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7906发布日期:2021-05-11 15:1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光伏组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方便引出线连接,二极管一般在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单独一侧,考虑到安全间距要求,需更多的连接部11与二极管12相连接,导致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盒体14尺寸较大,较大尺寸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会对背面电池产生遮挡,影响背面电池的发电量。同时光伏组件接线盒尺寸较大,也需要大量的灌封胶进行封装保护,因而需要设置较大的溢胶槽15。如图2所示,每个光伏组件接线盒都有自己独立的二极管12,针对双玻光伏组件为方便玻璃板16开孔,连接二极管两根引出线一般经引线孔13引出后,从同一较大尺寸的过线孔17引出。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解决现有接线盒尺寸较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二极管和连接部;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间隙;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两个引线孔,两个所述引线孔设于所述安装间隙两侧,所述引线孔位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二极管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连接片,两个所述连接片间隔设于所述盒体内,形成所述安装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连接片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间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引线孔分别设于两个所述连接片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体的内侧设有溢胶槽,所述盒体为方形结构,所述溢胶槽一体成型于所述盒体的角上。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第一方面描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位于所述光伏组件接线盒两侧的玻璃板,所述玻璃板上设有过线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板上设有两个过线孔,每个所述过线孔的尺寸设置为引出一根二极管引出线的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线孔的长为5-11mm,宽为1-4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过线孔之间的间距为5-11m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方案中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二极管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间隙;所述二极管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两个引线孔,两个所述引线孔设于所述安装间隙两侧,所述引线孔位于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二极管的一端。二极管和连接部在盒体内重新布局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减小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尺寸。采用上述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光伏组件对背面电池的遮挡面积也会大大减少,降低了对背面电池发电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现有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过线孔在玻璃板上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过线孔在玻璃板上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11-连接部,12-二极管,13-引线孔,14-盒体,15-溢胶槽,16-玻璃板,17-过线孔;

图3和图4中:21-连接部,211-连接片,22-二极管,23-引线孔,24-盒体,25-溢胶槽,26-玻璃板,27-过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为方便引出线连接,二极管一般在线盒的单独一侧,考虑到安全间距要求,需更多的连接面与二极管相连接,导致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尺寸较大,较大尺寸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会对背面电池产生遮挡,影响背面电池的发电量。因此,如何解决接线盒尺寸较大的问题将成为本申请的改进方向。针对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及光伏组件。

参见图3,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接线盒。

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二极管22和连接部21;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具有安装间隙;二极管22,所述二极管22设于所述安装间隙内;两个引线孔23,两个所述引线孔23设于所述安装间隙两侧,所述引线孔23位于所述连接部21靠近所述二极管22的一端。

二极管22和连接部21作为接线机构在盒体24内重新布局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减小了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21用于固定且电连接二极管22的引脚,从而将二极管22安装固定。

具体地,二极管22为本领域公知的二极管。其具体结构为,其主体部分为圆柱形,两个引脚从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分别引出。两个引脚的延伸方向与圆柱体的轴向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1包括两个连接片211,两个所述连接片211间隔设于所述盒体24内,形成所述安装间隙。二极管22的两个引脚分别对应两个连接片211。连接片211优选铜片,使用铜片导电性能好,有利于提高光伏组件接线盒的性能。

二极管22的两个引脚分别连接两个连接片211,一般是在盒体24内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图中未示出),分别将连接片211固定在接线端子上。具体可以螺钉将连接片211固定在接线端子上。

其中,两个所述连接片211之间的距离大于安全间距。需要说明此处的安全间距为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在这里指的是两个连接片211之间不发生短路的距离。例如:两个连接片211之间的电势差为5v,则两个连接片211之间的安全间距为0.4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引线孔23分别设于两个所述连接片211上。连接二极管22的两根引线分别从所述引线孔23中穿出。从引线孔23中穿出两根引线分别与光伏组件的内部电路并联。

所述盒体24的内侧设有溢胶槽25,所述盒体24为方形结构,所述溢胶槽25一体成型于所述盒体24的角上。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光伏组件接线盒的灌胶量明显降低,预计可以减少约50%左右。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面描述的光伏组件接线盒,位于所述光伏组件接线盒两侧的玻璃板26,所述玻璃板26上设有过线孔27。

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尺寸较小,因此采用上述光伏组件接线盒的光伏组件对背面电池的遮挡面积也会大大减少,降低了对背面电池发电量的影响。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玻璃板26上设有两个过线孔27,每个所述过线孔27的尺寸设置为引出一根二极管22引出线的大小,每根引出线单独从对应的过线孔27引出。本实施例过线孔27比现有过线孔尺寸减小,可以大大提升光伏组件的载荷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玻璃板26上过线孔27的设置位置与引线孔23的设置位置相对应。具体地,所述过线孔27的长为5-11mm,宽为1-4mm,优选的方案是所述过线孔27的长为8mm,宽为1mm。两个所述过线孔27之间的间距为5-11mm,优选的方案是两个所述过线孔27之间的间距为8mm。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