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4082发布日期:2020-12-22 10:59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vcm线圈的绕线机制造领域,尤其涉及绕线作业中的上、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绕线机分单轴及多轴作业,上料全程都为人工上料作业。其中,所述单轴作业工艺如下:

步骤一,人工将bbobin(vcm线圈骨架)插入依据bbobin形状而设计支撑治具;步骤二,将插好bbobin的治具插入绕线机;步骤三,绕线作业同时继续单轴bbobin(vcm线圈骨架)作业(预备);步骤四,绕线完成设备停止步骤五,人工取下绕线品。

上述单轴作业工艺存在的缺点是:单轴作业设备、需大量的作业人员人力成本较高,人员手工插入精准度难以保证,作业效率比较低。

所述多轴(通常四至六轴)作业工艺如下:

步骤一,人工将bbobin按顺序插入各轴治具上;步骤二,将插好bbobin的治具人工插入至设备对应的轴上(上料);步骤三,确认插入位置正确并开始进行绕线作业,与此同时进行多轴插入;步骤四,bbobin(骨架)作业(预备);步骤五,绕线完成设备停止;步骤六,人工取下绕线品(下料)。

上述多轴作业工艺存在的缺点是:较单轴效率提高但是上、下料时设备需停止待机,尤其是上料时需在停机状态下人工按顺序将插好bbobin的治具插入设备各轴。过程比较耗时,且人工插入每轴的位置精度存在差异,精度也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该上、下料机构不仅可消除人工上料作业过程带来的位置不良因素,从而提高生产良率;且可实现人员作业与设备动作无缝连接,提高40%以上的作业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包括卷线机构,及上、下料机构;所述卷线机构对安装到位的卷线治具进行绕线作业;其特征是,其中,

卷线机构,包括一卷线机构主控器,该卷线机构主控器驱动多个轴套同步进行旋转运动;所述轴套数量为治具左、右交换机构的治具插槽数量的一半,且所述多个轴套对应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上处于相同工位状态的卷线治具设置,以使处于相同工位状态的每个卷线治具插接在对应的轴套中,进行卷线工作;

卷线治具,一端为卡位端,另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用于插接轴套;所述卡位端用于插设在治具插槽中;该卡位端设有一卡槽,该卡槽的卡槽本体具有一缺口;

上、下料机构,包括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的治具左、右交换机构、治具翻转机构和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所述的

治具左、右交换机构,包括一左、右交换气缸和一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该左、右交换气缸驱动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左、右移动;

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其上设有多个治具插槽,和多个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的气动夹持组件,每个气动夹持组件对应每个治具插槽设置;所述治具插槽的数量设有偶数个,包括奇数位槽和偶数位槽;插接在奇数位槽中的卷线治具处于相同工位状态;插接在偶数位槽中的卷线治具处于相同工位状态;所述的,

气动夹持组件,包括一夹持气缸、一夹持块和一弹簧,所述夹持气缸的活塞杆推顶夹持块的顶面,所述弹簧抵顶该夹持块的底面;所述夹持气缸的活塞杆的直径小于所述卷线治具的缺口的宽度;所述夹持块包括一体组成的夹持头部和夹持块本体,该夹持头部的直径小于卷线治具的卡槽本体的直径,且大于缺口的宽度;该夹持块本体的直径大于卡槽本体的直径;

治具翻转机构,翻转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至所需的角度;

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驱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和治具翻转机构一体前、后移动。

如上所述的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左、右交换气缸伸出时带动所述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向左移动一个工位,缩回时带动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向右移动一个工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一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通过卷线机构主控器的治具左、右交换机构、治具翻转机构和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实现vcm线圈的上、下料,不仅可完成一次性多轴的送料工作,还可消除人工上料作业过程带来的位置不良因素,从而提高生产良率。

二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采用造型独特的卷线治具与气动夹持组件配合,完成卷线治具的自动抓取和夹持,实现卷线治具的快速上、下料,可实现人员作业与设备动作无缝连接,提高40%以上的作业效率。

三是,本实用新型插接在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奇数位槽中的卷线治具处于相同工位状态,插接在偶数位槽中的卷线治具处于相同工位状态,结合左、右交换气缸左、右移动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一(卷线治具处于人工工位);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二(卷线治具处于卷线工位);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气动夹持组件和卷线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卷线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治具左、右交换机构和治具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步骤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步骤二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步骤三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步骤四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的工作步骤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绕线机的上、下料机构,包括卷线机构100,及上、下料机构;所述卷线机构对安装到位的卷线治具200进行绕线作业。

本实用新型上、下料机构,包括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的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治具翻转机构400和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

所述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包括一左、右交换气缸和一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该左、右交换气缸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并驱动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左、右移动。本实施例中,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左、右交换气缸伸出时带动所述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向左移动一个工位,缩回时带动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向右移动一个工位。

本实用新型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其上设有多个治具插槽320,和多个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的气动夹持组件600,每个气动夹持组件600对应每个治具插槽320设置。当卷线治具200由卷线机构100的轴套120或人工插进治具插槽320时,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气动夹持组件600夹紧插入治具插槽320中的卷线治具200;当卷线机构100的轴套120或人工需要抓取卷线治具时,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气动夹持组件600松开插入治具插槽320中的卷线治具200。

本实用新型治具插槽320的数量设有偶数个,包括奇数位槽320a和偶数位槽320b。插接在奇数位槽320a中的卷线治具200处于相同工位状态;插接在偶数位槽320b中的卷线治具200处于相同工位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治具插槽320设有十二个,有十二个气动夹持组件600对应该十二个治具插槽320设置。所述十二个治具插槽包括自左向右按序一列排开的第一插槽a1、第二插槽b1、第三插槽a2、第四插槽b2、第五插槽a3、第六插槽b3、第七插槽a4、第八插槽b4、第九插槽a5、第十插槽b5、第十一插槽a6、第十二插槽b6;其中,所述第一插槽a1、第三插槽a2、第五插槽a3、第七插槽a4、第九插槽a5、第十一插槽a6为奇数位槽320a;所述第二插槽b1、第四插槽b2、第六插槽b3、第八插槽b4、第十插槽b5、第十二插槽b6为偶数位槽320b。如图5所示,人工工位的卷线治具插置在偶数位槽320b中,卷线工位的卷线治具插置在奇数位槽320a中。

请结合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卷线治具200,一端为卡位端210,另一端为限位端220;所述限位端220用于插接轴套120;所述卡位端210用于插设在治具插槽320中,以连接对应的气动夹持组件600;该卡位端210设有一卡槽,该卡槽的卡槽本体211具有一缺口212;所述气动夹持组件600包括一夹持气缸610、一夹持块620和一弹簧,所述夹持气缸610的活塞杆611推顶夹持块620的顶面,所述弹簧抵顶该夹持块620的底面,以使该夹持块620卡入或脱出所述卡槽;所述夹持气缸610的活塞杆611的直径小于所述缺口212的宽度;所述夹持块620包括一体组成的夹持头部621和夹持块本体622,该夹持头部621的直径小于卡槽本体211的直径,且大于缺口212的宽度;该夹持块本体622的直径大于卡槽本体211的直径。当人工或卷线机构100的轴套120将卷线治具200插入治具插槽320中,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夹持气缸610的活塞杆611回缩,依靠弹簧推动将夹持块620的夹持块本体622抵在卡槽本体211下方,且夹持头部621嵌入卡槽本体211中进行夹持该卷线治具200;当人工或卷线机构100的轴套120抓取卷线治具200时,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夹持气缸610的活塞杆611伸出,以压缩弹簧,将夹持块620的夹持头部621退出卡槽本体211进行松开该卷线治具200,人工或卷线机构100的轴套120抓取该卷线治具200从缺口212处移出,与该气动夹持组件600分离。

所述治具翻转机构400,包括一伺服电机和翻转装置410,所述伺服电机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所述翻转装置连接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的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具体的,在卷线机构主控器事先设定的脉冲程序控制下,伺服电机带动翻转装置精准的翻转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的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至所需的角度。如图1和图2所示,治具翻转机构400带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上的卷线治具200从人工工位翻转至卷线工位,本实施例中,所述人工工位至卷线工位的翻转角度为90°。

所述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包括一伺服电机和一前、后移动装置510,所述伺服电机连接卷线机构主控器,所述前、后移动装置连接该伺服电机,并驱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和治具翻转机构400一体前、后移动。

所述卷线机构100,包括一卷线机构主控器,和一连接该卷线机构主控器的一轴套驱动机构110。所述卷线机构主控器控制轴套驱动机构110驱动多个轴套120同步做旋转运动。本实用新型轴套120数量为治具左、右交换机构的治具插槽320数量的一半,且所述多个轴套120对应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上处于相同工位状态的卷线治具200设置,以使处于相同工位状态的每个卷线治具200插接在对应的轴套120中,进行卷线工作。

在卷线机构主控器事先设定的程序控制下,将治具插槽320中一半数量的卷线治具(处于相同工位状态)与卷线机构的多个轴套120位精准的衔接,以完成卷线治具的一次性多轴的取送料工作。

如图7至图11所示,工作时,人工先将装有bbobin的卷线治具200依次放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六个卷线治具为一组,对应绕线机构100设有的六个工位的轴套120进行同时绕线。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中有十二个夹持位置,即,位于奇数位槽320a的六个夹持位置,包括第一插槽a1、第三插槽a2、第五插槽a3、第七插槽a4、第九插槽a5、第十一插槽a6;及位于偶数槽的六个夹持位置,包括第二插槽b1、第四插槽b2、第六插槽b3、第八插槽b4、第十插槽b5、第十二插槽b6。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当人工将六个预备绕线的卷线治具200b分别在偶数位槽320b的第二插槽b1、第四插槽b2、第六插槽b3、第八插槽b4、第十插槽b5、第十二插槽b6中放到位后,气动夹持组件600启动夹持该六个预备绕线的卷线治具200b,在气动夹持组件600夹持动作完成后,如图8所示,治具翻转机构400在其机构内的伺服电机作用下通过翻转装置410实现对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精确翻转至所需角度;如图9所示,当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翻转到位后,促使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在其机构内的伺服电机作用下带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和治具翻转机构400一体向前移动进行下料动作,靠伺服电机的精准位置定位运动让奇数位槽320a的六个夹持位置(包括第一插槽a1、第三插槽a2、第五插槽a3、第七插槽a4、第九插槽a5、第十一插槽a6)与卷线机构100的六个轴套120上的六个绕好线的卷线治具200a对接,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的气动夹持组件600动作夹紧该六个绕好线的卷线治具200a后,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带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和治具翻转机构400一体后移,以在从轴套120上取下该六个已绕好线的卷线治具200后,如图10所示,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在左、右交换气缸作用下向右运动;此时,如图11所示,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以将事先装好的六个预备绕线的卷线治具200b,再次向前与卷线机构100上的六个轴套120对接进行上料作业,对接完成后,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的气动夹持组件600动作松开该六个预备绕线的卷线治具200b,以使该六个预备绕线的卷线治具200b插接在六个轴套120上。此时,上、下料前后移动机构500带动治具左、右交换机构300和治具翻转机构400一体向后退回最初原点位置,治具翻转机构400将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翻转回原位角度;可翻转治具夹持支座310的奇数位槽320a的六个夹持位置的气动元件松开对六个绕好线的卷线治具200a的夹持,同时卷线机构100绕线作业开始,人工分别取下该奇数位槽320a的六个绕好线的卷线治具200a,并在该该奇数位槽320a中插入新的装有bbobin的卷线治具200,一个循环结束。下个循环为偶数位槽320b的卷线治具200下料奇数位槽320a的卷线治具200上料,周而复始的交替作业。

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央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