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鼓风机以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2.传统的鼓风机包括电机100以及风扇机构,电机的输出端转动并带动风扇机构转动,风扇机构在其周围形成空气压差,以驱动气体流动。
3.如图17所示,电机100包括壳体1、定子2以及转子组件3,定子2设置在壳体1上,转子组件3能够相对定子组件2转动。壳体1包括中央部14、缓冲部15、外周部16以及气流通道,中央部14与外周部16相连接,气流通道设置在外周部16上,定子组件2固定安装在中央部14,外周部16通过缓冲部15安装在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上,设置在外周部16上的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相连接。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组件2转动时,电机100会产生振动,缓冲部15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电机1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振动,从而达到对鼓风机的减振、防噪效果。
4.但是,缓冲部15在发生变形时候会牵扯到外周部16以使外周部16发生运动,导致外周部16上的气流通道被拉扯,使得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发生断开,导致换热系统中的管道中的气体无法顺利运送到气流通道中。此外,缓冲部15发生变形牵扯到外周部16运动,导致外周部16与安装架500的连接不稳固,电机100易从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上掉落,鼓风机无法实现正常工作。
5.基于此,亟待发明一种电机、鼓风机以及换热系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机,能够避免电机从待安装件上脱落。
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出一种鼓风机,通过应用上述电机,能够避免电机从待安装件上脱落,保证鼓风机的正常使用。
8.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系统,通过应用上述鼓风机,能够保证其内的管道中的气体顺利运输到气流通道中。
9.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0.一种电机,包括壳体、定子以及转子组件,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组件和支撑板,所述定子铁芯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转子组件与所述定子铁芯组件枢接,所述电机还包括:
11.减振组件,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减振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12.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包括:
13.本体,所述定子铁芯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以及
14.多个安装臂,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外周,每个所述安装臂上安装有一个所述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接。
15.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一固定件,所述减振组件
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连接部以及第二抵接部,所述安装臂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安装板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板抵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将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
16.作为优选,所述安装臂的自由端开设有c型插接槽,所述连接部插接在所述c型插接槽中,所述c型插接槽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能够限制所述连接部从所述c型插接槽中脱出。
1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共同形成容纳槽,所述安装臂的端部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
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部包括第一主体和多个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出部。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抵接部包括第二主体和多个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出部。
20.作为优选,所述定子还包括接线组件,所述接线组件上设置有第一端子,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端子,所述接线组件和所述支撑板中的一个设置有防呆凸起,另一个设置有防呆孔,所述防呆凸起插接在所述防呆孔以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正对插接。
21.作为优选,所述防呆凸起包括连接颈以及至少两个悬臂,所述连接颈的一端与所述接线组件或所述支撑板相连接,所述连接颈的另一端与所述悬臂相连接,至少两个所述悬臂沿所述连接颈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悬臂远离所述连接颈的一端设置有凸起部。
22.作为优选,沿所述防呆凸起插入所述防呆孔的方向,所述凸起部的外表面朝向所述防呆凸起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2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为公端子,另一个为母端子,所述母端子的内周面呈波浪形设置,所述公端子插接在所述母端子中,所述公端子的外周面与所述母端子的内周面通过焊料相连接。
24.一种鼓风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机以及风扇机构,所述电机能驱动所述风扇机构转动。
25.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鼓风机、安装架以及减振结构,所述鼓风机与所述安装架之间通过减振结构相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包括减振组件,支撑板通过减振组件与壳体相连接,减振组件将转子组件相对定子组件转动时候产生振动进行吸收,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由于传递到壳体上的振动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壳体相对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发生晃动,壳体与安装架的连接位置受到的力较小,能够避免电机从安装架上掉落。此外,由于壳体上的振动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壳体上的气流通道被拉扯,避免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断开,保证换热系统中的管道中的气体顺利运输到气流通道中。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鼓风机,通过应用上述电机,能够避免电机从待安装件上脱落。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系统,通过应用上述鼓风机,能够保证其内的管道中的气体顺利运输到气流通道中。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鼓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现有技术的鼓风机的剖视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鼓风机的剖视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接线组件以及减振组件的结构意图;
35.图5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鼓风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9是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4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1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强件的剖视图;
45.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组件的剖视图;
47.图17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电机的剖视图;
48.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以及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扇机构的仰视图。
51.图中标记如下:
52.100
‑
电机;200
‑
风扇机构;201
‑
外罩;2011
‑
侧边;202
‑
第二叶片;203
‑
支撑环;204
‑
第一叶片;2041
‑
叶片本体;2042
‑
阻隔片;400
‑
排气通道;500
‑
安装架;
[0053]1‑
壳体;11
‑
第一安装板;12
‑
第二安装板;121
‑
进气口;122
‑
排气口;13
‑
第一固定件;14
‑
中央部;15
‑
缓冲部;16
‑
外周部;
[0054]2‑
定子;21
‑
定子铁芯组件;211
‑
定子铁芯;2111
‑
定子铁芯本体;2112
‑
绕线部;212
‑
加强件;2121
‑
第一加强部;21211
‑
第一容纳空间;2122
‑
第二加强部;21221
‑
第二容纳空间;212211
‑
第一开口;21222
‑
加强部本体;21223
‑
限位结构;21224
‑
支撑结构;213
‑
定子绕组;22
‑
支撑板;221
‑
本体;2211
‑
第二端子;2212
‑
防呆孔;222
‑
安装臂;2221
‑
c型插接槽;22211
‑
开口;
[0055]3‑
转子组件;31
‑
罩体;311
‑
散热口;32
‑
磁瓦;33
‑
转轴;
[0056]4‑
减振组件;41
‑
第一抵接部;411
‑
第一主体;412
‑
第一凸出部;42
‑
连接部;43
‑
第二抵接部;431
‑
第二主体;432
‑
第二凸出部;44
‑
容纳槽;
[0057]5‑
接线组件;51
‑
第一端子;52
‑
防呆凸起;521
‑
悬臂;522
‑
连接颈;523
‑
凸起部;53
‑
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5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0]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61]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6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鼓风机,鼓风机能够将换热系统内产生的冷气或者热气吹到车内。具体而言,当换热系统将冷气吹到车内,换热系统内的冷气来源是由空调产生;当换热系统将热气吹到车内,换热系统的热气来源是由发动机冷却液或者发动起排气系统产生。但是无论冷气还是热气,均是由鼓风机吹入到车内。
[0063]
如图1所示,鼓风机包括电机100以及风扇机构200,电机100的输出端与风扇机构200相连接,电机100启动时,电机100的输出端自转并带动风扇机构200转动,风扇机构200在其周围形成空气压差,以驱动气体流动。
[0064]
结合图3对电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该电机100包括壳体1、定子2以及转子组件3,定子2包括定子铁芯组件21和支撑板22,定子铁芯组件21设置在支撑板22上,支撑板22安装在壳体1上,转子组件3包括罩体31、磁瓦32以及转轴33,罩体31罩设在定子铁芯21的外周,罩体31的内壁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磁瓦32,转轴33固定穿设在罩体31上,转轴33与定子铁芯组件21枢接。当罩体31相对定子铁芯组件21转动,转轴33自转,从而实现电机100输出端带动风扇机构200转动的效果。
[0065]
如图2所示,传统鼓风机的电机100的壳体1包括中央部14、缓冲部15、外周部16以及气流通道,中央部14与外周部16相连接,气流通道设置在外周部16上,定子2固定安装在中央部14,外周部16通过缓冲部15安装在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上,设置在外周部16上的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相连接。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时,电机100会产生振动,缓冲部15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来吸收电机100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振动,从而达到对鼓风机的减振、防噪效果。
[0066]
但是,缓冲部15在发生变形时候会牵扯到外周部16以使外周部16相对安装架500
发生运动,导致外周部16上的气流通道被拉扯,使得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发生断开,导致换热系统中的管道中的气体无法顺利运送到气流通道中。此外,缓冲部15发生变形牵扯到外周部16相对安装架500发生运动,导致外周部16与安装架500的连接不稳固,电机100易从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上掉落,鼓风机无法实现正常工作。
[0067]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电机100还包括减振组件4,支撑板22通过减振组件4与壳体1相连接,减振组件4将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时候产生振动进行吸收,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由于传递到壳体1上的振动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壳体1相对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发生晃动,壳体1与安装架500的连接位置受到的力较小,能够避免电机100从安装架500上掉落。此外,由于减振组件4在发生变形时不会牵扯到壳体1的外周部16发生变形,能避免外周部16相对安装架500发生相对运动,能够有效避免壳体1上的气流通道被拉扯,避免气流通道与换热系统中的管道断开,保证换热系统中的管道中的气体顺利运输到气流通道中。
[0068]
为了实现电机100更好的减振效果,在壳体1与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之间设置有减振结构,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而产生的振动,依次经过减振组件4以及减振结构的吸收,能够实现二级减振效果,从而使得电机100的减振效果更佳。具体而言,减振结构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与换热系统中的安装架500之间的缓冲弹簧、缓冲弹簧垫等。
[0069]
为了方便对支撑板22的结构进行介绍,现结合图3和图4对支撑板2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板22包括本体221和安装臂222,安装臂222设置在本体221的外周,定子铁芯组件21设置在本体221上,减振组件4可以为缓冲垫等,壳体1与安装臂222通过缓冲垫相连接,缓冲垫能够吸收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铁芯组件21转动时产生的振动。为了实现将安装臂222安装在壳体1的效果,如图5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安装板11、第二安装板12以及第一固定件13,缓冲垫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与第二安装板12之间,第一固定件13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11、缓冲垫以及第二安装板12之间,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板11、缓冲垫以及第二安装板12的固定,第一安装板11以及第二安装板12共同夹持缓冲垫,从而实现壳体1对安装臂222较稳固的支撑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固定件13可以为螺钉,操作者通过简单的旋拧动作,便能够将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11、缓冲垫以及第二安装板12,能够实现壳体1、安装臂222与缓冲垫的快速拆装。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壳体1零件的数量,还可以是在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中的一个设置有卡凸,另一个设置有卡孔,缓冲垫穿设在卡凸中,卡凸卡接在卡孔中,从而实现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对缓冲垫的夹持作用。
[0070]
为了实现壳体1对定子2以及转子组件3较稳固地支撑,避免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时发生故障,避免电机100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如图4所示,安装臂222设置为多个,多个安装臂222均匀设置在本体221的外周,每个安装臂222上安装有一个与壳体1相连接的减振组件4,多个安装臂222能够实现对定子2以及转子组件3较稳固支撑,为定子2与转子组件3提供较平稳的工作环境,保证电机100的正常工作。
[0071]
现结合图6对减振组件4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如图6所示,减振组件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抵接部41、连接部42以及第二抵接部43,安装臂222与连接部42相连接,第一抵接部41与第一安装板11抵接,第二抵接部43与第二安装板12抵接,第一固定件13将第一安装板11和第二安装板12固定。由于安装臂222与第一安装板11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部41,安装臂222与第二安装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抵接部43,安装臂222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能够起缓冲
作用的结构,能够有效吸收安装臂222相对壳体1朝上或者朝下的相对运动,能够实现对安装臂222与壳体1之间振动较好的吸收。
[0072]
为了实现安装臂222与减振组件4的快速拆装,如图5~图8所示,安装臂222的自由端开设有c型插接槽2221,连接部42插接在c型插接槽2221中,c型插接槽2221具有开口22211,开口22211能够限制连接部42从c型插接槽2221中脱出。具体而言,连接部42呈圆柱状,c型插接槽2221的开口22211的宽度小于连接部42的直径,当将连接部42安装到c型插接槽2221中时,c型插接槽2221的两侧臂挤压连接部42以使连接部42发生变形,连接部42能够进入到c型插接槽222中;当连接部42进入到c型插接槽222中后,连接部42恢复原始状态,由于开口22211的宽度小于连接部42的直径,能够限制连接部42从c型插接槽2221中脱出。
[0073]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6和图8所实施,第一抵接部41、连接部42以及第二抵接部43共同形成容纳槽44,安装臂222的端部容纳于容纳槽44中,第一抵接部41以及第二抵接部43能够对安装臂222的端部起到保护作用,当电机100在工作的过程中,第一抵接部41与第二抵接部43能够防止安装臂222的端部与壳体1产生碰撞,能够有效提高安装臂222的使用寿命,避免安装臂222发生损坏。
[0074]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6所示,第一抵接部41包括第一主体411和多个第一凸出部412,第一主体411的一端与连接部42相连接,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出部412,由于相邻的第一凸出部412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凸出部412能够产生较大的变形,能够吸收较多的振动,起到较佳的减振效果。
[0075]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6所示,第二抵接部43包括第二主体431和多个第二凸出部432,第二主体431的一端与连接部42相连接,另一端的端面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凸出部432,由于相邻的第二凸出部432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凸出部432能够产生较大的变形,能够吸收较多的振动,起到较佳的减振效果。
[0076]
为了实现外部电源对定子绕组的通电作用,如图4所示,定子2还包括接线组件5,接线组件5上设置有第一端子51,支撑板22上设置有与定子绕组相连接的第二端子2211,当第一端子51插接到第二端子2211相插接时,定子绕组与接线组件5电连接。第一端子51有三组,每组第一端子51有一组对应的第二端子2211,当每组第一端子51与其对应的第二端子2211正确插接时,才能够实现定子绕组与接线组件5的正确连接。为了避免第一端子51与不对应的第二端子2211相插接,且为了提高第一端子51与其对应的第二端子2211的插接正确率,如图8和图9所示,接线组件5上设置有防呆凸起52,支撑板22上开设有防呆孔2212,只有防呆凸起52插接在防呆孔2212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2211正对插接,而当第一端子51与其对应的第二端子2211未正对时,防呆凸起52无法插接到防呆孔2212中,防呆凸起52与防呆孔2212相配合实现较好的防呆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插接组件5上设置有防呆孔2212,在支撑板22上设置有防呆凸起52,也能够达到上述效果。
[0077]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接线组件5还包括第二固定件53,第二固定件53依次穿过接线组件5以及支撑板22,从而实现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端子51个第二端子2211的稳固连接,避免由于电机100工作产生的振动而导致的第一端子51从第二端子2211中脱落的风险,保证电机100的正常使用。具体而言,可以在接线组件5上开设有安装通孔,在支撑板22上设置有螺纹孔,第二固定件53可以为螺钉,螺钉从支撑板22的一侧的穿过安装通孔后旋入螺纹孔中,从而实现接线组件5以及支撑板22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支
撑板22上开设有安装通孔,在接线组件5上开设有螺纹孔,也能够起到上述效果。
[0078]
为了提高安装通孔以及螺纹孔的同轴度以及对准精度,可以先利用防呆凸起52与防呆孔2212相配合的预装。为了实现防呆凸起52与防呆孔2212的预装功能,如图9和图10所示,防呆凸起52包括连接颈522以及至少两个悬臂521,连接颈522的一端与接线组件5或支撑板22相连接,连接颈522的另一端与悬臂521相连接,至少两个悬臂521沿连接颈522的周向间隔设置,悬臂521远离连接颈522的一端设置还有凸起部523。当需要将防呆凸起52安装到防呆孔2212中时,防呆孔2212对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施加压力,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相互靠近,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穿过防呆孔2212,连接颈522穿设在防呆孔2212中,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恢复原始状态,凸起部523限制接线组件5与支撑板22的分离,从而实现接线组件5与支撑板22的预装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防呆凸起52的设置,能够提高接线组件5或支撑板22的预装效率。
[0079]
当防呆凸起52安装到防呆孔2212时,为了使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相互靠近,如图10所示,沿防呆凸起52插入防呆孔2212的方向,凸起部523的外表面朝向防呆凸起52的中心线倾斜设置,防呆孔2212的侧壁对凸起部523的外表面施加垂直于凸起部523的外表面的力,从而实现对至少两个悬臂521的自由端挤压的作用,能够使得连接颈522顺利进入防呆孔2212中,操作者通过简单的推顶动作,便能够实现接线组件5或支撑板22的预装。
[0080]
如图11所示,第一端子51为公端子,第二端子2211为母端子,母端子的内周面呈波浪形设置,公端子插接在母端子中,公端子的外周面与母端子的内周面通过焊料相连接,由于母端子的内周面呈波浪形,使得母端子的内周面与焊料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公端子与母端子的焊接更牢固。
[0081]
传统的定子铁芯211基本是采用硅钢片冲制后叠压成型,由于硅钢片成本较高,且定子铁芯211磁密容易饱和,同时存在较大的涡流损耗,硅钢片作为传统的定子铁芯211的材料应用已经没有性能、成本优势。
[0082]
软磁复合材料(soft magnetic composite material,smc)为一种表面具有无机绝缘层的高纯度铁粉材料,经压制和热处理后可制成定子铁芯211的形状,具有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很低的涡流损耗的特性,作为替代原本硅钢片叠压的定子铁芯211,具有性能和成本优势。这种铁粉压制成型的定子铁芯211的材料强度有限,在长时间撞击、振动等条件下可能出现部分强度较差的结构部分松散的情况,限制了该材料应用在电机上,进一步限制该材料电机在压缩机行业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2所示,定子铁芯组件21通常还包括加强件212,加强件212内部设置有容纳空间,铁芯211放置在容纳空间中,加强件212为一个能将定子铁芯211完全包覆的封闭罩体,加强件212的设置能够克服现有的定子铁芯211中软磁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差的缺陷。但是,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时,定子铁芯211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较高的温度环境容易导致定子铁芯211发生损坏,导致定子铁芯组件21的使用寿命低,影响电机100的正常使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4所示,在加强件212上开设有散热口212211,转子组件3相对定子2转动时,定子铁芯211产生较多的热量能够从散热口212211排出,能够避免定子铁芯211处的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定子铁芯211发生损坏,提高定子铁芯211的使用寿命。
[0083]
现结合外转子电机对电机100的结构进行说明,为了方便理解定子铁芯211的结构,如图13所示,定子铁芯211包括定子铁芯本体2111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绕线部2112,定子
绕组213缠绕在绕线部2112上。绕线部2112呈t型,绕线部2112的小端与定子铁芯本体2111相连接,绕线部2112的大端远离定子铁芯本体2111,定子绕组213设置在绕线部2112的大端与定子铁芯2111之间,绕线部2112的大端能够防止绕线部2112从绕线部2112上脱落。
[0084]
为了方便理解加强件212的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加强件212包括第一加强部2121以及第二加强部2122,第一加强部2121内设置有第一容纳空间21211,定子铁芯本体2111设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1211中,第二加强部2122与第一加强部2121相连接,第二加强部2122内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21221,部分绕线部2112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21221中,加强件212能够对其内部设置的定子铁芯本体2111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具体而言,加强件212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在定子铁芯211的外周,能够实现加强件212对定子铁芯211较稳固的包覆作用,避免加强件212从定子铁芯211上脱落,实现加强件212对定子铁芯211较好的防护作用。此外,加强件212与定子铁芯211预装成为一体,方便定子铁芯组件21与转子组件3的安装,提高电机100的组装效率。
[0085]
气隙是指定子2与转子组件3之间形成的间隙,气隙是磁路的非磁性部分,如果绕线部2112的自由端包裹上加强件212,那么将会导致定子2与转子组件3之间的气隙较大,漏磁通越大,相互磁通越小,降低了转子组件3的电动势、电流和转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4所示,第二加强部2122远离第一加强部2121的一端设置有散热口212211,绕线部2112远离定子铁芯本体2111的自由端位于或伸出散热口212211,由于绕线部2112自由端以及转子组件3之间取消了非导磁的加强件212的厚度,使得气隙变小,减小漏磁通,增大相互磁通,提高转子组件3的电动势、电流以及转矩。
[0086]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进一步防止定子绕组213从加强件212上脱落,保证电机100的正常运行,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加强部2122包括加强部本体21222和限位结构21223,第二容纳空间21221设置在定子铁芯本体2111上,定子绕组213缠绕在加强部本体21222的外周,限位结构21223设置在加强部本体21222的上端和/或下端,且位于加强部本体21222远离第一加强部2121的一侧,限位结构21223用于限制定子绕组213从加强部本体21222上脱出。
[0087]
呈t型的绕线部2112的窄端部分的纵截面通常呈矩形,定子绕组213在缠绕在窄端时,绕线部2112在窄端的拐角位置形成90度转角,导致绕线部2112弯折幅度过大,容易导致绕线部2112内部导线发生折断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6所示,第二加强部2122还包括支撑结构21224,支撑结构21224设置在加强部本体21222的上端和/或下端,且位于限位结构21223与第一加强部2121之间,支撑结构21224的宽度小于加强部本体21222的宽度,加强部本体21222以及支撑结构21224共同支撑安装定子绕组213,相邻的两段定子绕组213的分支线路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所以绕线部2112在拐角位置形成的弯折幅度较小,绕线部2112内部导线不会发生折断现象,保证绕线部2112内部线路的正常导通,保证电机100的正常使用。
[0088]
如图16所示,为了进一步减少对绕线部2112在拐角处的弯折程度,支撑结构21224呈条状,支撑结构21224沿加强部本体21222的长度方向延伸,支撑结构21224远离加强部本体21222的一端的角部位置为圆弧面。作为优选方案,支撑结构21224远离加强部本体21222的端面为圆弧面,能进一步避免绕线部2112发生较大程度的弯折现象,避免定子绕组213内部导线发生断折。
[0089]
如图1和图17所示,壳体1上设置有进气口121以及排气口122,风扇机构200的下表面与排气口122之间形成有排气通道400。为了实现将换热系统产生的气体排到车内,电机100的输出端伸出排气口122,电机100的输出端与风扇机构200相连接,电机100启动时,电机100的输出端自转并带动风扇机构200转动,风扇机构200在其周围形成空气压差,以驱动气体流动,从而实现将换热后的气体排入到车内。此外,由于电机100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较高的温度会影响电机100的正常工作,所以部分经风扇机构200排出的气流首先通入进气口121,气流经过电机100后再依次经排气口122和排气通道400排出到鼓风机之外,从而实现对电机100的降温效果,保证电机100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壳体1的内外压差较小,气流的流动力较差,气流对电机100的降温效果较差。
[009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7和图3所示,风扇机构200与电机100相对的面上设置有多个沿风扇机构200的周向间隔排布的第一叶片204,当风扇机构200随电机100转动时,第一叶片204能够在其附近产生负压,从而使得从进气口3021进入的气流较顺畅且较大量地穿过电机100的绕组后,从排气口3022以及排气通道400排出,能够提高气流对电机100的绕组的降温效果,避免电机100的温度过高,保证电机100较好的工作。
[0091]
为了使得较多的气流通过电机100的内部后排出,实现对电机100的内部较好的冷却效果,如图3和图18所示,罩体31的顶端开设有散热口311,从进气口121进入的气流从定子2以及转子组件3之间的缝隙进入到电机100内,气流对电机100的内部降温后再从散热口311排出到鼓风机之外,从而实现气流对电机100内部的冷却降温,提高气流对电机100的冷却效果。
[0092]
为了让大部分气流都流经电机100的内部后再排到鼓风机之外,提高气流的利用率,如图3所示,至少部分电机100位于排气口122,如图3和图19所示,第一叶片204包括叶片本体2041和阻隔片2042,叶片本体2041由风扇机构200的轴线向风扇机构200的外周延伸,阻隔片2042由叶片本体2041的外端朝向电机100的方向延伸,阻隔片2042插接在电机100与壳体1之间,阻隔片2042能防止未经过电机100内部的气流直接从排气口122中排出,提高了气流的利用率,保证大部分气流都经过电机100的内部后再排出鼓风机之外,提高了气流对电机100的降温效果。
[0093]
为了方便理解风扇结构200,现结合图19对风扇机构2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风扇机构200还包括开口朝下的外罩201、多个第二叶片202以及支撑环203,第一叶片204设置在外罩201的下表面,第二叶片202由外罩201的底部边缘向上延伸,多个第二叶片202围绕外罩201的周向设置,多个第二叶片202的上端均与支撑环203连接。通过设置支撑环203可以提高风扇机构2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风扇机构200转动时第二叶片202的顶端摆动。
[0094]
由于第二叶片202的作用是将风扇机构200附近的气流排到鼓风机之外,第一叶片204的作用是将鼓风机外部的气流吸入到电机100的内部,所以如图20所示,第一叶片204和第二叶片202均呈弧形,第一叶片204和第二叶片202的弯曲方向相反。
[0095]
如图17所示,现有技术的外罩201呈喇叭状,外罩201的纵截面的侧边2011为朝向电机100弯折的弧线,但是通过实际使用,此种结构的风扇机构200的排风量较小,如果想提高此种结构风扇机构200的排风量,需要将风扇机构200整体做大,导致风扇机构200以及鼓风机的体积较大,无法安装在结构紧凑的空间中,限制了鼓风机的使用。实用新型人在不断
探索研究的过程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二叶片202与外罩201之间的空间体积过小,从而导致风扇机构200的排风量较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所示,外罩201呈喇叭状,外罩201的纵截面的侧边2011呈弧线,侧边2011朝向外罩201背离电机的一侧弯曲,在图3与图17中风扇机构200外部造型的尺寸一致时,由于本实施例的外罩201与第二叶片202之间的体积比图17中外罩201与第二叶片202之间的体积更大,能够实现风扇机构200向外排出大风量,本实施例的风扇机构200能够达到小体积大排量的效果,方便应用在空间较小的环境中。
[0096]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