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09210发布日期:2023-03-10 21:2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马达单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单元。
2.本技术基于2020年2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0-026150号来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3.近年来,装设于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的开发正在广泛进行。在专利文献1 中记载有一种马达式动力装置(马达单元),所述马达式动力装置将输出轴穿过中空结构的转子轴的内部。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215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在上述结构中,能使马达单元整体小型化,另一方面,由于集中配置多个构件,因此存在油难以遍布齿轮和轴承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单元,易于使油遍布各部。
10.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1.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面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沿着马达轴线延伸的马达轴;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马达的轴向一侧连接;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设置有驱动体收纳空间,所述驱动体收纳空间对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进行收纳;轴保持部,所述轴保持部配置于所述驱动体收纳空间,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马达与所述齿轮部之间,并且具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对所述马达轴进行支承;以及油,所述油收纳于所述驱动体收纳空间。所述马达轴是中空的轴。所述齿轮部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内部,且所述输出轴绕所述马达轴线旋转;以及多个齿轮,多个所述齿轮将动力从所述马达轴传递至所述输出轴。所述轴保持部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马达轴线的环状的包围部。在所述包围部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朝所述马达轴线的径向开口。
12.实用新型效果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能简化组装工序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14.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15.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16.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轴保持部的分解立体图。
17.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油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而是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改变。另外,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会使各结构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
19.图1是马达单元10的概念图。图2是马达单元10的立体图。
20.在以下的说明中,以马达单元10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
21.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简称为上侧的情况是指重力方向的上侧。此外,x轴方向是与z 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马达单元10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x方向是车辆前方,-x方向是车辆后方。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方,-y方向是车辆右方。
22.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与马达1的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与y轴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轴向且+y侧的方向称为轴向一侧,-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另外,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 的轴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23.另外,马达轴线j1和后述的副轴轴线j3是实际上不存在的假想轴线。
24.马达单元10装设于车辆且通过使车轮h旋转以使车辆前进或后退。马达单元10例如装设于电动汽车(ev)。另外,马达单元10只要装设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即可。
25.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0包括马达1、齿轮部5、逆变器8、对马达1、齿轮部5和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外壳6、将轴保持在外壳6内的轴保持部 80、将马达1的定子35保持在外壳6内的定子保持架40和油o。
26.(外壳)
27.外壳6例如是铝压铸制的。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0;封堵构件67,所述封堵构件67位于外壳主体60的轴向一侧(+y侧);逆变器罩68,所述逆变器罩68位于外壳主体60的上侧;以及底盖构件69,所述底盖构件69位于外壳主体60的下侧。即,马达单元10具有外壳主体60、封堵构件67、逆变器罩68和底盖构件69。外壳6通过将外壳主体60、封堵构件 67、逆变器罩68和底盖构件69相互紧固而构成。
28.在外壳主体60设置有驱动体收纳空间61、逆变器收纳空间62和油储存空间63。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上侧配置有逆变器收纳空间62,在下侧配置有油储存空间63。
29.驱动体收纳空间61是对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部80、定子保持架 40和油o进行收纳的连成一体的空间。此外,逆变器收纳空间62是对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空间。油储存空间63是对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循环的油o进行储存的空间。如此,外壳主体60将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部80、定子保持架40、逆变器8和油o收纳在各空间。
30.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侧的壁面设置有与油储存空间63相连的连通孔65。驱动
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的油o从连通孔65流入油储存空间63。油o积存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和油储存空间63。
31.油o在设置于外壳6内的油路90中循环。油o作为使齿轮部5润滑的润滑油发挥作用,并且还作为对马达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发挥作用。作为油o,较为理想的是使用与粘度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相同的油。
32.齿轮部5的后述的齿圈51的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 的下部区域的油o中。油o通过齿圈51的动作被扬起,并扩散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扩散至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油o供给至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齿轮部5的各齿轮并使油o遍及齿轮的齿面。供给至齿轮部5 并用于润滑的油o滴下并回收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下部区域。
33.外壳主体60具有:第一开口部61a,所述第一开口部61a使驱动体收纳空间61向轴向一侧(+y侧)露出;第二开口部62a,所述第二开口部 62a使逆变器收纳空间62向上侧露出;以及第三开口部63a,所述第三开口部63a使油储存空间63向下侧露出。第一开口部61a被封堵构件67覆盖。第二开口部62a被逆变器罩68覆盖。第三开口部63a被底盖构件69 覆盖。
34.外壳主体60具有:筒状部60a,所述筒状部60a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底部60b,所述底部60b将筒状部60a的轴向另一侧覆盖;扩张部60c,所述扩张部60c从筒状部60a的轴向一侧的开口沿着径向扩张;箱状部60d,所述箱状部60d配置于筒状部60a的上侧;以及储存壁部60e,所述储存壁部60e位于筒状部60a的下侧。箱状部60d将逆变器收纳空间62包围。箱状部60d具有第二开口部62a。储存壁部60e将油储存空间63包围。储存壁部60e具有第三开口部63a。
35.筒状部60a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1。底部60b位于马达1的轴向另一侧 (-y侧)。底部60b具有轴承保持部60ba,所述轴承保持部60ba对滚珠轴承71进行保持。底部60b经由滚珠轴承71对输出轴55进行支承。此外,底部60b对油泵96进行支承。
36.扩张部60c在轴向上与封堵构件67对置。扩张部60c具有:伸出部60ca,所述伸出部60ca从筒状部60a的开口沿着与轴向正交的平面延伸;以及外缘部60cb,所述外缘部60cb从伸出部60ca向轴向一侧(+y侧)延伸。在外缘部60cb使用螺栓等紧固构件紧固有封堵构件67。
37.封堵构件67将第一开口部61a覆盖。封堵构件67、外壳主体60的筒状部60a、底部60b和扩张部60c将驱动体收纳空间61包围。因此,通过使封堵构件67从外壳主体60脱离,以使驱动体收纳空间61向轴向一侧露出。封堵构件67的形状呈朝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的凹形状。封堵构件67经由滚珠轴承79对后述的副轴13进行支承。此外,封堵构件67经由圆锥滚子轴承77将后述的齿轮外壳52和齿圈51支承成能旋转。
38.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使对马达1、齿轮部 5、轴保持部80和定子保持架40进行收纳的驱动体收纳空间61向轴向一侧(+y侧)露出。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部80和定子保持架40从第一开口部61a装入到外壳主体60的内部。
39.马达单元10的组装工序是通过将马达1和齿轮部5等依次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内部而进行的。一般而言,对准各构件的安装方向来改变外壳主体60的姿态。然而,在外壳主体60的重量大的情况下,改变外壳主体60 的姿态的步骤会延长组装工序的作业时间。
40.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外壳主体60,能从一个方向安装马达1、齿轮部5、轴保持
部80和定子保持架40,由此,能简化组装工序,能减少组装所需的成本。
41.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主体60在马达1的轴向另一侧(-y侧) 具有将驱动体收纳空间61封堵的底部60b。因此,能通过底部60b来支承从轴向一侧(+y侧)收纳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构件(输出轴55等),能提高安装精度,并且能简化安装的工序。此外,底部60b是外壳主体60 的一部分,因此,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轴向另一侧被预先封堵。因此,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在轴向两侧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减少部件个数,能简化组装工序。
42.箱状部60d呈将逆变器8包围的箱状。箱状部60d朝上侧开口而构成第二开口部62a。箱状部60d和逆变器罩68构成逆变器收纳空间62的壁面。箱状部60d与筒状部60a的上侧连接。箱状部60d的一部分由筒状部60a 和扩张部60c的一部分构成。
43.箱状部60d具有箱底部(隔壁,第二壁部)60da、侧壁部60db(隔壁,第一隔壁)和其他的侧壁部,所述箱底部60da在马达轴线j1的径向上位于马达1与逆变器8之间,所述侧壁部60db位于逆变器8的轴向一侧且逆变器8与齿轮部5之间。箱底部60da是筒状部60a的一部分且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开口对置。侧壁部60db是扩张部60c的一部分,并从箱底部60da 向上侧延伸。箱底部60da和侧壁部60db作为对驱动体收纳空间61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2进行划分的隔壁66发挥作用。此外,在侧壁部60db设置有通孔60h。通孔60h使驱动体收纳空间61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2连通。如后文所述,母线9经过通孔60h。
44.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主体60具有隔壁66,所述隔壁66划分驱动体收纳空间61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2。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对马达1和齿轮部5进行收纳的构件和对逆变器8进行收纳的构件由单一的构件(外壳主体60)构成。因此,能提高作为外壳主体60的整体的刚性,并能提高振动抑制的效果。其结果是,能抑制由马达1和齿轮部5的驱动导致的振动传递至逆变器8,能抑制对逆变器8的负荷。
45.逆变器罩68固定于箱状部60d。逆变器罩68具有沿着水平面延伸的顶板部68a。在顶板部68a的背面(即朝向逆变器收纳空间62的内侧的面) 固定有逆变器8。由此,逆变器罩68对逆变器8进行支承。
46.根据本实施方式,逆变器8固定于能从外壳主体60脱离的逆变器罩 68。因此,在进行定期检查和零件更换等马达单元10的维护时,通过解除逆变器罩68与外壳主体60的紧固,能容易地使逆变器8从马达单元10脱离。上述工序也能在将马达单元10装设于车辆的状态下进行,能提高逆变器8的维护性。
47.另外,也可以在顶板部68a设置有用于对逆变器8进行冷却的制冷剂用的流路。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的流路设置于和与马达1接触的外壳主体60不同构件的逆变器罩68。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马达1的热量不易传递至制冷剂,因此能将逆变器8的温度抑制为低于马达的温度。此外,设置于顶板部68a的流路也可以与后述的通路部(凹部44)相连。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能使对逆变器8进行冷却的制冷剂与对马达1进行冷却的制冷剂共用化。
48.(马达)
49.马达1是兼具作为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马达1主要作为电动机发挥作用来驱动车辆,在再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交流马达。
50.马达1连接于逆变器8。逆变器8将从省略图示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并供给至马达1。通过对逆变器8进行控制以对马达1 的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
51.马达1具有转子31以及位于转子31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5。转子31 能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定子35呈环状。定子35从马达轴线j1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31。
52.转子31具有马达轴32、转子芯部31a和保持于转子芯部31a的转子磁体(省略图示)。即,马达1具有马达轴32。
53.转子31(即、马达轴32、转子芯部31a和转子磁体)以马达轴线j1 为中心旋转。转子31的扭矩传递至齿轮部5。转子芯部31a是将硅钢板层叠而构成的。转子芯部31a是沿着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芯部31a固定有多个转子磁体。多个转子磁体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着周向排列。
54.马达轴32沿着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j1延伸。马达轴 32是朝马达轴线j1的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轴。即,马达轴32具有向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部32h。
55.马达轴32具有:第一端部32a,所述第一端部32a位于轴向一侧(+ y侧);以及第二端部32b,所述第二端部32b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
56.马达轴32的第一端部32a被滚珠轴承73支承成能旋转。在第一端部 32a的中空部32h的开口设置有阴花键32b。在马达轴32,在第一端部32a 的阴花键32b处连接于齿轮部5的输入轴11。
57.马达轴32的第二端部32b被滚珠轴承72支承成能旋转。在第二端部 32b的外周面固定有解析器转子3a。解析器转子3a与马达轴32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解析器转子3a位于比支承第二端部32b的滚珠轴承72更靠轴向另一侧(-y侧)的位置。
58.定子35具有:环状的定子芯部35a;线圈35b,上述线圈35b卷绕于定子芯部35a;以及绝缘件(省略图示),上述绝缘件夹设在定子芯部35a 与线圈35b之间。定子芯部35a具有向马达轴线j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极齿。在极齿卷绕有线圈线。卷绕于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5b。
59.线圈35b具有线圈边端部35c,所述线圈边端部35c从定子芯部35a 向轴向两侧突出。一个线圈边端部35c从定子芯部35a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沿着轴向突出,另一个线圈边端部35c从定子芯部35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沿着轴向突出。连接线圈线35d从轴向一侧的线圈边端部35c伸出。连接线圈线35d具有捻合的线圈线和对该线圈线的外周进行覆盖的绝缘管。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交流马达,因此,具有与各相对应的三根连接线圈线35d。连接线圈线35d经由母线9连接于逆变器8。
60.<齿轮部>
61.齿轮部5连接于马达1的轴向一侧(+y侧)。齿轮部5将马达1的动力传递并从输出轴55输出。齿轮部5内置有承担驱动源与被驱动装置之间的动力传递的多个机构。
62.齿轮部5具有输入轴11、输入齿轮21、副轴13、副轴齿轮23、驱动齿轮24、齿圈51、输出轴55和差动装置50。
63.齿轮部5的各齿轮和各轴分别能以马达轴线j1和副轴轴线j3中的任一个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轴线j1和副轴轴线j3相互平行地延伸。此外,马达轴线j1和副轴轴线j3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马达轴线j1的轴向。即,本说明书中的轴向是指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即车辆宽度方向。
64.输入轴11沿着马达轴线j1延伸。输入轴11是朝马达轴线j1的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轴。即,输入轴11具有向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部11h。
65.输入轴11具有:第一端部11a,所述第一端部11a位于轴向一侧(+ y侧);以及第二端部11b,所述第二端部11b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输入轴11在第一端部11a与第二端部11b之间被滚珠轴承74支承成能旋转。
66.在输入轴11的第二端部11b的外周面设置有阳花键11a。阳花键11a 嵌合于马达轴32的阴花键32b。由此,马达轴32的第一端部32a与输入轴11的第二端部11b相互连接。即,输入轴11在轴向上连接于马达轴32。此外,马达轴32的中空部32h与输入轴11的中空部11h相互连通。输入轴11被传递马达1的旋转而旋转。
67.输入齿轮21设置于输入轴11的第一端部11a的外周面。输入齿轮21 与输入轴11一起绕马达轴线j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21和输入轴11是单一的构件。然而,输入齿轮21也可以是安装于输入轴11的外周面的不同构件。
68.副轴13沿着副轴轴线j3延伸。副轴13绕副轴轴线j3旋转。副轴13 具有:第一端部13a,所述第一端部13a位于轴向一侧(+y侧);以及第二端部13b,所述第二端部13b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
69.副轴13的第一端部13a被滚珠轴承79支承成能旋转。副轴13的第二端部13b被滚珠轴承78支承成能旋转。在副轴13的外周面且轴向上第一端部13a与第二端部13b之间设置有副轴齿轮23和驱动齿轮24。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24位于副轴齿轮的轴向一侧(+y侧)。
70.副轴齿轮23与副轴13一起绕副轴轴线j3旋转。副轴齿轮23与输入齿轮21啮合。
71.驱动齿轮24与副轴13和副轴齿轮23一起绕副轴轴线j3旋转。
72.齿圈51是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齿轮。齿圈51固定于差动装置50。齿圈51绕马达轴线j1旋转。齿圈51与驱动齿轮24啮合。齿圈51将经由驱动齿轮24传递的马达1的动力传递至差动装置50。
73.差动装置50配置成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即,差动装置50配置于与马达1同轴上。差动装置50是用于将从马达1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h的装置。差动装置50具有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h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输出轴55传递相同扭矩的功能。
74.差动装置50具有:齿轮外壳52,所述齿轮外壳52固定于齿圈51;一对小齿轮53a;小齿轮轴53b;以及一对侧齿轮54。齿轮外壳52与齿圈51 一起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旋转。
75.齿轮外壳52对一对小齿轮53a、小齿轮轴53b和一对侧齿轮54进行收纳。一对小齿轮53a是配置于同轴上并互为相对的锥齿轮。一对小齿轮53a 支承于小齿轮轴53b。一对侧齿轮54是与一对小齿轮53a直角地啮合的锥齿轮。一对侧齿轮54分别固定于输出轴55。
76.齿轮外壳52被圆锥滚子轴承76、77从轴向两侧支承成能旋转。即,齿圈51经由齿轮外壳52支承于圆锥滚子轴承76、77。
77.输出轴55沿着马达轴线j1延伸。输出轴55绕马达轴线j1旋转。在马达单元10设置有沿着轴向排列的一对输出轴55。一对输出轴55在各自的一个端部处连接于差动装置50的侧齿轮54。即,输出轴55经由差动装置50连接于齿圈51。马达1的动力经由各齿轮传递至输出轴55。此外,一对输出轴55在各自的另一个端部处向外壳6的外部突出。在输出轴55 的另一个端部安装有车轮h。输出轴55将动力传递输出至外部(经由车轮 h输出至路面)。
78.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55配置于与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同轴上。一对输出轴55中的配置于轴向另一侧(-y侧)的一个穿过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的中空部32h、11h。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0,输出轴55 的一部分配置于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的内部,因此,能
将马达1和差动装置50配置于从轴向观察时的同轴上,能使马达单元10的马达轴线j1的径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79.齿轮部5构成从马达1至输出轴55的动力传递路径。齿轮部5具有多个齿轮(输入齿轮21、副轴齿轮23、驱动齿轮24、齿圈51、小齿轮53a 和侧齿轮54)。齿轮部5通过上述多个齿轮将动力从马达轴32传递至输出轴55。在齿轮部5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马达1的动力首先从马达轴32传递至输入轴11,进一步从输入齿轮21传递至副轴齿轮23。副轴齿轮23配置于与驱动齿轮24同轴上,并与驱动齿轮24一起旋转。马达1的动力从驱动齿轮24传递至齿圈51,并经由差动装置50传递至输出轴55。
80.(定子保持架)
81.定子保持架40具有:圆筒部41,所述圆筒部41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 35;以及底板部42,所述底板部42从圆筒部41的轴向另一侧(-y侧) 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82.定子保持架40配置于外壳主体60的筒状部60a的内部。外壳主体60 的筒状部60a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的对置内周面60aa。对置内周面60aa与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在径向上对置。
83.圆筒部41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通过将定子35的外周面嵌合于圆筒部41的内周面41b以对定子35进行支承。由此,定子保持架40 对定子35进行支承。
84.在圆筒部41的内周面41b设置有嵌入部41p。嵌入部41p设置于圆筒部41的轴向一侧(+y侧)的开口。嵌入部41p的内径比内周面41b中的供定子35嵌合的区域的内径大。在嵌入部41p嵌入有轴保持部80的第一保持器81。
85.在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设置有沿着径向凹陷的凹部(通路部)44。凹部44遍及绕马达轴线j1的整周延伸。凹部44向径向外侧开口。凹部44 的开口被外壳主体60的对置内周面60aa覆盖。
86.凹部44作为供制冷剂w流通的通路部发挥作用。制冷剂w在凹部44 的内壁面与对置内周面60aa之间沿着周向流通。制冷剂w经由定子保持架40对定子35进行冷却。制冷剂w经过省略图示的热交换器而被冷却。因此,定子保持架40和外壳主体60的筒状部60a作为通过将定子35包围并且使制冷剂w经过以对定子35进行冷却的水冷套发挥作用。
8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设置有凹部44,并通过对置内周面60aa对凹部44的开口进行覆盖的情况进行说明。然而,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对置内周面60aa设置有凹部,通过圆筒部41 的外周面41a对凹部的开口进行覆盖。此外,使制冷剂w经过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与对置内周面60aa 之间设置有使制冷剂w穿过的通路部。
88.在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设置有嵌入到对置内周面60aa的一对嵌合部46。嵌合部46遍及绕马达轴线j1的整周延伸。一对嵌合部46的一方位于凹部44的轴向一侧,另一方位于凹部44的轴向另一侧。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保持架40在嵌合部46处嵌入到外壳主体60的对置内周面60aa。由此,能提高定子保持架40相对于外壳主体60的径向的位置精度。
89.在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设置有一对凹槽45a。凹槽45a遍及绕马达轴线j1的整周延伸。一对凹槽45a的一方位于凹部44的轴向一侧,另一方位于凹部44的轴向另一侧。一对凹槽45a均在轴向上配置于一对嵌合部 46之间。凹槽45a向径向外侧开口。凹槽45a的开口被外壳主体60的对置内周面60aa覆盖。在一对凹槽45a分别收纳有o形环(密封部)45b。o 形
环45b被对置内周面60aa在径向上压缩。由此,o形环45b作为密封部发挥作用。
90.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对置内周面60aa设置有对o形环进行收纳的凹槽,该o形环被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压缩。即,作为密封部的o形环45b只要配置于圆筒部41的外周面41a与对置内周面60aa之间,并沿着周向延伸即可。
91.根据本实施方式,o形环45b分别位于作为制冷剂w的通路部的凹部44的轴向两侧。o形环45b抑制制冷剂w从凹部44向轴向两侧漏出的情况。而且,能抑制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油o侵入到一对o形环45b之间的情况。由此,抑制油o与凹部44内的制冷剂w混合的情况。
92.底板部42相对于马达1位于轴向另一侧(-y侧)。底板部42呈与马达轴线j1正交的板状。在底板部42的中央设置有插通孔42a。插通孔 42a沿着板厚方向贯穿底板部42。底板部42具有轴承保持部43,所述轴承保持部43从插通孔42a的边缘部向轴向一侧(+y侧)突出。底板部42 对滚珠轴承72进行保持。因此,底板部42能经由滚珠轴承72将马达轴32 支承成能旋转。
93.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定子35进行支承的定子保持架40经由滚珠轴承 72对转子31进行支承。即,介于定子35与转子31之间的构件是仅定子保持架40和滚珠轴承7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进行定子保持架40 的尺寸管理,能提高转子31相对于定子35的同轴度,易于提高马达1的驱动效率。
94.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保持架40的底板部42对滚珠轴承72进行保持。因此,与另行设置对滚珠轴承72进行保持的构件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马达单元10整体在轴向上小型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保持架40的轴承保持部43的轴向位置与定子35的轴向位置重叠。由此,能更有效地使马达单元10在轴向上小型化。
95.输出轴55从马达轴32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开口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输出轴55和马达轴32分别被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的滚珠轴承71、 72支承。滚珠轴承71、72中的一方保持于外壳主体60,另一方保持于定子保持架40。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两个滚珠轴承71、72均保持于外壳主体60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外壳主体60的结构,并且能简化作为整体的组装工序。
96.根据本实施方式,滚珠轴承72配置于定子35的一对线圈边端部35c 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的一个线圈边端部35c的径向内侧。更具体而言,滚珠轴承72的轴向位置与位于轴向另一侧的一个线圈边端部35c的轴向位置重叠。因此,能将对马达轴32的第二端部32b进行支承的滚珠轴承72配置于靠近第一端部32a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将对马达轴32的两个端部进行支承的轴承72、73配置成相互靠近,能抑制马达轴32的偏心等。而且,能将对线圈边端部35c进行冷却并从线圈边端部35c滴下的油o供给至滚珠轴承72,能提高滚珠轴承72的润滑性。
97.定子保持架40的底板部42除了对滚珠轴承72进行支承以外,还对解析器定子3b进行支承。解析器定子3b配置于插通孔42a的内部且比滚珠轴承72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解析器定子3b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轴32 的第二端部32b。解析器定子3b与解析器转子3a在径向上对置。
98.解析器定子3b和解析器转子3a构成解析器。即,马达单元10包括解析器3。解析器3对马达轴32的转速进行测量。解析器3在轴向上配置于滚珠轴承71与滚珠轴承72之间。
99.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保持架40的底板部42对解析器定子3b进行支承,因此,与外
壳主体60对解析器定子3b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将解析器定子3b配置于靠近马达1的轴向尺寸的中心的位置。由此,能抑制解析器定子3b相对于马达1向轴向突出的情况,能使马达单元10的轴向尺寸小型化。
100.(轴保持部)
101.轴保持部80配置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此外,轴保持部80位于马达 1与齿轮部5之间。轴保持部80具有第一保持器81、第二保持器86、滚珠轴承73、74、75、78和圆锥滚子轴承76。
102.第一保持器81从轴向一侧(+y侧)固定于定子保持架40。此外,第二保持器86从轴向一侧(+y侧)固定于第一保持器81。滚珠轴承73、 74、78保持于第一保持器81。此外,滚珠轴承75和圆锥滚子轴承76保持于第二保持器86。
103.图3是轴保持部80的分解立体图。
104.第一保持器81具有主体圆盘部82及突出圆盘部83。主体圆盘部82 和突出圆盘部83是相互连接的单一的构件。主体圆盘部82的外形的直径比突出圆盘部83的外形的直径大。突出圆盘部83相对于主体圆盘部82向径向和轴向一侧(+y侧)错开配置。
105.主体圆盘部82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盘状。在主体圆盘部82的中央设置有沿着轴向贯穿的第一插通孔82h。第一插通孔82h从轴向观察时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在第一插通孔82h的内部配置有马达轴32 的第一端部32a、输入轴11的第二端部11b和输出轴55。
106.在主体圆盘部82的轴向一侧(+y侧)的面设置有多个螺纹孔82s。多个螺纹孔82s以将第一插通孔82h包围的方式沿着马达轴线j1的周向排列。在螺纹孔82s插入有对第二保持器86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84。即,第二保持器86被相对于第一保持器81朝轴向另一侧(-y侧)插入的多个固定螺钉84固定。由此,在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能从第一开口部61a 一侧将第二保持器86安装于第一保持器81,因此,能简化马达单元10的组装工序。而且,多个固定螺钉84沿着马达轴线j1的周向排列。因此,能将第二保持器86牢固地固定于马达轴线j1的周围。
107.突出圆盘部83呈以副轴轴线j3为中心的圆盘状。在突出圆盘部83的中央设置有沿着轴向贯穿的第二插通孔83h。在第二插通孔83h的内部配置有副轴13的第二端部13b。
108.如图1所示,主体圆盘部82具有外缘突出部82c,所述外缘突出部82c 从主体圆盘部82的外缘向轴向另一侧(-y侧)突出。外缘突出部82c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筒状。外缘突出部82c的外周面嵌合于定子保持架 40的嵌入部41p。由此,第一保持器81支承于定子保持架40。此外,第一保持器81经由定子保持架40固定于外壳主体60。
109.主体圆盘部82具有两个轴承保持部82a、82b。轴承保持部82a、82b 设置于第一插通孔82h的外缘。
110.轴承保持部82a设置于主体圆盘部82的朝向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轴承保持部82a对滚珠轴承73进行保持。由此,轴承保持部82a经由滚珠轴承73将马达轴32的第一端部32a支承成能旋转。滚珠轴承73在轴向上位于马达1与齿轮部5之间。因此,轴保持部80在马达1的轴向一侧将马达轴32支承成能旋转。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和齿轮部5收纳于连成一体的驱动体收纳空间61。因此,在未设置轴保持部80的情况下,马达轴32变成悬臂支承可能会使随着旋转的偏心变得显著。
根据本实施方式,轴保持部80以能旋转的方式将马达轴32保持于马达1与齿轮部5之间。因此,轴保持部80能与对第二端部32b进行支承的滚珠轴承72一起在马达1的两侧对马达轴 32进行支承。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抑制马达轴32的偏心,从而提高马达轴 32的旋转效率。
112.轴承保持部82b设置于主体圆盘部82的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面。轴承保持部82b对滚珠轴承74进行保持。由此,轴承保持部82b经由滚珠轴承74将输入轴11支承成能旋转。
113.突出圆盘部83具有轴承保持部83a。轴承保持部83a设置于第二插通孔83h的外缘。轴承保持部83a设置于突出圆盘部83的朝向轴向一侧(+ y侧)的面。轴承保持部83a对滚珠轴承78进行支承。轴承保持部83a经由滚珠轴承78将副轴13支承成能旋转。
114.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保持器81不仅将马达轴线j1上的轴(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支承成能旋转,还将副轴轴线j3上的轴(副轴13)支承成能旋转。因此,通过对第一保持器81的加工精度进行管理,能保证马达轴线j1与副轴轴线j3之间的距离尺寸,其结果是,能提高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效率。此外,通过在装入多个轴承(滚珠轴承73、78)的状态下将第一保持器81安装于外壳主体60,能简化组装工序。
115.滚珠轴承73与滚珠轴承78的轴向位置也可以相互重叠。此外,滚珠轴承74与滚珠轴承78的轴向位置也可以相互重叠。即,较为理想的是,轴保持部80的多个轴承的轴向位置相互重叠。由此,与轴承被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使轴保持部80的轴向尺寸小型化,从而能有效利用驱动体收纳空间61。此外,在轴向位置重叠的多个轴承中,能将沿着径向飞散的油 o从一个轴承供给至其他轴承,从而能提高轴承的润滑性。
116.如图3所示,第二保持器86具有包围部88和凸缘部89。包围部88 和凸缘部89是相互连接的单一的构件。
117.包围部88呈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轴线j1的环状。包围部88具有:圆盘部88a;以及包围筒部88b,所述包围筒部88b从圆盘部88a的外缘向轴向另一侧延伸。
118.圆盘部88a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盘状。在圆盘部88a的中央设置有沿着轴向贯穿的第三插通孔88h。第三插通孔88h从轴向观察时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在第三插通孔88h的内部配置有输出轴55。
119.圆盘部88a具有两个轴承保持部88e、88f。轴承保持部88e、88f设置于第三插通孔88h的外缘。
120.包围筒部88b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筒状。包围筒部88b朝轴向另一侧(-y侧)开口。在包围筒部88b设置有缺口部88c。缺口部88c从包围筒部88b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y侧)延伸。缺口部88c设置于包围筒部88b的整周中的上侧区域。
121.通过第二保持器86固定于第一保持器81,以通过第一保持器81将缺口部88c的轴向另一侧(-y侧)封堵。由此,缺口部88c作为使包围部 88的内部向上侧露出的开口部87发挥作用。
122.凸缘部89位于包围部88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凸缘部89从包围筒部88b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凸缘部89设置有沿着轴向贯穿的多个通孔89a。多个通孔89a沿着马达轴线 j1的周向排列。为了将第二保持器86固定于第一保持器81,在通孔89a 插通有插入到第一保持器81的螺纹孔82s的固定螺钉84。由此,第二保持器86支承于第一保持器81。
123.如图1所示,第二保持器86的轴承保持部88f设置于圆盘部88a的朝向轴向另一侧
(-y侧)的面。轴承保持部88f对滚珠轴承75进行保持。由此,轴承保持部88f经由滚珠轴承75将输出轴55支承成能旋转。
124.轴承保持部88e设置于圆盘部88a的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面。轴承保持部88e对圆锥滚子轴承76进行保持。由此,轴承保持部88e经由圆锥滚子轴承76将齿轮外壳52和齿圈51支承成能旋转。
125.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滚珠轴承75对输出轴55进行支承的第二保持器86固定于第一保持器81。第一保持器81经由滚珠轴承73、74对马达轴 32和输入轴11进行支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根据第二保持器86 相对于第一保持器81的安装精度来保证输出轴55相对于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的同轴度。因此,易于提高马达轴32和输入轴11的旋转效率。
126.根据本实施方式,轴保持部80具有将马达轴线包围的包围部88,在包围部88设置有沿着马达轴线j1的径向开口的开口部87。开口部87使包围部88的内外连通。由此,能使通过齿圈51的扬起等飞散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的油o到达包围部88内,能将飞散的油o供给到包围部88的内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87使滚珠轴承74、75向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露出。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油o从开口部87供给到滚珠轴承74、75,能提高滚珠轴承74、75的润滑性。
127.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87朝上侧开口。因此,能将从开口部87到达包围部88的内部的油o积存在包围部88的内部。即,包围部88具有供油o储存的油收纳空间64。此外,开口部87和油收纳空间64配置于第二保持器86。
128.本实施方式的轴保持部80的包围部88将输入轴11的第一端部11a 包围。因此,输入轴11的中空部11h在油收纳空间64内开口。油收纳空间64的油o的一部分侵入中空部11h,从而能提高输入轴11的内周面与输出轴55之间的润滑性。而且,油o被供给至输入轴11与马达轴32的连接部分的阳花键11a和阴花键32b,从而抑制连接部分的磨损。油o从阳花键11a和阴花键32b的连接部分飞散,并供给至对马达轴32进行支承的滚珠轴承73,从而提高滚珠轴承73的润滑性。
129.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输入轴11的第一端部11a的输入齿轮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油收纳空间64内。因此,输入齿轮21的下端部浸在积存于油收纳空间64的油o中。油o通过输入齿轮21的动作被扬起而扩散到驱动体收纳空间61内,并遍布各齿轮的齿面。
130.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21与副轴齿轮23啮合的啮合部14配置于开口部87。因此,轴保持部80能在输入齿轮21的轴向两侧对轴进行支承,并将动力从输入齿轮21传递至副轴齿轮23。
131.根据本实施方式,轴保持部80具有分别对轴承进行保持的多个轴承保持部82a、82b、88f、88e、83a。其中,轴承保持部82a、82b、83a配置于第一保持器81,轴承保持部88f、88e配置于第二保持器86。如此,由于能相互分离的第一保持器81和第二保持器86分别具有轴承保持部,因此,能在第一保持器81与第二保持器86已分离的状态下分别进行安装,从而能简化组装工序。而且,能从第一保持器81和第二保持器86的轴向两侧分别安装轴承,从而能提高各轴承彼此的轴向和径向的位置精度。
132.(逆变器)
133.如图1所示,逆变器8配置于逆变器收纳空间62。逆变器8固定于逆变器罩68。逆变器8经由母线9连接于马达1的定子35。逆变器8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电流并供给至马达1。
即,逆变器8对供给至马达1的电流进行控制。
134.逆变器8配置于马达1的外周面侧。更具体而言,逆变器8位于马达 1的正上方。由此,能使马达单元10的前后方向尺寸小型化。由此,与将逆变器8相对于马达1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情况相比,能使马达单元 1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大幅确保车辆内的碰撞吸收区域(日文:
クラッシャブルゾーン
)。
135.从轴向方向观察时,逆变器8的至少一部分与副轴齿轮23重叠。通过将逆变器8配置成与副轴齿轮23重叠,以减小马达单元10的向轴向的投影面积,从而能实现马达单元10的小型化。
136.母线9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母线9将马达1与逆变器8电连接在一起。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交流马达,因此,马达单元10具有与各相对应的三个逆变器8。
137.母线9中,母线9具有:轴向延伸部9a,所述轴向延伸部9a沿着轴向延伸;以及径向延伸部9b,所述径向延伸部9b沿着马达轴线j1的径向延伸。
138.轴向延伸部9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连接于逆变器8。此外,轴向延伸部9a的轴向一侧(+y侧)的端部连接于径向延伸部9b。径向延伸部9b从轴向延伸部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在其前端连接于连接线圈线35d。即,母线9在轴向延伸部9a处连接于逆变器8,并在径向延伸部 9b处连接于连接线圈线35d。
139.轴向延伸部9a经过通孔60h,所述通孔60h设置于对驱动体收纳空间 61和逆变器收纳空间62进行划分的隔壁66。由此,母线9跨及驱动体收纳空间61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2之间配置。
140.另外,母线9被省略图示的母线保持架保持。母线保持架具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配置于通孔60h的内周面与母线9之间,而将驱动体收纳空间61与逆变器收纳空间62之间密封。由此,母线保持架抑制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油o侵入逆变器收纳空间62的情况。
141.根据本实施方式,母线9所经过的通孔60h设置于侧壁部60db。侧壁部60db位于逆变器8的轴向一侧且逆变器8与齿轮部5之间。此外,通孔 60h沿着轴向贯穿侧壁部60db,如上所述,驱动体收纳空间61在第一开口部61a处朝轴向一侧(+y侧)开口,因此,组装作业人员通过将母线9 从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且插入到通孔60h,能将母线9安装于外壳主体6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与其他构件相同地从第一开口部61a进行母线9相对于外壳主体60的安装,通过从一个方向进行安装能简化组装工序。
142.<油路>
143.油路90是在外壳6内使油o循环的油o的路径。油路90设置于外壳 6。在油路90设置有油泵96。
144.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的概念不仅包括形成始终朝向一个方向的稳定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括供油暂时地滞留的路径(例如油储存空间63)和供油滴落的路径。
145.油路90具有:第一流路91,所述第一流路91将油o从油储存空间63 引导至油泵96;以及第二流路97,所述第二流路97从油泵96朝马达1的上侧延伸并将油o供给至马达1。油o经由第一流路91从油储存空间63 到达油泵96,并经由第二流路97从油泵96供给至马达1。进一步,油o 从马达1滴下并返回至油储存空间63。
146.第一流路91和第二流路97设置于外壳主体60的壁面的内部。第一流路91从油储存空间63连通至油泵96。另一方面,第二流路97从油泵96 朝上侧延伸并分岔,并在定子35的
一对线圈边端部35c的上侧开口。
147.油泵96位于马达1的轴向另一侧(-y侧)。油泵96是连接于输出轴55并通过输出轴55的旋转而驱动的机械式泵。油泵96将油o从油储存空间63吸上来并压送到油路90内。
148.图4是从轴向观察到的油泵96的示意图。
149.油泵96具有泵壳体96a、外齿齿轮92和内齿齿轮93。
150.泵壳体96a固定于外壳主体60的底部60b。在本实施方式中,泵壳体96a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形。在泵壳体96a设置有泵室96c、吸入口94和排出口95。
151.泵室96c从轴向观察时呈以相对于马达轴线j1偏心的轴线j2为中心的圆形。吸入口94和排出口95与泵室96c相连。在泵室96c配置有外齿齿轮92和内齿齿轮93。
152.吸入口94和排出口95开口于泵室96c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侧面。吸入口94与第一流路91相连。排出口95与第二流路97相连。油泵96将油 o从吸入口94吸入,并从排出口95排出油o。
153.外齿齿轮92是能绕马达轴线j1旋转的齿轮。外齿齿轮92固定于输出轴55。外齿齿轮92收纳于泵室96c内。外齿齿轮92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齿部92a。外齿齿轮92的齿部92a的齿形是余摆线齿形。
154.内齿齿轮93是能绕相对于马达轴线j1偏心的轴线j2旋转的圆环状的齿轮。内齿齿轮的外径比泵室96c的内径稍小。内齿齿轮93的外周面能滑动地与泵室96c的内周面对置。
155.内齿齿轮93将外齿齿轮92的径向外侧包围,并与外齿齿轮92啮合。内齿齿轮93在内周面具有多个齿部93a。内齿齿轮93的齿部93a的齿形是余摆线齿形。
156.通过外齿齿轮92绕马达轴线j1旋转,以使外齿齿轮92和与该外齿齿轮92啮合的内齿齿轮93也绕轴线j2旋转。由此,外齿齿轮92的齿部92a 与内齿齿轮93的齿部93a之间的间隙沿着周向移动,油泵96将间隙内的油o从吸入口94移送至排出口95。由此,油泵96将油o从吸入口94吸入并从排出口95排出。
157.从油泵96排出的油o经由第二流路97分别供给至一对线圈边端部 35c。供给至线圈边端部35c的油o在作用于线圈线之间的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浸透整个线圈35b,同时从定子35夺取热量。接着,油o朝下侧滴下,并经过设置于定子保持架40的孔和连通孔65等返回至油储存空间 63。
158.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芯部35a经由定子保持架40被制冷剂w冷却,线圈边端部35c被油o直接冷却,因此,能高效地对定子35的各部分进行冷却。
159.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储存于油储存空间63。在油储存空间63的正上方配置有马达1,所述马达1的周围设置有制冷剂w的通路部(凹部44)。因此,油储存空间63的油o被制冷剂w冷却。因此,油o在温度已下降的状态下供给至线圈边端部35c,从而能高效地对线圈边端部35c进行冷却。
160.(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161.接着,基于图1,将各构件相对于外壳主体60的安装步骤作为马达单元10的制造方法来进行说明。
162.马达单元10的制造方法主要具有以下的第一工序至第九工序。
163.<第一工序>
164.第一工序是将输出轴55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输出轴安装工序。在第一工序之前,
在外壳主体60预先安装有底盖构件69。由此,底盖构件69 将外壳主体60的第三开口部63a覆盖。
165.在第一工序中,首先,在设置于外壳主体60的底部60b的轴承保持部 60ba安装有省略图示的密封构件和滚珠轴承71。接着,将输出轴55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接着,通过将输出轴55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插入到滚珠轴承71,以将输出轴55 安装于外壳主体60。接着,将油泵96安装于输出轴55。
166.<第二工序>
167.第二工序是将马达1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马达安装工序。在第二工序之前,分别预先组装有转子31和定子35。而且,将定子35与滚珠轴承72 一起预先安装于定子保持架40。
168.在第二工序中,首先,将预先组装好的定子35和定子保持架40从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而且,将定子保持架40的嵌合部 46嵌入到外壳主体60的筒状部60a的对置内周面60aa。由此,将定子保持架40和定子35固定于外壳主体60。
169.在第二工序中,接着,将输出轴55插入到马达轴32的中空部32h,同时将转子31从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
170.通过经过以上的步骤,在第二工序中,将马达1和定子保持架40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进行固定。
171.<第三工序>
172.第三工序是将母线9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母线安装工序。在第三工序中,将三个母线9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 61,并且穿过外壳主体60的通孔60h固定于外壳主体60。接着,将母线9 连接于从定子35伸出的连接线圈线35d。
173.<第四工序>
174.第四工序是将第一保持器81安装于定子保持架40的工序。在第四工序之前,在第一保持器81预先安装有滚珠轴承73和滚珠轴承78。
175.在第四工序中,首先,将第一保持器81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 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且将马达轴32插入到滚珠轴承73。而且,使第一保持器81的外缘突出部82c与定子保持架40的嵌入部41p嵌合,而将第一保持器81经由定子保持架40固定于外壳主体60。接着,将滚珠轴承74安装于第一保持器81。
176.<第五工序>
177.第五工序是将输入轴11、副轴13、输入齿轮21、副轴齿轮23和驱动齿轮24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工序。在第五工序中,将输入轴11、副轴13、输入齿轮21、副轴齿轮23和驱动齿轮24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 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进行安装。
178.<第六工序>
179.第六工序是将第二保持器86安装于第一保持架81的工序。在第六工序之前,在第二保持器86预先安装有滚珠轴承75和圆锥滚子轴承76。
180.在第六工序中,首先,将第二保持器86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 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且使输出轴55插入滚珠轴承75。而且,将第二保持器86固定于第一保持器81。
181.通过经过第四工序和第六工序中的第一保持器81和第二保持器86的安装步骤,以将轴保持部80从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进行固定。
182.<第七工序>
183.第七工序是将齿圈51和差动装置50安装于轴保持部80的工序。在第七工序之前,预先组装有差动装置50,并且齿圈51安装于差动装置50的齿轮外壳52。
184.在第七工序中,将齿轮外壳52保持于圆锥滚子轴承76,并且将输出轴55与差动装置50的侧齿轮54连接。
185.上述的第五工序和第七工序是将齿轮部5从第一开口部61a收纳于驱动体收纳空间61并进行固定的齿轮部安装工序。
186.<第八工序>
187.第八工序是将封堵构件67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工序。在第八工序之前,在封堵构件67预先组装有滚珠轴承79和圆锥滚子轴承77。
188.在第八工序中,首先,以通过封堵构件67将外壳主体60的第一开口部61a覆盖的方式安装并进行紧固。与此同时,将副轴13插入到滚珠轴承 79,并且将齿轮外壳52保持于圆锥滚子轴承77。
189.上述的第一工序至第八工序是将包括马达1和齿轮部5的各构件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驱动体收纳空间61的工序。在第一工序至第八工序中,各构件从轴向一侧(+y侧)安装于外壳主体60。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在不改变外壳主体60的姿态的情况下进行第一工序至第八工序,其结果是,能缩短制造马达单元10所需的时间。
190.<第九工序>
191.第九工序是将逆变器8安装于外壳主体60的工序。在第九工序之前,逆变器8预先安装于逆变器罩68。即,安装逆变器8的工序具有将逆变器 8固定于逆变器罩68的预备工序。
192.在第九工序中,将安装有逆变器8的逆变器罩68固定于外壳主体60。由此,将逆变器8配置于逆变器收纳空间62,并且通过逆变器罩68对外壳主体60的第二开口部62a进行覆盖。接着,将配置于逆变器罩的上表面的窗部(省略图示)打开,在逆变器收纳空间62内,将母线9连接于逆变器 8,并再次将窗部封堵。
193.如上所述,在第一工序至第八工序中,各构件从第一开口部61a的开口方向安装于外壳主体60。另一方面,在第九工序中,逆变器8和逆变器罩68从第二开口部62a的开口方向安装于外壳主体60。因此,外壳主体 60在进行第九工序之前组装姿态被改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马达1和齿轮部5的工序(第一工序至第八工序)是在使第一开口部朝向上侧的状态下进行的。此外,安装逆变器8的工序(第九工序)是在使第二开口部 62a朝向上侧的状态下进行的。由此,能使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19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改变。而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195.(符号说明)
196.1马达;3解析器;3a解析器转子;3b解析器定子;5齿轮部; 6外壳;8逆变器;9母线;10马达单元;11输入轴;13副轴; 14啮合部;21输入齿轮;23副轴齿轮;31转子;32马达轴;35定子;35a定子芯部;35b线圈;35c线圈边端部;40定子保持架;41 圆筒部;41a外周面;41b内周面;42底板部;43轴承保持部;44凹部(通路部);45b o形环(密封部);46嵌合部;50差动装
置;51 齿圈;55输出轴;60外壳主体;60aa对置内周面;60b底部;60ba 轴承保持部;60da箱底部(隔壁);60db侧壁部(隔壁、第一壁部); 60h通孔;61驱动体收纳空间;61a第一开口部;62逆变器收纳空间;62a第二开口部;63油储存空间;63a第三开口部;64油收纳空间;66隔壁;68逆变器罩;71滚珠轴承;72滚珠轴承;73滚珠轴承(第一轴承);74滚珠轴承(第三轴承);75滚珠轴承(第二轴承);76圆锥滚子轴承(第四轴承);77圆锥滚子轴承;78滚珠轴承;79滚珠轴承;80轴保持部;81第一保持器;82a轴承保持部 (第一轴承保持部);82b轴承保持部;83a轴承保持部;84固定螺钉; 86第二保持器;87开口部;88包围部;88e轴承保持部(第三轴承保持部);88f轴承保持部(第二轴承保持部);j1马达轴线;j2轴线;j3副轴轴线;o油;w制冷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