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2461发布日期:2022-04-02 01:59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电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电缆。


背景技术:

2.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性能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缆一般都只包括外被层以及设置于外被层中的电缆芯,外被层不仅起到绝缘作用,还对内部的电缆芯起到保护作用,使得电缆能更加耐用;在现有技术中电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3.1.现有的电缆在铺设时,由于现场较为混乱,经常会出现踩踏电缆或者过车碾压电缆的现象,由于现有电缆只是在电缆芯的外层包裹了一层外被层,在受压时不仅外被层会受到损伤,电缆芯也会受力变形,从而会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
4.2.现有的电缆在使用时,经常会对电缆进行拖拽,使得外被层会和地面产生摩擦,长时间会损坏外被层,造成漏电;
5.3.现有的电缆在长时间工作时,由于电阻的原因会产生大量热量,而电缆的外被层又会阻止散热,严重时会出现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复合电缆。
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电缆,所述的复合电缆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条形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条形滑槽,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端部设置有插接块,所述第二支撑板端部设置有连接槽,所述插接块能够伸入所述连接槽内;外被层,覆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底板外侧,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底板之间形成内腔;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内腔内;至少一个缆线,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二活塞对称设置,并能够沿水平方向滑移,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一活塞腔,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一活塞腔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活塞,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活塞腔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活塞,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电缆还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铰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被层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与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内腔与大气,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单向
阀组件与第二单向阀组件,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四通管道,所述四通管道的四端分别连接第一活塞腔、第二活塞腔、第一单向阀组件、第二单向阀组件,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二连接孔进入第一活塞腔以及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一活塞腔与第二活塞腔进入散热通道。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通道包括多个底腔、连通通道、多个环形通道、多个排气通道,所述多个底腔设置于所述电缆的下方,所述连通通道连通多个所述底腔,多个所述环形通道沿所述电缆轴线方向分布,所述排气通道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下端与所述底腔连通,并穿过所述环形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上端连通所述内腔。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三弹性件与阀球,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包括第四弹性件、阀芯、抵接板,所述抵接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阀芯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抵接板与所述阀芯之间。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条形滑槽内设置有第一定位组件与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二条形滑槽内设置有第二定位组件与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块与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块,使第一定位块伸入所述第一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一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块与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使所述第一限位块伸入所述第一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块与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块,使第二定位块伸入所述第二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二定位块上设置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与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使所述第二限位块伸入所述第二条形滑槽内,所述第二限位块上设置有第四斜面,所述第一连接块能够单向的从所述第一条形滑槽的下端移动至上端,所述第二连接块能够单向的从所述第二条形滑槽的下端移动至上端。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上并列设置有两个缆线。
15.本发明的优点有:
16.1.通过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连接槽,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插接块,并且和底板进行配合,使得复合电缆在运输时电缆截面呈三角形,外被层没有任何凸出,卷绕方便;而在使用电缆时,需要让底板面朝下,踩踏电缆,通过卡锁将支撑板凸出电缆形成支架,将电缆抬高,在拖拽电缆时,外被层和地面不会摩擦,能够保护外被层;
17.2.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底板配合,使得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在受到压力时,上端能够互相抵接,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进而对内部缆线起到保护的作用;
18.3.通过使用第一活塞、第二活塞以及单向阀的配合,使得在电缆长时间工作发热时,只需要不断踩踏电缆,带动活塞运动,就可以将外部空气吸入活塞腔,并且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将空气排出,使空气吹入到散热通道中,从而将缆线产生的热量排出,对电缆进行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剖视图;
20.图2为本发明在受压时的剖视图;
21.图3为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发明图1中i处放大图;
23.图5为本发明图3中ii处放大图。
24.图中,底板1、第一连接块11、第二连接块12、第一活塞131、第一活塞腔132、第一弹性件133、第二活塞141、第二活塞腔142、第二弹性件143、第三弹性件151、阀球152、第四弹性件161、阀芯162、抵接板163、四通管道 17、第一支撑板2、第一条形滑槽21、第一定位块211、第一弹簧212、第一限位块213、第二弹簧214、第一斜面215、第二斜面216、连接槽22、第二支撑板3、第二条形滑槽31、第二定位块311、第三弹簧312、第二限位块313、第四弹簧314、第三斜面315、第四斜面316、外被层4、内腔41、第一连通孔42、第二连通孔43、安装座5、底腔51、连通通道52、环形通道53、排气通道54、缆线6、第一连杆71、第二连杆72。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电缆,所述的复合电缆包括:底板1;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2上开设有第一条形滑槽21,所述第二支撑板3上开设有第二条形滑槽31,所述底板1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块11与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一连接块11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条形滑槽21内,所述第二连接块12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条形滑槽31内,所述第一支撑板2端部设置有插接块32,所述第二支撑板3端部设置有连接槽22,所述插接块32能够伸入所述连接槽22内;外被层4,覆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底板1外侧,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底板1 之间形成内腔41;安装座5,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并位于所述内腔41内;至少一个缆线6,设置于所述安装座5上。
2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底板1,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从而能够保护位于内腔41的缆线6。
30.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置插接块32与连接槽22能够提高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连接时的稳定性。
31.优选的,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第一活塞131与第二活塞141,所述第一活塞 131与第二活塞141对称设置,并能够沿水平方向滑移,所述第一活塞131与所述底板1之间形成第一活塞腔132,所述第二活塞141与所述底板1之间形成第二活塞腔142,所述第一活塞腔132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33,所述第一弹性件 133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活塞131,另一端抵接于
所述底板1,所述第二活塞腔 142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143,所述第二弹性件143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活塞 141,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板1。
32.可以理解的是,底板1形成有与活塞匹配的孔道,从而能够与活塞配合形成活塞腔。
33.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133与第二弹性件143,使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能够贴合于外被层4。
34.优选的,所述复合电缆还包括第一连杆71与第二连杆72,所述第一连杆 71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131铰接,所述第二连杆72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中部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活塞141铰接。
35.优选的,所述外被层4上开设有第一连通孔42与第二连通孔43,所述第一连通孔42连通所述内腔41与大气,所述安装座5上开设有散热通道,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组件与第二单向阀组件,所述底板1上还设置有四通管道17,所述四通管道17的四端分别连接第一活塞腔132、第二活塞腔142、第一单向阀组件、第二单向阀组件,所述第一单向阀组件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二连接孔进入第一活塞腔132以及第二活塞腔142,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进入散热通道。
36.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3的旋转,能够带动第一活塞132与第二活塞142移动,从而使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的容积发生变化,而通过设置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二连通孔43进入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而后从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进入散热通道,由此,通过设置散热通道,能够对缆线6进行散热降温。
37.优选的,所述散热通道包括多个底腔51、连通通道52、多个环形通道53、多个排气通道54,所述多个底腔51设置于所述缆线6的下方,所述连通通道 52连通多个所述底腔51,多个所述环形通道53沿所述缆线6轴线方向分布,所述排气通道54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下端与所述底腔51连通,并穿过所述环形通道53,所述排气通道54上端连通所述内腔41。
38.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缆线6的散热效率。
39.优选的,第一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三弹性件151与阀球152,所述第二单向阀组件包括第四弹性件161、阀芯162、抵接板163,所述抵接板163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阀芯162与所述底板1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161设置于所述抵接板163与所述阀芯162之间。
40.通过设置第一单向阀,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外被层4外部进入第一活塞腔 132与第二活塞腔142内,通过设置第二单向阀,使空气能够单向的从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进入散热通道内,从而,通过第一活塞腔132与第二活塞腔142容积的变化,能够使空气单向的从第二连通孔43通过散热通道进入内腔41,而后从第一连通孔42排出内腔41,以对缆线6进行降温。
41.优选的,所述第一条形滑槽21内设置有第一定位组件与第一限位组件,所述第二条形滑槽31内设置有第二定位组件与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块211与第一弹簧212,所述第一弹簧212抵接于所述第一定位块 211,使第一定位块211伸入所述第一条形滑槽21内,所述第一定位块211上设置有第一斜面215;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块213与第二弹簧214,所述第二弹簧214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块213,使所述第一限位块213伸入所述第一条形滑槽21内,所述第一限位块213上设置有第二斜面216;所述
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块311与第三弹簧312,所述第三弹簧312抵接于所述第二定位块311,使第二定位块311伸入所述第二条形滑槽31内,所述第二定位块 311上设置有第三斜面315;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块313与第四弹簧 314,所述第四弹簧314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块313,使所述第二限位块313伸入所述第二条形滑槽31内,所述第二限位块313上设置有第四斜面316,所述第一连接块11能够单向的从所述第一条形滑槽21的下端移动至上端,所述第二连接块12能够单向的从所述第二条形滑槽31的下端移动至上端。
42.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接块11处于第一条形滑槽21下端时,通过第一定位组件定位,当第一连接块11处于第一条形滑槽21上端时,通过第一限位组件限位,当第二连接块12处于第二条形滑槽31下端时,通过第二定位组件定位,当第二连接块12处于第二条形滑槽31上端时,通过第二限位组件限位。
43.优选的,所述安装座5上并列设置有两个缆线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缆线6。
44.本发明的工作方式为: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块11受到第一限位组件的作用位于第一条形滑槽21的下端,第二连接块12受到第二限位组件的作用位于第二条形滑槽31的下端,此时插接块32插接于连接槽22内,第一弹性件133 与第二弹性件143被压缩,通过第一连杆71,使第一支撑板2贴合于外被层4,通过第二连杆72,使第二支撑板3贴合于外被层4。
45.当复合电缆受压时,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块11越过第一限位组件与第一定位组件移动至第一条形滑槽21的上端,第二连接块12越过第二限位组件与第二定位组件移动至第二条形滑槽31的上端,且同时,第一支撑板2通过第一连杆71推动所述第一活塞131滑移,并挤压第一弹性件133,第二支撑板3通过第二连杆72推动所述第二活塞141滑移,并挤压第二弹性件143,而内腔41 内的气体通过第一连通孔42排出。此时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底板1 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以避免位于内腔41的缆线6受到挤压。
46.当压力消失后,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件133推动第一活塞131向左侧移动,从而通过第一连杆71带动所述第一支撑板2旋转,第二弹性件143推动第二活塞141向右侧移动,从而通过第二连杆72带动所述第二支撑板3旋转,使内腔41扩大,此时,气体依次通过第二连通孔43、第一单向阀组件、四通管道17、第二单向阀组件、散热通道进入内腔41,从而对缆线6进行散热降温。
4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