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热保护方法、动力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2741995发布日期:2022-12-30 19:2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电机热保护方法、动力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一般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动力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损耗(铁耗、铜耗等),这些损耗转化为热能,使电机各部位的温度升高,最终超过环境温度。其工作温度在一定时间内若超过其绝缘材料的极限温度,可能烧毁电机甚至引发火灾。
3.因此电机装设温度保护装置是十分必要的。电机运行过程中,温度保护装置在电机快要达到最高允许温度之前切断电源,阻止因电机继续运行升温而烧毁电机,作为一种“底线”防护措施。
4.传统的电机热保护是通过硬件热保护来实现的,安装温度传感器直接监测电机温度,当温度过高,断开电源。例如电机内部有双金属片热保护开关,它埋置在电机绕组中,当周围温度(电机绕组)升高至设定温度值时,金属元件迅速断开,触点打开,切断电源,达到保护电机目的,避免危险发生。
5.目前对电机的热保护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电机热保护也向着智能化、低成本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汽车电动化的高速发展,车上越来越多的机构需用到电机驱动,比如:车窗、天窗、电动侧滑门、电动迎宾踏板、电动尾门等,上述机构都需要用到电机控制开启和关闭。因此电机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扮演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若无电机热保护功能,小则烧毁电机,严重甚至会引发车内火灾,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动力车辆和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基于软件方法实现电机的热保护。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包括:
8.构建电机生热模型和电机散热模型;
9.采集电机信息,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判断当前电机是否运行;若电机运行,则采集电机运行时间,基于所述电机生热模型,计算热量增加值;若电机未运行,则采集电机静止时间,基于所述电机散热模型,计算热量减少值;
10.基于所述热量增加值和所述热量减少值,计算热量累计值;
11.判断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热量第一阈值,若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电机进入一级热保护状态;
12.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继续采集电机信息,并根据采集到的电机信息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13.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热量第二阈值,若超过,则电机进入二级热保护状态;其中,所述热量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热量第一阈值。
14.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生热模型为qa=ta/sa,其中,qa为热量增加值,ta为电机运行时间,sa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
15.所述电机散热模型为qb=tb/sb,其中,qb为热量减少值,tb为电机静止时间,sb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
16.所述热量累计值q
t
=q
a-qb。
17.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18.在采集电机信息的同时采集车外温度,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和车外温度,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19.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生热模型包括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第二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包括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和第二电机散热模型;
20.所述方法还包括:采集车外温度、电机电压,判断当前车外温度是否超过温度阈值以及当前电机电压是否超过电压阈值;
21.若当前车外温度超过温度阈值以及当前电机电压超过电压阈值,则所述电机生热模型采用第一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采用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基于所述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所述第一电机散热模型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22.若当前车外温度未超过温度阈值和/或当前电机电压未超过电压阈值,则所述电机生热模型采用第二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采用第二电机散热模型,基于所述第二电机生热模型和所述第二电机散热模型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23.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24.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
25.若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电机维持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
26.若未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所述热量第二阈值;
27.若未超过所述热量第二阈值,则电机进入非热保护状态。
28.进一步地,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允许执行一次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在所述二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禁止执行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
29.进一步地,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继续采集电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30.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判断当前电机是否正在运行;
31.若电机运行,则判断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关闭操作或者执行开启操作;
32.若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关闭操作,则所述电机被配置为允许继续执行关闭操作,并在执行完所述关闭操作后停止电机运行;
33.若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开启操作,在所述电机被配置为禁止执行开启操作并停止电机运行。
3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包括电机运行时间采样器、微控制单元,其中,
35.所述电机运行时间采样器,被配置用于对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进行采样,获得
的电机运行和电机静止时间;
36.所述微控制器单元,被配置用于计算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当前热量累积值,以及控制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执行一级热保护状态和二级热保护状态;
37.其中,所述驱动执行机构被配置为驱动车窗升降的车窗升降器、驱动天窗开启与关闭的天窗机构、驱动侧门滑动的电动侧滑门机构、驱动踏板展开折叠的电动迎宾踏板机构或驱动尾门举升闭合的电动尾门机构。
38.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车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
39.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
40.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热保护方法,通过采集电机运行时间和电机静止时间来计算热量累计值,通过热量累计值来判定电机的热保护状态;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两种热保护状态,当处于一级热保护状态时允许电机执行关闭操作但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当处于二级热保护状态时禁止执行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
附图说明
4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43.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的流程图;
44.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的流程图;
45.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热保护的策略的示意图;
46.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常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47.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高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48.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窗低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49.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窗常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0.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阳帘常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1.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窗低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2.图1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阳帘低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3.图1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窗高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4.图1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遮阳帘高温14v热保护温升、降曲线的示意图;
55.图1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5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58.根据相关法规、行业和整车制造商要求,在车窗关闭、天窗关闭、侧滑门开启或关闭、迎宾踏板展开或关叠,电动尾门开启或关闭等过程中,均需要考虑保护人员安全,防止人员被夹伤,保护乘员安全。因此上述汽车领域应用的电机,需要具备防夹功能,控制电机停止运行或反转运行。当防夹反转产生时,若电机不带硬件热保护开关,则在该反转过程中电机有可能烧毁;如果电机自带硬件热保护开关起作用,就会切开电路,电机将处于断开状态,导致防夹反转中止,不能起到防夹功能的作用,均上所述两种情况下,均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电机控制器需要具备软件热保护功能。
59.如今市场上电机控制器一般也具备软件热保护功能,比如:通过限制操作频次的方案,在正常情况下能达到保护电机,也能保证防夹功能。但通过限制操作频次的方案影响顾客体验、造成电机性能过剩。
60.请详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热保护方法,包括:
61.s1、构建电机生热模型和电机散热模型;
62.s2、采集电机信息,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判断当前电机是否运行;
63.s3、若电机运行,则采集电机运行时间ta,基于所述电机生热模型,计算热量增加值qa;
64.s4、若电机未运行,则采集电机静止时间tb,基于所述电机散热模型,计算热量减少值qb;s5、基于所述热量增加值和所述热量减少值,计算热量累计值;
65.s6、判断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热量第一阈值;
66.s7、若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q1,则电机进入一级热保护状态;若未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电机进入非热保护状态;
67.s8、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继续采集电机信息,并根据采集到的电机信息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68.s9、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热量第二阈值,若超过,则电机进入二级热保护状态;其中,所述热量第二阈值小于所述热量第一阈值。
69.其中,根据电机运行的历史数据计算电机增加每单位发热量所需的平均时间,获取电机的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建立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生热模型为qa=ta/sa,其中,qa为热量增加值,ta为电机运行时间,sa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
70.根据电机运行的历史数据计算电机减少每单位散热量所需的平均时间,获取电机的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建立电机散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为qb=tb/sb,其中,qb为热量减少值,tb为电机静止时间,sb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所述热量累计值q
t
=q
a-qb。
71.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机处于发热状态;电机静止时,电机处于散热状态。基于此,需要采集电机信息,根据电机信息判断当前电机是处于运行状态还是未运行状态,根据电机运行状态的热量增加值和电机未运行状态的热量减少值,计算热量累计值,电机的热量累计值为电机运行状态下的发热量减去电机静止状态下的散热量。电机热保护是为了防止电机在过载、通风不良、环境温度过高或启动次数过于频繁等原因引起的过热、损害电机绝缘的一种保护措施,是电机运行过程中,防止热量累积导致烧毁设备的一种“底线”防护措
施。
72.值得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热量第二阈值小于热量第一阈值,本技术在设计时,考虑到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关闭窗户,例如停车、雨天等特殊状况,可以在一级热保护下运行电机进行一次关闭(例如升窗)操作。在进入一级热保护下,电机停止转动并进行散热,若散热效果不理想(未低于热量第二阈值),则进行二级热保护;若散热效果理想(低于热量第二阈值),则退出热保护状态。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机进入一级热保护,此时允许电机进行一次升窗。然后检测电机发热量,若电机发热量还在热量第二阈值以上,则禁止再次操作电机。这样可以禁止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频繁操作电机,使得电机频繁触发一级热保护。只有等电机温度降到热量第二阈值以下,退出二级热保护,再允许电机运行。
73.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热量累计值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负值的情况,在系统设置时,可以将负值标记为0。因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根据电机运行的历史数据计算电机增加或减少每单位热量所需的平均时间来评价电极的散热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电机的热量累计值是大于0的。
74.进一步地,在步骤s8和s9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75.s801、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
76.s802、若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电机维持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
77.s9、若未超过所述热量第一阈值,则判断更新后的所述热量累计值是否超过所述热量第二阈值;
78.s901、若未超过所述热量第二阈值,则电机进入非热保护状态;
79.s902、若超过所述热量第二阈值,则电机进入二级热保护状态。
80.进一步地,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允许执行一次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在所述二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禁止执行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
8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一级热保护状态下电机的状态以及累计热量值需要进行实时监督,在电机散热效果不理想的状态下,及时更换热保护的状态,防止热量累积导致烧毁设备。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给出了设置两级阈值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多个转速阈值,以对电机的热量状态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以控制在不同的电机的运转状态下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82.实施例一
8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仅通过电机控制器采样电机运行、静止时间,还进一步区分不同温度和不同电压下的电机发热状态,结合软件算法对电机进行热保护。电机在常温、低温和高温以及低压、高压的不同状态下,相同时间内不同电压下,电机发热量也不同。至此对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电压进行区分,低温和常温下的不区分电压,高温下进行电压区分。
84.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85.在采集电机信息的同时采集车外温度,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和车外温度,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86.其中,所述电机生热模型包括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第二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包括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和第二电机散热模型。
8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第二电机生热模型中,对于sa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在电机在常温、低温和高温以及低压、高压的不同状态下,相同时间内不同电压下,sa的取值不同,导致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第二电机生热模型不同。
88.同样地,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和第二电机散热模型中,对于sb为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标定值,在电机在常温、低温和高温以及低压、高压的不同状态下,相同时间内不同电压下,sb的取值不同,导致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和第二电机散热模型不同。
89.1)高温高电压下,
90.电机的热量累计值为:q
t
=q
a1-q
b1

91.q
a1
=t
a1
/s
a1
,其中s
a1
为高温高电压下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的标定值,t
a1
为电机运行时间;
92.q
b1
=t
b1
/s
b1
,其中s
b1
为高温高电压下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的标定值,t
b1
为电机静止时间。
93.2)常温、低温任意电压下和高温低压下(非高温高电压下),
94.电机的热量累计值为:q
t
=q
a2-q
b2

95.q
a2
=t
a2
/s
a2
,其中s
a2
为非高温高电压下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发热量的平均时间的标定值,t
a2
为电机运行时间;
96.q
b2
=t
b2
/s
b2
,其中s
b2
为非高温高电压下电机运行过程中单位散热量的平均时间的标定值,t
b2
为电机静止时间。
97.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98.st1、采集车外温度、电机电压,判断当前车外温度是否超过温度阈值以及当前电机电压是否超过电压阈值;
99.st2、若当前车外温度超过温度阈值以及当前电机电压超过电压阈值,则所述电机生热模型采用第一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采用第一电机散热模型,基于所述第一电机生热模型和所述第一电机散热模型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100.st3、若当前车外温度未超过温度阈值和/或当前电机电压未超过电压阈值,则所述电机生热模型采用第二电机生热模型,所述电机散热模型采用第二电机散热模型,基于所述第二电机生热模型和所述第二电机散热模型计算所述热量累计值或者更新所述热量累计值。
10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仅包括在步骤s2中采集电机信息的同时采集车外温度,还包括在步骤s8中进入一级热保护状态后采集电机信息时也同样采集车外温度。
10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电机生热模型和电机散热模型不同,因此,在不同时刻可能计算热量累计值时采用的模型是不同的,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调整模型,适用各种工况。
103.由于电压越高,车窗运行的速度越快,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次数越多,导致相同时间内不同电压下,电机发热量也不同。至此对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电压进行区分,低温和常温下的不区分电压,高温下进行电压区分。通过高温下区分电压,减少运行时间,可解决高温高压下,电机温度超过限值,烧毁电机。
104.实施例二
10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允许执行一次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在所述二级热保护状态下,所述电机被配置用于禁止执行关闭操作以及禁止电机执行开启操作。
106.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继续采集电机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107.st10、基于所述电机信息判断当前电机是否正在运行;
108.st20、若电机运行,则判断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关闭操作或者执行开启操作;
109.st30、若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关闭操作,则所述电机被配置为允许继续执行关闭操作,并在执行完所述关闭操作后停止电机运行;
110.st40、若所述电机正在执行开启操作,在所述电机被配置为禁止执行开启操作并停止电机运行。
1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运行和电机停止运行是电机本身的状态,电机执行开启操作和电机执行关闭操作指的是电机运行的状态,电机用于驱动车窗升降的车窗升降器、驱动天窗开启与关闭的天窗机构、驱动侧门滑动的电动侧滑门机构、驱动踏板展开折叠的电动迎宾踏板机构或驱动尾门举升闭合的电动尾门机构。
1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电机进入所述一级热保护状态下,防夹功能的优先级大于其余功能的优先级。当微控制器单元进入软件一级热保护后,允许车窗关闭,不允许车窗开启,即允许升窗,不允许降窗。若自动升窗过程中,操作下降按键,可响应下降按键,停止升窗;若在车窗上升过程中,有障碍物阻挡,防夹功能是仍然有效的。
113.对无硬件热保护器的电机,通过软件热保护保证防夹反转功能优先且能够保护电机不会被烧毁,同时避免增加硬件热保护器的额外成本。
114.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于电机热保护的策略,如图3所示:
115.(1)、电机热量累计值超过标定值热量第一阈值q1,进入一级热保护状态,一级热保护功能下,允许进行一次车窗关闭,不允许车窗开启,即允许进行一次升窗,不允许降窗。若自动升窗过程中,操作下降按键,可响应下降按键,停止升窗;若在车窗上升过程中,有障碍物阻挡,防夹功能是仍然有效的。
116.(2)、当微控制器单元执行完一级热保护功能后,判断电机的热量累计值大于标定值热量第二阈值q2(其中,热量第二阈值q2≤热量第一阈值q1)电机进入二级热保护状态,在二级热保护状态下,禁止电机执行开启和关闭操作。
117.(3)、当电机热保护判断值小于热量第二阈值q2,微控制器单元退出热保护状态,将进入非热保护状态,车窗的开启和关闭功能恢复正常。
118.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机进入一级热保护,此时允许电机进行一次升窗。然后检测电机发热量,若电机发热量还在热量第二阈值以上,则禁止再次操作电机。这样可以禁止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频繁操作电机,使得电机频繁触发一级热保护。只有等电机温度降到热量第二阈值以下,退出二级热保护,再允许电机运行。
1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意性的给出了各参数的取值:
120.1)、高温高电压下:s
a1
=0.08、s
b1
=1;
121.2)、常温、低温任意电压下和高温低压下:s
a1
=0.1、s
b1
=1;
122.3)、热量第一阈值q1=750,热量第二阈值q2=720。
123.4)、进入一级热保护状态后,到其退出二级热保护状态的时间为:
124.60s≥t1=k*(q
t最高值-q1)+m*(q
t最高值-q2)≥30s。
125.实施例三
1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控制器,用于执行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包括电机运行时间采样器、微控制单元,其中,
127.所述电机运行时间采样器,被配置用于对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进行采样,获得的电机运行和电机静止时间;
128.所述微控制器单元,被配置用于计算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当前热量累积值,以及控制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电机执行一级热保护状态和二级热保护状态;
129.其中,所述驱动执行机构被配置为驱动车窗升降的车窗升降器、驱动天窗开启与关闭的天窗机构、驱动侧门滑动的电动侧滑门机构、驱动踏板展开折叠的电动迎宾踏板机构或驱动尾门举升闭合的电动尾门机构。
130.(1)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热保护方法对车窗14v热保护分析
131.选取某车型的车窗,给予车窗14v电压,分别在常温、高温和低温的环境下进行车窗电机热保护实验室。
132.图4为车窗在常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车窗电机在初温30.2℃时,开始运行车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53.4℃,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4个循环。
133.图5为车窗在高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车窗电机在初温79.2℃时,开始运行车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93℃,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4个循环。
134.图6为车窗在低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车窗电机在初温-23.7℃时,开始运行车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8℃,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3个循环。
135.对以上车窗分别在高、低和常温三种环境下的实验结果分析得:电机分别进入热保护时的碳刷温度远低于碳刷的极限温度,均可对电机起到热保护作用。
136.(2)通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热保护方法对天窗/遮阳帘14v热保护分析
137.选取某车型的天窗,给予天窗14v电压,分别在常温、高温和低温的环境下,进行天窗电机热保护实验室。
138.图7为天窗在常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天窗电机在初温29.6℃时,开始运行天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51.9℃,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20个循环。
139.图8为遮阳帘在常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遮阳帘电机在初温32.1℃时,开始运行遮阳帘,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55.1℃,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1个循环。
140.图9为天窗在低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天窗电机在初温-31.8℃时,开始运行天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24.1℃,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5个循环。
141.图10为遮阳帘在低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
出:遮阳帘电机在初温-33.6℃时,开始运行遮阳帘,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15℃,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8个循环。
142.图11为天窗在高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天窗电机在初温85.1℃时,开始运行天窗,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104.6℃,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21个循环。
143.图12为遮阳帘在高温14v电压下的热保护温升、升降曲线,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遮阳帘电机在初温85.2℃时,开始运行遮阳帘,待电机进入热保护时,碳刷最高温度为102.2℃,完全打开、关闭为1循环,共进行了12个循环。
144.对以上天窗和遮阳帘分别在高、低和常温三种环境下的实验结果分析得:电机分别进入热保护时的碳刷温度远低于碳刷的极限温度,均可对电机起到热保护作用。
14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车辆,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以上任一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
14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所述的电机热保护方法。
147.下面参考图1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48.如图13所示,计算机系统9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9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9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909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909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909中,还存储有系统9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901、rom 902以及ram 909通过总线9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905也连接至总线904。
149.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9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9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9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9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909。通信部分9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9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905。可拆卸介质9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9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908。
150.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机器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9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9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901执行时,执行本技术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15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
152.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53.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54.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155.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前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156.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宽℃”、“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5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5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159.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