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46103发布日期:2020-12-18 16:4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变电站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



背景技术:

电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能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符合我国能源战略和电网企业需求的智能电网发展模式。为了提高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电网设备管理效益,全面提升了设备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了智能设备和技术。随着新技术以及iec61850标准的应用,智能变电站的调试工作、调试内容及调试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智能变电站投运数量已有数千座之多,而且每年都将有大量的智能变电站建设,国网公司对ied装置模型文件的管控也逐渐重视。但是由于ied装置设置数量巨大,对装置模型文件的校核工作也未有效开展,导致调试过程中由于变电站配置的模型文件不正确或者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带来的问题,从而使得智能变电站工程投运前的调试周期较长,变电站的运维难度加大。因此,在工程调试和变电站运维中迫切需要一种ied模型校核仪器,实现对ied模型的自动校核,从而保证运行设置模型文件的正确性,使得设备能够稳定工作,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iec61850标准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调试工作量大大增加,由于调试工具的缺乏,调试效率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智能变电站工程投运前的调试周期较长,变电站的运维难度加大。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变电站ied设备模型文件的配置、下装及检核,主要依赖于各二次设备厂商技术人员通过设备厂商自身的调试工具进行校验,导致调试工具多样,造成使用困难、易出错等问题,因此,在工程调试和变电站运维中迫切需要一种易于携带及操作的ied模型校核仪器,实现对ied模型的自动校核,从而简化装置和系统调试的复杂度,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变电站ied设备模型文件的配置、下装及检核,主要依赖于各二次设备厂商技术人员通过设备厂商自身的调试工具进行校验,导致调试工具多样,造成使用困难、易出错等问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包括操作面板,操作面板上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操作面板一侧设置有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操作面板另一侧设置有数据传输接口组件,操作面板内设置有ps端和pl端,ps端与pl端相连接且ps端通过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与上位机相连接,pl端通过数据传输接口组件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包括光以太网接口、ft3发送光串口、ft3接收光串口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ps端分别与光以太网接口、ft3发送光串口、ft3接收光串口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相连接且ps端通过光以太网接口与上位机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ps端包括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均与光以太网接口、ft3发送光串口、ft3接收光串口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相连接且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通过光以太网接口与上位机相连接,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均与pl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pl端包括mms服务通信模块和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文件校核对比模块通过axi接口与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连接,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数据传输接口组件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文件校核对比模块分别与ied设备模型文件模块以及scd文件解析模块相连接,文件校核对比模块通过ied设备模型文件模块读取mms服务通信模块传送的ied智能装置的模型文件,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校核通过scd文件解析模块解析数据传输接口组件导入的scd文件。

优选地,所述数据传输接口组件包括开入量接口、开出量接口、开关量扩展接口、gps天线、电网口、usb接口、电源接口以及开关机按键,pl端中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电网口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pl端中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校核scd文件解析模块解析通过usb接口导入的scd文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电网口与外部ied智能装置相连,实现与ied设备的信息交互,读取ied设备的模型文件,读取到的模型文件信息传送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文件校核对比模块将校核比对的结果采用标准的码元信号送给ps端arm1,然后用于上位机显示,并且通过导入scd文件,实现了本地scd文件与智能变电站数据差异性比较,保证了ied装置模型文件正确性与一致性,从而使得设备能够稳定工作,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通过本发明可自动读取不同厂家的ied设备的模拟文件,解决了ied设备模型文件的核对工作过多依赖保护厂家及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本发明易于携带及操作,推广应用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在线对比应用示意图。

图中,1为操作面板,2为光以太网口,3为ft3发送光串口,4为ft3接收光串口,5为b码接收光串口,6为gps天线,7为电网口,8为电源接口,9为开关机按键,10为开入量接口,11为开出量接口,12为开关量扩展接口,13为usb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变电站ied模型文件校核装置,主要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操作面板1,操作面板1上设置有触摸显示屏,便携式智能变电站ied设备模型文件校核装置采用电容液晶显示屏,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触摸操作,不用外接鼠标,利于实际现场的使用,操作面板1一侧设置有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操作面板1另一侧设置有数据传输接口组件,操作面板内设置有ps端和pl端,ps端与pl端相连接且ps端通过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与上位机相连接,pl端通过数据传输接口组件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软件部分包括ied设备模型文件模块、scd文件解析模块以及文件校核对比模块。

如图2所示,所述光信号传输接口组件包括光以太网接口2、ft3发送光串口3、ft3接收光串口4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5,ps端分别与光以太网接口2、ft3发送光串口3、ft3接收光串口4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5相连接且ps端通过光以太网接口2与上位机相连接,光以太网接口采用100m光以太网接口。

所述ps端包括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均与光以太网接口2、ft3发送光串口3、ft3接收光串口4以及b码接收光串口5相连接且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通过光以太网接口2与上位机相连接,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均与pl端相连接。

所述pl端包括mms服务通信模块和文件校核对比模块,采用嵌入式系统,统一了操作方式,mms服务通信模块采用统一的iec61850通信协议,能在线读取到不同厂家设备模型文件,文件校核对比模块通过axi接口与arm1处理器和arm2处理器连接,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数据传输接口组件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文件校核对比模块分别与ied设备模型文件模块以及scd文件解析模块相连接,文件校核对比模块通过ied设备模型文件模块读取mms服务通信模块传送的ied智能装置的模型文件,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校核通过scd文件解析模块解析数据传输接口组件导入的scd文件;如图3所示,所述数据传输接口组件包括开入量接口10、开出量接口11、开关量扩展接口12、gps天线6、电网口7、usb接口13、电源接口8以及开关机按键9,pl端中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电网口与ied智能装置相连接,pl端中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校核scd文件解析模块解析通过usb接口13导入的scd文件,增加了与外部交换数据和信息的接口,方便文件的拷贝。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具备iec61850的客户端功能能够在线接收和分析mms报文,通过mms通信协议,在线读取设备模型文件,并支持导入解析scd文件,提取scd文件中装置的保护定值、参数定值、报告控制块以及对应的数据集信息,支持在线读取ied模型并与本地scd文件进行对比,对比内容包括:保护定值数据集的通道数、通道描述、数据类型;装置参数数据集的通道数、通道描述、数据类型;报告控制块关联数据集的通道数、通道描述、数据类型,并根据scd文件在线显示二次回路及ied设备的运行状态,能够校验本地scd文件与装置运行的模型之间的差异,比对保护参数定值的个数,描述、数据类型。比对报告控制块参数、通道路径、通道描述等信息是否一致,比对保护参数,同时具备可视化功能,从ied设备中读取的模型文件可以直接在校核装置内就能完成与scd文件进行的一致性比较,mms服务通信模块通过电网口与外部ied智能设备相连,采用通用的标准iec61850通信协议,实现与ied设备的信息交互,读取ied设备的模型文件,读取到的模型文件信息传送文件校核对比模块,文件校核对比模块将校核比对的结果采用标准的码元信号送给ps端arm1,包括校验码、版本号、通信参数等信息,然后用于上位机显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