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弹簧结构、OIS马达、照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7871发布日期:2020-09-04 15:4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弹簧结构、OIS马达、照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照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上弹簧结构、ois马达、照相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ois马达主要包括音圈马达主体、连接于音圈马达主体的防抖机构,且现有ois马达防抖机构主要包括分平移式、移轴式、记忆金属式、悬吊线式等。

现有的悬吊线式的马达中,悬吊线一端连接与ois马达底座,另一端连接于音圈马达主体;并且音圈马达主体主要包括架体,设置于架体内并供镜头安装的载体,安装于载体的线圈,设置于所述架体与载体之间的上弹簧、下弹簧。

现有的申请号:201911341921.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ois马达,该专利中音圈马达主体中的上弹簧一体成型有与悬吊线连接的固定部件,固定部件呈直角三角状,悬吊线连接于固定部件的直角位置。

在ois马达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在ois马达晃动时,容易出现固定部件直角边位置出现断裂,同时现有的悬吊线卡入固定部件直角位置的槽内,在音圈马达主体晃动时,悬吊线及焊接的锡从槽的开口位置脱离,导致ois马达无法正常使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弹簧结构、ois马达、照相装置;通过悬吊线穿设于穿设孔,并进行点锡焊接,达到有效固定悬吊线作用,并通过悬吊线穿设穿设孔内,可以避免ois马达撞击或晃动时,悬吊线脱落,提高固定强度。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上弹簧结构,包括上弹簧,所述上弹簧与ois马达的底座之间设置有悬吊线,所述上弹簧设置有与悬吊线连接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斜边部、两个一体成型与所述斜边部的悬臂部,所述斜边部固定连接于ois马达的马达主体,所述斜边部与两个悬臂部合围呈直角三角形状,所述悬臂部呈悬空状设置,两个所述悬臂部连接端设置有与所述悬吊线固定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延伸至两个悬臂部的夹角内侧,所述焊接部开设有供所述悬吊线穿设的穿设孔,所述悬臂部设置有呈弧形弯曲的第一弯曲结构,所述悬臂部截面面积从斜边部位置至焊接部位置依次变小。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弹簧包括两个上弹簧分体,每个所述上弹簧分体均包括连接于ois马达载体的内固定部、两个连接于所述内固定部的弹性部,所述固定部件设置为四个且分布于ois马达的马达主体四个边角位置,且四个所述固定部件分别与对应的弹性部连接,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连接臂,两个所述上弹簧分体设置有分别与马达主体内线圈两端线头电连接接线焊接部。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臂设置有用于增加连接臂强度的第二弯曲结构。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边部开设有用于定位斜边部位置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为两个且分别靠近于悬臂部;所述内固定部开设有用于定位内固定部位置的第二定位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斜边部开设有点胶固定槽,所述点胶固定槽位于所述斜边部远离连接臂一端,所述内固定部开设有点胶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弯曲结构的弯曲方向朝向两个悬臂部夹角内侧方向。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ois马达,具有上述的ois马达的上弹簧结构,还包括底座、外壳、马达主体,所述马达主体设置有与固定部件连接的架体、与内固定部连接的载体,所述架体一体成型有穿设于斜边部与两个悬臂部所合围三角形内腔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贴合于所述斜边部侧壁。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照相装置,具有上述的ois马达的上弹簧结构。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上述的ois马达的上弹簧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悬吊线与上弹簧固定时,通过悬吊线穿设于穿设孔,并进行点锡焊接,达到有效固定悬吊线作用;通过悬吊线穿设穿设孔内,可以避免ois马达撞击或晃动时,悬吊线脱落,提高固定强度;并且通过第一弯曲结构改善悬臂部的强度,并起到缓冲作用,通过第一弯曲结构改进悬臂部的弹性性能;在对ois马达反复撞击实验时,通过悬吊线穿设于穿设孔有效固定悬吊线;同时通过设置有第一弯曲结构的ois马达与未设第一弯曲结构的ois马达进行微跌测试对比,设有第一弯曲结构的悬臂部断裂所需次数在未设第一弯曲结构的悬臂部断裂所需次数两倍以上

通过两个上弹簧分体与线圈两端连接实现电流导通,达到电流流经线圈及悬吊线,达到实现防抖性能;并且通过第二弯曲结构可以有效避免连接臂长度过长而导致连接臂易断裂的问题。

通过第一穿设孔及第二穿设孔方便定位固定斜边部及内固定部的位置,从而实现确定上弹簧相对于ois马达位置,提高装配精度;同时通过点胶槽及点胶孔方便固定住上弹簧;另外点胶槽具有开放性,点胶后,胶水沿点胶槽及斜边部便于位置延伸,提高胶水接触面,进而提高点胶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安装于ois马达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的剖视图。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上弹簧;2、悬吊线;3、固定部件;4、斜边部;5、悬臂部;6、焊接部;7、穿设孔;8、第一弯曲结构;9、上弹簧分体;10、内固定部;11、弹性部;12、连接臂;13、第二弯曲结构;14、接线焊接部;15、底座;16、外壳;17、马达主体;18、架体;19、载体;20、定位部;21、点胶固定槽;22、点胶孔;23、第一定位孔;24、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上弹簧结构,包括上弹簧1,所述上弹簧1与ois马达的底座15之间设置有悬吊线2,所述上弹簧1设置有与悬吊线2连接的固定部件3,所述固定部件3包括斜边部4、两个一体成型与所述斜边部4的悬臂部5,所述斜边部4固定连接于ois马达的马达主体,所述斜边部4与两个悬臂部5合围呈直角三角形状,所述悬臂部5呈悬空状设置,两个所述悬臂部5连接端设置有与所述悬吊线2固定的焊接部6,所述焊接部6延伸至两个悬臂部5的夹角内侧,所述焊接部6开设有供所述悬吊线2穿设的穿设孔7,所述悬臂部5设置有呈弧形弯曲的第一弯曲结构8,并且该第一弯曲结构8朝向两个悬臂部5夹角内侧方向,所述悬臂部5截面面积从斜边部4位置至焊接部6位置依次变小。

在悬吊线2与上弹簧1固定时,通过悬吊线2穿设于穿设孔7,并进行点锡焊接,达到有效固定悬吊线2作用;通过悬吊线2穿设穿设孔7内,可以避免ois马达撞击或晃动时,悬吊线2脱落,提高固定强度;并且通过第一弯曲结构8改善悬臂部5的强度,并起到缓冲作用,通过第一弯曲结构8改进悬臂部5的弹性性能;在对ois马达反复撞击实验时,通过悬吊线2穿设于穿设孔7有效固定悬吊线2;同时通过设置有第一弯曲结构8的ois马达与未设第一弯曲结构8的ois马达进行微跌测试对比,设有第一弯曲结构8的悬臂部5断裂所需次数在未设第一弯曲结构8的悬臂部5断裂所需次数两倍以上。

上弹簧1包括两个上弹簧分体9,每个所述上弹簧分体9均包括连接于载体的内固定部10、两个连接于所述内固定部10的弹性部11。并且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件3设置为四个且分布于ois马达的马达主体四个边角位置,且四个所述固定部件3分别与对应的弹性部11连接,所述弹性部11与所述固定部件3之间设置有连接臂12,连接臂12设置有用于增加连接臂12强度的第二弯曲结构13。两个所述上弹簧分体9设置有分别与马达主体内线圈两端线头电连接的接线焊接部14。通过两个上弹簧分体9与线圈两端连接实现电流导通,达到电流流经线圈及悬吊线2,达到实现防抖性能;并且通过第二弯曲结构13可以有效避免连接臂12长度过长而导致连接臂12易断裂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斜边部4开设有用于定位斜边部4位置的第一定位孔23,所述第一定位孔23设置为两个且分别靠近于悬臂部5;所述内固定部10开设有用于定位内固定部10位置的第二定位孔24。斜边部4开设有点胶固定槽21,所述点胶固定槽21位于所述斜边部4远离连接臂12一端,所述内固定部10开设有点胶孔22。通过第一定位孔23及第二定位孔24方便定位固定斜边部4及内固定部10的位置,从而实现确定上弹簧1相对于ois马达位置,提高装配精度;同时通过点胶槽及点胶孔22方便固定住上弹簧1;另外点胶槽具有开放性,点胶后,胶水沿点胶槽及斜边部4便于位置延伸,提高胶水接触面,进而提高点胶强度。

实施例2:一种ois马达,具有实施例1所述的ois马达的上弹簧结构,该ois马达还包括底座15、外壳16、马达主体17,所述马达主体17设置有与固定部件3连接的架体18、与内固定部10连接的载体19,所述架体18一体成型有穿设于斜边部4与两个悬臂部5所合围三角形内腔的定位部20,所述定位部20贴合于所述斜边部4侧壁。

实施例3:一种照相装置,具有实施例2所述的ois马达。

实施例4:一种电子产品,具有实施例2所述的照相装置。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