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机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0002]
发电机是指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由于其在持续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热量,为了防止内部温度过高,现有的发电机大都在机壳上开设通孔起到散热作用,但是对于一些长期处于户外(例如冷藏车)运作的电动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阴雨潮湿天气下,雨水、湿气会从通孔中进入电机内部,造成短路,损坏发电机。
[0003]
为此,公告号为cn20295769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水电机,包括传动输出轴、机壳散热片和防水密封结构,迷宫密封结构包括迷宫动圈和迷宫静圈;迷宫动圈固定连接在传动输出轴上,迷宫静圈固定连接在前端盖上;迷宫静圈与迷宫动圈相对的圆盘面上,设有环形动圈密封齿与静圈密封齿,齿与齿之间形成迷宫型环状气隙。该防水电机通过迷宫密封结构实现非接触密封,防止潮湿气体及水不能进入电机内部,有效延长防水电机的使用寿命。
[0004]
但是上述防水电机结构复杂,势必会增加电动机的生产成本,此外,空气中的灰尘杂物在气隙中堆积,减少了进气量,严重时发生堵塞,进而大幅度降低了电动机的散热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发电机的进气部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保证散热效率的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机壳外连接有进气筒,所述进气筒的出气端开口与所述进气口密封连接,所述进气筒的进气端外罩设有防水罩,所述防水罩与所述进气筒配合形成进气防水通道,所述防水罩上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低于所述进气口。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进气筒和防水罩防止雨水进入机壳内,保证雨天发电机正常运行。发电机运行时,外部空气通过进气防水通道和进气口进入机壳内,方便发电机进行通风散热;进气筒和防水罩形成迷宫式的进气防水通道,使得空气在该进气防水通道中流动时,空气中的水汽被吸附,减少了进入机壳内的空气湿度,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进气防水通道中被吸附的水汽积聚成水滴,从防水罩底部的排水口排出,由于排水口低于进气口,因此可防止积水进入机壳内。
[0008]
优选的,所述进气防水通道内设置有挡水板。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挡水板增大了进气防水通道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大空气中被吸附阻挡的水汽量,进而减少进入机壳内的水汽。
[0010]
优选的,所述挡水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进气筒内。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大挡水板的表面积,进而增大挡水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水汽吸附量,减少进入机壳内的水汽。
[0012]
优选的,所述挡水板的进气侧低于其出气侧。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挡水板表面被拦截的水汽积聚成水滴后,顺着挡水板表面下滑,从排水口排出。
[0014]
优选的,所述挡水板至少有两个,所述挡水板沿着所述进气筒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大了空气中被吸附拦截的水汽量,保证进气筒内挡水板有足够的挡水面积,进一步加强对水汽的吸附和拦截能力,避免机壳内湿气过大影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0016]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和/或所述进气防水通道内设置有进气格栅。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空气中的部分灰尘杂物进入机壳内,使机壳内部积灰影响发电机的正常散热。
[0018]
优选的,所述排水口为长条状,位于所述防水罩的最低位置。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防水罩内的水从排水口排出,避免防水罩内积聚过多的水流,防止水流进入机壳内。
[0020]
优选的,所述防水罩罩设在进气筒外,所述防水罩的侧壁与所述进气筒之间形成进气间隙,所述进气间隙的入口与机壳表面具有配合间距,所述进气间隙的出口与进气口衔接配合。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发电机运行过程中,外部冷空气能够通过配合间距进入到进气间隙中,再通过进气间隙排出,从机壳的进气口进入机壳内,便于发电机进行通风散热。
[0022]
优选的,所述防水罩与进气筒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筒与机壳通过闭环状的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机壳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二螺栓将闭环状的连接板固定在机壳上,从而固定进气筒的位置,再通过第一螺栓将防水罩与进气筒固定连接,使发电机在运行时,通过固定位置的防水罩和进气筒进行防雨,并方便外部冷空气通过防水罩和进气筒之间的间隙从进气口进入机壳内。
[0024]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分设于所述机壳的两侧。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发电机散热时,外部冷空气能够从机壳两侧的进气口进入机壳内,增大了进气量,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002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防水罩和进气筒防止雨水以及杂物进入机壳内,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通过防水罩和进气筒形成迷宫式的进气防水通道,不仅方便通风散热,而且吸附并阻挡空气中的水汽,避免机壳内湿气过大影响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此外防水罩和进气筒结构简单,进而降低了设备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机壳、进气筒与防水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9]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进气筒与防水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0]
图4是图3的背面的爆炸图;
[0031]
图5是图3的正面的爆炸图;
[0032]
图6是图3的后视图;
[0033]
图7是图6的剖面图;
[0034]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机壳、进气筒与防水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进气筒与防水罩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6]
图中:1.机壳,2.进气口,3.出气口,4.进气筒,5.防水罩,6.排水口,7.挡水板,8.进气格栅,9.第一螺栓,10.第二螺栓,11.环形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8]
实施例1
[0039]
如图1-图7所示,实施例1的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包括机壳1,机壳1的一端设置有出气口3,另一端的两侧设置有进气口2,进气口2通过第二螺栓10固定安装闭环状的连接板11,连接板11朝向机壳1外侧一体连接有进气筒4,进气筒4的进气端通过第一螺栓10与防水罩5固定连接,防水罩5罩设于进气筒4外并与进气筒4配合形成进气防水通道,进气防水通道与机壳1之间存在间隙,且其出口与进气口2衔接配合,防水罩5上设置有排水口6,排水口6低于进气口2;进气筒4内固定设置有两个挡水板7,两个挡水板7沿进气筒4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挡水板7倾斜设置,使其进气侧低于出气侧。
[0040]
该实施例的迷宫式防水结构中,通过机壳1两侧设置的进气口2(如图2所示),有利于提高发电机散热时的进气量,加速散热;发电机运行时,通过防水罩5以及进气筒4配合使用,能够防止雨水以及杂物通过进气口2进入机壳1内,保证发电机的正常使用。
[0041]
外部空气通过进气防水通道和进气口2进入机壳1内时,依次分别与防水罩5的内壁、进气筒4的外壁、进气筒3的内壁以及挡水板7接触,利用防水罩5、进气筒4和挡水板7吸附空气中的水汽,从而阻挡水汽进入机壳1内,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挡水板7固定在进气筒3内,有利于通过增大挡水板7的表面积,以提高对水汽的拦截能力,并且挡水板7有两个,沿进气筒3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减少了进入壳体1内的水汽,并且,挡水板7采用倾斜的方式设置,使其进气侧低于出气侧(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挡水板7吸附水汽后,在挡水板7表面凝结的水汽积聚成水滴,顺着挡水板7的表面滑落至防水罩5内的底部,进而通过防水罩5底部的排水口6排出,避免积水进入机壳1内。
[0042]
该实施例中的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通过进气筒4和防水罩5保护发电机的正常运行,并且方便发电机通风散热,在散热的同时,利用进气筒4和防水罩5形成迷宫式的进气防水通道,吸附并阻挡空气中的水汽,进而减少了进入机壳1内的水汽,以实保障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此外,进气筒4和防水罩5结构简单,从而有利于降低该设备的生产成本。
[0043]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的迷宫式防水结构中,进气口2位置、分布并不局限于上
述描述方式;进气筒4也可按照其他方式设置,如其出气端固定于机壳1上,并使进气口2位于进气筒4内侧,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另外,挡水板7的位置、分布方式以及数量均不受该实施例限制,仅需满足其能吸附并阻挡进气防水通道中流动的空气中的水汽即可。
[0044]
实施例2
[0045]
如图8和图9所示,实施例2的用于发电机的迷宫式防水结构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进气口2内固定设置有进气格栅8;排水口6为长条状,位于防水罩5的最低位置。
[0046]
该实施例中,通过进气格栅8能够阻挡进入机壳1内的空气中夹杂的部分灰尘和碎屑,避免机壳1内积灰过多影响散热,进气格栅8也可设置于进气防水通道中,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外,防水罩5最低位置的排水口6为长条状,由防水罩5的侧壁和底壁间隙配合形成,由于排水口6位于防水罩5的最低位置,使排水口6和进气口2之间有足够的高度差,进一步避免防水罩5内的积水进入机壳1内,如此保障了发电机的正常运行。
[004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