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7923发布日期:2021-09-18 02:30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动力柜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动力柜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柜。


背景技术:

2.动力柜是指给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提供动力的电气控制柜组合,有熔断器、短路器等,动力柜可分为户外、户内两种,从安装上又可分为悬挂式和落地式两种,从大小来分有动力柜、动力箱两种。
3.现有的动力柜,散热性能较差,使柜体在长期工作中产生的热量积累,不能及时的进行散热,造成柜体内部电器元件过热导致损坏。
4.授权公告号为cn203416549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动力柜柜体,包括柜体,在柜体上端设有进风口,在柜体后盖板设有出风口,在出风口处设有形成柜内空气循环的风机,当柜内电器件发热后,热量上升,可以及时调控温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作,结构简单。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在通风口处设置风机进行散热,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增强柜体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柜。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合动力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混合动力柜,包括柜体、柜门和用于为柜体内的电器件进行散热的散热装置,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柜体分为两个部分,所述电器件设置在分隔件靠近柜门的一面,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位于分隔件远离柜门侧面的散热组件和位于柜体上表面的控制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管,所述控制件包括储液箱、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储液箱与进液管、出液管连通,所述散热管一端与进液管连通,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现有技术中在柜体上设置通风口,在通风口处设置风机进行散热,散热效果不佳,散热装置的设置用于增强柜体的散热效果,控制件的设置用于控制散热组件的散热,分隔件一面放置电器件,另一相对的一面放置散热组件,散热组件通过隔板与电器件接触,散热效果增加,液体从储液箱内流出经进液管流入散热管内,带走电器件工作产生的一些热量,随后从出液管流回储液箱,从而增强柜体的散热效果。
10.优选的,所述散热管间隙内设置有若干散热件,若干所述散热件与分隔件可拆卸连接,若干所述散热件沿分隔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管间隙内设置散热件,便于更好的传输电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而提高柜体的散热效果,减少热量对柜体内电器件的影响。
12.优选的,所述分隔件上开设有与若干散热件相互配合的散热槽,若干所述散热件的横截面为工字型。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件通过散热槽与分隔件连接,便于将散热件安装在分隔件上,同时,当散热件散热性能不佳时,便于对散热件进行更换。
14.优选的,所述分隔件为导热材料。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件为导热材料,便于更好的将电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件和散热管上,从而能够更好的散热。
16.优选的,若干所述散热件与散热管之间填充有导热硅胶,所述导热硅胶分别与散热件和散热管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硅胶的设置便于更好的将散热件上的热量传至散热管内,进而被散热管内流经的液体带走,从而更好的增强柜体的散热效果。
18.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呈多个连续的s形排布。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管呈连续的s形排布,能够增大与隔板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进行柜体的散热。
20.优选的,所述柜体上表面设置有若干风扇,若干所述风扇用于为储液箱和出液管降温。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扇的设置用于加速储液箱和出液管内的液体的散热。
22.优选的,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降温箱,所述降温箱内填充有降温材料,所述出液管贯穿降温箱,所述出液管浸没在降温材料内。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散热管内流出的液体带有热量,流入出液管,降温箱的设置用于进一步降低出液管内液体的温度,出液管浸没在降温材料内,便于更好的吸收出液管内液体的热量,从而使回到储液箱内的液体温度更低。
24.优选的,所述进液管、出液管与柜体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进液管、出液管套接,所述密封件底部与柜体连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件的设置用于增强进液管、出液管和柜体之间连接的密封度,以防进液管、出液管和柜体密封性不好,导致柜体内进入灰尘。
26.优选的,还包括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位于柜体下表面,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若干滚动件。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装置包括若干滚动件,若干滚动件的设置便于根据生产需要移动动力柜的位置。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柜体剖面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柜体;2、柜门;21、把手;3、移动装置;31、滚动件;4、分隔件;41、散热槽;5、散热装置;51、散热组件;511、散热管;512、散热件;52、控制件;521、储液箱;522、进液管;523、出液管;524、泵;525、密封件;6、风扇;7、降温箱;8、电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混合动力柜。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混合动力柜,包括柜体1、柜门2、用于辅助柜体1移动的移动装
置3、分隔件4和用于为柜体1散热的散热装置5,柜体1与柜门2转动连接,柜门2上设置有把手21,把手21与柜门2焊接,移动装置3位于柜体1的下表面,分隔件4位于柜体1内且与柜体1的上表面焊接,分隔件4沿柜体1宽度方向将柜体1分为两个部分,分隔件4的宽度与柜体1的宽度相等,分隔件4为导热材料,柜体1内的若干电器件8位于分隔件4朝向柜门2的一面,散热装置5包括散热组件51和用于控制散热组件51的控制件52,散热组件51位于分隔件4远离柜门2的一面,控制件52位于柜体1的上表面,柜体1内的电器件8工作时散发热量,经分隔件4传至散热组件51,在控制件52的作用下,对柜体1进行散热。
35.参照图1,移动装置3包括若干滚动件31,每个滚动件31位于柜体1下表面的边角处,本实施例中滚动件31为四个,本实施例中的滚动件31为带刹车的万向轮。
36.参照图2和图3,控制件52包括储液箱521、与储液箱521连通的进液管522和与储液箱521连通的出液管523,出液管523和进液管522位于储液箱521相对应的两个侧面,进液管522沿柜体1高度方向延伸至柜体1内,出液管523沿柜体1高度方向延伸至柜体1内,进液管522上连通有泵524,泵524用于将储液箱521内的液体沿进液管522流入散热组件51内,为了增加进液管522和出液管523与柜体1之间的密封度,柜体1与进液管522、出液管523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件525,密封件525套设于进液管522、出液管523上,密封件525与柜体1插接,密封件525的形状为半球形,本实施例中密封件525为橡胶材料。泵524将储液箱521内的液体经进液管522传至散热组件51内从而对柜体1内的电器件8进行散热,带有热量的液体从散热组件51流至出液管523,进而回流至储液箱521内,随后继续循环进而对柜体1进行散热。
37.参照图2,散热组件51包括散热管511和若干散热件512,散热管511一端与进液管522远离储液箱521的一端连通,散热管511另一端与出液管523远离储液箱521的一端连通,散热管511呈连续的s形分布,若干散热件512沿分隔件4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若干散热件512位于散热管511的间隙内,散热件512沿分隔件4高度方向分布,散热件512与分隔件4可拆卸连接,分隔件4上开设有与散热件512相互配合的散热槽41,散热件512通过散热槽41与分隔件4插接,为了增加散热件512与分隔件4之间的连接强度,散热件512的横截面为工字型,本实施例中散热件512为散热翅片,为了增加散热翅片与散热管511之间的导热效果,散热翅片和散热管511之间填充有导热硅胶,导热硅胶分别与散热管511和散热翅片粘结。电器件8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经分隔件4一部分传至散热管511上,一部分传至散热件512上,散热件512上的热量在导热硅胶的作用下传至散热管511上,经散热管511内的液体带走传至出液管523,进而传入储液箱521内,随后继续从进液管522传至散热管511内。
38.参照图2和图3,为了增加散热装置5的散热效果,柜体1上设置有若干风扇6,本实施例中风扇6为两个,一个风扇6靠近储液箱521设置,靠近储液箱521的风扇6的风向朝向储液箱521,用于加快储液箱521内液体的散热,另一个风扇6靠近出液管523设置,靠近出液管523的风扇6的风向朝向出液管523,用于加速出液管523内液体的散热。带有热量的散热管511内的液体流入出液管523后在靠近出液管523位置的风扇6的作用下加速出液管523内液体的散热,液体从出液管523流至储液箱521,靠近储液箱521的风扇6加速储液箱521内液体的散热,进而增加柜体1的散热效果。
39.参照图3,为了进一步增加出液管523的散热效果,柜体1上设置有降温箱7,降温箱7的下表面与柜体1的上表面焊接,降温箱7内放置有用于降温的降温材料,本实施例中降温
材料为乙醇,出液管523沿降温箱7宽度方向贯穿,出液管523浸没在乙醇内。带有热量的液体在出液管523内流经装有乙醇的降温箱7后,温度进一步降低,出液管523内的液体温度下降,进而流至储液箱521内,继续经进液管522流入散热管511内进行柜体1的散热。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混合动力柜的实施原理为:泵524控制储液箱521内的液体经进液管522传至散热管511内,柜体1内电器件8产生的热量经分隔件4传至散热管511,散热件512位于散热管511间隙内,分隔件4上的热量经散热件512传至导热硅胶,进而传热散热管511,被散热管511内流过的液体吸收,随后传至出液管523内,依次经过降温箱7、风扇6的散热传回至储液箱521内,随后继续在泵524的作用下经进液管522传至散热管511内,从而增加散热效果。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