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5256发布日期:2021-01-26 15:4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电缆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轨道交通的数量逐渐增多,而当轨道铺设完成后,需要在轨道的附近铺设用于输铁路信号、音频信号或自动信号装置的铁路信号电缆。随着高速列车的技术不断提高,为了保证机柜间信号设备与地的连通性,一般均会在铁路信号电缆一侧剥开线缆护套,裸露其中的屏蔽层,通过加装卡扣固定与导通铁路信号电缆。目前,铁路信号室外监测系统使用双芯0.4mm2对绞屏蔽线的铁路信号电缆,其中,其螺丝固定的连接方式复杂且对螺丝拧紧力矩精度要求较高。由于铁路信号室设于轨道旁边,列车经过时会产生震动,进而使得接地部件长期处于承受外界作用力的环境下,易出现铁路信号电缆来接失效的情况,缩短铁路信号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缓冲外界作用力,进而延长铁路信号电缆的使用寿命的电缆固定装置。
[0004]
一种电缆固定装置,包括:
[0005]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电缆穿过的第一通孔;
[0006]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用于所述电缆穿过的第二通孔;
[0007]
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的缓冲空间内;所述缓冲结构内部具有一个使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预留空间。
[0008]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第一缓冲组件,所述第一缓冲组件用于吸收沿所述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
[0009]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第一底板,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中第二底板。
[0010]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还包括弹簧罩、第一压块、第二压块、第一支块与第二支块;其中,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弹簧罩内;所述第一支块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底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弹簧罩与所述第一压块连接;所述第一压块位于所述弹簧罩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所述第二支块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底板,另一端穿过所述弹簧罩与所述第二压块连接;所述第二压块位于所述弹簧罩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
[0011]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结构还包括第二缓冲组件,所述第二缓冲组件用于吸收沿所述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
[0012]
第三支块,所述第三支块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第三支块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上;
[0013]
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设于所述第三支块的另一端;
[0014]
滑动块,所述滑动块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滑动块滑动套设于所述支撑杆上;
[0015]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滑动套设于所述滑动块之间的所述支撑杆;
[0016]
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块,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
[0017]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组件还包括:
[0018]
第一支撑结构,所述滑动块与所述传动杆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转动连接;
[0019]
第二支撑结构,所述传动杆与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转动连接。
[0020]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结构还包括第三缓冲组件,所述第三缓冲组件用于吸收垂直于所述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所述第三缓冲组件包括:
[0021]
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第一侧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壳体外侧面。
[0022]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缓冲组件还包括:
[0023]
所述第二壳体外侧面向所述第一壳体内侧面延伸形成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侧面与所述第三弹簧一端抵接;
[0024]
滑动槽块,所述滑动槽块抵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支撑板卡接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槽块的槽体;所述槽体与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抵接。
[0025]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板外侧面向所述第一壳体内侧面延伸形成所述支撑板。
[0026]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固定装置还包括:
[0027]
缓冲垫,所述缓冲垫嵌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0028]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固定装置还包括:
[0029]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壳体。
[0030]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一方面通过缓冲结构缓冲部分从第一壳体或者接地部件传递的作用力,减弱了电缆连接处收到的外部作用力,实现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另一方面,通过缓冲结构吸收外界施加在接地部件上的作用力,减少接地部件的晃动,进一步实现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提高上述电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延长电缆使用寿命。
[0031]
对于本申请的各种具体结构及其作用与效果,将在下面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32]
图1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缆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0033]
图2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缆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34]
图3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缆固定装置沿图2中a-a剖面的剖视图;
[0035]
图4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缆固定装置图3中b区域的放大图。
[0036]
其中,附图标记为:100-第一壳体;110-第一侧壁;120-第一底板;130
-ꢀ
第一通孔;200-第二壳体;210-第二侧壁;220-第二底板;230-第二通孔;300
-ꢀ
缓冲结构;310-第一缓冲组件;311-第一弹簧;312-弹簧罩;313-第一压块; 314-第二压块;315-第一支块;316-第
二支块;320-第二缓冲组件;321-第三支块;322-支撑杆;323-滑动块;324-第二弹簧;325-传动杆;326-第一支撑结构;327-第二支撑结构;330-第三缓冲组件;331-第三弹簧;332-滑动槽块; 333-支撑板;340-第三通孔;400-缓冲空间;500-缓冲垫;600-固定板;700
-ꢀ
定位部件;800-接地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1]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2]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4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图1至图3可知,电缆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壳体 100、第二壳体200与缓冲结构300。具体的,第一壳体100包括第一侧壁110 与第一底板120,且第一底板120上设有用于电缆(未图示)穿过的第一通孔 130。第二壳体200包括第二侧壁210与第
二底板220,第二侧壁210与第二底板220共同形成第二腔体(未标示),且第二底板220上设有用于电缆穿过的第二通孔230,其中第二腔体用于放置接地部件800。第二壳体200套设于第一壳体100内,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形成用于放置缓冲结构的缓冲空间400,且第二壳体200上的第二通孔230与第一壳体100上的第一通孔130 位置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孔230与第一通孔130位置相对应是指,在工作状态下,第一通孔130与第二通孔230均位于电缆的延伸方向上。缓冲结构300设于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缓冲空间400内,且缓冲结构300在电缆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个预留空间,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通过该预留空间连通,第一通孔130、第二通孔230与预留空间共同形成用于电缆通过的电缆通道(未标示),电缆穿过第一通孔130、第二通孔230与预留空间向外延伸。缓冲结构300用于吸收第一壳体100向第二壳体200施加的作用力及接地部件800接收到的外界输入的作用力。
[0044]
工作状态下,电缆与接地部件800连接后,依次穿过第二壳体200、缓冲结构300与第一壳体100,并深埋于地下,其中,第一壳体100外部填充有土壤。具体的,列车行驶过程中形成的震动通过土壤传递给第一壳体100,缓冲结构 300吸收第一壳体100向第二壳体200传递的震动,也即通过缓冲结构300吸收第一壳体100向第二壳体200施加的作用力及接地部件800接收到的外界输入的作用力。
[0045]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电缆固定装置的缓冲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空间400为中空状态。
[0046]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电缆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空间内填充有土壤。
[0047]
为了进一步缓冲施加在电缆上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缆固定装置还包括缓冲垫500。其中,缓冲垫500嵌设于第一壳体 100第一通孔130内。通过设置缓冲垫500,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壳体100通过第二底板220传递给电缆,进而进一步吸收第一壳体100向电缆传递的震动,提高固定装置的缓冲效果。
[0048]
为了进一步缓冲施加在电缆上的作用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 200第二通孔230内也嵌设有缓冲垫500。
[0049]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电缆固定装置中第一壳体100的填埋效果,同时保持缓冲空间400始终处于中空状态,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 还包括顶盖(未图示)。其中,顶盖设于第一侧壁110的上表面,顶盖、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缓冲空间400。通过设置顶盖,不仅能够提高第一壳体100的填埋效果,还能够改善雨水对电缆固定装置中各部件的侵蚀。
[0050]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顶盖上部填充有土壤。
[0051]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壳体100在土壤中的固定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缆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板600。其中,固定板600固定设于第一壳体100 的外部。固定板600通过定位部件700固定在土壤中。
[0052]
优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件700为椎体结构。
[0053]
进一步优选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件700为螺钉。
[0054]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一方面通过缓冲结构缓冲部分从第一壳体或者接地部件传递的作用力,减弱了电缆连接处收到的外部作用力,实现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另一方
面,通过缓冲结构吸收外界施加在接地部件上的作用力,减少接地部件的晃动,进一步实现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提高上述电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而延长电缆使用寿命。
[0055]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00包括第一缓冲组件310。其中,第一缓冲组件310用于吸收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具体的,第一缓冲组件310包括第一弹簧311。其中,第一弹簧311一端抵接于第一壳体100中第一底板120的上表面,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壳体200中第二底板220的下表面。
[0056]
可以理解的是,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可以是第二壳体200施加给第一壳体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也可以是接地部件800接收到的外界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
[0057]
在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壳体100通过土壤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后,第一壳体100拉伸或者压缩第一弹簧311,并通过第一弹簧311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缓冲部分作用力,从而减弱施加在第二壳体200上的作用力,进而减少作用对电缆的影响。
[0058]
在工作状态下,当接地部件800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后,第一壳体100拉伸或者压缩第一弹簧311,并通过第一弹簧311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缓冲部分作用力,进而减少作用对电缆的影响。
[005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通过土壤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可以是列车通过时通过土壤传递给第一壳体100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震动。
[0060]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3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底板120的上表面。
[0061]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31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底板220 的下表面。
[0062]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组件310还包括导向结构,其中导向结构用于引导第一弹簧311形变过程中的形变方向。
[0063]
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组件310的数量为4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底板220的四个顶角位置处。
[0064]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在第二底板的底部,也即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之间设置第一缓冲组件,通过第一缓冲组件能够有效缓冲掉第一壳体施加给第二壳体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及外界施加在接地部件上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实现上述电缆固定装置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电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006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缓冲组件310还包括弹簧罩312、第一压块313、第二压块314、第一支块315与第二支块316。其中,弹簧罩312 套设于第一弹簧311外部。第一支块315一端抵接于第二底板220,另一端穿过弹簧罩312与第一压块313连接。第一压块313位于弹簧罩312内,并抵接于第一弹簧311的一端。第二支块316一端抵接于第一底板120,另一端穿过弹簧罩312与第二压块314连接。第二压块314位于弹簧罩312内,并抵接于第一弹簧311的另一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块313与第二压块314滑动连接于弹簧罩312的内壁,因此第一压块313与第二压块314能够在弹簧罩312内往复移动,且无法移出弹簧罩312。
[0066]
在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壳体100通过土壤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后,第一
壳体100通过第一支块315、第一压块313、第二压块314与第二支块 316拉伸或者压缩第一弹簧311,并通过第一弹311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缓冲部分作用力,从而减少施加在第二壳体200上的作用力,进而减少作用力对电缆的影响。
[0067]
在工作状态下,当接地部件800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后,第一壳体100通过第一支块315、第一压块313、第二压块314与第二支块316拉伸或者压缩第一弹簧311,并通过第一弹311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缓冲部分作用力,进而减少作用力对电缆的影响。
[0068]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311一端固定于第一压块313上。
[0069]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311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压块314上。
[0070]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设置设于弹簧罩内的第一压块、第二压块、第一支块与第二支块,一方面通过弹簧罩限制了第一弹簧所在的位置,另一方面可直接通过第一支块带动第一压块或第二支块带动第二压块实现第一弹簧的压缩或拉伸,使得缓冲结构的缓冲过程中无需调整弹第一簧的位置,即能实现第一弹簧的对准,提高了上述电缆固定装置的稳定性,改善了缓冲效果。
[0071]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00还包括第二缓冲组件320。第二缓冲组件320用于吸收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具体的,第二缓冲组件 320包括第三支块321、支撑杆322、滑动块323、第二弹簧324与传动杆325。其中,第三支块321数量至少为两个,滑动块323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三支块 321一端设于第一底板120上,第三支块321的另一端连接有支撑杆322,滑动块323滑动套设于支撑杆322上,第二弹簧324滑动套设于滑动块323之间的支撑杆322上,传动杆325一端转动连接于滑动块323,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底板220。
[0072]
在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壳体100通过土壤接收到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后,第一壳体100通过第三支块321带动支撑杆322沿电缆延伸方向移动,调整第一底板120与第二底板220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传动杆325与支撑杆322 之间的夹角,具体的,传动杆325在调整与支撑杆322的夹角的过程中,通过推动滑动块323沿支撑杆322移动,进而实现滑动块323之间的第二弹簧324 的拉伸与压缩,并通过第二弹簧324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缓冲部分作用力,从而减少施加在第二壳体200上的作用力,进而减弱作用对电缆的影响。
[0073]
在工作状态下,当接地部件800受到外界作用力挤压第二壳体200时,第二壳体200会对第二底板220施加压力时,进而使得第二底板220对传动杆325 的端部施加压力,从而使得传动杆325的端部向下移动。此时,由于自身端部的移动导致传动杆325与第二底板220下表面的夹角发生改变,传动杆325的另一端推动滑动块323移动沿支撑杆322移动,使得滑动块323相互靠近。进而,使得滑动块323挤压第二弹簧324,在第二弹簧324被挤压的过程中,将一部分滑动块323传递的压力消耗掉,第二弹簧324回复的过程中,滑动块323 受到第二弹簧324的反推力,促使滑动块323复位,减弱作用力带来的影响。
[0074]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在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之间设置第二缓冲组件,通过第二缓冲组件能够有效缓冲掉第一壳体施加给第二壳体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及外界施加在接地部件上的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实现上述电缆固定装置对电缆连接处的减震与抗震的功能,从而提高了电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0075]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缓冲组件320还包括第一支撑结构326与第
二支撑结构327。其中,滑动块323与传动杆325通过第一支撑结构 326转动连接,传动杆325与第二底板220通过第二支撑结构327转动连接。
[0076]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座与第一铰轴。
[0077]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支撑座与第二铰轴。
[0078]
为了进一步提高缓冲结构的缓冲效果,实现全方位的缓冲,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00还包括第三缓冲组件330,其中,第三缓冲组件330用于吸收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具体的,第三缓冲组件330 包括第三弹簧331。其中,第三弹簧331一端抵接于第一壳体100中第一侧壁 110,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壳体200的外侧面。其中,第二壳体200的外侧面包括第二壳体200中第二侧壁210的外侧面与第二壳体200中第二底板220的外侧面。可以理解的是,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可以是第二壳体200施加给第一壳体的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也可以是接地部件800接收到的垂直于沿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
[0079]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弹簧33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侧壁110。
[0080]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弹簧331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侧壁210。
[0081]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弹簧331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侧壁210。
[0082]
在工作状态下,当第一壳体100接收通过土壤传递的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一壳体100通过挤压第三弹簧331,从而使得第三弹簧331挤压第二侧壁210,进而通过第三弹簧331的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消耗掉部分作用力,缓解第二壳体200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震动,进一提高上述电缆固定装置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0083]
在工作状态下,当接地部件800接收到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二壳体200通过挤压第三弹簧331,从而使得第三弹簧331挤压第一侧壁110,进而通过第三弹簧331的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中的推力消耗掉部分作用力,缓解接地部件800与第二壳体200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震动,进一提高上述电缆固定装置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
[0084]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第一缓冲组件能够有效缓冲掉第一壳体施加给第二壳体的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及外界施加在接地部件上的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作用力,实现上述电缆固定装置对电缆连接处的进一步减震与抗震,从而提高了电缆固定装置的安全性,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0085]
如图3与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缆固定装置中,第三缓冲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200外侧面向第一壳体100内侧面延伸形成的支撑板333 与滑动槽块332,支撑板333在与第二通孔230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三通孔340。其中,支撑板333与第三弹簧331卡接并滑动连接于滑动槽块332的槽体内,滑动槽块332抵接于第一侧壁110,第三弹簧331一端抵接于支撑板333侧面,另一端抵接于滑动槽块332的槽体。
[0086]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设置支撑板与滑动槽块将缓冲空间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了安装过程中,上部空间的土壤进入缓冲组件内部,影响缓冲组件的缓冲效果,同时增大了缓冲结构与第二壳体接触面积,进一步改善了装置的缓冲效果。
[008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缓冲组件还包括滑动槽块332。其中,滑动槽块 332套设于支撑板333的边缘,并抵接于第一侧壁110。滑动槽块332与支撑板 333共同形成用于放置第三弹簧331的滑动空间(未标示),也即滑动槽块332 与支撑板333共同夹持第三弹簧331,第三弹331通过滑动槽块332抵接于第一侧壁110。滑动槽块332能够相对于第一侧壁
110沿电缆延伸的方向滑动,在第三弹簧331的带动下,支撑板333在滑动槽块332的卡槽内滑动。
[0088]
在工作的状态下,当第一壳体100或接地部件800接收到垂直于电缆延伸方向的外界作用力时,支撑板333通过压缩与拉伸第三弹簧331在滑动槽块332 内滑动,并通过第三弹簧331形变过程与回复过程缓冲部分作用力。
[008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滑动槽块332固定设于第一侧壁110上。
[00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弹簧331的一端固定设于支撑板333上。
[0091]
上述电缆固定装置,通过滑动槽块限制了支撑板的移动方向,同时还能够实现第三弹簧、支撑板、第二壳体及接地部件沿第一侧壁内侧的滑动,进而能够灵活调整支撑板、第二壳体及接地部件的位置,改善了缓冲效果。
[009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板333是第二底板220外侧面向第一壳体100 内侧面延伸形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底板220外侧面包括第二底板裸露在外部的面,具体的包括第二底板220的端面与第二底板220的外部底面。
[0093]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33是第二底板220外侧底面向第一壳体100内侧面延伸形成。
[0094]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板333与第二底板220可拆卸式连接。
[0095]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组件310通过支撑板333抵接于第二底板220。
[0096]
在其中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缓冲组件310通过支撑板333连接于第二底板220上。
[009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9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