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充电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及充电设备。
背景技术:2.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蓬勃发展,无线充电效率有所提升,但与有线充电相比较,无线充电效率低,充电速度慢,故无线充电在日常生活中常作为一种辅助充电方式,只有在电子设备不缺电,用户不着急充电的情况下,才进行无线充电,因此用户外出时还是需要同时携带无线充电器和有线充电器。
3.为了解决携带两个充电器造成的不便利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将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融合在一起的充电设备,但该设备存在用电安全的问题,例如当用户采用有线充电为电子设备充电时,由于电子设备靠近无线充电区域,导致无线充电感应并启动,从而使得无线和有线充电电路同时为电子设备供应电流,导致电流过大,容易损坏电子产品,充电设备也存在用电隐患。
4.因此,搭载上述系统的充电设备一般携带较长的充电线,让电子设备在有线充电时远离充电设备的无线充电区,或者将充电设备的尺寸做大,拉开有线充电区和无线充电区的距离,但该充电设备则显得笨重,不方便携带。
5.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及充电设备。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8.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包括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和感应模块,所述有线充电模块连接有充电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soc、电流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有线充电模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所述感应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均与所述主控soc连接,所述感应模块用于检测无线充电区是否有电子设备,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主控soc,所述电流检测模块与所述充电头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充电头是否有充电电流,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主控soc,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输入充电模式选择指令,包括有线充电模式指令和无线充电模式指令,所述主控soc接收到指令后控制所述有线充电模块和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通断状态。
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按键控制模块和/或声控控制模块。
10.进一步的,所述按键控制模块包括机械按钮,用于选择“有线”模式或“无线”模式。
11.进一步的,所述声控控制模块包括麦克风和声音识别电路,用于检测、识别人声。
12.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设有过压保护电路,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过压保护电路和第二过压保护电路,所述第一过压保护电
路连接电源输入口,所述第二过压保护电路连接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
13.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模块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和重力感应传感器中的一种。
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充电系统还设有开关电路,用于控制该系统与供电电源的通断。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上述方案中的智能充电系统,所述设备主体设有充电头、无线充电区、电源接入口以及收音口和/或充电模式选择按键,所述充电头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充电口,所述无线充电区设有发射线圈组件,发射线圈组件用于无线连接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组件。
16.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有收纳槽。
17.进一步的,所述设备主体还设有电源开关键。
1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有线充电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充电设备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携、便利的智能充电服务,用户可以一键或声控随意切换充电模式;
20.本实用新型增添了电流检测模块和感应模块,为系统提供智能切换的依据,使其具有智能检测、切换充电模式的功能,从而避免无线和有线充电电路同时为电子设备供应电流,导致电流过大,损坏电子产品或充电设备的风险。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系统连接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设备结构示意图。
23.在图中,1、设备主体;11、收纳槽;
24.2、充电头;
25.3、无线充电区;
26.4、收音口;
27.5、充电模式选择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0.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包括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和感应模块,有线充电模块连接有充电头,还包括主控soc、电流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有线充电模块、无线充电模块、感应模块、电流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均与主控soc连接,感应模块用于检测无线充电区是否有电子设备,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主控soc,电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充电头是否有充电电流,并将结果发送给所述主控soc,控制模块用于输入充电模式选择指令,包括有
线充电模式指令和无线充电模式指令,主控soc用于控制有线充电模块和无线充电模块的通断状态。
31.当电流检测模块检测到充电电流时,保持有线充电模块,关闭无线充电模块;当感应模块检测到充电设备上的无线充电区有待充电的电子产品时,启用无线充电模块,关闭有线充电模块。
32.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有线无线智能切换方案具有智能检测、切换充电模式的功能,当用户选择了有线充电模式,但是忘记将电子设备通过充电头进行有线连接,则系统自动启用无线充电模式,确保充电不中断;当用户选择无线充电模式,但是却没有将电子设备放在无线充电区而且插上了充电头,则系统自动启用有线充电模式;当用户选择了无线充电模式,也将电子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区,同时误操作插上了充电头,则系统也会关闭有线充电模式,只保留无线充电模式。
33.控制模块包括按键控制模块和/或声控控制模块,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控制模块同时具备按键控制模块和声控控制模块,为用户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操作方式。
34.按键控制模块包括机械按钮,用于选择“有线”模式或“无线”模式,使用时,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将按键控制模块切换至其中一种模式即可;声控控制模块包括麦克风和声音识别电路,用于检测、识别人声,使用时,用户可以喊出“有线”或喊出“无线”进行模式选择,该系统能够拾取并判断人声,进而做出相应地指令动作。
35.智能充电系统还设有过压保护电路,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括第一过压保护电路和第二过压保护电路,所述第一过压保护电路连接电源输入口,所述第二过压保护电路连接所述有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过压保护电路可以防止电路中充电电压太大而损坏充电设备或电子产品,为用户提供充电保障。
36.本实用新型中的主控soc可运行智能充电软件操作系统,负责充电任务的调度、内存管理及控制指令的输入输出等;无线充电模块具有无线充电管理功能,为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提供稳定的电压电流输出;有线充电模块具有有线充电管理功能,为电子设备的有线充电提供稳定的电压电流输出,有线充电模块还具有提供不同档位的电流输出模式,可以给用户提供慢充和快充服务。
37.在本实施例中,感应模块包括接近开关传感器和重力感应传感器中的一种。其中,接近开关传感器是一种无需接触而可以操作的位置开关,当电子设备接近该传感器的感应面时,接近传感器输出反馈信号给主控soc,若感应到待充电电子设备,主控soc控制无线充电模块启动,开始充电。接近开关传感器具有动作可靠、性能稳定、频率响应快、应用寿命长,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可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接近开关传感器为电感式、电容式、霍尔式、交流型或直流型中的一种。
38.重力感应传感器设有压力感应区,当电子设备放置在压力感应区时,重力传感器输出反馈信号给主控soc,从而驱动无线充电模块,对电子设备充电。
39.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充电系统还设有开关电路,用于控制该系统与供电电源的通断。当用户长时间不使用时,可以切断系统电源,提升该系统的安全性。
40.在一个具体施例中,输入选择指令为按键输入指令方式,按键输入选择方式包括将功能按键切换至“有线”状态,进入有线充电模式,或将功能按键切换至“无线”状态,进入无线充电模式。
41.在一个具体施例中,输入选择指令为声控输入指令方式,声控输入指令方式包括喊出“有线充电”,进入有线充电模式,或喊出“无线充电”,进入无线充电模式。
4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充电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和上述方案中的智能充电系统,设备主体1设有充电头2、无线充电区3、收音口4、充电模式选择按键5和电源接入口,充电头2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充电口,无线充电区3设有发射线圈组件,发射线圈组件用于无线连接电子设备内的接收线圈组件。
43.通过充电模式选择按键5,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切换至有线充电模式或无线充电模式,该系统能够做出相应地判断并执行命令。
44.通过收音口4,用户可以喊出“有线”或喊出“无线”进行模式选择,该系统能够拾取并判断人声,进而做出相应地指令动作。
45.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收纳槽11,当利用该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收纳槽11可收纳充电头2及其连接线,使得充电设备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没有线材外露,外观整体更加整洁;当利用该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收纳槽11可以放置手机等电子设备,例如使用手机进行有线充电时,将手机横向立起来,并将手机侧面插入收纳槽中,便于用户边充电边观看手机屏幕。
46.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还设有电源开关键(图中未示出),用户可以一键开启或关闭充电设备。
4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无线充电、有线充电有机地整合在一个充电设备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携、便利的智能充电服务,用户可以一键或声控随意切换充电模式。
4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系统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主控soc内置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且通过程序实现逻辑控制的技术是本领域中公开/公知的技术,其并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且本技术中亦没有对其进行改进或是修改,故不在此赘述。
4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