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套结构及其护套单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17030发布日期:2022-03-19 21:5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护套结构及其护套单体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护套结构及其护套单体。


背景技术:

2.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及与电机主体电连接的电源线,为防止电源线被刮伤,在电源线上通常会设置能够保护电源线的护套结构。但是,由于传统的护套结构的防护效果较差,外部的水容易流入至护套结构上引出电源线的出线槽内,并通过渗透作用渗透至电源线的内部。进而,进入电源线内部的水可能沿着电源线流入至电机主体的内部并导致电机主体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防护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的护套结构及其护套单体。
4.一种护套单体,所述护套单体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出线面,所述出线面上开设有出线槽,所述主体内形成有连通于所述出线槽与外部之间的排水通道。
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口位于所述出线槽的槽底壁,且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口口径与所述出线槽的宽度相等。
6.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水通道的内壁与所述出线槽的槽壁圆滑过渡。
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出水体,所述出水体内具有出水腔,所述出水体上开设有进水口及若干个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腔及任意一个所述出水口连通形成一条连通于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外部之间的出水通道。
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遮挡体,所述遮挡体配接于出水体远离所述排水通道的一端,且在所述出水腔内水的流动方向上,所述遮挡体遮挡全部所述出水体。
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背向所述出线面的出水面凹陷形成遮挡槽,所述出水体及所述遮挡体遮挡于所述遮挡槽内。
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水体及所述遮挡体均与所述遮挡槽的槽壁间隔设置,且所述出水体的每个所述出水口均朝向所述遮挡槽的槽壁设置。
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下水体,所述下水体内具有连通于所述出水通道及所述排水通道之间的下水通道,所述下水通道的内径沿其内水的流出方向逐渐减小。
12.一种护套结构,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护套单体。
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护套结构包括两个所述护套单体,两个所述护套单体相互扣合时,两个所述护套单体上的所述出线槽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出线通道。
14.上述护套结构及其护套单体,主体的出线面上开设有出线槽,电机的电源线沿出线槽的长度方向配接于出线槽内。此外,主体内形成有连通于出线槽与外部之间的排水通道,故当出线槽内进水时,水可经排水通道及时排出至外部,以防止水在出线槽内长时间驻留而渗透至电源线内部,进而可防止水流入至电机主体内部而导致电机主体故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护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所示的护套结构中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所示的护套结构中位于上方的护套单体转动到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3所示的护套单体的仰视图;
19.图5为图3所示的护套单体的剖面图;
20.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护套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图6所示的护套单体的剖面图。
22.附图标号:
23.1、护套结构;10、护套单体;11、主体;111、出线面;112、出线槽;113、排水通道;114、出水面;115、遮挡槽;116、安装孔;117、插孔;118、坡度;12、出水体;121、出水口;123、出水腔;125、进水口;13、遮挡体;14、下水体;142、下水通道;15、插柱;16、安装柱。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
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0.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护套结构1,护套结构1包覆于电源线的表面并用于保护电源线,以防止电源线的绝缘层刮伤而漏电。具体地,护套结构1可以包括护套单体10及板状的盖体,护套单体10具有出线槽112,盖体配接于护套单体10上并覆盖出线槽112的槽口,以与护套单体10围设形成出线通道。电源线沿出线通道的长度方向穿设于出线通道并与出线通道的内壁相卡持,以实现电源线与护套结构1的装配。
31.当然,护套结构1的形式不限于上述一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护套结构1也可以包括两个护套单体10,两个护套单体10相互扣合时,两个护套单体10上的出线槽112的槽壁共同围设形成出线通道。
32.优选地,为提升两个护套单体10连接的可靠性,还可设置柔性带连接两个护套单体10。柔性带将两个护套单体10连成一个整体,以方便对两个护套单体10进行扣合或分离。
33.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具体地,两个护套单体10可以结构完全一样,且两个护套单体10扣合后可通过其他的固定件进行固定。或者,两个护套单体10也可以大致相同,两个护套单体10的主要在于相互扣合的结构的不同,例如,其中一个护套单体10上开设安装孔116,另一个护套主体11上具有安装柱16,安装柱16插入至安装孔116内时,两个护套单体10可实现扣合固定。又例如,其中一个护套单体10上具有插柱15,另一个护套单体10上开设有插孔117,插柱15插入插孔117时,两个护套单体10可固定。优选地,其中一个护套单体10上具有插柱15及安装孔116,另一个护套单体10上具有安装柱16及插孔117,且安装柱16沿护套单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插柱15沿护套单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当安装柱16插入至安装孔116内,且插柱15插入插孔117内时,两个护套主体11相互之间可分别从护套主体11的宽度及厚度方向进行限位,从而使得两个护套主体11的安装更稳定。
34.可选地,两个护套主体11扣合时,可以一个位于上方,另一个位于下方。或者,也可以一个位于左侧,另一个位于右侧等等。以下实施例均以护套结构1包括两个护套单体10,且两个护套单体10一个设置在上方,另一个设置在下方为例进行说明。
35.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7,具体地,护套单体10包括主体11,主体11具有出线面111,出线面111上开设有出线槽112,主体11内形成有连通于出线槽112与外部之间的排水通道113。优选地,出线槽112为多个,每个出线槽112沿护套单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至护套单体10相对的两侧,全部出线槽112沿护套单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护套单体10上的出线槽112一一对应当两个护套单体10相互扣合时,两个护套单体10的出线面111相对设置,且两个护套单体10上位置对应的两个出线槽112围设形成出线通道。出线通道的数量与每个护套单体10上的出线槽112的数量相同。通过在每个主体11上设置多个出线槽112,则当两个主体11扣合时,护套结构1能够夹紧多根电源线,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护套结构1的通用性。
36.此外,由于主体11内形成有连通于出线槽112与外部之间的排水通道113。因此,进入至出线通道内的水可经排水通道113及时排出至外部,以防止水在出线槽112内长时间驻留而渗透至电源线内部,进而可阻止水沿着电源线流动而流入至电机主体11内部而导致电机主体11故障。由此可见,本技术中的护套单体10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从而可有效降低电
机的故障率,且能够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37.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护套结构1的防水效果,还可在电源线与护套结构1配合后,采用一体注塑的方式填充出线通道内电源线与护套结构1之间存在的间隙。在填充的过程中,由于排水通道113的设置,出线通道内的气体还可在注塑材料的挤压作用下从排水通道113流出。如此,可防止气体由出线通道的出线口喷出并与位于护套结构1外部的少部分的电源线接触而导致电源线的绝缘层起泡或者穿孔。可以理解地,由于注塑于出线通道内的注塑材料温度较高,则在热传递的作用下,出线通道内气体的温度也将升高。当气体若直接从出线通道的出线口喷出,高温的气体能够熔融位于外部的电源线的绝缘层并导致绝缘层起泡或者穿孔。由此可见,通过设置排水通道113,还能进一步降低电机的不良率。
38.具体地,排水通道113的进水口125可设置于出线槽112的槽侧壁或者槽底壁。优选地,排水通道113的进水口125位于出线槽112的槽底壁,且排水通道113沿主体11的厚度方向延伸,以便于减小主体11的设置难度。
39.优选地,在护套结构1与电源线装配完成后,通过调整护套结构1的方位,可使得其中一个护套单体10位于下方,另一个护套单体10位于上方。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内的排水通道113沿重力方向向下延伸,以便于出线通道内的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该护套单体10内的排水通道113排出,位于上方的护套单体10内的排水通道113竖直向上延伸。且若位于上方的护套单体10的排水通道113内存在水,则水也可汇入至与其对应的出线通道内,并经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内的排水通道113排出。此外,两个护套单体10配合形成护套结构1后,对护套结构1进行翻转,选择两个护套单体10中的任意一个位于下方均可方便排水通道113排水。
40.进一步地,排水通道113的进水口125口径与出线槽112的宽度相等。因此,位于出线槽112的整个宽度范围内的水均可在排水通道113的引导下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排水效果。
41.更进一步地,排水通道113的内壁与出线槽112的槽壁圆滑过渡,则排水通道113的内壁与出线槽112的槽底壁的连接处可形成一个坡度118。在该坡度的引导下,出线通道内的水能够向下排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护套结构1的排水效果。
42.请参阅图4,并再次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护套单体10还包括出水体12,出水体12内具有出水腔123,出水体12上开设有进水口125及若干个出水口121,进水口125、出水腔123及任意一个出水口121连通形成一条连通于排水通道113与外部之间的出水通道。具体地,当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的排水通道113沿重力方向延伸时,该护套单体10内的出水腔123亦沿重力方向延伸。通过设置若干个出水口121,则进水口125及出水腔123与若干个出水口121可形成若干条出水通道,这样,能够提升护套结构1的排水效率,从而可防止电源线渗水。
43.请参阅图6,并再次参阅图7,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出水体12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柱状结构,出水体12的开口端的开口形成进水口125并开设于出水体12的轴向端面。出水体12的封闭端远离排水通道113设置,全部出水口121沿封闭端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全部出水口121沿出水体12的周向设置,可防止全部出水口121集中于出水体12的一侧而导致出水体12的机械强度不均匀,进而造成出水体12上设置出水口121的一侧破损。此外,为防止出水口121的数量过多而导致出水体12的机械强度减弱,出水口121的数量也应合
适。优选地,出水口121为四个,四个出水口121沿出水体12的周向间隔均等的设置。
44.请再次参阅图4及图5,进一步地,护套单体10还包括遮挡体13,遮挡体13配接于出水体12远离排水通道113的一端,且在出水腔123内水的流动方向上,遮挡体13遮挡全部出水体12。具体地,当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的排水通道113沿重力方向延伸时,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中的出水腔123内水的流动方向也为重力方向。在注塑的过程中,出线通道内的气体容易携带少量的注塑材料经排水通道113从出水口121排出。由于外部温度较低,则排出后的注塑材料容易降温凝固并粘附于出水体12的表面,导致护套单体10的美观性较差。而通过设置遮挡体13,遮挡体13能够遮挡出水体12及粘附于出水体12上的注塑材料,从而能够提升护套单体10的美观性。此外,遮挡体13的设置,还将使得外部的水汽及灰尘流入至出水口121的路径便复杂,从而可防止外部灰尘及水汽经出水口121、出水腔123及排水通道113流入至出线通道内而与电源线接触。因此,护套结构1的防护效果能够进一步提升。
45.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出水体12可以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也可以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当出水体12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机构时,遮挡体13配接于出水体12的封闭端。当出水体12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时,遮挡体13覆盖于出水体12远离排水通道113的开口端,并封闭该开口,以防止水及气体从该开口处流出。
46.优选地,遮挡体13可以为圆板状、帽状或者其他形状,仅需保证遮挡体13的直径大于出水体12的直径并能够对出水体12完全进行遮挡即可。
47.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1背向出线面111的出水面114凹陷形成遮挡槽115,出水体12及遮挡体13遮挡于遮挡槽115内。也就是说,出水体12及遮挡体13均不突出于出水面114,如此,可进一步提升护套单体10的美观性。
48.进一步地,出水体12及遮挡体13均与遮挡槽115的槽壁间隔设置,且出水体12的每个出水口121均朝向遮挡槽115的槽壁设置。如此,从出水口121流出的气体或者水可从遮挡槽115的槽壁与出水体12之间的间隙,以及遮挡槽115的槽壁与遮挡体13之间的间隙顺利排出至外部,从而使得护套单体10具有较优的排水可靠性。此外,在该种设置下,若外部的水汽及灰尘进入出水腔123内前,需要在遮挡槽115内进行转向后才可经出水口121流入,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灰尘及水汽流入至出水腔123内的路径复杂程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灰尘及水汽流入至出线通道内。
49.请再次参阅图5及图7,此外,护套单体10还包括下水体14,下水体14内具有连通于出水通道及排水通道113之间的下水通道142,下水通道142的内径沿其内水的流出方向逐渐减小。如此,排水通道113的内壁形成倾斜面,从而能够更好的将排水通道113内的水引入至出水通道内,并由出水口121排出。具体地,当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的排水通道113沿重力方向延伸时,位于下方的护套单体10中的出水腔123内水的流动方向也为重力方向。
50.上述护套结构1及其护套单体10,主体11的出线面111上开设有出线槽112,电机的电源线沿出线槽112的长度方向配接于出线槽112内。此外,主体11内形成有连通于出线槽112与外部之间的排水通道113,故当出线槽112内进水时,水可经排水通道113及时排出至外部,以防止水在出线槽112内长时间驻留而渗透至电源线内部,进而可防止水流入至电机主体11内部而导致电机主体11故障。
5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