管的热量和端子块的热量通过下方的灌封胶12能够快速传导到光伏组件背板上散热;灌封胶12表面与接线盒盖子14底面采用悬空设计,灌封胶表面散发出来的热量通过悬空位置的空气对流散发出去。

参见图6和图7,在接线盒底座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汇流带导向通孔22,汇流带导向通孔22的作用是对汇流带进行导向,方便其在狭小的空间内的安装,汇流带9穿过汇流带导向通孔22后连接到内部的端子块上,在接线盒底座于汇流带导向通孔22的一侧加工有三圈凹槽20,通过增加三圈凹槽增加汇流带9到外部爬电距离,这是传统的做法;在本实施例中,于汇流带导向通孔22的另一侧改为加工有一条通槽21,同样增加汇流带9到外部爬电距离;通过增加凹槽20和通槽21,增加了汇流带9到外部爬电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底部两侧都加工成通槽21,那效果将更好。所谓通槽21,就是贯通底座的顶面和底面的槽,而且其长度远大于其宽度。这里通槽21与汇流带导向槽22是相互独立的槽,不相联通。设置通槽21的好处是一方面通槽21对于爬电距离的增加比凹槽20更好,而且对比图6和图7可知,通槽21一侧的盒体宽度比三圈凹槽20一侧的盒体宽度小,通槽21相对于数圈凹槽20,可以使盒体宽度可以做得更窄。

参见图8,接线盒适用单面组件安装和双面组件安装,一种接线盒适用多种组件安装。做法是在端子块的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上分别开设一条单面组件汇流带安装插孔30,当需要安装单面组件汇流带时,将两个单面组件汇流带31插入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上的单面组件汇流带安装插孔30内,然后分别弯折与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表面焊接;而当需要安装双面组件汇流带时,将两个双面组件汇流带32插入第一金属片1与第二金属片2之间,然后分别弯折与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表面焊接。此处的图8中汇流带仅插入尚未弯折,弯折焊接的图可参见图9。

参见图9,接线盒底座内设置汇流带插入导向筋40,当端子块安装到接线盒内时,汇流带插入导向筋40位于端子块的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之间,且与第一金属片1和第二金属片2不接触。当汇流带9(此时为双面组件汇流带)安装时,汇流带插入导向筋40能使汇流带9快速导入到插孔内,例如端子块上的汇流带连接用挡面与导向筋之间的插孔;且在焊接汇流带9时,能抵紧固定汇流带9,使之不反弹,保证了焊接的质量。

参见图10和图11,接线盒底座两边设计有分布均匀的支撑筋位50,支撑筋位50既可保证盒体强度,又能保证接线盒长期工作时不变形。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