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4387发布日期:2021-08-03 13:21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电机,尤其涉及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后置轮毂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轮毂电机在起步及爬坡时整车电气系统主回路电流大,耗电量大,影响整车的续行里程;2.电机动力不足,爬坡受阻,影响骑行舒适性;3.电机在爬坡时电机效率低,耗电量大,影响整车的续行里程。

因此,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电机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轮毂电机耗电量大、爬坡动力不足等缺陷,提供了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左边盖、右边盖、电机轴、正反转驱动组件,所述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盖、所述右边盖配合并形成容纳腔,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固装于所述右边盖的内壁上,所述电机轴贯穿所述左边盖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配合,还包括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所述箱体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所述双离合系统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的一侧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双离合系统与所述左边盖配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与所述双离合系统拆卸式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机构、所述双离合系统环套于所述电机轴上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同轴设置。

在上述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结构中,箱体、左边盖、右边盖互相配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腔,用于容纳其他部件。正反转驱动组件用于输出正转或反转的动力,并将动力传递到电机轴,实现变速控制。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能将电机轴的转速经过变速后输出。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正反转驱动组件同轴设置,能够更精准的传递动力。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正反转驱动组件正反转的控制,配合双离合系统和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连接,能够满足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起步及上坡状态时对动力、速度的需求。此外,通过对正反转驱动组件正反转的控制,也有效避免了双离合系统的刚性结构件因转速差引起的碰撞冲击,实现了整车的低速大动力到高速低动力之间的平稳过渡,同时也降低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不同骑行状态下的功耗,提高电机的输出使用效率,有效提升整车续行里程,提升客户骑行体验的舒适性能。

此外,第一腔室内可加入冷却绝缘油,第二腔室内可加入装有冷却润滑油,能够快速有效的降低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内部各组件的温升,提升电机品质,延长使用寿命,改善骑行体验。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行星轮定位轴、行星支架、内齿圈、齿圈支架,所述太阳轮环套于所述电机轴上并通过键连接进行限位,所述行星轮分别与所述太阳轮、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行星支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行星轮定位轴的一端与所述行星支架配合,所述行星轮定位轴与所述行星轮转动连接,所述齿圈支架与所述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齿圈支架啮合。

太阳轮环套于电机轴,能够实现与电机轴同步转动,实时传递动力。行星支架固定在隔板上,起到支撑行星轮定位轴的作用。通过行星轮、太阳轮、内齿圈、齿圈支架之间啮合,实现从太阳轮到齿圈支架的动力传递,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以获取更大的输出动力。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双离合系统包括离心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外圈,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所述电机轴上,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与所述齿圈支架拆卸式连接,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的外缘设有第一棘爪,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的内缘设有第一棘齿,所述第一棘爪与所述第一棘齿配合,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的外缘设有第二棘爪,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的内缘设有第二棘齿,所述第二棘爪与所述第二棘齿配合。

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电机轴上,实现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超越离合器外圈与齿圈支架拆卸式连接,实现和齿圈支架作同步转动。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电机轴,实现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超越离合器内圈、离心离合器内圈采用棘齿棘爪配合,从而能将离心离合器内圈的转速单向传递给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外圈采用棘齿棘爪配合,从而能将超越离合器外圈的转速单向传递给超越离合器内圈。采用上述机械结构传递动力,能快速实现不同的运动输出模式的快速转换,以满足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骑行时应对不同路况所需要的各种动力及速度需求。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的一侧固设于所述右边盖的内壁上,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套设于所述电机轴上,所述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

定子组件的一侧固设于右边盖的内壁上,转子组件套设于电机轴上,当同轴结构中置电机通电后,实现对转子组件正反转的控制,进一步实现转子组件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所述定子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配合与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

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起到支撑限位定子组件的作用,从而定子组件与电机轴始终保持同轴。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电机轴上设有不少于2个定位孔,所述转子组件通过螺钉与所述定位孔的连接与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

定位孔起到定位导向作用,保证转子组件与电机轴始终保持同轴。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上转动设有弹性离心块,所述弹性离心块与所述第一棘爪连接。

当离心离合器内圈的顺时针转速较高时,弹性离心块张开,并带动第一棘爪旋转,使得第一棘爪与第一棘齿啮合,而当离心离合器内圈的逆时针转动时,弹性离心块收缩闭合,从而实现动力的定向传递。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右边盖上设有散热筋片。

散热筋片能增大右边盖的冷却面积,从而起到高效散热的作用。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o型密封圈,所述箱体与所述左边盖、所述右边盖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o型密封圈。

o型密封圈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箱体与左边盖、右边盖的连接处存在间隙导致漏油的状况。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链轮,所述链轮与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配合。

链轮与超越离合器内圈配合,从而超越离合器内圈将动力传递给链轮,实现动力输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双离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1、左边盖5、右边盖2、电机轴3、正反转驱动组件7,所述箱体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盖5、所述右边盖2配合并形成容纳腔,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固装于所述右边盖2的内壁上,所述电机轴3贯穿所述左边盖5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配合,还包括行星减速机构6、双离合系统4,所述箱体1上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3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的一侧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双离合系统4与所述左边盖5配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与所述双离合系统4拆卸式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环套于所述电机轴3上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同轴设置。

当同轴结构中置电机通电后,正反转驱动组件7可由外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正转和反转的状态切换,顺时针为正转,逆时针为反转,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的正反转驱动控制过程呈现三个运动状态:起步或爬坡低速状态、滑行状态、平稳高速行驶状态。

起步或爬坡低速状态动力传递路径为:正反转驱动组件7反转-行星减速机构6-双离合系统4-动力输出,通过行星减速机构6将动力输出,能够实现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较低的起步或上坡时获得较大的输出动力。

经由上述起步或爬坡低速状态,正反转驱动组件7切换为正转,行星减速机构6不再给双离合系统4,双离合系统4本身存在一定的正转转速,此时整车处于滑行状态。

平稳高速行驶状态:动力传递路径为:正反转驱动组件7正转-双离合系统4-动力输出,通过双离合系统4将正反转驱动组件7正转转速直接传出,能够实现整车在平路骑行时获取更高的输出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包括太阳轮62、行星轮65、行星轮定位轴64、行星支架66、内齿圈63、齿圈支架61,所述太阳轮62环套于所述电机轴3上并通过键连接进行限位,所述行星轮65分别与所述太阳轮62、所述内齿圈63啮合,所述行星支架66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行星轮定位轴64的一端与所述行星支架66配合,所述行星轮定位轴64与所述行星轮65转动连接,所述齿圈支架61与所述电机轴3转动连接,所述内齿圈63与所述齿圈支架61啮合。

作为优选,所述双离合系统4包括离心离合器内圈43、超越离合器内圈41、超越离合器外圈42,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43套设于所述电机轴3上,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42与所述齿圈支架61拆卸式连接,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43的外缘设有第一棘爪431,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41的内缘设有第一棘齿411,所述第一棘爪431与所述第一棘齿411配合,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41的外缘设有第二棘爪412,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42的内缘设有第二棘齿421,所述第二棘爪412与所述第二棘齿421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包括定子组件72、转子组件71,所述定子组件72的一侧固设于所述右边盖2的内壁上,所述定子组件72与所述电机轴3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71套设于所述电机轴3上,所述定子组件72、所述转子组件71、所述电机轴3同轴设置。

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轴承32、第二轴承33,所述定子组件72通过所述第一轴承32和所述第二轴承33的配合与所述电机轴3同轴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轴3上设有不少于2个定位孔31,所述转子组件71通过螺钉与所述定位孔31的连接与所述电机轴3同轴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43上转动设有弹性离心块432,所述弹性离心块432与所述第一棘爪431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右边盖2上设有散热筋片21。

作为优选,还包括o型密封圈14,所述箱体1与所述左边盖5、所述右边盖2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o型密封圈14。

作为优选,还包括链轮44,所述链轮44与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41配合。

当同轴结构中置电机通电后,转子组件71可由外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转子组件71正转和反转的状态切换,顺时针为正转,逆时针为反转,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的正反转驱动控制过程呈现三个运动状态:

起步或爬坡低速状态: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起步时,首先由外部控制系统控制转子组件71反转,带动电机轴3反转,太阳轮62也跟随电机轴3反转。太阳轮62的转动通过行星轮65传递到内齿圈63,此时内齿圈63为正转,由于行星支架66固定在隔板11上,所以内齿圈63将带动齿圈支架61正转。超越离合器外圈42与齿圈支架61拆卸式连接,从而超越离合器外圈42与齿圈支架61同步正转,通过第二棘爪412与第二棘齿421啮合,超越离合器外圈42将带动超越离合器内圈41正转,转子组件71的反转通过超越离合器外圈42、超越离合器内圈41传输至外部,从而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实现动力传递。

动力传递路径为:转子组件71反转-太阳轮62反转-内齿圈63、超越离合器外圈42正转-超越离合器内圈41正转。在上述状态下,通过行星减速机构6将动力输出,能够实现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较低的起步或上坡时获得较大的输出动力。

滑行状态:当转子组件71反转的转速达到设定值时,外部控制系统将控制转子组件71开始正转,电机轴3也正转,并带动太阳轮62正转,经由行星轮65将转动传递至内齿圈63,此时内齿圈63为反转,内齿圈63带动齿圈支架61反转,齿圈支架61与超越离合器外圈42同步反转,由于第二棘爪412与第二棘齿421仅能单向传递,此时第二棘爪412与第二棘齿421脱离,超越离合器内圈41和超越离合器外圈42之间脱开。经由上述起步或爬坡低速状态,超越离合器内圈41本身存在一定的正转转速,此时整车处于向前滑行状态。

平稳高速行驶状态:随着转子组件71的正转转速不断提高,当到正转转速达到设定的正转阈值时,正转阈值应低于第二运动状态时超越离合器内圈41的转速,离心离合器内圈43的弹性离心块432张开,带动第一棘爪431张开,此时超越离合器内圈41的正转转速处于减速状态,离心离合器内圈43正转转速处于加速状态,当两者的正转转速差趋近于0时,离心离合器内圈43的第一棘爪431将和超越离合器内圈41的第一棘齿411啮合,整车滑行状态终止,转子组件71的正转通过离心离合器内圈43、超越离合器内圈41传输至外部。

动力传递路径为:转子组件71正转-离心离合器内圈43正转-第一棘爪431与第一棘齿411啮合-超越离合器内圈41正转。上述平稳高速行驶状态通过离心离合器内圈43将转子组件71的转动直接传出,能够实现整车在平路骑行时获取更高的输出速度。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