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24089发布日期:2021-08-10 14:3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充电桩只能给机器人的一块电池进行充电。若机器人有两块电池且两块电池的额定电压不相等,充电桩则无法给这上述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由于现有充电桩的局限性,其不能满足现有机器人的同时充电需求,因此,提出一种可支持现有机器人的电池同时进行充电的充电桩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器人电池充电的充电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包括至少两个交流转直流电源、自动充电接口以及应急充电接口;所述自动充电接口与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通过电子开关连接;所述应急充电接口通过线缆与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所述自动充电接口还配置有gnd充电片以及多个充电片,其中一个所述充电片与所述gnd充电片共同配合给机器人中的其中一块电池充电;所述充电片的设置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电池的设置数量。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还配置有微控制单元,所述微控制单元至少与其中一个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在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和所述微控制单元之间还配置有dc直流电。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在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和所述微控制单元之间还配置有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还包括至少两个用于显示电池充电状态的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还配置有用于与机器人进行红外通信的红外通信接口,所述红外通信接口还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还包括多个用于判断充电片是否接触可靠的碰撞传感器,所述碰撞传感器还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其中,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具有能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的功能,当机器人需要充电时,机器人可以自动靠近充电桩,机器人的充电口与充电桩的充电口接触以对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当然,该充电桩也可以通过线缆连接机器人,给机器人的至少两块电池进行应急充电;

本申请充电桩的红外通讯接口与机器人上的红外传感器进行通讯,当充电桩上的碰撞传感器触发后,则可判断机器人的充电片与充电桩的充电片可靠接触,充电桩通过充电片自动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本申请中的指示灯可分别用于对应显示电池的充电状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申请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结构框图;

图2:本申请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3:本申请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4:本申请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包括至少两个交流转直流电源、自动充电接口以及应急充电接口;所述自动充电接口与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通过电子开关连接;所述应急充电接口通过线缆与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当机器人需要充电时,机器人可以自动靠近充电桩,机器人的充电口与充电桩的充电口接触,充电桩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当然,该充电桩也可以通过线缆连接机器人,给机器人的至少两块电池进行应急充电。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为更清楚地理解本方案,下文以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的设置数量为两个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清楚地理解当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的具体实现方式。

其中,所涉及的交流转直流电源分别为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和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与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连接的为第一自动充电接口a2以及第一应急充电接口3,在所述第一自动充电接口a2和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通过第一电子开关a3连接,所述第一应急充电接口3通过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连接。同理,与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连接的为第二自动充电接口b2以及第二应急充电接口4,在所述第二自动充电接口b2和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通过第二电子开关b3连接,所述第二应急充电接口4通过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充电接口还配置有gnd充电片7以及多个充电片,其中一个所述充电片与所述gnd充电片7共同配合给机器人中的其中一块电池充电;所述充电片的设置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电池的设置数量。具体地,所述自动充电接口还配置有gnd充电片7、第一充电片5以及第二充电片6。其中,上述三个充电片中的两个充电片给机器人底盘中的电池充电,上述三个充电片中中的两个充电片给机器人的另一块电池充电。

例如,所述第一自动充电接口a2配置有第一充电片5和gnd充电片7,所述第一充电片5和gnd充电片7用于给机器人底盘中的电池充电;所述第二自动充电接口b2配置有第二充电片6和gnd充电片7,所述第二充电片6和gnd充电片7用于给机器人的另一块电池充电;或者,所述第二充电片6和gnd充电片7用于给机器人底盘中的电池充电,所述第一充电片5和gnd充电片7用于给机器人的另一块电池充电。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当机器人电量耗尽时,可以通过上述配置的第一应急充电接口3和第二应急充电接口4给机器人的两块电池进行应急充电;当然,在机器人平时有电状态下,也可以通过上述应急方式进行应急充电,具体地充电方式比较灵活,适应性强。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配置有微控制单元c,所述微控制单元c至少与其中一个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电连接,图中仅示意了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连接有dc直流电的情况,其仅为示意,并不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

其中,在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还配置有dc直流电。具体地,可在上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配置有dc直流电,其中dc直流电可以是5v;当然也可以在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配置有dc直流电,其中dc直流电也可以是5v。其中,当与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或与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连接的dc直流电可以是相同也可以是不同的电压。

进一步地,在所述交流转直流电源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还配置有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具体地,可在所述第一交流转直流电源a1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还配置有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也可在所述第二交流转直流电源b1和所述微控制单元c之间配置有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是一个自耗很低的微型片上系统(soc)。它可用于电流主通道控制,芯片上集成了具有极低线上导通电阻的mosfet,肖特基二极管、取样电阻和分压电阻等硬件电路,并具有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精密基准源、差分放大器、延迟器等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至少两个指示灯,具体包括第一指示灯8和第二指示灯9,所述指示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c电连接。当用于对机器人中的两块电池同时进行充电时,所述指示灯的设置数量优选为两个,其中,所述指示灯用于显示电池充电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配置有用于与机器人进行红外通信的红外通信接口d,所述红外通信接口d还与所述微控制单元c电连接。

为提高本实施例与机器人充电时的充电可靠性,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用于判断充电片是否接触可靠的碰撞传感器e,所述碰撞传感器e还与所述微控制单元c电连接。当所述碰撞传感器e被触发时,所述充电桩上的充电片与机器人对应的充电片接触可靠。

为将充电过程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本实施例还包括散热组件f,所述散热组件f与所述微控制单元c电连接,其中,优选地,所述散热组件f包括但不限于风扇等。

本申请具有能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的功能,当机器人需要充电时,机器人可以自动靠近充电桩,机器人的充电口与充电桩的充电口接触以对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当然,该充电桩也可以通过线缆连接机器人,给机器人的至少两块电池进行应急充电;本申请充电桩的红外通讯接口与机器人上的红外传感器进行通讯,当碰撞传感器触发后,则可判断机器人的充电片与充电桩的充电片可靠接触,充电桩通过充电片自动给机器人上的至少两块电池同时进行自动充电,本申请中的指示灯可分别用于对应显示电池的充电状态。综上,本申请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