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8408发布日期:2020-11-13 12:4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中穿线电机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



背景技术:

平衡车,又叫体感车、思维车、摄位车等。市场上主要有独轮和双轮两类。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dynamic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

如图1所示,电机轴本体1与电机线圈5相固定。电机轴本体1的一端穿过电机线圈5的中心处。

在平衡车中,需要将多种电线组成的线束穿过电机轴本体内部,电机线圈5与线束的始端电性连接。

在现有的安装过程中,都是依靠操作人员将线束的一端推入电机轴内部,然后继续用力推动线束,最终使线束的一端运动至电机轴本体的外部。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具有提高操作人员在电机轴本体内部穿线束工作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包括电机轴本体,所述电机轴本体的一端中心处开设有穿线槽,所述电机轴本体外侧远离所述穿线槽的开口部分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穿线槽内部相连通,所述电机轴本体的外侧远离所述穿线槽的开口部分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穿线槽开口之间,所述穿线槽上穿设有支撑结构,所述第二通孔内部贯穿放置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的部分位于所述穿线槽的内部及所述电机轴本体的外部,所述转动轮的两侧中心处均固定有第一固定杆,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板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杆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且所述第一固定杆与相对的所述第一固定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的一端从第一通孔处运动至穿线槽内部。当线束在穿线槽内运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线束一侧正对着转动轮。操作人员转动转动轮。转动轮在自转的同时带动线束沿着穿线槽所在直线方向运动。最终使线束运动至穿线槽的外部。此结构提高了操作人员在电机轴内部穿线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套管、两个第二固定杆及两个弹簧,所述电机轴本体外部背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套管位置相对应,所述套管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内部,且所述套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穿线槽内部,所述第二固定杆套设在所述套管内部,所述弹簧固定在所述套管与所述第二固定杆之间,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套管外部的一端相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与第二固定杆滑动连接,套管固定不动,第二固定杆沿着套管所在直线方向运动。由于弹簧的弹性恢复力。操作人员可用力按压转动轮,使转动轮朝向穿线槽中轴线方向运动。但是转动轮的部分始终位于电机轴本体外部。通过改变转动轮位于穿线槽内部的深度,可以适合操作人员将不同粗细的线束穿过电机轴本体内部。另外由于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使转动轮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转动轮可回复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均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内周壁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内部的部分外周面固定套设有凸环,所述凸环与所述第一滑槽相适配,且所述凸环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滑槽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凸环与第一滑槽的相互配合。第一固定杆在第四通孔内部转动时。第一固定杆围绕第四通孔中心轴所在直线原地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轮的外周面固定有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按压转动轮,使转动轮转动。橡胶层避免操作人员手指与转动轮直接接触,减轻转动轮对操作人员手指造成压痕的深浅。降低了操作人员手指的疼痛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橡胶层远离所述转动轮的一侧设置有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层与线束直接接触。防滑纹增加了橡胶层与线束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穿线槽的横截面长方形,所述套管的竖截面为长方形,所述套管的一侧外壁与相邻的所述穿线槽内壁相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穿线槽内壁与套管外壁一侧紧密贴合,线束无法从穿线槽内壁与套管之间的空隙处穿过。保证转动轮可直接接触到线束。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相对一侧设置有挡板,所述第一固定杆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套管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具有限位作用,避免转动轮运动至电机轴本体外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电机轴本体上设置有转动轮,转动转动轮带动位于穿线槽内部的线束运动,提高了在电机轴本体内部穿线束的工作效率。

2.通过套管、第二固定杆及弹簧组成的可调节距离的结构,改变转动轮位于穿线槽内部的深度。方便操作人员将不同粗细的线束穿过电机轴本体内部。

3.通过在第二通孔处设置有挡板,降低转动轮与电机轴本体想脱离的几率,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机轴本体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套管、弹簧、第二固定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及第一固定杆与第一固定板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轴本体;11、穿线槽;12、第一通孔;2、第二通孔;3、支撑结构;4、转动轮;41、第一固定杆;31、第一固定板;32、套管;33、第二固定杆;34、弹簧;311、第四通孔;312、第一滑槽;42、凸环;43、橡胶层;44、防滑纹;21、挡板;5、电机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具有穿线结构的电机轴,包括电机轴本体1。为了将线束穿过电机轴本体1内部。电机轴本体1的一端中心处开设有穿线槽11,穿线槽11沿着电机轴径向截面为长方形。电机轴本体1靠近其另一端的外侧开设有第一通孔12及第二通孔2。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12及穿线槽11开口之间。线束的一端从第一通孔12处进入穿线槽11内部,继而线束从穿线槽11的开口处穿过电机轴本体1。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穿线束的工作效率。第二通孔2内部贯穿放置有转动轮4,穿线槽11上有支撑结构3。转动轮4中有两个部分始终处于电机轴外部及穿线槽11内部。转动轮4的两侧中心点处均焊接有第一固定杆41,支撑结构3包括两个第一固定板31。第一固定杆41与第一固定板31位置相对应。第一固定杆41的一端穿过对应的第一固定板31的中心处,且第一固定杆41与第一固定板31转动连接。

参照图2及图3,第一固定板31的一侧开设有第四通孔311,第一固定杆41穿过第四通孔311,且第一固定杆41与第四通孔311形状相适配。为了使第一固定杆41在第四通孔311内部原地自转。第四通孔311内周壁开设有第一滑槽312,第一固定杆41位于第四通孔311内部的部分外周面固定套设有凸环42。部分凸环42延伸至第一滑槽312内部,且凸环42与第一滑槽312形状相适配。凸环42与第一滑槽312滑动连接。凸环42与第一固定杆41一体成形设置。由于凸环42与第一滑槽312配合作用。第一固定杆41在第四通孔311内部围绕第四通孔311中心轴所在直线原地转动。操作人员按压转动轮4,使转动轮4位于穿线槽11内部的一端与位于穿线槽11内部的线束相接触。

参照图2,为了减轻转动轮4对操作人员的手指造成压痕痕迹。转动轮4的外周面胶水粘接有橡胶层43。另外为了增加转动轮4与线束之间的摩擦力。橡胶层43远离转动轮4的一侧上加工有防滑纹44。

参照图2,支撑结构3包括两个套管32、两个第二固定杆33及两个弹簧34(见图3),一个套管32、一个第二固定杆33及一个弹簧34组成一套结构。电机轴本体1外部背离第二通孔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第三通孔。两个第三通孔的中轴线均位于电机轴本体1同一个横截面上。套管32部分焊接在第三通孔内部,且套管32远离第二通孔2的一端与电机轴外部表面平齐。第二固定杆33的一端滑动套设在套管32内部,弹簧34的一端与套管32内壁相固定,弹簧34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杆33位于套管32内部的一端相固定。第二固定杆33位于套管32外部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31远离转动轮4的一端相焊接。由于弹簧34的弹性恢复力,操作人员按压转动轮4,可以改变转动轮4位于穿线槽11内部的面积。即可使转动轮4与位于穿线槽11内部的线束紧密接触,也同时适应不同粗细的线束。

参照图2,为了降低线束从套管32与穿线槽11之间空隙穿过的几率。套管32的竖截面为长方形。套管32与相邻的穿线槽11内壁相接触。又因为第二固定杆33套设在套管32内部,第一固定板31与第二固定杆33相焊接。第一固定板31及第二固定杆33与相邻穿线槽11内壁之间的间隙很小,线束从的第二固定杆33及第一固定板31与相邻的穿线槽11内壁之间的空隙穿过的几率较小。

特别说明的是,转动轮4的厚度是两个套管32之间距离的0.9倍。当线束从两个套管32之间穿过时,转动轮4一定可以与线束相接触。

参照图1,为了降低转动轮4与电机轴本体1脱离的几率。第二通孔2内壁相对一侧均焊接有挡板21,第一固定板31及第一固定杆41均位于挡板21与套管32之间。挡板21远离第一固定杆41的外侧表面与电机轴的外侧表面平齐。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将线束的一端从第一通孔12处运动至穿线槽11内部。且操作人员继续推动线束在穿线槽11内运动一段距离。因转动轮4靠近第一通孔12,所以此时转动轮4的外周面正对着线束。

进一步的,操作人员按压转动轮4,转动轮4带动第一固定杆41运动,第一固定杆41带动第一固定板31运动。第一固定板31带动第二固定杆33在套管32内部运动。此时,弹簧34处于压缩状态。当转动轮4无法朝着穿线槽11内部运动时,说明转动轮4碰触到了线束。此时,操作人员转动转动轮4,转动轮4与线束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转动轮4带动线束运动。特别说明的是,转动轮4的运动方向沿着穿线槽11的中轴线方向运动。当转动轮4带动线束运动至电机轴本体1的外部时。操作人员停止转动转动轮4。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