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电气控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2.电源一般需要驱动控制电路来实现电源能量的功率输出,目前,一般在电源驱动控制电路中采用功率开关器件实现输出控制,由于电源驱动控制电路的架构及元器件的限制,当增加电源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功率时,需要改变驱动控制电路的架构以及增加额外的元器件,才能达到提升驱动控制电路输出功率技术规格的目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控制电路、方法及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驱动控制电路增加输出功率成本较高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
5.若干个变换器模块,各个所述变换器模块均包括一原边线圈和一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用于接入一驱动信号,相邻两个所述变换器模块并联;以及
6.一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一副边线圈,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与所述副边线圈相匹配。
7.可选的,所述变换器模块还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接。
8.可选的,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有一rc电路单元。
9.可选的,所述rc电路单元包括一第一电阻、一第一电容和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且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10.可选的,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场效应晶体管、继电器、转换开关。
12.可选的,所述输出模块还包括一第三二极管和一第二电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分别与第三二极管的输出端以及所述输出模块的地线连接。
13.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一信号输入端、一信号输出端和一信号控制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变换器模块的地线连接,所述信号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
14.可选的,所述变换器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一第三电阻和一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阻分别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串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入端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控
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15.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16.将一驱动信号接入若干个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并为所述原边线圈蓄能,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并联;
17.将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进行断路;
18.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向一副边线圈释放能量,完成一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
19.可选的,通过一第一控制单元对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进行通路或者断路控制。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场效应晶体管、继电器、转换开关。
21.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一信号输入端、一信号输出端和一信号控制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变换器模块的地线连接,所述信号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
22.可选的,通过一第二控制单元产生所述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信号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一第三电阻和一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阻分别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串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入端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23.可选的,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有一rc电路单元,当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向一副边线圈释放能量时,所述rc电路单元吸收所述副边线圈释放的电压信号。
24.可选的,所述rc电路单元包括一第一电阻、一第一电容和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且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25.可选的,通过一第二电阻平衡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之间的时序,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26.可选的,通过一第一二极管单向导通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接。
27.一种驱动控制设备,包括:
28.若干个变换器模块,各个所述变换器模块均包括一原边线圈和一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用于接入一驱动信号,相邻两个所述变换器模块并联;
29.一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用于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连接;以及
30.一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一副边线圈,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与所述副边线圈相匹配。
31.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驱动控制电路、方法及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2.当需要进行输出功率的驱动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接入所述驱动信号,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导通,当所述原边线圈完成蓄能时,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断路,此时,所述原边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进而激励副边线圈并完成能量转换,通过
多个原边线圈并联的方式,储蓄更多的能量,进而能够实现不增加冗余的元器件的情况下,增加副边线圈的输出功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33.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驱动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6.图4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驱动控制方法的信号流向示意图。
37.图5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驱动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8.图6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带有驱动控制电路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7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一带有驱动控制电路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8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另一带有驱动控制电路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容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2显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外壳内部的部分结示意图。
45.零件标号说明
46.变换器模块10,输出模块20,充电装置1,外壳10,开口101,缺口102,第一壳体110,卡点111,盖板112,第一端子接口113,第二端子接口114,第三端子接口115,第二壳体120,卡柱121,第三壳体130,连接件131,第二平面133,容纳槽134,第一开口135,第一凹部136,副电路板200,第一副电路板201,第二副电路板202,第一端子203,第二端子204,第三端子205,主电路板208,输出保护装置300。
具体实施方式
4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48.请参阅图1至图1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49.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1提供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
50.若干个变换器模块10,各个所述变换器模块10均包括一原边线圈和一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用于接入一驱动信号,相邻两个所述变换器模块10并联,例如,可以将变换器模块10的数量设置为2、3、
……
、n个,n≥2且n为正整数,在不改变驱动控制电路的架构以及增加额外元器件的条件下,增加多个原边线圈,能够储蓄更多的能量,当各个所述原边线圈需要对外进行能量释放时,增加原边线圈对外的输出功率;
51.一输出模块20,所述输出模块20包括一副边线圈,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与所述副边线圈相匹配,当需要进行输出功率的驱动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接入所述驱动信号,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导通,当所述原边线圈完成蓄能时,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断路,此时,所述原边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进而激励副边线圈并完成能量转换,完成能量转换后的副边线圈对外进行功率输出,通过多个原边线圈并联的方式,储蓄更多的能量,进而能够实现不增加冗余的元器件的情况下,增加副边线圈的输出功率的目的,有效降低成本。
52.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以两个变换器模块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视具体的产品需求、实际工况的应用考虑,选择变换器模块/原边线圈的数量,例如,驱动控制电路包括3个变换器模块/原边线圈,又例如,驱动控制电路包括4个或者4个以上的变换器模块/原边线圈。请参阅图2,通过dc-in输入驱动信号,由于原边线圈t1和t2为并联设置,且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入端均接入该驱动信号,第一控制器q1和q2分别导通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出端,因此,原边线圈t1和t2形成通路,并在原边线圈t1和t2内储蓄能量,当原边线圈t1和t2进行能量存储时,将驱动信号的电能向电磁能进行转化,当原边线圈t1和t2完成能量存储时,第一控制器q1和q2分别对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出端进行断路控制,此时,原边线圈t1和t2的储存的电磁能衰减变化,进而原边线圈t1和t2均与副边线圈t0进行电磁能向电能的转化,最终完成一个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因为接入该驱动电路时,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中的总阻抗较低,所以热损耗也相应地较小,同时因为电阻损耗引起的温度升高也会降低,例如,能够降低30%左右的温升。
53.为了对所述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出端进行过流保护,且为了吸收所述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出端断路时的反向尖峰电压,所述变换器模块还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接,例如,在原边线圈t1的输出端设置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d1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t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q1连接,在原边线圈t2的输出端设置第一二极管d2,第一二极管d2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t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q2连接,同时,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二极管d2也可以设置为隔离二极管,还可以消除所述原边线圈t1和t2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的干扰问题。通过并联设置两个原边线圈t1和t2,能够提升输出功率45%——64%,且成本只增加5%左右,具有良好的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
54.为了更进一步地吸收所述原边线圈t1和t2的输出端断路时的反向尖峰电压,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有一rc电路单元,避免在原边线圈断路产生瞬时的反向尖峰电压,也避免对整个驱动控制电路产生击穿效应。
55.为了避免rc电路单元吸收过多的原边线圈储蓄的能量,也避免降低驱动的输出功率,所述rc电路单元包括一第一电阻、一第一电容和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且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例如,在第一变换器模块中,rc电路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和一第二二极管d3,当原边线圈t1完成蓄能且输出端断路时,原边线圈t1向副边线圈t0释放能量,第二二极管d3单向导通该释放能量,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吸收反向尖峰电压,又例如,在第二变换器模块中,rc电路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2、第一电容c2和第二二极管d4,当原边线圈t2完成蓄能且输出端断路时,原边线圈t2向副边线圈t0释放能量,第二二极管d4单向导通该释放能量,第一二极管d2、第一电阻r2、第一电容c2吸收反向尖峰电压,进而原边线圈t1和原边线圈t2同时对副边线圈t0进行能量释放,完成一个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
56.为了平衡相邻两个变换器模块之间的响应时序以及调整输出功率的差异,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一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例如,可以在原边线圈t1和原边线圈t2的输出端之间设置第二电阻rd,又例如,第二电阻rd的一端设置在:第一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器q1之间,第二电阻rd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第一控制器q2之间。
57.为了便于实现第一控制单元的信号控制,也方便实现原边线圈输出端的导通和断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场效应晶体管、继电器、转换开关。例如,场效应晶体管可以采用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又例如,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一信号输入端、一信号输出端和一信号控制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变换器模块的地线连接,所述信号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例如,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所述信号控制端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通过对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施加控制信号来实现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导通,还可以对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施加控制信号来实现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截止或者断路。例如,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可以是常闭继电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常闭继电器的信号控制端的闭合和开启,来控制原边线圈的导通和断路。又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可以是常闭转换开关,当需要原边线圈蓄能时,原边线圈的输出端导通,当需要原边线圈向副边线圈释放能量时,可以将第一控制单元由常闭转换为常开的转换开关,完成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的断路。
58.为了实现控制信号的控制,所述变换器模块还包括一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gate、一第三电阻rs和一第四二极管dr,所述第三电阻rs分别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串联,例如,所述第三电阻rs分别与第一控制器q1的信号控制端以及第一控制器q2的信号控制端串联,所述第四二极管dr的输入端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r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gate连接。
59.为了避免副边线圈向原边线圈产生反向电压,所述输出模块还包括一第三二极管d和一第二电容c,所述第三二极管d的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t0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的输出端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out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的输出端以及所述输出模块的地线fgnd连接。
60.请参阅图6至图12所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带有驱动控制电路的充电装置1,充电装置包括外壳10和驱动控制电路,驱动控制电路设置在外壳10形成的容纳腔内部。其中,驱动控制电路设置有多个端子,外壳10的上设置有多个插接口,且插接口与端子对应设置,端子穿过外壳10上的通孔至外壳10外侧。当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充电接口/放电接口)与驱动控制电路电性连接,实现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放电,或者对电路板充电。本技术中的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吸尘器、充电电池、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61.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第三壳体130。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扣合成一侧开口101的容纳腔,第三壳体130卡合在开口101上,进而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第三壳体130形成一封闭的容纳腔,且在第三壳体130上还设置有一容纳槽134,用于放置电子设备或充电电池。在本发明中,外壳10采用不导电的材料制成,例如为硬质塑料等,也可以采用其它不导电材料制成。在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外壳10采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lastic,abs)制成,该材料抗冲击性、耐热性、耐低温性、耐化学药品性及电气性能优良,且易加工、制品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容易涂装、着色,易于二次加工。采用该材料制成的外壳10,第一壳体110的重量例如为80~85克,优选为85克;第一壳体110的重量例如为70~75克,优选为73克;第一壳体110的重量例如为120~125克,优选为120克。
62.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外壳10呈具有一缺口102的四方体结构,且在缺口102上设置有一容纳槽134,所述四方体结构例如呈直角梯形,且缺口102位于直角梯形的较长的底边和斜边的连接处。
63.具体的,请参阅图6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0与第一壳体110形状相同,为底壁呈具有一缺口102的直角梯形的凹部,且缺口102位于直角梯形的较长的底边和斜边的连接处。在第二壳体120的凹部中,设置有多个卡柱121(或卡点111),在第一壳体110的凹部中,设置有多个卡点111(或卡柱121),通过多个卡柱121与卡点111,将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卡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开口101的外壳10,开口101位于呈直角梯形外壳10的侧壁上,且位于较短的底边和斜边的侧壁上;第三壳体130覆盖外壳10的开口101和缺口102,且第三壳体130上设置有多个环形的连接件131,其位置与卡柱121/卡点111对应设置,当卡柱121和卡点111卡合时,卡柱121和卡点111穿过连接件131,将第三壳体130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形成一具容纳槽134的外壳10。
64.设置在外壳10内的驱动控制电路可以包括多个种类不同的端子,多个种类不同的端子可以进行驱动信号的输入或者通过端子来实现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板包括主电路板208和副电路板200,副电路板200电性连接于主电路板208,且副电路板200包括第一副电路板201和多个第二副电路板202,具体的,第一副电路板201位于外壳10内侧,且平行于第一壳体110设置;多个第二副电路板20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副电路板201上,且第二副电路板202垂直于第一副电路板201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副电路板202的数量例如为4个,部分第一副电路板201电性连接多个第一端子203,其他第一副电路板201电性连接第二端子204。在本实施例中,例如3个靠近容纳槽134的第一副电路板201用于电性连接第一端子203,例如1个远离容纳槽134的第一副电路板201用于电性连接第二端子204。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采用不导电的材料制程,例如为硬质塑料等。电路板上设置有充电转换
电路,将交流电或电池包的电压转换为所需电压,为各种电子设备充电。本发明提供的电路板的功率可以为5w~400w。
65.在第一壳体110还包括盖板112,其位于容纳槽134的下方,且高出第一壳体110表面,盖板112固定在第一壳体110上,且覆盖多个第一端子203和第二端子204;盖板112上还设置有多个端子接口,允许第一端子203和第二端子204穿过。具体的,盖板112上的通孔包括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并排设置在盖板112上。在本实施例中,将容纳槽134的开口101方向定义为上方,则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位于容纳槽134的下方,且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由上往下并排设置,第一端子接口113的数量例如为3个。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为多个第一端子203提供通道,则第一端子接口113的大小与形状与第一端子203提供通道,则第一端子接口113的大小与形状与第一端子203适应,允许第一端子203穿过第一端子接口113,第一端子203的数量与第一端子接口113相同,例如为3个。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端子203例如为type-c快充电压输出端子,且每个第一端子203能够独立输出电压,第一端子203的输出功率的范围为5w~55w,第一端子203的输出电流的范围为1a~10a。
66.进一步的,盖板112上还设置有第二端子接口1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接口114位于容纳槽134的下方,且第二端子接口114与多个第一端子接口113并排设置,第二端子接口114的数量例如为1个。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接口114为第二端子204提供通道,则第二端子接口114的大小与形状与第二端子204适应,允许第二端子204穿过第二端子接口114。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端子204例如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电压输出端子,第二端子204的输出功率范围为5w~55w,第二端子204的输出电流的范围为1a~10a。
67.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三端子205,第一壳体110上的通孔还包括置有第三端子接口115,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装置竖直放置(容纳槽134的开口101朝上)时,第三端子接口115与盖板112上的第二端子接口11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三端子接口115为第三端子205提供通道,第三端子205例如为充电电池的电压输出端子,第三端子205的输出功率的范围为10w~200w,第三端子205的输出电流的范围为0.5a~10a。还可以通过第三端子205为驱动控制电路提供电压输入,其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范围相同,输入电流与输出电流范围相同。
6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端子205为暴露在外的金属端子,为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在第三端子接口115处设置有一输出保护装置300,用于保证第三端子205上没有电子设备时,第三端子205被覆盖。
69.请参阅图9和1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容纳槽134呈u形设置,第二平面133的一侧固接于容纳槽134的一外侧壁,容纳槽134与第二平面133连接的侧壁和底壁与缺口102相适应。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34的侧壁超出第二平面133所在的高度,用于保持放在在容纳槽134内电子设备的稳定性;为保证容纳槽134的侧壁与第二平面133平滑连接,在容纳槽134与第二平面133连接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凹部136。容纳槽134的尺寸与充电电池尺寸相适应,且容纳槽134的两端设置有对称第一开口135,第一开口135与容纳槽134的底壁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与容纳槽134的侧壁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保证固定充电电池,且当需要给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充电时,可以将电子设备放置在第一开口135上。
70.请参阅图3,实施例3提供一种驱动控制方法,包括:
71.s1:将一驱动信号接入若干个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并为所述原边线圈蓄能,各个所述原边线圈蓄能的过程为:所述驱动信号的电能向原边线圈的电磁能的转化的过程,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并联,通过若干个所述原边线圈的并联设置,可同时接收所述驱动信号的激励,进而完成若干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蓄能,在不改变电路架构以及不增加冗余的元器件的情况下,实现增加所述原边线圈蓄能的能量,能够增加所述原边线圈向副边线圈释放能量时的输出功率;
72.s2:当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完成蓄能时,将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进行断路,此时,各个所述原边线圈中存储的电磁能逐渐衰减变化;
73.s3:衰减变化中的所述原边线圈将副边线圈进行激励,在副边线圈中发生电磁能向电能的转化和功率输出,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向一副边线圈释放能量,完成一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通过若干个并联的所述原边线圈向副边线圈释放能量,增加由此驱动而产生的输出功率的大小。
74.为了便于实现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的控制,满足并联的各个原边线圈的能量存储以及能量释放的驱动控制,通过一第一控制单元对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进行通路或者断路控制。
75.在一些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场效应晶体管、继电器、转换开关。例如,场效应晶体管可以采用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又例如,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一信号输入端、一信号输出端和一信号控制端,所述信号输入端与所述副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变换器模块的地线连接,所述信号控制端用于接收控制信号。例如,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所述信号控制端可以是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通过对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施加控制信号来实现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导通,还可以对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施加控制信号来实现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截止或者断路。例如,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可以是常闭继电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常闭继电器的信号控制端的闭合和开启,来控制原边线圈的导通和断路。又例如,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还可以是常闭转换开关,当需要原边线圈蓄能时,原边线圈的输出端导通,当需要原边线圈向副边线圈释放能量时,可以将第一控制单元由常闭转换开关转换为常开的转换开关,完成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断路。
76.为了进一步控制信号控制端的响应,通过一第二控制单元产生所述控制信号并控制所述信号控制端,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一控制信号输入端、一第三电阻和一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三电阻分别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串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入端与各个所述信号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77.为了更进一步地吸收各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断路时的反向尖峰电压,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设有一rc电路单元,当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向一副边线圈释放能量时,所述rc电路单元吸收所述副边线圈释放的电压信号。
78.为了避免rc电路单元吸收过多的原边线圈储蓄的能力,避免降低驱动的输出功率,所述rc电路单元包括一第一电阻、一第一电容和一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一电容并联,且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电容均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第二二
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79.为了平衡相邻两个变换器模块之间的响应时序以及调整输出功率的差异,通过一第二电阻平衡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之间的时序,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连接。
80.为了避免副边线圈向原边线圈产生反向电压,通过一第一二极管单向导通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相连接。
81.在实施例4中提供一种驱动控制方法,用于对两个并联的原边线圈进行能量存储以及释放的驱动控制,本实施例以两个原边线圈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视具体的产品需求、实际工况的应用考虑,选择原边线圈的数量,例如,对3个并联的原边线圈进行驱动控制,又例如,对4个或者4个以上的并联的原边线圈进行驱动控制。
82.请参考图4,在其中一原边线圈t1中的信号流向为:
83.s10:dc-in接入驱动信号;
84.s20:原边线圈t1激励导通;
85.s30:第一二极管d1单向导通;
86.s40:第一控制器q1导通;
87.s50:负极gnd导通;
88.s60:原边线圈t1完成能量存储;
89.s70:第一控制器q1断路;
90.s80:原边线圈t1向副边线圈t0释放能量;
91.s90: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吸收反向尖峰电压;
92.s100:完成一个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
93.同理:在另一原边线圈t2中的信号流向为:
94.s11:dc-in接入驱动信号;
95.s21:原边线圈t2激励导通;
96.s31:第一二极管d2单向导通;
97.s41:第一控制器q2导通;
98.s51:负极gnd导通;
99.s61:原边线圈t2完成能量存储;
100.s71:第一控制器q2断路;
101.s81:原边线圈t2向副边线圈t0释放能量;
102.s91:第一二极管d2、第一电阻r2、第一电容c2吸收反向尖峰电压;
103.s101:完成一个周期的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
104.通过原边线圈t1和t2来对副边线圈t0进行输出功率的驱动控制,提高输出功率的大小。
105.请参阅图5,实施例5提供一种驱动控制设备,包括:
106.若干个变换器模块10,各个所述变换器模块10均包括一原边线圈和一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用于接入一驱动信号,相邻两个所述变换器模块10并联;
107.一输入模块,所述输入模块用于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连接;以及
108.一输出模块20,所述输出模块包括一副边线圈,各个所述原边线圈均与所述副边线圈相匹配。当需要进行输出功率的驱动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入端通过输入模块接入所述驱动信号,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导通,当所述原边线圈完成蓄能时,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原边线圈的输出端断路,此时,所述原边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进而激励副边线圈并完成能量转换,通过多个原边线圈并联的方式,储蓄更多的能量,进而能够实现不增加冗余的元器件的情况下,增加副边线圈的输出功率的目的。
109.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