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6781发布日期:2020-09-25 18:3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逆变器的不断开发进步,光伏逆变器的外形和大小不一而足,现有的针对光伏逆变器的散热一般仅采用自然冷却或者风冷的方式散热,自然冷却是指依靠温度变化产生的浮升力驱动空气进行对流散热,风冷是指通过排风扇等方式将热量进行驱赶。但针对工业厂房的电站型光伏逆变器,当工业厂房作业时,耗电量急剧上升,会导致光伏逆变器的温度迅速升高,而现有的自然冷却或者风冷只能进行小范围降温,不能对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进行大范围的极速降温,制冷效果差,易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通过涡流管与导流层的结合能够实现对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进行极速降温、制冷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装有所述光伏逆变器的柜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柜体底部的涡流管、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机、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

靠近所述柜体的左右两侧壁均设有导流板,靠近所述柜体的底部设有均流板,两所述导流板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均流板两端衔接,两所述导流板、所述均流板和所述柜体的内壁形成导流层;

所述涡流管包括用于向所述导流层输入冷空气的冷气端、热气端和进气口,所述涡流管埋设于地下,所述冷气端通过连接管道与所述柜体的底部连通,所述热气端通过排气管道将热空气排出地面,所述进气口通过输气管道与设置于地面的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输气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压缩空气流入所述涡流管的控制阀;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柜体内以用于采集所述放置腔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

进一步地,各所述导流孔呈百叶窗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均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柜体的底部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管道旋入的螺纹孔。

可选地,所述柜体的材质为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通过涡流管和导流层的结合设计,可使得冷空气均匀地通入柜体内,实现对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进行极速制冷,还通过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控制阀连接,可使得随时监测柜体内的温度,进一步来控制控制阀的开关状态,实现整个散热过程的自动化,本装置可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极速制冷、制冷效果好、提高使用寿命,能够对温度异常升高的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起到应急的作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的功能模块架构图;

附图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柜体,11-导流板,111-导流孔,12-均流板,121-通气孔,13-导流层,14-螺纹孔,2-涡流管,21-冷气端,22-热气端,23-进气口,24-连接管道,25-排气管道,26-输气管道,261-控制阀,3-压缩机,4-温度传感器,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现有的工业厂房适配的光伏逆变器为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而一般的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在30kw~1000kw,甚至更大,体积也较大,当该光伏逆变器作业时,产生的电流较大,因而光伏逆变器的温度会急剧上升,然而采用现有的自然冷却或风冷的方式对电站型光伏逆变器制冷不起作用,制冷效果极差,易导致光伏逆变器内的零件损坏,降低光伏逆变器的寿命。

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采用自然风冷或风冷的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主要利用涡流管的极速制冷特性并与柜体内的导流层配合使用,当放置于柜体内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升高到某一较高温度值时,本装置能够实现对光伏逆变器进行极速降温,起到应急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光伏逆变器的寿命,保证整个工业厂房作业的正常进行。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装有光伏逆变器的柜体1,还包括设置于柜体1底部的涡流管2、用于提供压缩空气的压缩机3、温度传感器4和控制器(图未示);

靠近柜体1的左右两侧壁均设有导流板11,靠近柜体1的底部设有均流板12,两导流板11的下端分别与均流板12两端衔接,两导流板11、均流板12和柜体1的内壁形成导流层13;

涡流管2包括用于向导流层13输入冷空气的冷气端21、热气端22和进气口23,涡流管2埋设于地下,冷气端21通过连接管道24与柜体1的底部连通,热气端22通过排气管道25将热空气排出地面,进气口23通过输气管道26与设置于地面的压缩机3连接,输气管道26上设有用于控制压缩空气流入涡流管2的控制阀261;

通过在柜体1的底部设置涡流管2和设置导流板11、均流板12与柜体1内壁形成的导流层13,,然后将从涡流管2冷气段输出的较低温度的冷空气通过导流层13直接对光伏逆变器多个方向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电站型光伏逆变器极速降温制冷,具体的,由于涡流管2在干燥空气的前提下最低温度可达-46℃,利用该特性可对工业厂房中的电站型光伏逆变器进行极速降温,避免逆变器中的各零件因高温而损坏,有利于提高光伏逆变器的寿命。

其中,温度传感器4设置于所述柜体1内以用于采集所述放置腔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4、控制阀261均与控制器(图未示)电性连接,当控制器(图未示)接收到温度传感器4反馈的温度值时,若该温度值高于预设温度值,控制器(图未示)控制输气管道26上的控制阀261开启,即涡流管2进入运作状态,对光伏逆变器进行制冷降温;若该温度值低于预设温度值,控制器(图未示)控制输气管道26上的控制阀261关闭,即涡流管2不运作,这样,可使得整个制冷工作的自动化,无需人工对光伏逆变器进行监控和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逆变器制冷装置,利用涡流管2能够快速制冷的特性,适用于当光伏逆变器温度急剧上升时对其进行极速降温,通过在柜体1内设置导流层13,避免出现电站型光伏逆变器制冷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如:接近涡流管2的冷气端21一侧温度较低,而远离冷气端21的一侧温度较高;同时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4采集柜体1内的温度,并通过控制器(图未示)根据采集的温度控制控制阀261的开合状态,实现整个制冷的自动化过程。

其中,导流板11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流孔111,各导流孔111呈百叶窗型设置,这样可使得冷空气从导流空中流入柜体1内部;另外,均流板1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通气孔,导流孔111和通气孔的设置可使得冷空气从多个方向均匀分散光伏逆变器周围,避免出现散热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具体的,第一通气孔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气孔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图形,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定。

其中,在柜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供连接管道24旋入的螺纹孔(图未示),这样可用于固定涡流管2与柜体1底部的连通。

其中,所述柜体1的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具有导热性能、耐高温抗腐蚀的优点。

如图2所示,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的散热系统应用于工业厂房中,将多个光伏组件的直流电压汇聚输入电站型光伏逆变器时,因电压较大,导致逆变器的温度会急剧上升,当设置于柜体1内的温度传感器4采集到的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器(图未示)控制输气管道26上的控制阀261开启,进而涡流管2的进气口23会输入压缩空气,涡流管2进入工作状态,从涡流管2冷气端21输出的冷空气通过连接管道24进入柜体1的底部,然后通过导流层13从导流孔111和通气孔均匀分散于电站型光伏逆变器周围,从而对光伏逆变器进行快速制冷降温,当设置于柜体1内的温度传感器4采集到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器(图未示)控制输气管道26上的控制阀261关闭,涡流管2停止工作,本装置能够实现当柜体1内温度上升到一较高温度时,对其进行快速降温,制冷效果较好,防止光伏逆变器损坏,起到应急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