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6605发布日期:2023-01-17 21:2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充电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用到越来越多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虽然这些便携式电子设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充电问题却成为一大困扰。如,对于手机、蓝牙耳机等电子设备而言,其续航能力较差,需要经常充电,为此,相关技术中提出了便于携带的充电器,以通过充电器实现对电子设备的充电。
3.充电器一般包括支撑组件和充电组件,其中,支撑组件用于支撑电子设备,充电组件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充电器的支撑组件由于结构较为固定,用户使用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包括间隔的两个支撑座,且两个支撑座之间经连接线连接以维持平衡,因连接线可以设置的较细,不易被用户观察到,故能够使间隔的两个支撑座呈现出悬浮的效果,具有科技感,可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5.一种充电器,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包括至少一个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包括:
6.第一支撑座;
7.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间隔设置;
8.多条连接线,多条所述连接线间隔设置且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以维持所述第一支撑座与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的平衡;以及
9.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或所述第二支撑座。
10.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器,包括间隔的两个支撑座,且两个支撑座之间经连接线连接以维持平衡,因连接线可以设置的较细,不易被用户观察到,故能够使间隔的两个支撑座呈现出悬浮的效果,使得充电器具有科技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多条连接线的配合来实现间隔的两个支撑座之间的平衡,结构新颖,具有可玩性,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的立体图;
13.图2是图1示出的充电器的主视图;
14.图3是图1示出的充电器在未放置物体时的受力图;
15.图4是图1示出的充电器在放置电子设备时的受力图;
1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17.图6是图5示出的充电器和电子设备的立体剖视图;
1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中充电组件的工作原理图;
1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充电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1.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100。充电器100包括至少一个充电单元,每个充电单元均可为电子设备200充电。每个充电单元可以包括用于支撑电子设备200的支撑组件和用于为电子设备200充电的充电组件140,充电组件140可设置于支撑组件。
23.相关技术中,充电器的支撑组件一般为一体式结构,如,支撑组件一般整体呈圆柱状、棱柱状等,电子设备需要充电时直接放置于支撑组件上即可,然而对于此类型的充电器,由于结构较为固定,用户使用感较差,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将支撑组件设置成包括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一支撑座110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座120、及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多条连接线130,连接线130可以具有支撑作用且在外力作用下可被弯折,且连接线130被弯折后在无外力作用或适当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弯折定型状态,也可以说,连接线130是一种具有弯折定型支撑作用的蛇骨型支撑线,从而可以通过多条连接线130来维持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平衡。因连接线130可以设置的较细,从而不易被用户观察到,故能够使间隔的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呈现出悬浮的效果,使得充电器100具有科技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通过多条连接线130的配合来实现间隔的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平衡,结构新颖,具有可玩性,市场前景广阔。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多条”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
24.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可以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和图2,第一支撑座110可以包括第一主体部111和第一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12可以具有第一部1121和位于第一部1121相反一侧的第二部1122,第一部1121连接第一主体部111,且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一主体部111之间形成第一收纳空间m1。同理地,第二支撑座120可以包括第二主体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第一主体部111和第二主体部121可以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第二连接部122可以具有第三部1221和位于第三部1221相反一侧的第四部1222,第三部1221连接第二主体部121,且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二主体部121之间形成第二收纳空间m2。
25.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二部1122可以延伸至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二收纳空间m2内,第二支撑座120的第四部1222可以延伸至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收纳空间m1内,且第四部1222和第二部1122可以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第二部1122位于第四部1222和第二主体部121之
间,第四部1222位于第二部1122和第一主体部111之间。上述将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相互嵌入设置,能够使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在布局上更加接近,从而减小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所占据的空间,实现充电器100的小型化。
26.优选地,第一部1121和第三部1221可以沿第二方向分布于第二部1122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z相交。如此,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22大致呈对称布置,进而使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大致呈对称布置,使得整个充电器100的结构更加整齐美观;另一方面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大致对称布置,也便于多条连接线130在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上连接方位的确定,降低充电器100的设计难度,利于生产制造。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线130不仅可以采用上述的具有弯折定型支撑作用的蛇骨型支撑线;连接线130还可以采用柔软的支撑线,而通过多个连接线130的配合、并借助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的结构设计来巧妙的实现多个连接线130对间隔的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的支撑。
28.具体地,在多个连接线130均采用柔软的支撑线时,在一些示例性的方案中,为实现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平衡,多条连接线130可以部分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二部1122与第二支撑座120的第四部1222之间,部分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10的其它部位与第二支撑座120的其它部位,以在第一方向z为重力方向所在的竖直向下的方向时,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主体部111可以位于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二主体部121的上方,此时,连接于第二部1122和第四部1222处的连接线130可用于向第一支撑座110提供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上的第一作用力f1,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10的其它部位和第二支撑座120的其它部位处的连接线130可用于向第一支撑座110提供沿第一方向z上的第二作用力f2。
29.由于连接线130具有一定的张力,在连接线130的承受极限内,连接线130上的受力可根据外界需求灵活调整,因此,在第一支撑座110上放置物体或未放置物体时,多条连接线130均能够维持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平衡。即,在第一支撑座110未放置物体时,第二作用力f2与第一支撑座110沿第一方向z上的重力g1之和可以等于第一作用力f1;在第一支撑座110放置物体时,第二作用力f2、第一支撑座110沿第一方向z上的重力g1和第一支撑座110上物体沿第一方向z上的重力g2之和可以等于第一作用力f1。如此,在电子设备200需要放置于充电器100上进行充电时,充电器100上放置电子设备200或未放置电子设备200时,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之间均能够维持于平衡态。
30.同时,由于位于第二部1122和第四部1222处的连接线130相距位于支撑座的位于其它部位处的连接线130的距离较远,力臂较长,因此能够减小连接线130在维持两个支撑座平衡时所受到的作用力,对连接线130的强度要求较低,能够使连接线130设计的更细、更隐形,使得充电器100的悬浮效果更佳,且连接线130的受力更小也能够延长连接线130的使用寿命。
31.可以理解地,第一支撑座110的其它部位可以为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部1121、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主体部111等除第二部1122外的其它任意部位;第二支撑座120的其它部位可以为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三部1221、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二主体部121等除第四部1222外的其它任意部位。优选地,多条连接线130中,部分连接线130可连接于第二部1122与
第四部1222之间,部分连接线130可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之间,以使连接于第二部1122与第四部1222处的连接线130相距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处的连接线130之间的距离可尽量做到最大化,以进一步缩减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处连接线130的受力,使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处的连接线130可设计的更细、更隐形。
32.优选地,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可连接于第二部1122与第四部1222之间,剩余连接线130y可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之间,为便于区分,附图2至4中将连接于第二部1122与第四部1222处的其中一条连接线130标注为130x,将连接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二主体部121处的剩余连接线130标注为130y。此时,第一作用力f1为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向第一支撑座110提供的沿第一方向z的反方向上的作用力。第二作用力f2为多个剩余连接线130y中每个剩余连接线130y向第一支撑座110提供的沿第一方向z上的作用力之和;如,图3和图4中示出了剩余连接线130y的数量为四个的情形,此时,第二作用力f2为四个剩余连接线130y向第一支撑座110提供的沿第一方向z上的作用力f1、f2、f3、f4的和。
33.更进一步地,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可以沿第一方向z延伸,由于第一支撑座110悬置时,主要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因此,将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直接沿第一方向z延伸,即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使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对第一支撑座110的作用力全部位于竖直方向上,而不存在其它方向上的分量,即,可减小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上的受力,延长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的使用寿命。由于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连接于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二部1122,而第二部1122并非第二支撑座120的重心,因此,第一支撑座110可能会出现倾斜,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剩余连接线130y可以在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的外围呈圆周均匀分布,以解决第一支撑座110的倾斜问题。
34.为使剩余连接线130y的作用力能够全部位于竖直方向上,而不存在其它方向上的分量,剩余连接线130y也可优选为沿第一方向z延伸,以能够减小剩余连接线130y上的受力,延长连接线130的使用寿命。
35.需要说明的是,为使连接线130具备足够的结构强度,避免充电器100在闲置时或为电子设备200充电时,连接线130出现破损、断裂等情况,连接线130的制备材料可选用刚度较高的材料制备而成。如,连接线130的制备材料可以包括尼龙线等。连接线130的直径范围可以小于或等于1.5mm;如,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的直径范围可以小于或等于1.5mm,剩余连接线130y的直径范围可以小于或等于0.15mm。连接线130可承受的拉力范围可以大于或等于50n;如,其中一条连接线130x可承受的拉力范围可以大于或等于50n,剩余连接线130y可承受的拉力范围可以大于或等于18n。
36.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主体部111可以包括面向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一表面1111和背离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一外周面1112,第一连接部112可以包括面向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二表面1123和背离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二外周面1124。第二主体部121可以包括面向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三表面1211和背离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三外周面1212,第二连接部122可以包括面向第一连接部112的第四表面1223和背离第一连接部112的第四外周面1224,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可以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和/或,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1224可以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
37.其中,通过将第一主体部111和第一连接部112的外周面连接为一体或第二主体部
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的外周面连接为一体,便于第一主体部111与第一连接部112的一体成型或第二主体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的一体成型,生产制造方便。另,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连接形成部分球面或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1224连接形成部分球面,能够使支撑座的表面平滑,提升充电器100的使用手感。
38.可以理解地,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中,可仅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也可仅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1224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还可在第一支撑座110的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的同时将第二支撑座120的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1224连接且形成部分球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一个支撑座的外周面形成部分球面时,由于用户在使用充电器100时,上方的第一支撑座110更易被用户接触到,因此,可选择将第一支撑座110的外周面设计成部分球面以能够更好的提升用户的使用手感。当然,最优方案可使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的外周面均形成部分球面,以使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的手感均较佳,且可使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的结构设计基本一致,以能够直接通过同种成型工艺一并生产制造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39.更进一步地,第一外周面1112可以包括靠近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一部分1113和远离第二主体部121的第二部分1114,第一部分1113与第二外周面1124可以连接且构成部分球面,第二部分1114可以为与第一方向n垂直的平面。同理地,第三外周面1212可以包括靠近第一主体部111的第三部分1213和远离第一主体部111的第四部分1214,第三部分1213与第四外周面1224可以连接且构成部分球面,第四部分1214可以为与第一方向n垂直的平面。上述将第一部分1113与第二外周面1124构成部分球面或第三部分1213与第四外周面1224构成部分球面,能够实现提升支撑座的使用手感的作用。而将第二部分1114和第四部分1214设计成平面,如此,沿竖直方向上,对于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20而言,呈平面的第四部分1214可方便充电器100平稳的放置于平台上;对于上方的第一支撑座110而言,呈平面的第二部分1114又便于电子设备200的放置。且,同样的,上述设置可使第一支撑做110与第二支撑座120的结构设计做到基本一致,以使两个支撑座可经同种成型工艺一并生产制造出,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40.优选地,请参阅图6,第二部分1114处也可以设置有第一开口,以使第一开口处能够设置透光板。通过设置透光板,一方面便于用户查看支撑座110内器件的排布以及运作情况;另一方面在采用电磁感应式等无线充电方式时,也便于放置于透光板上的电子设备200的接收线圈210与支撑座110内发射线圈141的对准,能够提升充电效率。其中,透光板可以为具有一定透光性的玻璃板等。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200除放置于呈平面的第二部分1114外,支撑座110上还可以设置有安装位等结构,以通过安装位来放置电子设备200并为电子设备200充电。其中,安装位可以包括设置于主体部111上的安装孔、安装槽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出限定。
4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除上述描述的可以连接形成部分球面外,第一外周面1112与第二外周面1124也可以连接形成部分锥面、圆柱面、棱柱面等,以使第一支撑座110的结构新颖,可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同理地,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1224除上述描述的可以连接形成部分球面外,第三外周面1212与第四外周面
1224也可以连接形成部分锥面、圆柱面、棱柱面等。
43.可以理解地,请重新参阅图5,第一表面1111、第二表面1123、第三表面1211、第四表面1223可以呈平面、曲面等。优选地,第一表面1111和第三表面1211可以呈平面,一方面平面容易加工成型;另一方面,沿竖直方向上,对于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20而言,呈平面的第三表面1211上也可以放置物件,使得充电器100还具备物品收纳的效果,且呈平面的第三表面1211处也可以设置对应的充电位,以增加充电器100的充电容量,可为更多的电子设备200充电。优选地,第二表面1123和第四表面1223可以为平滑的曲面,以提升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的使用手感,且平滑曲面也可降低充电器100放倒时,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磨损问题。
44.连接线130与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胶接、卡合、螺纹连接等。为提升连接线130与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之间的连接便利性,请重新参阅图6,第一支撑座110上可以设置有与连接线130数量相等的第一安装孔,第二支撑座120上可以设置有与连接线130数量相等的第二安装孔,充电单元还可以包括分别设置于各个第一安装孔内的第一安装筒113、及分别设置于各个第二安装孔内的第二安装筒123,每个连接线130的两端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筒113和第二安装筒123内。第一安装筒113和第二安装筒123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大连接线130与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的接触面积,提升连接线130与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将连接线130与第一安装筒113和第二安装筒123连接也可避免使用过程中连接线130对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的磨损问题,延长第一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20的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一安装筒113和第二安装筒123可采用软质材料制成。
45.可以理解地,在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两个支撑座时,充电组件140可以位于第一支撑座110和/或第二支撑座120。具体地,在充电组件140位于同一支撑座时,用户仅需在一个支撑座上完成充电组件140的组装,组装更为方便。而在充电组件140既位于第一支撑座110又位于第二支撑座120时,相较于全部位于同一支撑座而言,能够缩减充电组件140在各个支撑座上的占据空间,从而能够缩减各个支撑座的尺寸,实现整个充电器100的小型化。
46.优选地,在充电组件140既位于第一支撑座110又位于第二支撑座120时,至少一条连接线130可以为电性连接线以实现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内的充电组件140的电性连接。通过直接使用维持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平衡的连接线130来实现两个支撑座内充电组件140的电性连接,既能够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够缩减另外布置电性连接线的组装流程,提升组装效率。
47.由于电性连接线相较于一般连接线130而言,内部设置有导电芯等结构,结构强度更高一些,因此,可优选将连接于两个第二部1122之间的连接线130为电性连接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取将其它的一条或多条连接线130设计成电性连接线,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做出限定。
48.其中,电性连接线可以包括导电芯、补强线和保护层,导电芯用于实现两个支撑座110的充电组件140的电性连接;补强线可缠绕于导电芯的外围,以补强导电芯;保护层可套设于补强线的外围,以保护导电芯和补强线。补强线的制备材料可以包括尼龙线等,导电芯的制备材料可以选用铜等,保护层的制备材料可以选用tpe(热塑性弹性体)等。
49.具体地,充电组件140可通过无线方式为电子设备200充电。如,充电组件140可通过电场耦合式、电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无线电波式等为电子设备200充电。在充电组件140通过电磁感应式为电子设备200供电时,请参阅图6和图7,充电组件140可以包括发射线圈141、蓄电池142、充电接头143和控制器144,蓄电池142和发射线圈141均可与控制器144电性连接,发射线圈141可与电子设备200的接收线圈210耦合以实现对电子设备200充电。充电接头143可以与蓄电池142电性连接,且充电接头143可用于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以向蓄电池142充电。电磁感应式的无线充电具有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且成本低廉等特点。
50.在一些示例性的方案中,发射线圈141、蓄电池142、充电接头143和控制器144均可位于同一支撑座上,以能够在同一支撑座内完成整个充电组件140的组装。在另一些示例性的方案中,发射线圈141、蓄电池142、充电接头143和控制器144中的部分可安装于一个支撑座,剩余部分可安装于另一支撑座,以能够缩减各个支撑座的尺寸实现整个充电器100的小型化。如,发射线圈141、蓄电池142和控制器144等可位于其中一个支撑座,充电接头143可位于另一个支撑座,此时,至少一条连接线130可为电性连接线,以实现蓄电池142与充电接头143的电性连接。
51.优选地,发射线圈141可以位于沿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方的第一支撑座110内,充电接头143可以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20内,连接于两个第二部1122之间的连接线130可为电性连接线。通过将发射线圈141设置在上方的第一支撑座110内,如此,用户将电子设备200放置于上方的第一支撑座110上且使电子设备200内的接收线圈210与发射线圈141配合即可充电,便于电子设备200的取放。将充电接头143设置在下方的第二支撑座120内,能够在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时,减少电性连接充电接头143和外部电源的电接线的长度需求。
52.可以理解地,在安装充电接头143的一个支撑座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开口p,以使充电接头143能够位于第二开口p处,且可实现与外部电源的电性连接。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充电组件140可以包括有多个发射线圈141,且多个发射线圈141间隔设置于支撑座上,以使每个发射线圈141处均可对应的为一个电子设备200充电。
54.第一支撑座110和第二支撑座120中的至少一个的内部可以具有中空的腔体。一方面利于实现充电器100的轻量化,利于携带;另一方面也便于充电组件140等器件的安装,且节省材料等。优选地,第一支撑座110与第二支撑座120的内部均可以具有中框的腔体。
55.请参阅图8,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器100也可以包括多个充电单元,多个充电单元可以沿第一方向z依次叠设,每个充电单元内的第一支撑座110均可以与相邻的另一充电单元内的第二支撑座120连接为一体。通过设置多个充电单元,能够提升充电器100的充电容量,实现为更多电子设备200充电。将相邻两个充电单元内,相互靠近的两个支撑座连接为一体,可简化组装步骤,且保证相邻两个充电单元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5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