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15592发布日期:2021-06-11 19:3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



背景技术:

电力柜也可称为配电柜,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它们把上一级配电设备某一电路的电能分配给就近的负荷,这级设备应对负荷提供保护、监视和控制,随着电力产业的发展与普及,电力柜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

但是,现有的电力柜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

由于电力柜在工作时,其内部会产生较大的热量,传统的通风散热方式已经不足以对电力柜的内部进行较高效率的散热处理,导致电力柜的内部会积存大量的热量,久而久之,其内部的元件可能会因为高温而烧毁,继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能会引起电力柜内部的短路而起火,此时,势必会引燃其附近的安装设施或者电力设施,造成较大的火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包括电力柜的主体、用于对电力柜的内部进行散热处理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集中电力柜中热量的集热结构、用于安装接线和元件的安装座、用于对主体内部进行进一步散热处理的第二散热结构以及用于对主体的内部进行自动灭火处理的自动灭火结构,所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所述主体的底部开设有贯穿的进风网孔,所述主体的内部两侧处开设有贯穿的出风网孔,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安装于主体的内部底端处,所述集热结构安装于主体的内部背面一侧处,所述安装座的背面一侧与集热结构的正面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安装于主体的背面一侧,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贯穿主体和集热结构,所述自动灭火结构安装于第二散热结构的一侧、主体的内部一侧以及主体的内部顶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固定安装于主体的内部底端处,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与进风网孔的位置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集热结构包括多个集热板,多个所述集热板均固定安装于主体的内部背面一侧处。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集热板均采用铜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安装板、水箱、循环管、第一水泵以及冷凝器,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于主体的背面一侧处,所述水箱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水箱固定安装于安装板的上表面,所述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水箱的正面一侧底端处和顶端处连通连接,所述循环管的一端贯穿主体,且所述循环管贯穿主体的一端呈s型再次贯穿多个集热板的内部,所述第一水泵和冷凝器均安装于循环管靠近于水箱底端的一端处,且所述第一水泵和冷凝器分别外接有控制开关和驱动源。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灭火结构包括导管、喷淋板、第二水泵以及烟雾传感器,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水箱的一侧底端处连通连接,且所述导管远离于水箱的一端贯穿主体的顶端并延伸至主体的内部,所述喷淋板的顶部与导管贯穿主体的一端连通连接,所述第二水泵安装于导管靠近于水箱的一端处,所述第二水泵外接有控制开关和驱动源,所述烟雾传感器安装于主体的内部一侧靠近于其出风网孔处,且所述烟雾传感器通过外接的处理器与第一水泵、第二水泵以及冷凝器其外接的控制开关以及电源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第一散热结构、集热结构、第二散热结构以及自动灭火结构,使得在使用电力柜时,可以通过散热风扇配合进风网孔和出风网孔,对主体的内部进行通风散热处理,且可以通过启动第一水泵和冷凝器,配合循环管,对集热板进行水冷散热处理,从而对主体的内部进行进一步的散热处理,有效的提高了对主体内部的散热效率和效果,而在主体的内部出现意外短路起火现象时,可以通过烟雾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并将信息配合外接的处理器,传递第一水泵、冷凝器以及第二水泵的控制开关处,从而关闭第一水泵和冷凝器,并启动第二水泵,配合导管和喷淋板,对主体的内部进行喷水处理,从而消除火势,避免了其引燃附近的设施而造成更大的火灾,降低了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座安装俯视剖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主体;2、安装座;3、进风网孔;4、出风网孔;5、散热风扇;6、集热板;7、安装板;8、水箱;9、循环管;10、第一水泵;11、冷凝器;12、导管;13、喷淋板;14、第二水泵;15、烟雾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灭火的电力柜,包括电力柜的主体1、用于对电力柜的内部进行散热处理的第一散热结构、用于集中电力柜中热量的集热结构、用于安装接线和元件的安装座2、用于对主体1内部进行进一步散热处理的第二散热结构以及用于对主体1的内部进行自动灭火处理的自动灭火结构,所述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腿,所述主体1的底部开设有贯穿的进风网孔3,所述主体1的内部两侧处开设有贯穿的出风网孔4,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安装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处,所述集热结构安装于主体1的内部背面一侧处,所述安装座2的背面一侧与集热结构的正面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安装于主体1的背面一侧,且所述第二散热结构贯穿主体1和集热结构,所述自动灭火结构安装于第二散热结构的一侧、主体1的内部一侧以及主体1的内部顶端处。

所述第一散热结构包括散热风扇5,所述散热风扇5固定安装于主体1的内部底端处,且所述散热风扇5的位置与进风网孔3的位置相匹配,使得在主体1工作时,可以通过启动散热风扇5,配合进风网孔3和出风网孔4,对主体1的内部进行通风循环散热处理;

所述集热结构包括多个集热板6,多个所述集热板6均固定安装于主体1的内部背面一侧处,使得可以通过铜材料制成的集热板6对主体1内部空气中的热量进行集中的吸收;

多个所述集热板6均采用铜材料制成,铜制材料的导热效果较好;

所述第二散热结构包括安装板7、水箱8、循环管9、第一水泵10以及冷凝器11,所述安装板7固定安装于主体1的背面一侧处,所述水箱8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水箱8固定安装于安装板7的上表面,所述循环管9的两端分别与水箱8的正面一侧底端处和顶端处连通连接,所述循环管9的一端贯穿主体1,且所述循环管9贯穿主体1的一端呈s型再次贯穿多个集热板6的内部,所述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均安装于循环管9靠近于水箱8底端的一端处,且所述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分别外接有控制开关和驱动源,使得在主体1工作时,可以事先向水箱8中注入足够的清水,然后启动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将水箱8中的水冷凝后抽送至循环管9中,此时,由循环管9与集热板6上的热量进行水冷热交换,从而对集热板6进行有效的降温处理,以便于集热板6更好的吸收主体1内部的热量,继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对主体1内部的散热效果;

所述自动灭火结构包括导管12、喷淋板13、第二水泵14以及烟雾传感器15,所述导管12的一端与水箱8的一侧底端处连通连接,且所述导管12远离于水箱8的一端贯穿主体1的顶端并延伸至主体1的内部,所述喷淋板13的顶部与导管12贯穿主体1的一端连通连接,所述第二水泵14安装于导管12靠近于水箱8的一端处,所述第二水泵14外接有控制开关和驱动源,所述烟雾传感器15安装于主体1的内部一侧靠近于其出风网孔4处,且所述烟雾传感器15通过外接的处理器与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4以及冷凝器11其外接的控制开关以及电源连接,使得在主体1的内部意外短路出现火势时,可以通过烟雾传感器15对烟气进行感知,并将信息通过外接的处理器传递至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4以及冷凝器11的控制开关处,关闭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同时启动第二水泵14,配合导管12,将水箱8中的清水输送至喷淋板13处,由喷淋板13对主体1的内部进行喷淋水处理,从而消除主体1内部的火势,避免其引起更大的火灾,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主体1工作时,可以通过启动散热风扇5,配合进风网孔3和出风网孔4,对主体1的内部进行通风循环散热处理,同时,可以通过铜材料制成的集热板6对主体1内部空气中的热量进行集中的吸收,且可以事先向水箱8中注入足够的清水,然后启动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将水箱8中的水冷凝后抽送至循环管9中,此时,由循环管9与集热板6上的热量进行水冷热交换,从而对集热板6进行有效的降温处理,以便于集热板6更好的吸收主体1内部的热量,继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对主体1内部的散热效果,而在主体1的内部意外短路出现火势时,可以通过烟雾传感器15对烟气进行感知,并将信息通过外接的处理器传递至第一水泵10、第二水泵14以及冷凝器11的控制开关处,关闭第一水泵10和冷凝器11,同时启动第二水泵14,配合导管12,将水箱8中的清水输送至喷淋板13处,由喷淋板13对主体1的内部进行喷淋水处理,从而消除主体1内部的火势,避免其引起更大的火灾,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