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耳机盒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13856发布日期:2022-05-06 02:5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耳机盒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耳机盒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蓝牙耳机是一种基于蓝牙技术传输立体声信号的设备,即左右耳机在没有任何电线连接的情况下,通过蓝牙接收来自手机等播放设备的立体声信号,通过实现左右声道的无线分离即可独立工作,真正无线可实现单双耳佩戴。现有的蓝牙耳机,一般放在耳机盒中进行收纳和充电,充电方式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耳机盒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对耳机的多种工作模式灵活控制。
4.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耳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所述方法包括:
6.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7.基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
8.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9.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0.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耳机盒,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近场通信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所述装置包括:
11.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12.设置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
13.电源管理单元,用于在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14.所述电源管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5.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盒,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近场通信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所述耳机盒还包括:处理器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16.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17.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装置、耳机盒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耳机盒,该耳机盒包括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该方法包括: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基于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利用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如此,通过设置nfc接收线圈可以利用具备nfc功能的电子设备对耳机盒进行逆向充电,或者对耳机进行逆向充电,为无线耳机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丰富了无线耳机的充电方式。
附图说明
19.图1为nfc无线充电框架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第一种可选地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第二种可选地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nfc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提供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另外,以下所提供的实施例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非提供实施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的方式实施。
29.在介绍本技术的无线充电方法之前,首先介绍一下nfc无线充电,nfc充电整体可分为两部分,发送端(poller)和接收端(listener)两部分,如图1所示,发送端的发送控制单元(transmitter)作为能量输出端,通过nfc发送线圈将通信数据和能量传输到接收端。其中接收端包括电源管理单元(power management)和信息传递单元(communication)两部分,电源管理单元主要负责整流或外部整流后的电压电流以及电池充电状态时的管理工作,信息传递单元主要负责和发送控制单元通过nfc线圈通讯,进行无线充电的协商工作。电源管理单元和信息传递单元之间并行工作,无相互通信,两者分别与mcu通过i2c总线进行通信,作为受控单元(slave)。
30.本技术利用nfc无线充电去实现无线耳机的充电功能。由于发送端可直接内置于电子设备中,并且可以兼容现有电子设备的nfc(即有nfc功能的电子设备均可给蓝牙耳机
进行充电),对于整个nfc无线充电而言,线圈的设计尤为重要,对于发送端,因为电子设备往往空间足够大,因此nfc发送线圈可直接至于电子设备中,对于接收端可直接放置于无线耳机侧,但是考虑到耳机的体积小问题以及两只耳机的独立性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将nfc接收线圈放置于耳机盒中。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耳机盒,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33.步骤101: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34.首先对本技术实施例中耳机盒进行举例说明,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第一种可选地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耳机组件20包括耳机21和耳机盒22,其中,耳机21包括:第一耳机21-1(即左耳机)和第二耳机21-2(即右耳机),当需要将耳机收纳到耳机盒22的时候,把耳机盒22的盖子打开,再把耳机21放入容置槽内对应的位置进行收纳,还可以通过耳机盒给耳机充电,该充电可以是触点充电也可以是无线充电。当然本技术中的耳机一般是指无线耳机,可以是tws耳机也可以是单个耳机,例如单个蓝牙耳机。
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组件的第二种可选地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耳机盒22内还设置有用于容置耳机21的容置槽221,所述容置槽221的槽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2;电源模块,在耳机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22接触时,通过第二连接部222和第一连接部211向耳机21充电。容置槽的形状可与耳机的形状对应,从而将耳机对应的嵌入容置槽。
36.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检测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连接状态来确定耳机是否在容置槽内,若连通则确定耳机放置在耳机盒内。当耳机容纳状态表征所述耳机盒内放置耳机时,若只有一个耳机,还可以具体表征是哪个耳机放置值耳机盒内。
37.在一示例中,耳机盒22包括六个外表面,这六个外表面包括:一个上表面、一个下表面和四个侧面。其中,上表面为曲面,四个侧面和下表面为平面。
38.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线圈设置在所述耳机盒的同一个表面上。比如,两个nfc接收线圈可以设置在图3耳机盒22的上表面、下表面、左侧面、右侧面,前侧面、后侧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考虑到nfc接收线圈需要占据足够的空间,nfc接收线圈优选的设置在上表面或下表面。
39.本发明实施例中,对耳机盒的形状以及所包括的外表面的数量不进行任何的限制。在一示例中,耳机盒为包括六个外表面的立方体。在一示例中,耳机盒为包括三个外表面的圆柱体。
40.可选地,耳机盒的外表面包括平面。可选地,耳机盒的外表面包括平面和曲面。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步骤具体包括:检测到充电条件满足时,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42.需要说明的是,耳机盒在非充电状态下,若耳机被用户频繁从耳机盒中取出和放入,则无需调整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只有在对耳机盒进行充电时(即检测到充电条件满足时)再去检测耳机容纳状态,并根据容纳状态调整工作状态,避免无效的状态调整。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电子设备的nfc功能对耳机盒或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无线
充电时,受nfc通信限制,耳机盒和电子设备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nfc通信所规定的距离阈值,二者才能进行nfc通信,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因此,充电条件作为电子设备向耳机盒或耳机进行充电的判断标准,充电条件可以为nfc接收线圈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大于强度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通过nfc接收线圈接检测到的周围磁场强度来表征耳机盒和电子设备之间距离的远近。充电条件也可以为距离传感器检测到耳机盒和电子设备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且持续时长大于预设时长。
44.步骤102:基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
45.这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用于指示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表征所述耳机盒内放置耳机时,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分立状态;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表征所述耳机盒内未放置耳机时,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合并状态。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为分立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合并状态。
4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nfc接收线圈(图5左侧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图5右侧线圈)处于分立状态时,分别位于耳机盒正面的两端,两nfc接收线圈不相连,各自独立接收充电信号。处于合并状态时,移动到耳机盒正面中心位置,并且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串联在一起合并为一个nfc接收线圈。
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包括驱动装置,
50.所述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分立状态,包括:当所述工作状态为合并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工作驱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向两端移动,以切换到所述分离状态;
51.所述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合并状态,包括:当所述工作状态为分离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工作驱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向中心移动,以切换到所述合并状态。
52.示例性的,驱动装置可以为马达,在耳机盒为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分别设置一个马达,或者共用一个马达,以驱动两个nfc接收线圈延设定轨迹移动。
53.步骤103: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55.具体地,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中的一个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另一个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或者,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利用其中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进行充电,利用另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盒进行充电;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有两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56.也就是说,若第一nfc接收线圈负责为左耳机进行充电,第二nfc接收线圈负责为右耳机进行充电,当耳机盒内只有一个耳机,控制该耳机对应的nfc接收线圈处于接收状态,另一个nfc接收线圈处于屏蔽状态。若所有nfc接收线圈同时处于接收状态,则相互之间必然存在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控制另一个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以保证nfc接收线圈的充电信号接收效果。
57.这里,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可以理解为将充电线圈接入充电电路中,形成闭合回路,去感应周围磁场,得到充电信号,充电信号经过充电电路转化后得到耳机盒或耳机的充电电流。充电信号屏蔽状态可以理解为将充电线圈与充电电路断开,nfc接收线圈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也就去感应周围磁场。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所述充电条件不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复位到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59.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fc接收线圈处于屏蔽状态是无法感应周围磁场的,因此,当电子设备离开时,为了保证下次电子设备靠近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到,需要将处于屏蔽状态的nfc接收线圈复位为接收状态。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第一状态下,检测到耳机离开所述耳机盒,或者检测到耳机充电完成时,将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61.也就是说,优选的先为耳机进行充电,当耳机充满时再对耳机盒进行充电,或者当用于取出耳机时再对耳机盒进行充电。
62.步骤104: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6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64.也就是说,在第二状态下,且充电条件满足时,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串联后视为一个nfc接收线圈,能够为耳机盒提供更大充电功率,为耳机盒进行充电。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nfc线圈上还可以设置有聚束磁通量的材料,以保证nfc接收线圈的q值尽可能的高。示例性的,考虑到线圈之间以及内部环境的影响,每个nfc接收线圈内侧贴有铁氧体,可以起到聚束磁通量的作用,保证两个线圈的q值尽可能高,进而实现耳机盒正方不同表面均可进行无线充电的功能。
6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nfc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nfc接收线圈包括5圈,nfc接收线圈内侧贴一铁氧体(图6中阴影区域)。实际应用中,nfc接收线圈圈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定本技术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6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nfc接收线圈可以利用具备nfc功能的电子设备对耳机盒进行逆向充电,或者对耳机进行逆向充电,当耳机盒中有耳机时可以对耳机直接进行充电,当耳机盒中没有耳机时可以为耳机盒进行充电,当耳机放入时再由耳机盒对放置其中的耳机进行充电,为无线耳机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丰富了无线耳机的充电方式。
6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无线充电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举例说明,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
69.步骤201:充电条件满足时,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70.步骤202:基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
71.步骤203: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72.具体地,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中的一个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另一个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或者,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利用其中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进行充电,利用另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盒进行充电;或者,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有两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73.也就是说,若第一nfc接收线圈负责为左耳机进行充电,第二nfc接收线圈负责为右耳机进行充电,当耳机盒内只有一个耳机,控制该耳机对应的nfc接收线圈处于接收状态,另一个nfc接收线圈处于屏蔽状态。若所有nfc接收线圈同时处于接收状态,则相互之间必然存在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控制另一个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以保证nfc接收线圈的充电信号接收效果。
74.这里,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可以理解为将充电线圈接入充电电路中,形成闭合回路,去感应周围磁场,得到充电信号,充电信号经过充电电路转化后得到耳机盒或耳机的充电电流。充电信号屏蔽状态可以理解为将充电线圈与充电电路断开,nfc接收线圈无法形成闭合回路,也就去感应周围磁场。
7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所述充电条件不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复位到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7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fc接收线圈处于屏蔽状态是无法感应周围磁场的,因此,当电子设备离开时,为了保证下次电子设备靠近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到,需要将处于屏蔽状态的nfc接收线圈复位为接收状态。
77.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第一状态下,检测到耳机离开所述耳机盒,或者检测到耳机充电完成时,将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78.也就是说,优选的先为耳机进行充电,当耳机充满时再对耳机盒进行充电,或者当用于取出耳机时再对耳机盒进行充电。
79.步骤204: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80.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开关组件来控制nfc接收线圈接入充电电路。具体地,所述耳机盒还包括:充电电路和控制开关组,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通过所述控制开关组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
8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所述方法包括:
82.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一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83.或者,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二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
信号接收状态;
84.或者,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三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85.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四开合状态时,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串联,且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86.实际应用中,控制开关组中包含至少一个控制开关,通过控制开关的开合状态,实现将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第二nfc接收线圈接入到充电电路中,从而使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或者与充电电路断开,从而使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控制开关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
8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nfc控制器、第二nfc控制器、第一整流电路和第二整流电路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控制开关组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掷开关和第三单刀双掷开关;
88.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图8switch1a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
89.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图8switch2a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图8switch1b端)相连,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图8switch2b端)与所述第二nfc控制器的第一端相连;
90.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图8switch3a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图8switch3b端)与所述第二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
91.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两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两端相连,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92.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两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两端相连,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93.也就是说,控制开关组的第一开合状态为第一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一分路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一分路端;这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也可以闭合到第一分路端或不闭合,第三单刀双掷开关也可以不闭合;
94.第二开合状态为第一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这里,第一单刀双掷开关也可以不闭合,第二单刀双掷开关也可以闭合到第一分路端或不闭合;
95.第三开合状态为第一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一分路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
96.第四开合状态为第一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二分路端,第二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一分路端,第三单刀双掷开关闭合到第一分路端。
9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还设置有选择开关组,所述选择开关组用于为所述充电电路选择充电对象;
98.所述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包括:
99.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五开合状态,为左耳机进行充电;
100.控制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六开合状态,为右耳机进行充电;
101.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七开合状态,分别为左耳机和右耳机进行充电;
102.所述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包括: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八开合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03.也就是说,选择开关组用于选择充电对象。这里,充电对象为左耳机、右耳机、左耳机和右耳机、耳机盒中的一个。
104.实际应用中,选择开关组包含至少一个选择开关,选择开关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或单刀多掷开关。
105.具体地,选择开关组可以包括第一选择开关、第二选择开关和第三选择开关;左耳机通过第一选择开关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右耳机通过第二选择开关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所述耳机盒通过第三选择开关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
106.所述耳机盒还设置有选择开关;左耳机通过第一选择开关与充电电路相连,右耳机通过第二选择开关与充电电路相连,所述耳机盒通过第三选择开关
107.所述利用所述充电信号对所述耳机盒或耳机进行充电,包括:
108.检测到所述耳机盒中放置耳机时,控制第一选择开关和/或第二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其他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利用所述充电信号对左耳机和/或右耳机进行充电;
109.检测到所述耳机盒中未放置耳机时,控制第三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其他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利用所述充电信号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10.可以理解为,第五开合状态为第一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第二选择开关和第三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六开合状态为第二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第一选择开关和第三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七开合状态为第一选择开关和第二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第三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八开合状态为第一选择开关和第二选择开关处于断开状态,第三选择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11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耳机盒的充电电路进行进一步的距离说明。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盒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耳机盒包括充电电路、两个nfc接收线圈、控制开关组(switch1、switch2和switch3)和选择开关组(switch4)。
112.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方法进行介绍之前,先对耳机盒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113.耳机盒包括两个nfc控制器以及两个nfc线圈,两个nfc线圈可独立与两个nfc控制器相连接,也可串联后与第一nfc控制器或第二nfc控制器相连;同时两个nfc线圈独立整流后的电流可以分开进入pmic,也可合并成一个线圈后整流再进入pmic
114.控制开关组中共有三个开关,switch1/2/3为单刀双掷开关。第一开合状态:为
switch1打到a口,switch2打到b口,switch3打到a口,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一nfc控制器相连接,第二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控制器断开,且两个线圈不串联,并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115.第二开合状态:为switch1打到b口,switch2打到b口,switch3打到b口,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一nfc控制器断开,第二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控制器相连接,并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116.第三开合状态:为switch1打到a口,switch2打到b口,switch3打到b口,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分别与第一nfc控制器和第二nfc控制器相连接,并且两者之间相互独立;
117.第四开合状态:为switch1打到b口,switch2打到a口,switch3打到a口,此时第一nfc线圈和第二nfc线圈相互串联,并且统一接到第一nfc控制器,此时第二nfc控制器处于空闲状态。
118.当手机nfc靠近线圈时,nfc控制器均能立刻检测到,可以立即进行通信,而pmic则可以立刻获取到经过整流后的能量,并选择给耳机盒或者耳机电池充电。
119.具体工作逻辑如下:
120.1、默认状态下,处理器首先检测蓝牙耳机盒内是否存在耳机,若存在耳机则通过马达驱动两个线圈处于分立状态;若不存在耳机则通过马达驱动两个线圈向中心移动进入串联合并状态。
121.2、当电子设备nfc打开产生rf场并靠近耳机盒时,若进入分立状态下充电,则两个nfc控制器均可立刻可以检测到,然后通知处理器,进行双路通信以及双路整理,两路整流电路整流后的电能进入pmic后,供给左右两个耳机同时充电,若耳机仓内只有一个耳机,则处理器会通知对应nfc控制器停止通信,仅为一个耳机充电。当耳机充满电后,处理器会通过控制开关控制线圈进入合并状态,为耳机盒充电。
122.3、当进入合并状态后,在充电条件满足时,第一nfc控制器立刻检测到,然后通知m处理器,然后开启通信,整流后的电能进入pmic后,开始给耳机盒电池充电。
123.4、若充电过程中,耳机盒内没有耳机,中途放入耳机,那可以从合并状态切换到分立状态,为耳机进行充电。
124.5、电子设备离开后,处理器根据耳机盒耳机情况进行状态复位,在分立状态下,若存在屏蔽状态的nfc接收线圈,需要将其恢复为接收状态。
125.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便携式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充电设备等。
1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nfc接收线圈可以利用具备nfc功能的电子设备对耳机盒进行逆向充电,或者对耳机进行逆向充电,当耳机盒中有耳机时可以对耳机直接进行充电,当耳机盒中没有耳机时可以为耳机盒进行充电,当耳机放入时再由耳机盒对放置其中的耳机进行充电,为无线耳机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丰富了无线耳机的充电方式。
127.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应用于耳机盒,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近场通信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如图9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128.检测单元901,用于检测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容纳状态;
129.设置单元902,用于基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设置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工作状态;
130.电源管理单元903,用于在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131.所述电源管理单元903,还用于在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时,利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对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32.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单元902,具体用于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表征所述耳机盒内放置耳机时,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分立状态;所述耳机容纳状态表征所述耳机盒内未放置耳机时,设置所述工作状态为合并状态。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包括驱动装置,设置单元902,具体用于当所述工作状态为合并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工作驱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向两端移动,以切换到所述分离状态;
134.当所述工作状态为分离状态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工作驱动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向中心移动,以切换到所述合并状态。
1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为分立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合并状态。
13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内的耳机进行充电;
137.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38.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中的一个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另一个处于充电信号屏蔽状态;
139.或者,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只有一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利用其中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进行充电,利用另一个nfc接收线圈为耳机盒进行充电;
140.或者,检测到所述耳机盒内有两只耳机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还包括:充电电路和控制开关组,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通过所述控制开关组与所述充电电路相连;
142.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一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或者,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二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或者,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三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二状态,且充电条件满足时,所述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控制开关组处于第四开合状态时,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串联,且均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1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nfc控制器、第二nfc控制器、第一整流电路和第二整流电路和电源管理芯片;所述控制开关组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第二单刀双
掷开关和第三单刀双掷开关;
144.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
145.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与所述第一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相连,所述第二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与所述第二nfc控制器的第一端相连;
146.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合路端相连,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一分路端与所述第一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单刀双掷开关的第二分路端与所述第二nfc控制器的第二端相连;
147.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两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两端相连,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一输入端相连;
148.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两个输入端与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两端相连,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管理芯片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14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耳机盒还设置有选择开关组,所述选择开关组用于为所述充电电路选择充电对象;
150.控制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五开合状态,为左耳机进行充电;
151.控制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六开合状态,为右耳机进行充电;
152.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时,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七开合状态,分别为左耳机和右耳机进行充电;
153.所述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包括:
154.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处于充电信号接收状态,控制所述选择开关组处于第八开合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55.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还用于所述工作状态为第一状态,且所述充电条件不满足时,控制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或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复位到充电信号接收状态。
156.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单元902,还用于在检测单元901检测到耳机离开所述耳机盒,或者检测到耳机充电完成时,将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接收线圈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耳机盒进行充电。
15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nfc接收线圈内侧贴有铁氧体。
15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nfc接收线圈和所述第二nfc线圈设置在所述耳机盒的同一个表面上。
159.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盒,所述耳机盒包括第一nfc接收线圈和第二nfc接收线圈;所述耳机盒还包括:处理器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160.当然,实际应用时,该装置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
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
161.实际应用中,耳机盒还包括nfc控制器、电源管理芯片和整流电路。
16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63.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技术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164.上述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dd,hard disk drive)或固态硬盘(ssd,solid-state drive);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
16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166.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167.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168.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装置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装置实施例。
16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