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速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70615发布日期:2020-09-01 18:4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速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速电机。



背景技术:

高速电机由于具有转速高、体积小、材料利用率高、动态响应较快和传动系统效率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飞轮储能系统、航空航天、高速磨床、混合动力汽车、船舶、纺织、空调或冰箱的离心式压缩机、军用车辆、坦克、飞机以及陆海边防、移动电源供给等领域。

但是,现有的高速电机的端盖大部分设置有散热孔,导致灰尘等异物容易进入电机内部;而且,新型高速电机需要应用在有水的环境中时,水也会通过散热孔进入电机内部,严重影响了高速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707441u公开了一种冷却端盖及电机,其端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道,以达到冷却的目的,但是,所述冷却水道不能覆盖所述冷却端盖的所有区域,使得冷却端盖不同位置的散热性能不同,最终影响高速电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高速电机,其可以确保高速电机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一种新型高速电机,包括本体、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前端、并用于对所述本体的前端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壁、并用于对所述本体的中部进行冷却;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后端、并用于对所述本体的后端进行冷却,并且所述本体的前端和所述后端均为封闭式结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前端盖相连接的前盖,所述前盖与所述前端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腔体,所述前盖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并且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均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对称设置在所述前盖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套、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冷却套套接在所述本体上,并且所述冷却套与所述本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所述冷却套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所述冷却套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却套的前端与所述本体之间;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却套的后端与所述本体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出液口的数量为三个。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后端盖相连接的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三腔体,所述后盖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均与所述第三腔体相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螺旋叶片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后端盖上,所述螺旋叶片套接在所述连接件上、并以所述连接件为轴自转。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却套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和第三进液口;或者,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却套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四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三进液口;或者,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却套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和所述第三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冷却套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或者,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高速电机,其包括本体、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一方面,所述本体的前端和后端均为封闭式结构,其可以避免水、灰尘等进入所述新型高速电机的内部,以确保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而且,所述新型高速电机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以及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分别对所述本体的前端、中部以及后端进行冷却,从而可以确保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高速电机,所述本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前端盖相连接的前盖,所述前盖与所述前端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腔体,当所述第一腔体充满冷却液时,所述前端盖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使得所述前端盖可以快速降温。

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高速电机,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套、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冷却套套接在所述本体上,并且所述冷却套与所述本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当所述第二腔体充满冷却液时,所述本体的侧壁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使得所述本体的侧壁可以快速降温。

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新型高速电机,所述本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后端盖相连接的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三腔体,当所述第三腔体充满冷却液时,所述后端盖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使得所述后端盖可以快速降温。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高速电机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剖面图;

其中,图1-图3的附图标记为:

1、本体;2、前端盖;3、后端盖;4、侧壁;5、转轴;6、定子组件;7、第一轴承;8、第二轴承;9、前盖;10、第一腔体;11、第一进液口;12、第一出液口;13、冷却套;14、第二腔体;15、第二进液口;16、第二出液口;17、第一密封圈;18、第二密封圈;19、后盖;20、第三腔体;21、第三进液口;22、第三出液口;23、螺旋叶片;24、连接件;25、第一连接管;26、第四出液口;27、第二连接管;28、第三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高速电机,包括本体1、第一冷却组件、第二冷却组件和第三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前端、并用于对所述本体1的前端进行冷却;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4、并用于对所述本体1的中部进行冷却;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1的后端、并用于对所述本体1的后端进行冷却,并且所述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均为封闭式结构。

由于所述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均为封闭式结构,其可以避免雨水、灰尘等进入所述新型高速电机的内部,从而可以确保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而且,由于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工作时,其前端、后端以及侧壁的温度较高,而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以及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对所述本体1的前端、中部以及后端进行冷却,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所述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以及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可以对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工作时的高温区域进行有效降温,进而确保所述新型高速电机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所示,所述本体1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从内到外依次设置有转轴5和定子组件6,并且所述定子组件6包括定子铁心和线圈,所述壳体包括圆柱形的侧壁4、与所述侧壁4的前端相连接的前端盖2以及与所述侧壁4的后端相连接的后端盖3,并且所述转轴5的前端通过第一轴承7转动连接所述前端盖2,所述转轴5的后端通过第二轴承8转动连接所述后端盖3;所述转轴5的前端还通过第三轴承28转动连接前盖9。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2,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前端盖2相连接的前盖9,所述前盖9与所述前端盖2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一腔体10,所述前盖9上设置有第一进液口11和第一出液口12,并且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所述第一出液口12均与所述第一腔体10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对所述本体1的前端进行冷却是指对所述前端盖2、所述第一轴承7以及第三轴承28均进行冷却,具体为:所述第一轴承7的热量传输给所述前端盖2,且当所述第一腔体10内充满冷却液时,所述第三轴承28和所述前端盖2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而使得所述前端盖2、所述第三轴承28以及所述第一轴承7快速降温。

具体工作时,当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1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0后,冷却液与所述前端盖2、所述第三轴承28进行热交换后成为高温液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0内的高温液体将通过所述第一出液口12流出所述第一腔体10;然后,流出所述第一腔体10的高温液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后成为低温的冷却液,冷却液再次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1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0,以实现对所述前端盖2、所述第一轴承7以及所述第三轴承28的持续降温。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所述第一进液口11和所述第一出液口12对称设置在所述前盖9上,从而延长了所述第一腔体10内的冷却液与所述前端盖2的接触时间,提高了所述前端盖2、所述第一轴承7以及所述第三轴承28的降温速率。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包括冷却套13、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冷却套13套接在所述本体1上,并且所述冷却套13与所述本体1的侧壁4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二腔体14,所述冷却套13的前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体14相连通的第二进液口15,所述冷却套13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腔体14相连通的第二出液口16;所述第一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却套13的前端与所述本体1之间;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设置在所述冷却套13的后端与所述本体1之间,因此,当所述第二腔体14充满冷却液时,所述侧壁4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使得所述侧壁4快速降温。

工作时,当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进液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4后,冷却液与所述本体1的侧壁4进行热交换后成为高温液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高温液体将通过所述第二出液口16流出所述第二腔体14;然后,流出所述第二腔体14的高温液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后成为低温的冷却液,冷却液再次通过所述第二进液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4,以实现对所述本体1的侧壁4进行持续降温;而且,当所述第二出液口1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高温液体将通过不同的所述第二出液口16流出所述第二腔体14,实现了对高温液体的分流,从而增大了高温流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时的接触面积,缩短了高温流体的降温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所述新型高速电机的散热效率。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出液口16的数量为三个。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圈17和用于容置所述第一密封圈17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冷却套13前端的内壁上,并且所述第一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液口15的上端,所述第一密封圈17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当所述冷却套13套接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4上后,所述第一密封圈17将会被压缩,使得所述冷却套13前端与所述本体1前端的侧壁4之间不存在间隙,以避免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本体1与所述冷却套13前端之间的连接位流出所述第二腔体14。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第二密封圈18和用于容置所述第二密封圈18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冷却套13后端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密封圈18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当所述冷却套13套接在所述本体1的侧壁4上后,所述第二密封圈18将会被压缩,使得所述冷却套13后端与所述本体1后端的侧壁4之间不存在间隙,以避免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套13后端与所述本体1之间的连接位流出所述第二腔体14。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本体1的后端设置有后端盖3,所述第三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后端盖3相连接的后盖19,所述后盖19与所述后端盖3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液的第三腔体20,所述后盖19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21和第三出液口22,所述第三进液口21和所述第三出液口22均与所述第三腔体20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对所述本体1的后端进行冷却是指对所述后端盖3和所述第二轴承8进行冷却,具体为:所述第二轴承8的热量会传输给所述后端盖3,且当所述第二腔体14内充满冷却液时,所述后端盖3将被浸泡在冷却液中,而使得所述后端盖3和所述第二轴承8快速降温。而且,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对所述本体1的中部进行冷却是指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对所述本体1的前端盖2和后端盖3之间的部分进行降温。

具体工作时,当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三进液口21进入所述第三腔体20后,冷却液与所述后端盖3进行热交换后成为高温液体;位于所述第三腔体20内的高温液体将通过所述第三出液口22流出所述第三腔体20;然后,流出所述第三腔体20的高温液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热交换后成为低温的冷却液,冷却液再次通过所述第三进液口21进入所述第三腔体20,以实现对所述后端盖3和所述第二轴承8的持续降温。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所述第三进液口21和所述第三出液口22对称设置在所述后盖19上,从而延长了所述第三腔体20内的冷却液与所述后端盖3的接触时间,提高了所述后端盖3的降温速率。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螺旋叶片23和连接件24,所述连接件24设置在所述后端盖3上,所述螺旋叶片23套接在所述连接件24上、并以所述连接件24为轴自转,当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三进液口21进入所述第三腔体20后,所述螺旋叶片23将在冷却液的冲击作用下以所述连接件24为轴自转,从而带动进入所述第三腔体20内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后与所述后端盖3进行热交换,使得所述后端盖3不同位置的降温速率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冷却套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26,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所述第二进液口15,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26和第三进液口21,从而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14和所述第三腔体2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第三进液口21,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22和所述第二进液口15,从而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腔体10、第三腔体20和所述第二腔体14。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冷却套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26,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第四出液口26和所述第一进液口11,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所述第三进液口21,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二腔体14、第一腔体10和第三腔体20。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三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冷却套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26,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26和所述第三进液口21,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22和所述第一进液口11,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二腔体14、第三腔体20和第一腔体10。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冷却套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出液口26,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22和所述第二进液口15,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四出液口26和所述第一进液口11,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三腔体20、第二腔体14和第一腔体10。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5,所述第二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接管27,所述第一连接管25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出液口22和所述第一进液口11,所述第二连接管27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12和所述第二进液口15,使得冷却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三腔体20、第一腔体10和第二腔体1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仅用于描述不同部件的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不同部件的相对重要性。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