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一体式空心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目前电机广泛用于自动化控制、医疗仪器、纺织机械,机械加工等行业;但是现在的电机分开设计制造,直接影响电机的装配精度和整体性能,并且在工作时转子和边轮廓有摩擦,导致电机稳定性差、难以控制、机械寿命短;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机结构加以改进,使其能够适应电机长时间工作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一体式空心电机。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式空心电机,包括机壳、原轴,所述机壳两端分别扣合有前端盖和出线端端盖,所述出线端端盖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前端盖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所述原轴上套设有空心轴,所述空心轴上套设有转子芯轴,所述转子芯轴上套设有转子铁芯,所述机壳的内壁上设置有定子组件,所述空心轴的一侧设置有轴承壳,所述空心轴上套设有连接芯轴,其中所述原轴相对于所述机壳转动,所述转子芯轴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轴承壳套设于所述原轴上,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均与所述空心轴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出线端端盖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和第三壳体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和所述第三壳体部均为圆筒件,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和所述第三壳体部的大小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和所述第三壳体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壳体部、所述第二壳体部和所述第三壳体部的横截面呈阶梯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内部开设有压盖腔,所述第二壳体部的内部向所述第三壳体部的方向依次开设有壳腔和端盖腔,所述第三壳体部开设有轴承腔,其中所述压盖腔、所述壳腔和所述端盖腔的直径依次减小,所述轴承腔的直径大于所述端盖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轴承壳位于所述压盖腔和所述壳腔内,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所述轴承腔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内壁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壳体部的横截面呈7字形,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横截面呈7字形,所述第三壳体部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二壳体部的横截面中竖直部分呈垂直关系且呈t字形,其中所述第一壳体部的竖直部分向所述压盖腔内凸起形成第一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前端盖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段和第二壳体段,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段呈圆筒件,所述第二壳体段的横截面呈凵字形,所述第一壳体段和所述第二壳体段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壳体段向所述机壳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横截面与所述第一壳体段的横截面呈垂直关系且呈t字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壳体段相接触,所述连接芯轴套于所述第二壳体段凹陷的部分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转子芯轴和所述定子组件均位于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出线端端盖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转子铁芯、所述转子芯轴和所述定子组件均与所述前端盖、所述出线端端盖间隙配合。
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前端盖与出线端端盖特殊结构设计,实现把原来只能分体结构的电机变成一体化,进而解决了电机在工作中扫膛的问题,主轴一体电机提高了其机械寿命,提高了使用效率和稳定性,而且降低了维修的成本,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原轴;3、出线端端盖;301、第一壳体部;302、第二壳体部;303、第三壳体部;304、压盖腔;305、壳腔;306、端盖腔;307、轴承腔;308、第一加强筋;4、前端盖;401、第一壳体段;402、第二壳体段;403、第二加强筋;5、第一轴承;6、第二轴承;7、空心轴;8、转子芯轴;9、转子铁芯;10、定子组件;11、轴承壳;12、连接芯轴。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现在对于电机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电机分开设计制造,直接影响电机的装配精度和整体性能,并且在工作时转子和边轮廓有摩擦,导致电机存在稳定性差、难以控制、机械寿命短等问题,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一体式空心电机,下面将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地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一体式空心电机,包括机壳1、原轴2,原轴2相对于机壳1转动,机壳1两端分别扣合有前端盖4和出线端端盖3,而前端盖4和出线端端盖3则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点所在,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地说明;
出线端端盖3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的横截面呈阶梯状,但是在实际电机中第一壳体部301呈正方体,并且四边呈倒角设置,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均为圆筒件,并且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它们一体成型,同时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的大小依次减小,即第一壳体部301上设置有第二壳体部302,第二壳体部302上设置有第三壳体部303;
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在设计时并不是实心的,第一壳体部301的内部开设有压盖腔304,第二壳体部302的内部向第三壳体部303的方向依次开设有壳腔305和端盖腔306,第三壳体部303开设有轴承腔307,并且相对应于第一壳体部301、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压盖腔304、壳腔305和端盖腔306的直径依次减小,轴承腔307的直径大于端盖腔306,这里轴承腔307的直径大于端盖腔306是由于第二壳体部302和第三壳体部303的结构所导致,第二壳体部302的横截面呈7字形,第三壳体部303的横截面与第二壳体部302的横截面中竖直部分呈垂直关系且呈t字形;同时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第一壳体部301的横截面呈7字形,第一壳体部301的竖直部分向压盖腔304内凸起形成了第一加强筋308。
前端盖4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壳体段401和第二壳体段402,第一壳体段401和第二壳体段402一体成型,前端盖4相较于出线端端盖3的结构较为简单些,前端盖4中第一壳体段401呈圆筒件,第二壳体段402的横截面呈凵字形,这样第二壳体段402就有凹陷的部分,在这里将凹陷的部分称为空腔,空腔的底面和两侧面对应形成凵字形,第一壳体段401与空腔的一个侧面一体成型,并且在横截面中第一壳体段401与该侧面呈垂直关系;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第一壳体段401向机壳1的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加强筋403,第二加强筋403的横截面与第一壳体段401的横截面呈垂直关系且呈t字形。
下面将对该一体式空心电机中的其他结构进行详细地阐述,在出线端端盖3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5,对应到出线端端盖3中第一轴承5则位于轴承腔307内且与第一壳体部301的内壁相接触,前端盖4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6,对应到前端盖4中第二轴承6与第二壳体段402相接触;在原轴2上套设有空心轴7,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均与空心轴7过盈配合,空心轴7则上套设有转子芯轴8,转子芯轴8上套设有转子铁芯9,机壳1的内壁上设置有定子组件10,转子芯轴8位于第一轴承5和第二轴承6之间,定子组件10则位于转子芯轴8和定子组件10之间,转子铁芯9、转子芯轴8和定子组件10均位于前端盖4和出线端端盖3之间,并且转子铁芯9、转子芯轴8和定子组件10均与前端盖4、出线端端盖3间隙配合;在空心轴7的一侧设置有轴承壳11,轴承壳11套设于原轴2上,同时轴承壳11位于出线端端盖3的压盖腔304和壳腔305内,所以原轴2上会套有轴承壳11和空心轴7,空心轴7的一端套设有连接芯轴12,并且连接芯轴12套于前端盖4中第二壳体段402凹陷的部分内(即空腔内);以上就是整个一体式空心电机的结构,首先对出线端端盖3按照特殊结构进行加工后再加工前端盖4按照相应尺寸进行组装,电机将由原来无法组装成一体的变成现在一体结构,最后安装上连接芯轴12,通电后电机将带动原轴2转动,通过前端盖4与出线端端盖3特殊结构设计,实现把原来只能分体结构的电机变成一体化,进而解决了电机在工作中扫膛的问题,主轴一体电机提高了其机械寿命,使机械寿命是原来分体时的10倍,并且提高了使用效率和稳定性,而且降低了维修的成本,实用性强。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