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9753发布日期:2021-03-19 11:14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与电机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井用潜水泵是将电机和泵体制成一体,是浸入地下水井中进行抽吸和输送水的一种泵,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排灌、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

现有潜水泵通常包括水泵以及驱动水泵工作的电机,电机主要包括绕线定子、转子、及其电机外壳,还有安装在电机外壳两端的轴承盖和轴承座,转子与转轴连接,转轴与设置在轴承座上的轴承转动连接,电机轴在通过联轴器与泵轴相连接,但是现有的电机与泵的连接结构中,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容易产生碰撞,且电机轴与泵轴连接时同轴度差,导致稳定性差,且转轴在转动过程中晃动较大,同时使得电机外壳与外部构件连接的部位容易发生断裂,影响电机结构的使用寿命,且在泵与电机连接处密封性差。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电机与泵的连接结构进行改进,以避免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容易产生碰撞,提高稳定性、密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稳定性差、密封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机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泵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中间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筒型,所述第一连接部紧贴所述通孔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用于放置密封环,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多个筋板相连,环绕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筋板一体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部顶部设置有第三环形凸台,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凸台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环形凸台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之间设置有一个圆台,所述圆台中部开有圆孔,所述圆孔贯穿所述第一连接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筋板的厚度由第一连接部至第二连接部逐渐增加,所述筋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圆锥台形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最大外径等于圆筒型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筋板环绕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匀间隔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机相连接,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结构,电机的下法兰抵靠于第一连接部,电机的套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的上表面,泵筒包裹泵设置,泵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的上表面的下表面,电机轴穿过第一连接部的通孔与泵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磨损,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同轴设置,保证了电机与泵连接的同轴度,避免了电机轴与泵轴连接位置交错的问题,第一连接上部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用于放置密封环,提升了泵与电机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筋板连接,大大降低水流时的局部阻力,同时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第一连接部,101通孔,102第一环形凸台,103环形槽,104筋板,105第三环形凸台,106圆台,200第二连接部,201第二环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能够保证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连接的同轴度,提升稳定性。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100和第二连接部200,第一连接部100用于与电机相连接,第二连接部200用于与泵相连接,第一连接部100中间开设有通孔101,第一连接部100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第二连接部200为圆筒型,第一连接部100紧贴通孔101处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102,第一连接部100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103,环形槽103用于放置密封环,第一连接部100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200之间通过多个筋板104相连,环绕第二连接部200的上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台201,第一连接部100、第二连接部200及筋板104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00用于与电机相连接,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结构,电机的下法兰抵靠于第一连接部100,电机的套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201的上表面,泵筒包裹泵设置,泵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201的上表面的下表面,电机轴穿过第一连接部100的通孔101与泵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有效地避免了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磨损,且第一连接部100和第二连接部200一体成型,使得第一连接部100和第二连接部200同轴设置,保证了电机与泵连接的同轴度,避免了电机轴与泵轴连接位置交错的问题,第一连接部100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103,环形槽103用于放置密封环,提升了泵与电机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第一连接部100与第二连接部200之间通过筋板104连接,大大降低水流时的局部阻力,同时将第一连接部100与第二连接部200相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其中,第一环形凸台102与通孔101之间形成一个环状槽,可将密封件放置于环状槽内,以提升密封性,密封件为内包骨架型,例如:gb/t13871.1-2007,在安装时,可现在通孔101处设置轴封轴套。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电机的套筒抵靠在第二环形凸台201上,电机的外壳通过法兰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00上,使得电机的套筒与外壳之间形成水流通道,水流通过泵上上抽,经过连接结构进入水流通道,从而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降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连接部100顶部设置有第三环形凸台105,环形槽103设置在第三环形凸台105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连接部100的顶部设置第三环形凸台105,环形槽103设置在第三环形凸台105上,密封圈设置在环形槽103内,电机的下法兰在抵靠第一连接部100连接时,其内圈紧贴第三环形凸台105,提升了连接结构的紧凑性。

其中,第三环形凸台105与第一环形凸台102之间形成介质存储腔,可用于储存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在电机内进行循环流动,能够对电机起到降温的作用,且电机内部结构较为紧凑,因此,介质存储腔占电机内腔80%的容量,能够储存大量的冷却介质,保证电机内腔温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环形凸台105与第一环形凸台102之间设置有一个圆台,圆台中部开有圆孔,圆孔贯穿第一连接部10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环形凸台105与第一环形凸台102之间为介质存储腔,圆台106上开有通孔,在安装过程中,可通过该通孔进行气密性测试,同时,可通过该通孔向介质存储腔中加入冷却介质,完成冷却介质添加后,通过螺栓封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筋板104的厚度由第一连接部100至第二连接部200逐渐增加,筋板104的底面与第一连接部100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筋板104的厚度由第一连接部100至第二连接部200逐渐增加,能够大大提升第一连接部100与第二连接部200之间连接的紧固性与稳定性,避免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断裂脱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圆锥台形状的第一连接部100的最大外径等于圆筒型的第二连接部200的内径。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00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第一连接部100的最大外径等于圆筒型的第二连接部200的内径,也即第一连接部100的最顶端的外径等于第二连接部200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筋板104环绕第二连接部200均匀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连接部200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00通过焊接电机的套筒连接,第二连接部200与泵筒通过螺纹连接,便于拆装维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与电机的连接结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机相连接,呈倒置的圆锥台形状结构,电机的下法兰抵靠于第一连接部,电机的套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的上表面,泵筒包裹泵设置,泵筒抵靠于第二环形凸台的上表面的下表面,电机轴穿过第一连接部的通孔与泵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有效地避免了电机套筒与泵筒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磨损,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使得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同轴设置,保证了电机与泵连接的同轴度,避免了电机轴与泵轴连接位置交错的问题,第一连接部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用于放置密封环,提升了泵与电机之间连接的密封性,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筋板连接,大大降低水流时的局部阻力,同时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