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插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4739发布日期:2021-05-11 15:11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插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插框。



背景技术:

目前,电源插框存在以下弊端:

一方面,接线员现场接线的操作空间小,增加了装配时间和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接线端子在电源插框的框体内部,在对接线端子进行维护时,接线员需要先拆除电源插框的顶板,容易导致线渣或者螺丝紧固件等导电体掉落至电源插框的框体内导致短路,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插框及具有此电源插框的电源系统,在对该插框电源进行接线操作时接线的操作空间较大,并且在对接线端子维护时不需要拆除电源插框的顶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电源插框,其包括:插框组件,包括插框体和电气模组,所述插框体成型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安装槽口,所述电气模组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所述电气模组的接线单元经由所述安装槽口伸出至所述安装槽外;两个所述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皆位于所述电源插框的顶板及底板之间,并且朝向同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插框组件中的第一插框组件的电气模组包括第一空气开关,所述第一空气开关包括第一开关主体,第一接线端及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及所述第二接线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主体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一接线端的位置较所述第二接线端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所述第一接线端经由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伸出至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外,所述第一接线端形成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接线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开关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电气模组还包括第一安装导轨和连接齿排;所述第一安装导轨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插框组件的插框体,所述第一空气开关以确切角度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导轨;所述连接齿排的位置较所述第一空气开关的位置更远离所述第一安装槽口,所述连接齿排与所述第二接线端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齿排与所述第二接线端间隔预设距离,以使得所述第一空气开关在从所述第一插框体拆卸后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齿排在预设范围内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模组还包括主接线排和扎线杆;所述主接线排用于连接线缆,所述扎线杆用于固定所述主接线排所连接的线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插框组件中的第二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内设置有托板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托板组件垂直于所述支撑板,所述托板组件及所述支撑板将所述第二安装槽分隔成多个格口;所述第二插框组件的电气模组收容于多个所述格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板组件包括托板和安装板;所述托板与所述安装板相齐平,所述托板的位置较所述安装板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框组件的电气模组包括信号端子模块,监控模块,直流端子模块以及功率模块;所述信号端子模块,所述监控模块,所述直流端子模块以及所述功率模块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格口内;所述直流端子模块具有直流端子,所述直流端子伸出其所在的格口,形成所述第二插框组件的接线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框组件的插框体还成型有插装槽;所述电源插框还包括第三插框组件,所述第三插框组件插装于所述插装槽,所述第三插框组件可伸出或者收入所述插装槽;所述第三插框组件包括第三插框体和第三电气模组;所述第三插框体成型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具有第三安装槽口和维护口,所述第三电气模组收容于所述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电气模组的第三接线单元经由所述第三安装槽口伸出至所述第三安装槽外;所述第三安装槽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口的朝向同向;当所述第三插框组件伸出所述插装槽时,所述维护口显露于所述插装槽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装槽内设置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用于与所述卡接所述第三底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气模组包括接线端子模块,第二空气开关,第三空气开关以及防雷器;所述接线端子模块具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外,所述接线端子的线缆经由所述第三安装槽口伸入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空气开关包括第二开关主体,第三接线端以及第四接线端;所述第三接线端及所述第四接线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关主体的两相对侧,所述第三接线端的位置较所述第四接线端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三安装槽口,所述第三接线端经由所述第三安装槽口伸出至所述第三安装槽外;所述第四接线端,所述防雷器以及所述第三空气开关皆显露于所述维护口;所述接线端子及所述第二空气开关的第三接线端形成所述第三电气模组的第三接线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插框中,通过将两个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设置于电源插框的顶板及底板之间,并且朝向同向,在将电源插框安装于电气柜的柜体后,两个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皆可显露于柜体的前侧,在通过安装槽口对电气模组进行接线或者维护时,不需要拆卸电源插框的顶板,可避免线渣或者螺栓等导电体掉入电源插框导致短路等事故发生。另外,通过将电气模组的接线单元经由安装槽口伸出至安装槽外,扩大了接线单元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提高接线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插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源插框的第一插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插框组件拆除了其第一空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第一插框组件的第一空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源插框的第二插框组件及第二插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插框组件的第二插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二插框体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第三插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三插框组件的第二空气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第三插框组件拆除了其接线端子模块,第二空气开关,第三空气开关及防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插框100。电源插框100包括第一插框组件,第二插框组件及第三插框组件。其中,第一插框组件10及第三插框组件20皆安装于第二插框组件30。

请一并参阅图2,图3以及图4,第一插框组件10其包括第一插框体12以及安装于第一插框体12内的第一电气模组14。

第一插框体12安装于第二插框组件20。第一插框体12整体呈较为扁平的长方体构造,可由多个板材组装而成。第一插框体12成型有第一安装槽120,第一安装槽120用于容纳第一电气模组14。第一安装槽120具有第一安装槽口122,第一安装槽口122用于显露第一电气模组14,以对第一电气模组14进行接线或者维护。

第一插框体12包括第一顶板121,第一底板123以及两个第一侧板125。第一顶板121与第一底板123相对,两个第一侧板125相对且皆连接于第一顶板121与第一底板123之间。第一安装槽120位于第一顶板121及第一底板123之间,并且位于两个第一侧板125之间。

第一电气模组14为配电模组,其包括主接线排140,扎线杆142,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连接齿排146以及第一安装导轨148。

主接线排140整体呈较为细长的片状构造,其可由导电金属材质制得。主接线排140的两端分别接近两个第一侧板125,可通过绝缘柱固定于第一插框体12。主接线排140显露于第一安装槽口122。主接线排140用于连接线缆。在将主接线排140与连接线缆进行连接时,可通过l形的端子在第一安装槽口122处将主接线排140与连接线缆进行连接。

扎线杆142整体呈较为细长的杆状构造,可由金属棍加工而成,也可由钣金件折弯制得。扎线杆142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125,具体可通过如螺钉等紧固件进行固定。扎线杆142也显露于第一安装槽口,其位置较主接线排140的位置更靠第一安装槽口122,并且略微低于主接线排140。扎线杆142用于固定主接线排140所连接的线缆,利于主接线排140连接线缆作业。

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排成一排,并且其首尾两个分别接近两个第一侧板125。如图4所示,第一空气开关144可以为现有的空气开关,其包括第一开关主体1440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一开关主体1440两相对侧的第一接线端1442及第二接线端1444。第一开关主体1440内设置有第一开关电路(图未示出),第一开关电路接通第一接线端1442及第二接线端1444。第一开关主体1440外设置有第一手柄1446,通过操纵第一手柄1446控制第一开关电路通断。

第一空气开关144相对于第一底板123倾斜,以使得第一接线端1442较第二接线端1444更靠近第一安装槽口122,第一接线端1442经由第一安装槽口122伸出第一安装槽120,形成第一电气模组的第一接线单元,扩大了第一接线端1442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对第一接线端1442进行接线操作。

连接齿排146整体呈较为细长的齿排状构造,其可由导电金属材质制得。连接齿排146的两端分别接近两个第一侧板125。连接齿排146可通过金属片与主接线排140固定在一起,连接齿排146较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更远离第一安装槽口122,也即连接齿排146位于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的第二接线端1442附近。连接齿排146用于连接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的第二接线端1442。

连接齿排146与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的第二接线端1442可间隔预设距离,以使得第一空气开关144在从第一插框体12拆卸后能够相对于连接齿排146在预设范围内活动,进而在需要拆卸第一空气开关144时,不需要拆卸连接齿排146,利于对第一空气开关144进行维护作业。

第一安装导轨148整体呈较为细长的条状构造,其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一侧板125,具体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第一安装导轨148的截面呈u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安装壁1480,用于供第一空气开关144安装,以使得第一空气开关144能够以确切的姿态安装于第一安装导轨148上,通过调整第一安装导轨148的角度,可一并调整多个第一空气开关144的角度。

请一并参阅图5,图6以及图7,第二插框组件20包括第二插框体22以及安装于第二插框体22内的第二电气模组24。

第二插框体22安装于第一底板123背向第一安装槽120的一侧,第一底板123及第一安装槽120如图3所示。第二插框体22整体呈较为扁平的长方体构造,可由多个板材组装而成。第二插框体22成型有第二安装槽220及插装槽224。

第二安装槽220用于容纳第二电气模组24。第二安装槽220具有第二安装槽口222,第二安装槽口222用于显露第二电气模组24,以对第二电气模组24进行接线或者维护。

插装槽224用于容纳第三插框组件30。插装槽224具有插装槽口226,插装槽口226用于供第三插框组件30进入插装槽224。

通过将第二电气模组24及第三插框组件30皆布置在第二插框体22内,可使第二插框体22内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使电源插框10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根据实际需要,第三插框组件30也可以设置在功第二插框体22外,如前述的第一插框组件10及第二插框组件20相装配的方式,对此,本申请不再赘述。

第二插框体22包括第二顶板221,第二底板223,两个第二侧板225以及隔板227。第二顶板221及第二底板223相对,两个第二侧板225相对且皆连接于第二顶板221及第二底板223之间,隔板227连接于第二顶板221及第二底板223之间,并位于两个第二侧板225之间。第二安装槽220位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225及隔板227之间,插装槽224位于另一个第二侧板225及隔板227之间。

第二安装槽220内设置有两个托板组件228。托板组件228平行于第二底板223,托板组件228连接于第二侧板225及隔板227之间,并位于第二顶板221及第二底板223之间。两个托板组件228将功率安装槽220分隔成三层安装空间2200。

托板组件228包括托板2280和安装板2282。托板2280与安装板2282齐平,托板2280的位置较安装板2282的位置更靠近第二安装槽口222。托板2280用于安装后述的功率模块246,安装板2282用于安装功率模块背板,功率模块246需要与安装功率模块背板相插接,通过将托板2280与安装板2282齐平,可使第三电气模组24安装到位后,第三电气模组24的背板与第三电气模组24的插槽位置相平齐,利于第三电气模组24安装的顺畅度。

安装空间2200内设置有两个支撑板229。支撑板229平行于隔板227,两个支撑板229将安装空间2200分隔成三个格口2202。共两个托板组件228及六个支撑板229共同将第二安装槽220分隔成九个格口2202。

插装槽224内设置有固定片2240,固定片2240安装于第二底板223,用于卡接第三插框组件30。

第二电气模组24为功率模组,其包括信号端子模块240,监控模块242,直流端子模块244以及六个功率模块246。信号端子模块240,监控模块242,直流端子模块244以及六个功率模块246分别容纳于九个格口2202内。

信号端子模块240具有信号端子2400,信号端子2400显露于其所在的格口2202,用于供适配的信号连接器插入。

监控模块242具有显示屏2420,显示屏可用于显示各功率模块246的工作状态。

直流端子模块244具有直流端子2440,直流端子2440伸出其所在的格口2202,形成第二电气模组24的第二接线单元,扩大了直流端子2440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对直流端子2440进行接线操作。

功率模组所包含的模块,即信号端子模块240,监控模块242,直流端子模块244以及功率模块246的大小基本相同,由此,各模块可插装于任意一个格口2202内,此外,功率模组所包括的模块数量及格口数量并不限制为上述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模块数量及格口数量可以为任意值,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第三插框组件30包括第三插框体32及第三电气模组34。第三插框体32经由插装槽226插接于插装槽224,第三插框体32可沿插装槽224移动,以使第三插装组件30收入插装槽224或者伸出插装槽224。

第三插框体32成型有第三安装槽320。第三安装槽320用于容纳第三电气模组34,第三安装槽320具有第三安装槽口322及维护口324。第三安装槽口322的朝向平行于第三插框体32的移动方向,以使第三插框体32伸出插装槽224,或者收入插装槽224。维护口324的朝向垂直于第三插框体32的移动方向。

当第三插框体32伸出插装槽224时,维护口324显露于插装槽224外,此时可通过维护口324维护第三电气模组34,可进一步增大第三电气模组34的接线操作空间。

第三插框体32整体呈类抽屉构造,其包括面板321,第三底板323以及两个第三侧板325。两个第三侧板325相对,第三底板323及面板321皆连接于两个第三侧板325之间,第三底板323与面板321相垂直。第三安装槽320位于两个第三侧板325之间。

第三底板323与第二底板223可相滑动地贴合,两个第三侧板325分别与隔板227及第二侧板225可相滑动地贴合,以使得第三插框体32能够沿插装槽224移动。

当第三插框体32收入插装槽224时,第三底板323与固定片2240相卡接,面板321将插装槽口226封闭。

维护口324的位置与第三底板323的位置相对。

第三安装槽口322开设于面板321上。第三安装槽口322包括第四安装槽口3220及第五安装槽口3222,第四安装槽口3220及第五安装槽口3222相分隔,其中,第四安装槽口3220靠近其中一个第三侧板325,第五安装槽口3222靠近另一个第三侧板325。第四安装槽口3220及第五安装槽口3222皆用于显露第三电气模组34,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第三安装槽口322也可以为一个完整的槽口,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第三底板323朝向第三安装槽320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327,支撑板327平行于第三侧板325。支撑板327的位置基本位于第四安装槽3220与第五安装槽3222之间,支撑板327主要用于固定第二安装导轨348,支撑板327与靠近第四安装口3220的第三侧板325之间留有空间,该空间用于容纳第三电气模组34的部分线缆,具体为后述的接线端子3400的线缆,扩大了接线端子3400的线缆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对接线端子3400进行接线操作,便于接线端子模块340的安装及走线。

面板321上还设置有拉把3210,通过拉把3210可利于拉动第三插框体32使之经由插装槽口226至伸出插装槽224。

第三电气模组34为防雷模组,其包括接线端子模块340,多个第二空气开关342,多个防雷器344,多个第三空气开关346,第二安装导轨348及第三安装导轨349。

接线端子模块340安装于第四安装槽口3220处。接线端子模块340具有接线端子3400,接线端子3400位于所述第三安装槽320外。接线端子3400的线缆经由第四安装槽口3220伸入至第三安装槽320内,具体位于靠近第四安装口3220的第三侧板325与支撑板327之间的空间内,接线端子3400及其线缆形成第三电气模组34的第三接线单元。

多个第二空气开关342排成一排,并且其首尾两个分别接近靠近第五安装槽3222的第三侧板325及支撑板327。第二空气开关342可以为现有的空气开关,其包括第二开关主体3420以及分别设置于第二开关主体3420两相对侧的第三接线端3422及第四接线端3424。第二开关主体3420内设置有第二开关电路(图未示出),第二开关电路接通第三接线端3422及第四接线端3424。第二开关主体3420外设置有第二手柄3426,通过操纵第二手柄3426控制第二开关电路通断。

第二空气开关342相对第三底板323倾斜,以使得第三接线端3422较第四接线端3424更靠近第五安装槽口3222,第三接线端3422经由第五安装槽口3222伸出第五安装槽3222,形成了第三电气模组34的第三接线单元,扩大了第三接线端3422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对第三接线端3422进行接线操作。

第四接线端3424显露于维护口324,可通过维护口324对第四接线端3424进行接线操作。

第二安装导轨348整体呈较为细长的条状构造,其两端分别连接靠近第五安装槽3222的第三侧板325及支撑板327,具体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第二安装导轨348的截面呈u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二安装壁3480,用于供第二空气开关342安装,以使得第二空气开关342能够以确切的姿态安装于第二安装导轨348上,通过调整第二安装导轨348的角度,可一并调整多个第二空气开关342的角度。

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支撑板327可以省略。在支撑板327省略后,接线端子340可以安装在靠近第四安装槽口3220的第三侧板325上,多个第二空气开关342首尾两个分别接近两个第三侧板325,第三安装导轨348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三侧板325。

多个第三空气开关346及多个防雷器344排成一排,首尾两个分别接近两个第三侧板325。防雷器344分别与第二空气开关342的第四接线端3424及接线端子3400通过线缆连接。多个第三空气开关346及多个防雷器344皆显露于维护口324,可通过维护口324对多个第三空气开关346或者多个防雷器344进行维护。

第三安装导轨349整体呈较为细长的条状构造,其两端分别连接两个第三侧板325,具体可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第三安装导轨349的截面呈u形,具有两个相对的第三安装壁3490,用于供第三空气开关346及防雷器344安装,以使得第三空气开关346及防雷器344能够以确切的姿态安装于第三安装导轨349上,通过调整第三安装导轨349的角度,可一并调整多个第三空气开关346及防雷器344的角度。

电源插框100在装配时。第一插框组件10的第一底板123与第二插框组件20的第一顶板221相贴合,第一插框组件10的第一侧板125与第二插框组件20的第二侧板225相齐平,一金属片的一端置于第一侧板125上,并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另一金属片的一端置于第二侧板225上,并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将第三插框组件30插装于第二插框组件20的插装槽224。

电源插框100装配完成后。第一插框组件10的第一顶板121为电源插框100的顶板,第二插框组件20的第二底板223为电源插框100的底板。第一插框组件10的第一安装槽口122,第二插框组件20的第二安装槽口222以及第三插框组件30的第三安装槽口322皆位于电源插框100的顶板和底板之间,并且,第一安装槽口122的朝向,第二安装槽口222的朝向以及第三安装槽口322的朝向皆同向,将电源插框100插装于电气柜的柜体后,第一安装槽口122,第二安装槽口222以及第三安装槽口223皆显露于柜体外,以实现电源插框100的前侧接线及前侧维护,避免接线过程中需要拆除电源插框100的顶板而导致线渣或者螺丝等导电体掉入电源插框100内造成的短路等事故。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气柜,其包括柜体及如上所述的电源插框100。电源插框100安装于柜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框及具有此电源插框的电气柜,电源插框包括至少两个插框组件,插框组件包括插框体及安装于插框体内的电气模组。插框体成型有用于安装电源插框的安装槽,安装槽具有安装槽口。电气模组具有接线单元,接线单元经由安装槽口伸出至安装槽外。至少两个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位于电源插框的顶板及底板之间,并且朝向相同。

通过将至少两个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位于电源插框的顶板及底板之间,并且朝向同向,在将电源插框安装于电气柜的柜体后,至少两个插框组件的安装槽口皆可显露于柜体的前侧,在通过安装槽口对电气模组进行接线或者维护时,不需要拆卸电源插框的顶板,可避免线渣或者螺栓等导电体掉入电源插框导致短路等事故发生。

另外,通过将各电气模组的接线单元经由安装槽口伸出至安装槽外,扩大了接线单元的接线操作空间,利于提高接线作业的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