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与端盖的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4211发布日期:2020-10-23 12:35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与端盖的组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子与端盖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机组装过程中,其中一步需要将转子组入端盖中。现有的转子组入端盖方法大多为:先用两把拨刷到拨开端盖上的电刷,然后再将转子插入到端盖中。

采用现有的组装方法易出现以下问题:在使用拨刷刀拨开电刷的过程中,电刷和刷脚会发生较大的变形,特别是在一些个体较小的电机,很容易使得电刷发生塑性形变,导致后期刷脚与换向器之间的接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电刷于换向器之间接触不良,影响电机的性能,产品的不良率升高。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将转子组入端盖的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子与端盖的组装装置,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转子注入端盖的方法对电刷影响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子与端盖的组装装置及其方法,包括机架、于所述机架上固定设置且用于夹持转子的转轴的夹持机构、驱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的旋转机构;还包括驱动所述机架升降的直线模组;所述机架沿所述转子的转轴的轴向移动;在所述机架下方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机端盖的固定机构。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用于夹持转子的转轴的索咀,以及控制所述索咀夹持松紧程度的索咀松紧气缸。

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电机、驱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同步带;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驱动带轮旋转,所述同步带套设于所述驱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的圆周上,所述从动带轮与所述索咀联动设置且驱动所述索咀旋转。

优选的,所述直线模组包括与所述转子的转轴的轴向平行设置的直线导轨,以及驱动所述机架沿所述直线导轨移动的第二电机。

优选的,在所述机架上沿所述转子组入端盖方向固定设置有导向直线导轨。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电机端盖相匹配的凹槽、以及调节所述凹槽位置的调节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具体有以下优点:

(1)通过索咀松紧气缸控制索咀对转子的夹持力度,以匹配不同轴径的转子,适用范围广;

(2)通过旋转机构控制转子旋转,并在旋转过程中在直线模组的作用下组入到端盖中,采用旋转入盖的方式代替了现有拨刷刀拨开的方式,使电刷的变形更加微小,对电刷的影响程度更低,降低了产品的报废率,提高产品品质。

(3)采用多个辅助机构用于提高装置加工时的精准度,如导向直线导轨,和固定机构中的凹槽等;导向直线导轨使机架的移动更加精准,能够准确的定向移动;凹槽与端盖相匹配,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完成对端盖的定位,提高了加工效率,也保证了加工的精确度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直线模组;2、第二电机;3、索咀松紧气缸;4、导向直线导轨;5、从动带轮;6、驱动带轮;7、同步带;8、第一电机;9、索咀;10、电机转子;11、电机端盖;12、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现有的电机转子10组入电机端盖11方法大多为:先用两把拨刷到拨开电机端盖11上的电刷,然后再将电机转子10插入到电机端盖11中;在使用拨刷刀拨开电刷的过程中,电刷和刷脚会发生较大的变形,特别是在一些个体较小的电机,很容易使得电刷发生塑性形变,导致后期刷脚与换向器之间的接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电刷于换向器之间接触不良,影响电机的性能,产品的不良率升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10与电机端盖11的组装装置,包括机架12、夹持机构、旋转机构。

具体的,机架12构建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用于固定设置各个功能结构;

具体的,夹持机构固定设置于机架12上,用于夹持电机转子10;

进一步的,夹持机构包括索咀和索咀松紧气缸3;索咀用于夹持电机转子10,通过索咀松紧气缸3控制对索咀的夹持与放松、以及对电机转子10的夹持力度;另外,通过索咀松紧气缸3控制索咀,可使索咀适应一定轴径范围的电机转子10,使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适配性更高。

具体的,旋转机构固定于机架12上,用于驱动旋转机构旋转。

进一步的,旋转机构包括第一电机8、驱动带轮、从动带轮5和同步带6;第一电机8驱动驱动带轮旋转;

进一步的,同步带6套设于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5的圆周上,使驱动带轮可带动从动带轮5旋转;

进一步的,从动带轮5与索咀联动设置,使从动带轮5驱动索咀旋转;

具体的,还包括驱动机架12升降的直线模组1;

进一步的,直线模组1包括直线导轨、第二电机2;直线导轨与电机转子10的转轴平行设置,使机架12能够准确的沿着指定方向将电机转子10组入到电机端盖11中;第二电机2为机架12沿直线导轨移动提供动力。

具体工作过程为:

在索咀处于放松状态时,将电机转子10放置于索咀处,索咀松紧气缸3控制索咀夹紧电机转子10;随后,第一电机8驱动驱动带轮旋转,驱动带轮通过同步带6带动从动带轮5旋转,从动带轮5驱动索咀沿电机端盖11上电刷刷脚指向的方向转动;在索咀转动的同时,直线模组1驱动机架12移动,机架12在第二电机2的带动下沿着直线导轨移动,直至电机转子10完全组入到电机端盖11中;索咀松紧气缸3控制索咀放松,从而放开电机转子10,第二电机2驱动机架12上升回复到初始位置;随后往复的进行以上的操作过程。

本实施例采用电机转子10旋转组入电机端盖11的方式代替了现有的用拨刷到拨开电刷再进行组入的方式;电机转子10在即将与电机端盖11上的电刷接触时,电机转子10此时保持着转动,因此在接触的一瞬间能够改变刷脚的受力方向,从而达到拨开电刷的效果,最大限度的控制电刷的张开幅度;同时在组入过程中,电刷也一直贴着电机转子10,刷脚分开的角度达到最小,使电刷的变形量也达到最小,降低了电刷形变的风险,提高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报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2

对于一些整体较小的马达,其所要求的加工精度更高,若在组装时电机转子10进入电机端盖11的角度与方向偏差过大,也容易出现刷脚形变的现象。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10与电机端盖11的组装装置,包括机架12、于机架12上固定设置且用于夹持电机转子10的转轴的夹持机构、驱动夹持机构旋转的旋转机构;驱动机架12升降的直线模组1;机架12沿所述电机转子10的转轴的轴向移动。

请参见图1-4,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于实施例1不同的是,在机架12上沿电机转子10组入电机端盖11方向固定设置有导向直线导轨4。

具体的,导向直线导轨4进一步限制了机架12的运动方向,使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稳定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了电机转子10组入电机端盖11的精确度。

影响电机转子10于电机端盖11组装的因素除了电机转子10的移动方向外,还有电机端盖11的放置位置,若不能保证每次电机端盖11都准确的处于固定的位置,也无法保证组装过程的精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具体的,在机构下方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机电机端盖11的固定机构。

进一步的,固定机构包括与电机电机端盖11相匹配的凹槽;

凹槽的形状于电机电机端盖11相匹配,使电机端盖11能够稳固的放置于凹槽内;另外,也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对电机端盖11位置进行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调节凹槽位置的调节机构。

具体的,可在凹槽底部开设有腰型孔,通过腰型孔对凹槽位置进行调节;

通过调节机构能够更准确的调整凹槽的位置,而不必调整整个机架12的位置,节省的调节所花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