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接线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的制作方法](http://img.xjishu.com/img/zl/2021/9/10/rbfe4o868.jpg)
1.本技术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子接线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
背景技术:2.转子在外定子在内的外转子电机,由于噪音小和转动惯量大等优点,使其在大功率应用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其定子结构存在问题:需求功率大使得其定子结构较大,同相的绕组线圈线径大、跨槽较远,一般采用同相单绕组绕线之后再串联接线,这样就造成了绕组接线头较多,因无特殊区分标识,致使分相困难,操作员易接错线,步骤多,耗时。
技术实现要素: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定子接线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绕组接线头较多,因无特殊区分标识,致使分相困难,操作员易接错线,步骤多,耗时等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定子接线组件,设在定子的骨架上,所述定子接线组件包括:
5.固定座,设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固定座包括有安装槽和接线孔,所述安装槽设在所述固定座上一侧,所述接线孔贯穿所述固定座,且一端与所述安装槽连通;
6.电导件,设在所述安装槽中。
7.可选地,所述固定座包括环状接线筒,所述安装槽设在所述接线筒的内壁上,所述接线孔连通所述接线筒的内外侧。
8.可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接线筒的周向;所述安装槽设有多个,且沿所述接线筒的轴向间隔排布。
9.可选地,所述接线筒内壁上还设有端子槽,所述端子槽连通所述安装槽。
10.可选地,所述接线筒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安装槽和接线孔设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固定部设有周向上的豁口;所述连接部过盈连接于所述骨架上。
11.可选地,所述豁口的侧壁上设有固线槽,用于固定经所述豁口穿出的导线。
12.可选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有圆环板,所述圆环板沿所述接线筒径向突出设置,限制所述接线筒在所述骨架上的轴向位置。
13.可选地,所述圆环板的外周缘上设有导板,用于限位绕组线尾。
14.可选地,所述电导件包括电导圈,所述电导圈的外壁上设有电导片,所述电导片设于对应的所述接线孔中。
15.可选地,所述电导片上设有冲压止口,用于将所述电导片限位在所述接线孔中。
16.可选地,所述电导片上设有齿链,用于刺破缠绕在所述电导片上漆包线的漆皮。
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子接线组件。
18.可选地,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有骨架,所述骨架包括有内环板和外环板,所述外环板和所述内环板之间构成定位槽,用于所述固定座过盈配合插接。
19.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子接线组件或如上所述的定子组件。
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定子接线组件,设在定子的骨架上,所述定子接线组件包括:固定座,设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固定座包括有安装槽和接线孔,所述安装槽设在所述固定座上一侧,所述接线孔贯穿所述固定座,且一端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电导件,设在所述安装槽中。
21.在定子骨架上设置固定座,并在固定座上设置安装槽,用于装配电导件,同时可通过接线孔穿引与电导件连接的导线,这样同相绕组可直接连接在同一电导件上,避免了绕组接线头多的问题,同时不易接错线,减少接线步骤,节省操作时间。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定子上的绕线图;
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尾电导圈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头电导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头连接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u、v、w三相电导圈和线尾电导圈在接线筒中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表示为:
32.1、定子;2、上骨架;3、下骨架;5、接线筒;6、线头电导圈;7、电源线;8、线尾电导圈;21、外环板;22、内环板;212、环板槽;24、定位槽;51、底环板;52、圆环板;53、线尾导板;54、线尾卡槽;55、线头卡槽;56、定位槽;57、导环槽;58、线尾出夹孔;59、线头出夹孔;510、端子槽;511、固线槽;61、线头导环;62、线头电导片;63、冲压止口;64、齿链;65、端子;81、线尾导环;82、线尾电导片;83、冲压止口;84、齿链。
具体实施方式
33.结合参见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定子接线组件,设在定子1的骨架上,所述定子接线组件包括:
34.固定座,设在所述骨架上;所述固定座包括有安装槽和接线孔,所述安装槽设在所述固定座上一侧,所述接线孔贯穿所述固定座,且一端与所述安装槽连通;
35.电导件,设在所述安装槽中。
36.采用固定座设于定子1的骨架上,并在固定座上设置安装槽和接线孔,安装槽内装配电导件,这样使得绕阻接线可穿设接线孔与电导件连接,并且同相线头可连接在同一电导件上,这种连接方式使得绕阻接线头较少,另外不同相可连接到不同电导件上,分相容易,便于连接,不易出现接错的问题。
37.另外采用电导件来作为连接件,强度大,不易损坏。
38.本技术也可将固定座和骨架设为一体结构,可减少物料使用,提升固定座的运行
稳定性。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座包括环状接线筒5,所述安装槽设在所述接线筒5的内壁上,所述接线孔连通所述接线筒5的内外侧。
40.接线筒5为环状,便于固定在骨架上,安装槽和电导件设置接线筒5的内壁上,使得接线在接线筒5内实现,减少外露接线,整体布局整洁。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为所述接线筒5的周向;所述安装槽设有多个,且沿所述接线筒5的轴向间隔排布。
42.接线筒5轴向空间间隙分布多个电导件,如u、v、w等线头电导圈6,使得各相电导件不在同一空间平面分布,避免了各相短路风险,取消了绝缘护套的应用。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筒5内壁上还设有端子槽510,所述端子槽510连通所述安装槽。
44.为了方便在电导件与导线在安装槽内连接,在接线筒5内壁设置端子槽510。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接线筒5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安装槽和接线孔设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固定部设有周向上的豁口;所述连接部过盈连接于所述骨架上。
46.由于在接线筒5内壁上装配电导件,为便于操作,固定部设有豁口;同时便于接线筒5的连接部过盈配合连接在骨架上。
47.在一些实施例中,豁口的侧壁上设有固线槽511,用于固定经所述豁口穿出的导线。
48.在豁口的侧壁上设置固线槽511,能对穿出豁口的导线进行固定,使得接线分布整洁。
49.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还包括有圆环板52,所述圆环板52沿所述接线筒5径向突出设置,限制所述接线筒5在所述骨架上的轴向位置。
50.如图4和5所示,接线筒5有底环板51,用于过盈安装在上骨架2的环板槽212内实现固定,接线筒5内有个定位槽56,用于在上骨架2定位(接线筒5的定位槽56和上骨架2的定位槽56保持一致放置),接线筒5在圆周上有一圆环板52,圆环板52下表面与上骨架2的环板槽212上表面接触,实现接线筒5竖直方向限位,圆环板52上布有一定数量的线头卡槽55用于限位绕组线头,圆环板52上还均布一定数量的线尾导板53,线尾导板53上有一个线尾卡槽54用于限位绕组线尾,接线筒5上位于卡线槽正上方均布有线头出夹孔59和线尾出夹孔58,用于放置电导圈的线头电导片62和线尾电导片82,接线筒5里面与线头出夹孔59和线尾出夹孔58连接有导环槽57,用于放置电导圈和电源线7,导环槽57还连通有端子槽510,用于放置线头电导圈6的连接电源线7的接线端子65,接线筒5上半部分有豁口,豁口与导环槽57处有固线槽511,分别用于固定u、v、w电源线7。
51.通过接线筒5的排出夹孔、导环槽57的空间垂直分布,使得u、v、w及线尾电导圈8不在同一空间平面分布,避免了各相短路风险,取消了绝缘护套的应用。以及通过接线筒5的线头、线尾限位孔位置差异,使得绕组出线头、尾标识清晰,便于区分线头及接线。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导件包括电导圈,所述电导圈的外壁上设有电导片,所述电导片设于对应的所述接线孔中。
53.电导件采用电导圈,匹配设在接线筒5内壁上的安装槽中,相当于内置的电连接件,减少绕线;另外采用电导圈能实现绕组出线接头与电源线7非直接接触式导电连接。且
电源线7和线头电导圈6可预加工连接,定子1接线处即可免去接电源线7操作工序。电导圈上设置电导片,便于与外露的导线进行连接。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导片上设有冲压止口,用于将所述电导片限位在所述接线孔中。
55.在电导片设置限位作用的冲压止口,使得电导圈在安装槽以及电导片在接线孔的结构强度高,提高产品的性能。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导片上设有齿链,用于刺破缠绕在所述电导片上漆包线的漆皮。
57.由于传统绕组抽头线和外接电源线7普遍采用直接绕接,为保证导电性,需要先磨去绕组接头的漆皮再绕接,然后焊锡,为避免短路,再在接头处包扎绝缘胶及套管,该工序步骤多,耗时长,员工操作复杂。
58.本技术直接在漆包线连接到电导片上时,利用电导片上齿链8464刺破漆皮,实现漆包线免打磨漆皮即可导电的工艺步骤。
59.对于电导圈结构,可分为线尾电导圈8和线头电导圈6,接线筒5上有分布有头、尾固线槽511,靠近每套绕组接头固线槽511上方均有相应电导片,操作者只需要将绕组抽头放在对应槽内,再将槽内绕组接头绕在正上方电导片上即可完成接线,此项标识清晰,操作简单,不易接错线。
60.如图6所示的线尾电导圈,此圈为圆形开口圈,可节省不必要的材料成本,线尾电导圈8的外径与接线筒5的导环槽57内径一致,线尾导环81的高度与导环槽57高度一致,线尾电导圈8的外圆周均布有一定数量的电导片82,电导片82的中间有冲压止口83,用于将电导片82限位在线尾出夹孔58里,电导片82的两端面有齿链84,该齿链84用于刺破缠绕在电导片82上的绕组线尾的绝缘漆皮以实现导电性能。
61.如图7所示的线头电导圈6示意图,其上的线头导环61、线头电导片62、冲压止口63、齿链64结构与图
ⅴ
类似,其区别点在于该线头电导圈6一端有接线端子65,用于和电源线7连接,线头电导片62上分别连接u、v、w相绕组的出线头,以此实现了电源线7和绕组出线头的电导通。
62.如图8所示的电源与线头电导圈连接,线头电导圈6的端子65与v相电源线7连接,线头电导片62与绕组线头连接实现电导通,所述电导圈6和v相电源线7可预加工完成连接。
63.如图9所示,u、v、w线头电导圈6和线尾电导圈8在接线筒5上空间分布,可以清楚看出各相的连接,各相呈空间的垂直排布,每相的电导圈上的电导片62均错位排布,该结构特点使得分相接线一目了然,也可避免绕组接线错误的发生,此项也可保证接线焊点处取消绝缘胶纸和绝缘护套也可避免焊点之间短路烧机情况的发生。
6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子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子接线组件。
65.如图1所示的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1,定子铁芯1嵌套有上骨架2、下骨架3,线圈绕接在骨架上形成绕组,接线筒5通过底环板51过盈嵌套于上骨架2的环板槽212内实现固定。接线筒5的定位槽56和上骨架2的定位槽24对应放置。u、v、w线头电导圈6分别嵌套于接线筒5的导环槽57内,u、v、w线头电导圈6上的电导片62插在接线筒5的出夹孔59,线头电导片62上分别绕接u、v、w相绕组出线线头,并焊锡,u、v、w线头电导圈6的端子65分别连接电源线7的u、v、w电源线,u、v、w电源线分别卡设于接线筒5导环槽57内、电源线出口处卡设于接
线筒5固线槽511内实现固定,以上实现了电源线7和绕组各线头串接导通。线尾电导环81嵌套于接线筒5底部导环槽57内,电导片82插在接线筒5的线尾出夹孔58,电导片82上分别绕接u、v、w相绕组的线尾,并焊锡,实现导通。
66.根据图3的示例定子绕线图所示,可以确定绕组的绕线方式及三相绕组排布顺序,各相绕组数量及各相绕组线头和线尾。按图示给绕组逆时针排序依次为1a、2a、3a、
…
、12a,图示1a和7a为u头,6a和12a为u尾,3a和9a为w头,2a和8a为w尾,5a和11a为v头,4a和10a为v尾.
67.接线筒5缺口右边第一槽绕组定为1,即接线筒5定位槽56中心对角所示的为绕组1,结合图ⅱ绕组图可以确定各相电导圈的结构以及嵌套在接线筒5上的位置,即u相电导圈6的电导片62连接1a和7a,v相电导圈6的电导片62连接5a和11a,w相电导圈6的电导片62连接3a和9a,线尾电导圈8的电导片82依次连接2a、4a、6a、8a、10a、12a。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组件还包括有骨架,所述骨架包括有内环板和外环板,所述外环板和所述内环板之间构成定位槽,用于所述固定座过盈配合插接。
69.如图2所示,上骨架有外环板和内环板,外环板和内环板之间构成环板槽,内环板上有定位槽。接线筒的底环板插于环板槽内,外环板内表面与接线筒底环板外表面接触,内环板外表面与底环板内表面接触,实现过盈紧固配合。
70.根据图1
‑
9所示的结构,可以把已经提前连接u、v、w电源线7的u、v、w线头电导圈6嵌设于接线筒5的导环槽57内形成组件,在定子接线部分只需要绕接绕组线头、线尾,再焊锡即可。
71.传统的定子工艺顺序是,定子铁芯套骨架—绕线—打磨线头线尾
‑
分相(耗时长,容易出错且不易检出)—线头线尾套上颜色不同的小套管(操作麻烦)—再在上面套绝缘护套—按接线图在骨架导线槽内走线并连接相应的电源线7和绕组线头—接线处焊锡—焊口处包胶纸及套绝缘护套—导线槽出线。上述定子均在一条流水线进行,一直有产出成品定子效率低的问题,分析其瓶颈在打磨、分相、穿套管等工位,严重影响成品产出效率,且存在接错线等质量问题。
72.而本技术的定子工艺顺序是,根据其上所述,在时间和空间上可分为两部分完成。
73.第一部分预加工:根据绕线图和接线图,电源线7连接电导圈6,电导圈6和电导圈8分别嵌设与接线筒5内。
74.第二部分定子总装:定子铁芯1套上骨架2和下骨架3—接线筒5按照定位槽56装在上骨架2上—根据接线筒5的定位槽56有序绕线—绕组的线尾直接定位于线尾卡槽54再绕接在线尾电导片82上,绕组线头直接定位于线头卡槽55再绕接在正上方的线头电导片64上—绕接处焊锡紧固。
75.本技术与传统定子工艺相比:把瓶颈岗位与后工序断开,提升整体产出效率。先分相再绕接,无需分线颜色套管,无需绝缘套管,无需打磨线皮,不轻易接错线,接线处紧固防脱,空间错开分布安全性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布线美观。
76.综上所述的定子结构和各关键零部件的组成结构分析,本技术的定子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其具有结构稳定,层次鲜明,操作简单,故障率低,产出效率高的优势。
77.需说明,本技术包括以上示图但不仅限于以上示例结构,以上示例仅为了直观表明申请点及其应用,以上申请涉及的定子其级数和绕线结构可按需求改变,接线筒5的线尾
导板53、线头卡槽55、线尾卡槽54、线头出夹孔59及线尾出夹孔58的数量可随之改变,线头电导圈6上的电导片62、线尾电导圈8上的电导片82数量也随之变化。
78.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定子接线组件或如上所述的定子组件。
7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8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