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电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88660发布日期:2021-08-24 12:4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牵引电机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牵引电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动车组牵引电机冷却,通常是配备专用冷却风机,将冷却风吹入牵引电机内部,对电机进行冷却。由于冷却风需要进入电机内部,因此要求冷却风较为纯净,避免对电机造成损伤,但冷却风机自身通常不具备过滤功能或者仅具备粗滤功能,不能满足牵引电机的使用需求。

目前的解决方案为将冷却风机放入车辆设备舱内,在设备舱上单独设置过滤网,对冷却风进行过滤,以满足牵引电机的使用需求。现有技术中的方案可以比较简便的实现了冷却风过滤的问题,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限制,即当外界环境较为干净时,该方案使用效果较好,但当外界环境沙尘较大时,会非常频繁的更换过滤网,甚至达到动车组每运行一次就需要更换过滤网的程度,使用成本高;同时也限制冷却风机只能在设备舱内,限制安装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冷却风机过滤设备结构不合理的技术问题,在考虑成本、安装结构限制等问题的基础上,改进牵引电机冷却系统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组设置在箱体座上的冷却风机机构,所述箱体座,包括贯通箱体座底板的第一通口;所述冷却风机机构包括:

第一冷却风机:安装在箱体座上,其出风口与第一通口连通;

电机:其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冷却风机连接;

第一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进气端及出气端,其出气端与第一冷却风机的进风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器包括排尘口,用于排除过滤沙尘。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集尘箱,所述集尘箱与过滤器排尘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座进一步包括贯通箱体座底板的第二通口;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排尘风机;第一排尘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过滤器的排尘口连通,出风口与第二通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包括两组冷却风机机构,两组冷却风机机构以电机为中心,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电机为双轴电机,其第一端动力输出轴连接至第一冷却风机,其第二端动力输出轴连接至与第一冷却风机对称设置的第二冷却风机。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以电机为基准,第一冷却风机、第一过滤器、第一排尘风机顺次排列。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护罩,所述保护罩设置在箱体座上端,冷却风机机构位于保护罩内,过滤器的进气端连通至防护罩外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以箱体座底板为基础,所述排尘风机的高度小于冷却风机的高度,防护罩由冷却风机向排尘风机的方向呈阶梯状。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风机和第二冷却风机之间设置有支撑梁,用于固定第一冷却风机和第二冷却风机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沿箱体座侧边对称设置有安装梁。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其技术优势在于:

采用过滤器进行风沙过滤,自动分离冷却风和沙尘,且沙尘可自动排出过滤器,不必频繁更换过滤器,仅需定期清理即可,降低维护成本;

将冷却风机和过滤器装置(过滤器、排尘风机)整合到一个箱体内,形成独立的过滤供风单元,彻底摆脱传统冷却风机需设置到车辆设备舱内的限制,可根据需要设置到车辆的任意地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机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机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机构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带有防护罩的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

1-箱体座,101-第一通口,102-第二通口,103-第三通口,104-第四通口,105-安装梁,106-电机座;

201-第一冷却风机,2011-出风口,202-第二冷却风机;

3-电机;

401-第一过滤器,4011-进气端,4012-出气端,4013-排尘端,402-第二过滤器;

501-第一排尘风机,502-第二排尘风机;

6-支撑梁;

7-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暗指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可用于高速动车。

参考图1至图4。一种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包括箱体座1,箱体座1作为整个冷却系统的支撑机构。还包括至少一组设置在箱体座1上的冷却风机机构,所述箱体座1,包括贯通箱体座底板的第一通口101;所述冷却风机机构包括:

第一冷却风机201:安装在箱体座1上,其出风口2011与第一通口101连通;

电机3:其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冷却风机201连接;箱体座1上设置有电机座106,电机3安装在电机座106上;

第一过滤器401:所述过滤器包括进气端4011及出气端4012,其出气端4012与第一冷却风机201的进风口连通,进气端与大气相通。

含有沙尘的大气经进气端4011进入第一过滤器401,过滤器过滤沙尘后,洁净的空气经出气端4012进入第一冷却风机201的进风口。经过滤的洁净的空气经第一冷却风机201的出风口排除。该冷却系统整合了风机和过滤器,解除了冷却风机安装位置的限制,可实现自动过滤排尘。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处理过滤后的风沙,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器401包括排尘口(可采用旋风筒过滤器),位于过滤器的排尘端4013,用于排除过滤沙尘。过滤掉的沙尘会从排尘口排除,防止沙尘进入车辆其他设备,不必频繁更换过滤器,降低过滤器的维护频率,降低冷却系统的维护成本。

还可以进一步设置集尘设备,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集尘箱,所述集尘箱与过滤器排尘口连通,收集沙尘,定期清理。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座进一步包括贯通箱体座底板的第二通口102;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排尘风机401;第一排尘风机501的进风口与第一过滤器401的排尘口连通,出风口与第二通口102连通。第一排尘风机501的作用在于提供动力,用于提高过滤沙尘的排尘效果。沙尘可经第一排尘风机501的出口排出至箱体外侧。

根据冷却需求,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设置多组冷区机构。例如,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包括两组冷却风机机构,两组冷却风机机构以电机3为中心,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电机3为双轴电机,其第一端动力输出轴连接至第一冷却风机201,其第二端动力输出轴连接至与第一冷却风机201对称设置的第二冷却风机202。

具体的说,第二组冷却风机机构包括第二冷却风机202、第二过滤器402、第二除尘风机502,三者之间的连接结构与第一组冷却风机机构相同。箱体1底座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三通口103和第四通口104,分别用于接除第二冷却风机202出风口、第二除尘风机502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以电机3为基准,第一冷却风,201、第一过滤器401、第一排尘风机501顺次排列。对于具有两组冷却风机机构的冷却系统,以电机3所在位置为基准,电机3一侧顺次排列第一冷却风机201、第一过滤器401和第一除尘风机501;电机相对的一侧顺次排列第二冷却风机202、第二过滤器402、第二除尘风机502。

更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包括冷却设备免受风沙干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电机冷却系统进一步包括护罩7,所述保护罩7设置在箱体座1上端,冷却风机机构位于保护罩7内。对于具有两组风机冷却机构的冷却系统,两组冷却机构均需要位于保护罩7内。但为了保证大气可顺利进入过滤器,第一过滤器401的进气端和第二过滤器402的进气端均连通至防护罩7外侧。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以箱体座1底板为基础,第一排尘风机401的高度小于第一冷却风机201的高度,第二排尘风机402的高度小于第二冷却风机202的高度。防护罩7由第一冷却风机201向第一排尘风机401的方向呈阶梯状,由第二冷却风机202向第二排尘风机402的方向呈阶梯状。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风机和第二冷却风机之间设置有支撑梁6,用于固定第一冷却风机201和第二冷却风机202之间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沿箱体座1侧边对称设置有安装梁105,安装梁105用于将冷却系统整体安装至所需的位置。

该冷却系统采用过滤器进行风沙过滤,自动分离冷却风和沙尘,仅需定期清理即可,降低维护成本;整合了冷却风机和过滤器装置结构,形成独立的过滤供风单元,可根据需要择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